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藥浴的歷史與發(fā)展(6)

整體是否有毒,中藥大多為天然藥,一藥中常含許多成分。這些成分相互制約,有毒成分也不例外,如果一種含毒性成分的中藥中的有毒成分相互制約,結(jié)果可能會使此種中藥在整體上不顯示毒性。

用量是否適當,使用劑量是否適當,是確定藥物有毒無毒的關(guān)鍵。未超出人體最大耐受量即為無毒,超過則為有毒。一般說,凡有毒中藥,特別是有大毒者,治療量與中毒量比較接近或相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應(yīng)。無毒中藥雖治療劑量幅度大,安全度高,但也并非絕對不會引起中毒反應(yīng)。如人參、大黃等,常量或稍大于常量應(yīng)用不會出現(xiàn)中毒反應(yīng),若大量應(yīng)用,即有毒害人體的可能。還有一部分藥如山藥、浮小麥等,超大量應(yīng)用或食用,也不會毒害人體,此即安全的無毒藥。

(3)中藥中毒的主要原因:

①劑量過大,如烏頭等毒性較大的藥物,用量過大或服用時間過長,可導(dǎo)致中毒。

②誤服偽品,如誤以商陸代人參使用。

③炮制不當,如使用未經(jīng)炮制的生附子。

④制劑服法不當,如烏頭、附子小毒,多因煎煮時間太短,或服后受寒、進食生冷而中毒。

⑤配伍不當,如甘遂與甘草同用。

此外藥不對證、自行服藥、乳母用藥及個體差異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

(4)正確對待中藥的毒性:

①要正確總體評價中藥毒性,目前中藥品種已多達12800多種,而見中毒報告的才100余種,其中的許多毒藥還是臨床很少使用的劇毒藥。

②要正確對待本草文獻的記載,歷代本草對藥物毒性多有記載,這是前人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值得借鑒,但由于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也出現(xiàn)了不少缺漏和錯誤的地方。如《本草綱目》以為馬錢子無毒。

③要重視中藥中毒的臨床報道,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現(xiàn)了大量中藥中毒報告,僅單味藥引起中毒就達上百種之多。其中植物藥90多種。如關(guān)木通等。

④要加強對有毒中藥的使用管理,此處所稱的有毒中藥,系指列入國務(wù)院《醫(yī)療用毒性藥品管理辦法》的中藥品種。

中藥的應(yīng)用

中藥的配伍

(1)概念:根據(jù)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將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配合使用,叫作配伍。

(2)配伍的目的:

①單味藥的力量有限,難以治療病情較重的患者,通過配伍能增強藥物作用,提高臨床療效。

②于單用會產(chǎn)生毒副反應(yīng)的藥物,有選擇地配伍可以抑制或消除其毒副反應(yīng)。

③對于病情比較復(fù)雜的患者,配伍用藥可以達到既分清主次,又全面兼顧的目的。

(3)七情:藥與藥配伍合用后,能產(chǎn)生與原有藥物均不相同的功效,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治療效果。前人把單味藥的應(yīng)用及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guān)系總結(jié)為七種情況,稱為“七情”,即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七情”雖然包括了全部配伍關(guān)系,但兩者又有區(qū)別,區(qū)別在于配伍不包括“單行”,或者說“七情”等于配伍加單行。

①單行,即不需其他藥物輔助,單獨即可發(fā)揮治療作用,此種用藥法有針對性強、簡便易行的優(yōu)點,主要用于病情單純者,如清金散單用黃芩一味治輕度肺熱咳血;獨參湯以一味人參益氣固脫等。李時珍曰:“獨行者,單方不用輔也。”

②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yīng)用,可以增強原單味藥的功效。如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大黃與芒硝配合,能明顯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金銀花與連翹配伍,增強清熱解毒作用。李時珍曰:“相須者,同類不可離也,如人參、甘草,黃柏、知母之類。”

③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雖不相同,但是治療目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yīng)用,而以一種藥為主,另一種藥為輔,能提高主藥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提高黃芩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黃連配木香治濕熱瀉痢、腹痛里急,以黃連清熱燥濕、解毒止痢為主,木香調(diào)中宣滯、行氣止痛,可增強黃連治療濕熱瀉痢的效果。李時珍曰:“相使者,我之佐使也。”一般不是同類藥物,彼此有較明顯的主次之分。

④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yīng)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或消除,所以說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李時珍曰:“相畏者,受彼之制也。”

⑤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說生姜殺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guān)系的兩種提法,是針對藥物間某一方而言的。李時珍曰:“相殺者,制彼之毒也。”

⑥相惡,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功效。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李時珍曰:“相惡者,奪我之能也。”

⑦相反,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chǎn)生或增強毒性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甘遂、大戟、芫花反甘草。李時珍口:“相反者,兩不相合也。”

正確對待使用七情:臨床用藥時,若病情單純、病勢輕淺,以針對性強的藥物單用,符合簡便廉價的要求。對于產(chǎn)生協(xié)同作用,增強療效的相須和相使配伍,臨床用藥時要充分利用。對于能減輕或消除毒性反應(yīng)的相畏和相殺配伍,在應(yīng)用毒藥時必須考慮使用。對于有可能因拮抗而減弱原有功效的相惡,用藥時應(yīng)加以注意,嚴格區(qū)分不宜合用或可以合用的具體情況。對于產(chǎn)生或增強毒性的相反藥物,原則上要避免配合使用。

用藥禁忌

(1)概念:主要是指某些藥物對某類患者或病癥能產(chǎn)生不良反應(yīng),因此不宜使用,或禁止使用,以保證臨床治療效果和用藥的安全。

用藥禁忌包括妊娠禁忌、病癥藥忌、配伍禁忌,以及服藥期間不宜食用某些食品的服藥食忌等內(nèi)容;此外,藥物炮制、制劑中也有禁忌規(guī)定,雖屬于制藥和藥物用法的范疇,但與臨床療效也密切相關(guān)。

(2)配伍禁忌:

含義,在選藥組方時應(yīng)當避免合用的藥物,稱為配伍禁忌。配伍禁忌的內(nèi)容,歷代認識不盡一致。《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強調(diào)“勿用相惡、相反者”,將此兩者均視為配伍禁忌。金元以來,則將禁忌的藥物概括為“十八反”和“十九畏”。

①“十八反”,與《寶慶本草折衷》大約同時期的張從正的《儒門事親》和李杲的《珍珠囊補遺藥性賦》中,均載有十八反歌,但實際也是19種藥物。此歌流行最廣,歌云:“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十八反”列述了三組相反藥,分別是:烏頭(川烏、附子、草烏、天雄)反半夏、栝樓(全栝樓、栝樓皮、栝樓仁、天花粉)、貝母(川貝、浙貝)、白蘞、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蘆反人參、南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赤芍、白芍)。

②“十九畏”,十九畏配伍禁忌首見于《醫(yī)經(jīng)小學(xué)》引《儒門事親》的十九畏歌,歌云:“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官桂善能調(diào)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十九畏”列述了9組19味相反藥,具體是: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烏、草烏畏犀角,人參畏五靈脂,官桂畏赤石脂。

(3)妊娠禁忌:

妊娠禁忌藥是婦女在妊娠期間,除為了中斷妊娠和引產(chǎn)外,禁忌使用的藥物。避免引起墮胎是禁忌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凡對母體不利、對胎兒不利、對產(chǎn)程不利、對產(chǎn)后兒童生長發(fā)育不利的藥物,亦當禁忌。或者說,對母親和胎兒不安全及不利于優(yōu)生優(yōu)育的藥,都是妊娠禁忌藥。

根據(jù)前人用藥經(jīng)驗以及妊娠禁藥損害作用的程度區(qū)分,歸納起來,有禁用、忌用和慎用三大類,應(yīng)區(qū)別對待。

①禁用藥物包括:劇毒藥,如水銀、輕粉、雄黃、斑蝥、砒霜、馬錢子、蟾酥;峻下逐水藥,如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子、巴豆、千金子;催吐藥,如藜蘆、瓜蒂、常山、膽礬;破血逐瘀藥,如水蛭、虻蟲、三棱、莪術(shù);大辛大熱、動火動血之藥,如川烏頭、肉桂、附子;芳香走竄開竅藥,如麝香。

②忌用藥物包括:藥性較強的活血行氣藥、瀉下藥,如紅花、蟄蟲、肉桂、商陸、沒藥、乳香、大黃、芒硝、牛膝、番瀉葉、冬葵子、姜黃。

慎用藥物包括:活血祛瘀、行氣化滯、滑利藥,如丹皮、木通、桃仁、五靈脂、王不留行、半夏、枳實、枳殼、山楂。

(4)飲食禁忌:

食忌又稱忌口,是服藥時飲食禁忌的簡稱。

包含三方面,一是指在一般情況下,患者應(yīng)忌食生冷、辛熱、油膩、腥膻、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胃腸刺激,或助熱、助升散以及斂邪等不良作用。二是根據(jù)病情及用藥特點,忌食與病情和病性不相宜的食物。如具體應(yīng)用時,須根據(jù)不同病情和治療需要區(qū)別對待,如寒性病忌食生冷;熱性病忌食辛熱油膩;胸痹患者,忌食肥肉、脂肪、動物內(nèi)臟及烈性酒;肝陽上亢者,忌食胡椒、辣椒、大蒜、酒等辛熱助陽之品;脾胃虛弱或消化不良者,忌食油炸、黏膩、寒冷固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瘡瘍、皮膚病患者,忌食魚、蝦、蟹等腥膻發(fā)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外感表證者忌食油膩類食物。三是服某些藥物期間對某些特定飲食的禁忌,簡稱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忌口,如古代文獻中的常山忌蔥,薄荷忌鱉肉,以及蜜反生蔥等,盡管所列的禁忌食物也許有不實之處,但食忌的科學(xué)性仍是極高的。

(5)病癥禁忌:藥物皆有偏性,或寒或熱、或升或降、或補或瀉、或燥或潤,用之得當,可利用其偏性糾正病癥的盛衰;若使用不當,其偏性反助病勢,加重病情。如熱證不宜用溫?zé)崴帲C不宜用寒涼藥,虛證不宜用攻下藥,實證不宜用滋補藥,燥證不宜用性燥傷陰耗液藥,濕盛不宜用滋膩助濕藥,這些從病癥性質(zhì)要求避免使用的藥物,稱為病癥用藥禁忌。

中藥的煎法

(1)一般原則:湯劑是目前中藥應(yīng)用最廣的劑型,正確煎煮中藥,是保證湯劑質(zhì)量和獲得預(yù)期療效的重要因素。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應(yīng)注意以下基本原則。

①煎藥應(yīng)用陶器瓦罐,忌用銅、鐵、錫器。

②煎藥應(yīng)用干凈無污染的河水、井水以及自來水。

③煎藥前提前30~60分鐘加水浸泡,加水量為將飲片適當加壓后,液面沒過飲片兩橫指(2~3厘米)為宜。

④浸泡飲片用水的溫度以10℃~40℃為宜,不可用開水浸泡,以免影響有效成分的煎出。

⑤煎藥的火候要適度,一般先武火后文火,特殊藥要作特殊處理。

⑥藥物一般以煎煮2~3次,將幾次藥液混合后分服為佳,盡量避免煎一次服一次。

⑦每次煎藥量以150~250毫升為佳。

⑧煎好藥后濾藥汁時,宜用藥用紗布包裹藥渣,絞榨藥汁,使藥液充分排出為佳。

⑨煎藥時水干焦煳后,絕不能放水重煎,應(yīng)倒去焦煳藥渣,洗凈藥鍋,換新藥加水重煎。

(2)特殊煎法: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藥物,經(jīng)久煎可以降低毒烈性質(zhì)藥物毒性,應(yīng)當先煎。煎煮時有效成分易揮發(fā)、破壞而不耐煎煮的藥物,應(yīng)當后下。質(zhì)地過輕,漂浮水面,或含淀粉、黏液質(zhì)過多,易粘鍋、糊化、焦化,或顆粒細小,難以與藥液分離,成藥材有刺激咽喉的毛狀物者,均應(yīng)包煎。名貴藥物,應(yīng)當另煎、另燉。膠類藥物,應(yīng)當烊化(即熔化)后與藥汁兌服。入水即溶化的固體藥物及汁液性藥物,應(yīng)當沖服,不必煎煮。

常用藥浴中藥

(1)解表藥:

①辛溫解表藥

麻黃: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桂枝:發(fā)汗解表,溫通經(jīng)脈,通陽化氣。

防風(fēng):發(fā)表祛風(fēng),祛濕,止痛。

羌活:解表散寒,通痹止痛。

香薷:發(fā)汗解表,祛暑化濕,利水消腫。

生姜: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荊芥:祛風(fēng)解表,利咽消痛,散瘀止痛。

紫蘇:發(fā)汗解表,行氣寬中,安胎,解魚蟹毒。

白芷:解表散風(fēng),通竅,止痛,燥濕止帶,消腫排膿。藁本:祛風(fēng)散寒,勝濕止痛。

②辛涼解表藥

蟬蛻:疏散風(fēng)熱,解毒透疹,明目退翳,熄風(fēng)止痙。

牛蒡子:疏散風(fēng)熱,解毒透疹。

桑葉:疏散風(fēng)熱,清肝明目。

菊花:疏散風(fēng)熱,養(yǎng)肝明目,清熱解毒。

淡豆豉:疏散表邪,除煩祛悶。

蔓荊子:疏散風(fēng)熱,清利頭目。

薄荷:疏散風(fēng)熱,清利咽部,透疹。

柴胡: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葛根:解肌退熱,透發(fā)麻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

(2)清熱藥:

夏枯草:清腫火,散郁結(jié),降血壓。

梔子:瀉火除煩,消熱利濕,涼血止血。

鴨跖草:清熱解毒,利尿。

決明子:清肝明目,潤腸通便。

竹葉:消熱除煩,生津,利尿。

赤芍:清熱涼血,祛瘀止痛。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連:清熱燥濕,清心除煩,瀉火解毒。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苦參:清熱燥濕,祛風(fēng)殺蟲。

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fēng)止癢。

龍膽草:清熱燥濕,瀉肝膽火。

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利濕通淋。金銀花:清熱解毒。

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疏散風(fēng)熱。敗醬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祛瘀止痛。半枝蓮: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鴉膽子:消熱解毒,治痢抗瘧,腐蝕贅疣。魚腥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利尿通淋。土茯苓:解毒,除濕,利關(guān)節(jié)。

馬齒莧:清熱解毒,涼血,治痢疾。

生地: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乐市| 邹城市| 镇康县| 都江堰市| 山西省| 武清区| 甘泉县| 崇信县| 西吉县| 甘德县| 桃源县| 东宁县| 云林县| 上犹县| 海兴县| 忻州市| 怀安县| 玛沁县| 石河子市| 涞水县| 贵州省| 漳州市| 民乐县| 江川县| 乌拉特前旗| 新晃| 扶风县| 微山县| 岱山县| 金平| 绥芬河市| 甘泉县| 西和县| 阿克苏市| 阿克| 高清| 三门县| 长乐市| 威信县| 手游| 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