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藥浴的歷史與發展(1)
- 常見病簡明藥浴療法
- 洪杰
- 4963字
- 2015-06-19 11:31:39
藥浴療法的淵源與原理
藥浴療法的概念
藥浴是中醫學的瑰寶。藥浴療法,即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合理選用一定的中藥,煎湯熏洗患部或全身,利用藥物的藥效與水的溫熱作用、物理作用,達到治療疾病、養生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法。歷經千百年來的實踐,證明此法是一種在防治疾病、強身健體、美膚美發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的重要方法。這些方法是歷代勞動人民和醫藥學家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該法簡便易行、作用迅速、安全可取、效果顯著,易于被患者接受,不僅在治療疾病方面顯示出較好的療效,同時在防病強身、降脂減肥、護膚養顏、美容美發等方面效果也特別顯著。尤其是在當今崇尚“回歸自然”的社會熱潮中,在口服藥物的不良反應頻發及藥源性疾病日益嚴重的今天,藥浴療法更顯示出了它獨特的優勢,受到世人的重視。在國外藥浴已成為時尚,許多中藥浴液的高新技術產品也聲名遠揚,倍受歡迎。
藥浴療法的形成與發展
藥浴療法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千百年來,古今醫家在采用藥浴療法治療疾病和保健養生的實踐中,創制出許多卓有成效的藥浴方法和藥物療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臨床上獲得了神奇的效果,為解除廣大患者的病痛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自古以來,人類就懂得沐浴能清潔衛生、強身健體,如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在兩千多年前寫的《離騷》中說:“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禮記?曲禮》中亦有“頭有瘡則沐,身有瘡則浴”的記載。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對感受外邪引發的疾病,提出了明確的治療方法:“其邪者,漬形以為汗”,就是利用熱浴發汗以祛邪治病的方法。
隨著藥物的研究,醫療活動不斷發展,沐浴的方法也由純水浴逐漸演變出藥浴,即在水中加入適當藥物,煎湯沐浴。用這種方法能夠治療更多的疾病。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載有熏浴方8首,如用雷丸水浴治療嬰兒疼痛,韭和酒煮沸以其熱氣熏蒸來治療外傷等,這是我國目前最早發現關于藥浴的文字資料。另外,《黃帝內經》中記載了用姜、椒、桂和酒共煮,熏洗治療關節腫痛、屈伸不利等痹證??梢灾v,藥浴的歷史源遠流長,奠基于秦代,發展于漢唐,充實于宋明,成熟于清代。
東漢時期,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里介紹了一些藥浴療法,如:治狐惑病“蝕于下部”,用苦參湯洗之;治婦人“陰中蝕瘡爛者”,用狼牙湯洗之。在外治方面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治療體系。不但說明了內病外治的作用機理,還說明了使用藥浴后的調理及注意事項。
至晉朝,藥浴療法有了長足的進步。晉?葛洪《肘后備急方》收錄了對不同病因采用的不同方法,如酒洗、醋洗、黃柏洗,如:“若有息肉脫出,以苦酒三升,漬烏梅五枚以洗之?!逼渥羁少F的就是運用藥浴開創了急救的先河:“救猝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馬屎一升,水三斗,煮取二斗以洗足,又取牛糞一升,溫酒和灌口中。”
隋朝,藥浴的應用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有“食畢當漱口數過”的記載,雖作為口腔保健方法介紹,但實為含漱藥浴治療方法的起源。
到了唐朝以后,藥浴治療疾病的內容更加豐富,除了常見外科皮膚疾病,如癰疽、凍瘡、丹毒外,還運用于婦科、兒科以及臨床急癥搶救等。到了宋明時期,隨著各大醫家流派的出現,人們對藥浴的作用機理有了更深的見解,藥浴治療方法的內容更加豐富,臨床應用范圍更加廣泛,用藥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用其治療全身性疾病、皮膚病、眼科病、婦科病、兒科病等,如用青木香湯浴洗,治療小兒發熱;當歸洗湯浴洗陰部,治療產后陰腫;以洗眼藥浴洗,治療目生障翳;以防風散洗手足,治療頭風眩目等。不僅如此,在美容護膚方面也開創了先河。如《千金要方》中記載千金洗面藥除面部褐斑、增白悅色。另外,還運用熏蒸急救治療中風不語腦卒中,如在《千金要方》中載有柳太后中風不語,許胤宗用黃芪、防風熏蒸而醒,為藥浴療法增添了新的內容。王燾的《外臺秘要》中也較多地記載了藥浴療法,如癰疽、隱疹、白屑、丹毒、燙傷、凍瘡、手足皸裂等多種疾病。在骨科方面,我國第一部骨科學專著《仙授理傷續斷方》,藺道人在對骨傷的處理中,不僅重視手法復位,而且重視藥浴外洗,其所載方中多有浴洗方藥。
宋明時期,隨著整個中醫學的迅速發展,藥浴療法也得到了極大地豐富和充實。《太平圣惠方》記載有熏洗方163首,除了大量的內科藥浴方外,還包括眼科方24首、扭傷骨折方11首、陰瘡濕疹方24首。其中有記載治發黃令黑方:用生柏葉500克、豬脂500克,搗柏葉為末,以豬膏和為20丸,用布裹1丸,納泔水中,化破,沐發。此方具有營養毛發、變黃為黑的作用。又如治白屑立效方:用大麻子250克、秦艽250克、電莢末32克,搗碎,以水10升,浸一宿,去滓沐發。此方用于治療頭癢,有去屑止癢之功。
《圣濟總錄》是宋徽宗時政府組織人員編撰的一部大型醫書,在藥浴方面也有不少記載,如升麻湯洗浴治療丹毒、秦皮洗眼湯洗浴治療目赤腫痛、蛇床子散洗浴治療大風癩病等,均為有效的藥浴方劑。書中言:“治外者,由外以通內高熨蒸浴……藉以氣達者是也?!薄皾n洗法,所以宣通形表,散發邪氣,善邪之傷人,初在肌表,當以汗解,若人肌肉堅濃,腠理致密,有難取汗者,則服藥不能外發,須借湯浴,疏其汗孔,宣導外邪,乃可以汗……”
至金元時期,藥浴療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周達觀《真臘風土記》中記載:“國人尋常有病,多是入水浸浴及頻頻擦洗,便自痊也?!痹t齊德之的《外科精義》,不僅注重內治,同時重視藥浴浸漬的應用。對陽證腫瘍創洗毒湯,藥用苦參、防風、白芷、蜂房、甘草,煮湯熏洗,用以除濕消腫、祛風解毒;對陰證瘡瘍,立升麻溻腫湯,藥用升麻、黃芪、防風、川芎、生地、細辛,煎湯溻漬,用以疏通腠理、祛風消腫。
《御藥院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宮廷方法集,其在美容養顏方面有獨到之處。其中記載皇后洗面藥方,藥用川芎、細辛、藁本、白附子、藿香、冬瓜子、沉香、土爪根、廣茯苓、白檀、甘松、白芨、白芷、白茯苓、白蘞、白術、生栗子內皮、楮桃、炒阿膠、皂角末、冰片、糯米粉、絲瓜,元代皇后用于治療面部黚黯。此方由滋養肌膚藥、芳香藥、潤滑藥組成,具有通經絡、行氣血、祛黑斑、潤肌膚等作用,為當時皇后洗面用的秘方。另外,還有治療頭發脫落的菊花散煎,以及治療其他各種疾病的浴洗方劑。
《普濟方》是由明太祖第五子朱棣等人匯編而成的一部大型方劑書籍,也是我國歷史上收方最多的一部方書。此書共收方61739首,其中有許多浴洗方劑,如普濟洗面藥就有6個用不同藥物組成的美容浴方。
李時珍《本草綱目》收集了明以前的單驗方萬余首,在外治中介紹了含咽、沐浴、藥磨、擦洗、熱浴等多種藥浴方法,治療范圍擴大很多。在藥浴的具體操作方面也有所創新,如明《傷科補要》中詳細記載了熏蒸療法的具體操作:“凡宿傷在皮里膜外,雖服行藥不能除根,服瓜皮散,次用落得打草、陳小麥、艾葉三味,用河水共煎一鍋,滾透,入小口缸,橫板一塊,患人坐在板上,再將單被蓋身,其汗立至,不可閃開,恐汗即止,病根不除也。”與現代藥液蒸浴法幾乎相同。
到了清朝,藥浴發展到一個高峰時期,不但在民間廣為流傳,在一些宮廷秘方中,有許多沐浴、洗頭、洗眼睛及其他外洗的藥浴藥方。臨床應用基本與內科治法并力,并廣泛用于急癥、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傷科、皮膚科、五官科等,數百種疾病的治療。趙學敏的《串雅外篇》,其中介紹的外治療法達120余種,其中熏洗方近20種?!都本葟V生集》是中醫外治的第一部專著,該書又稱為《得生堂外治秘方》,是程鵬程經10年積累,參考400余種醫書編撰而成??梢哉f,此書是集清代以前外治療法之大成。該書載方1500余首,治療病癥400余種,除選錄嘉慶前諸種外治法外,還補錄了239種病癥的外治方法。之后,吳尚先在潛心研究前人外治的基礎上,對外治療法進行了系統研究及理論探索,歷十數年,著《理瀹駢文》一書,標志著外治中醫理論的建立。該書共收外治法近百種,載方1500余首,其治病范圍遍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皮膚科、五官科等方面。首先,他提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與內治一樣,均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所不同的是一服藥于內,一施方于外,“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醫理藥性無二,而法則神奇變幻,上可以發泄造化五行之奧蘊,下亦扶危救急,層見疊出不窮”。該書藥浴療法應用廣泛,大大突破了前人的應用范圍。在藥浴的種類上論述了洗、沐、浴、捏、漬、澆等法,辨證用藥貫穿于整個臨床藥浴過程,理、法、方、藥具全。此書探討了外治理論,并提出“外治法可以統治百病”,開后世外治之法門。此后,《外治壽世方》問世,使中醫外治療法走向成熟。
與此同時,許多外科專著的問世也大大豐富了藥浴內容。如陳文治的《瘍科選粹》、顧世澄的《瘍醫大全》、祁坤的《外科大成》等,均從不同角度對藥浴外治法進行了探討。
延至現代,藥浴療法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在著述方面,出現了如黃宗勖的《常見病中草藥外治療法》、陳惠藩的《中醫外科常用外用方選》、韓家駒的《中醫外治方藥手冊》、裘沛然的《中國中醫特色療法大全》以及趙尚華的《中醫外科外治法》等一大批外治及藥浴??茣顾幵〗涷灥玫綇V泛的應用與傳播,并廣泛應用于急癥、內、外、婦、兒、骨傷、皮膚等數百種病癥的治療。
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各地成立了許多療養院,多數都有藥浴治療設備,商業性洗浴場所也越來越多,使藥浴療法得到了飛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洗浴療法、洗浴設備進入家庭,為普及藥浴創造了物質條件,使藥浴成為大眾樂于接受的醫療保健方法。
到了現代,藥浴療法這一古老的傳統醫學得到充分的重視,有關藥浴療法的新方法和新經驗層出不窮,各種醫學書籍和醫學雜志中都介紹了很多藥浴療法的臨床運用情況,特別是借助現代科學手段對藥浴的方法、藥物、作用原理的研究,確立了藥浴療法在現代醫學的地位,為進一步推廣藥浴療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藥浴療法得以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
藥浴的特點
藥浴具有使用方便且適用面廣、給藥途徑獨特而安全、養生與康復治療相結合、作用迅速且藥效明顯等優勢。
使用方便且適用面廣
藥浴療法操作簡單方便,適用于家庭治療,對于醫療條件較差和就診不便的患者,尤為實用。不論在浴液的制備上,還是在使用上,都很方便,不受環境條件的限制。至于所用器材,大多是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如盆、桶、缸、沙鍋、毛巾、布單、凳筒等。一些常用藥物也可以就地取材,如蔥、蒜、花椒、明礬、鹽、醋等,至于其他一些藥物基本都能在藥店買到,因而家庭使用極為方便,易于推廣。
藥浴療法歷史悠久,經過漫長歲月的歷史驗證,不斷總結創新,其應用范圍相當廣泛,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皮膚科、骨傷科、五官科等均可包羅其中,男女老幼各年齡段皆可使用,目前臨床已可運用病種達百余種。
給藥途徑獨特而安全
在藥浴過程中,藥物多在局部外用給藥,經皮膚、黏膜吸收,揮發性有效成分還可經口鼻吸入,藥物在血中的濃度低,而在治療部位卻形成較高的濃度。這樣不僅避免了某些藥物口服對口腔面膜和消化道的直接刺激,而且還能避免藥物直接進入體內大循環,對肝、腎等器官造成的毒害作用。因此這一給藥途徑既獨特又安全。對于口服藥物有一定困難的患者,如嬰幼兒、咽喉部及消化道難于給藥者,此種給藥途徑更是具有明顯的優勢。
養生與康復治療相結合
藥浴不僅是治療疾病的方法,還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手段。藥浴作為輔助治療的方法之一,可增強治療效果,縮短療程,減少或不留后遺癥。作為保健措施,藥浴可以養生保健,預防疾病的發生。通過藥浴可消除疲勞,促進機體代謝,從而達到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目的。
作用迅速且藥效明顯
藥浴屬中醫的外治法。將藥物直接浴洗于皮膚、孔竅、腧穴等部位以調整機體、疏通經絡、聯系上下、溝通表里內外。由于藥物的直接接觸,局部組織中的濃度顯著高于其血中濃度,但對局部兼具清潔、消炎、殺菌等作用。如治療婦女因各種原因所致的陰癢,口服藥物較難奏效,而應用熏洗、坐浴等法治療,則藥專力宏,奏效迅速。用此法治療皮膚病、跌打損傷等癥,其療效遠勝于內服藥。
藥浴由于其療效可靠,簡便易行,既可避免病人打針怕痛、服藥怕苦的弊端,又可通過簡便的外用方法達到治病防病的目的,并彌補內治的不足,故深受歡迎,廣大病人樂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