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藥浴的歷史與發(fā)展(5)

四氣對人體的作用也有兩面性,倘若應用不當,即可對人體產生不良作用。此時,寒涼之性有傷陽助寒之弊,而溫熱之性則有傷陰助火之害。

(3)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神農本草經》所謂“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即陽熱證用寒涼藥,陰寒證用溫熱藥是臨床用藥的一般原則。藥物的四氣,為這一用藥原則提供了藥理依據。四氣理論也是該臨床用藥原則的理論基礎。

(4)平性:除寒、熱、溫、涼四氣之外,還有一種稱為平性的藥物。所謂平性,就是寒熱之性不明顯,含有不溫不涼、不寒不熱的意思。但嚴格說來,任何一種藥物,不是略偏于涼,就是略偏于溫,絕對的平性是不存在的,所以仍然稱“四氣”、“四性”。當然,平性也有一定臨床意義,凡屬平性之藥,在使用時就可以不必考慮病癥的寒熱,且平性的藥物相對而言,藥性也較平和,很少有明顯的毒副作用。

五 味

(1)概念:藥物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種基本味道及其附屬于酸甘的澀味和談味,合稱為五味。

(2)五味理論的產生與形成:五味的產生,最初只是依據藥、食的真實滋味。在此基礎上,前人發(fā)現藥物的滋味與其作用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于是用味來解釋和歸納藥物的一些作用。隨著用藥實踐的發(fā)展及人們對中藥認識的提高,又發(fā)現藥物的作用與滋味之間并無嚴格的一致性,而且一種味道產生的作用亦不止一種;不少藥物的作用很難用其真實滋味來解釋,因而又采用了以作用來論定其味的方法。同時又將五味與五行學說相聯系,由此形成藥性理論中的五味理論。

(3)確定依據:五味學說是中醫(yī)歸納、解釋藥物效能的說理工具。五味,最初是由健康人口嘗藥物的真實滋味而得知,如黃連味苦、蜂蜜味甘、生姜味辛、烏梅味酸、芒硝味咸等。繼而人們發(fā)現藥物的滋味與藥效之問有著密切的聯系和對應性,如功能發(fā)表行散的藥多辛味,能補虛緩急的藥多甘味,能斂肺澀腸的藥多酸味,能降泄燥濕的藥多苦味,能軟堅散結的藥多咸味。于是,在遇到用口嘗滋味不能解釋藥物的效用時,便依據上述規(guī)律反推其味,所推出的味與口嘗味無關。如葛根,臨床證明其既能生津止渴,又能發(fā)表透疹,用口嘗所得甘味只能解釋、歸納其生津止渴作用,發(fā)表透疹則難以歸納、解釋,而據發(fā)表透散多辛味的原則,賦予其辛味。如此,葛根的藥味不只有甘,還有辛。經過無數次推理比較,醫(yī)藥學家逐步認識到這種以藥效確定藥味的方法要比口嘗法更科學、更接近于臨床實際,故今之藥味確定,主以藥效,參以口嘗。藥味可以與滋味相同,也可以與滋味相異。藥味既是藥物的滋味,又超出藥物的滋味。

(4)五味的主要作用及臨床意義:

①辛,能散、能行。即辛味具有發(fā)散、行氣、活血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療表證及氣滯、血瘀證。

②甘,能補、能緩、能和,具有補虛、緩急止痛、調和藥性、和中等作用。此外,某些甘味藥還具有解藥食中毒的作用。一般用于治療氣血虛證,拘攣疼痛,脾胃不和,藥物、食物中毒等。

③酸與澀,能收、能澀,即有收斂固澀作用。此外,酸味生津,合甘味尚有化陰的作用,此與澀味不盡相同。一般用于治療滑脫不禁的久瀉、久痢、久咳、早泄、遺精、脫肛等。

④苦,能泄、能燥。苦泄表示的作用有通泄(瀉下大便)、清泄(清熱瀉火)和降泄(降泄肺胃上逆之氣)之分。燥表示燥濕作用,其中又有苦寒燥濕和苦溫燥濕的不同。一般用于治療熱結便秘,肺氣上逆喘咳,胃氣上逆嘔呃及實火上炎等證。此外,“苦能堅陰”而用治陰虛火旺證。

⑤咸,能軟、能下,具有軟堅散結及瀉下藥的作用特點,一般用治瘰疬、癭瘤、癥痂及便秘等。

⑥淡,能滲、能利,具有滲濕利水的作用。一般用于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證。

(5)性味與功效合參的重要性:性和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藥物的作用性質和特點。前者主要概括藥物影響人體寒熱變化的作用性質,后者則提示藥物多方面的基本作用。性同而味不同的藥,其作用往往互不相同;味同而性不同的藥,則其作用迥異。所以,只有性味合參才能較全面認識各藥作用的性質和特征。又由于性和味都是只反映藥物共性的性能,較為抽象,還必須進一步結合其具體功效,才能全面、準確地掌握各藥物的個性特點。

升降浮沉

(1)含義:指藥物在人體的作用趨向。這種趨向與所療疾患的病勢趨向相反,與所療疾患的病位相向。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概念之一。

(2)確定依據:藥物的性味,藥物的性味及其陰陽屬性決定了藥物的作用趨向。凡藥性溫熱,藥味辛甘的藥物,其屬性為陽,作用趨向多升浮;凡藥性寒涼,藥味酸苦咸的藥物,其屬性為陰,作用趨向多沉降。故《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說:“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熱無沉。”

藥物氣味的厚薄,所謂氣味厚薄,是指藥物氣質的醇厚濃烈、輕清淡薄而言。例如薄荷、桑葉等氣味淡薄而升浮,大黃、熟地等氣味醇厚濃烈而沉降。

藥物質地的輕重,一般說,花、葉及質輕的藥物大多能升浮,如辛夷、荷葉、升麻;相反,果實及質重的藥物,大多能沉降,如蘇子、枳實、牡蠣、磁石。但上述情況也不是絕對的,如旋覆花不升浮而降氣、降逆,槐花也為治療腸風下血之品,不具升散之性等等。

藥物的效用,藥物的臨床療效是確定其為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據。病勢趨向常表現為向上、向下、向外、內內,病位常表現為在上、在下、在外、在內,能夠針對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癥的藥物,相對也具有向上、向下、向內、向外的不同作用趨向。如白前能祛痰降氣,善治肺實咳喘、痰多氣逆,故性質沉降;桔梗能開提肺氣、宣肺利咽,善治咳嗽痰多、咽痛音啞,故性屬升浮。

一藥之中,有氣有味,氣味又有厚薄的不同,質地也有輕重的差異,極為錯綜復雜,因此藥物的升降浮沉便不能一途而取了。例如柴胡苦辛微寒,氣味俱薄,主升浮而不主沉降;蘇子辛溫,沉香辛微溫,一是果實,一是質重,主沉降不主升浮。這就可以看出,藥性的升降浮沉確定,當根據上述各項因素,并結合臨床實際療效進行全面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藥性的升降浮沉,還可以隨炮制或配伍而轉化。有的藥物“生升熟降”,如生麻黃發(fā)汗解表效良,而炙麻黃平喘效佳;酒制藥物則升散作用可增強,加大黃、黃連酒制后上行清上部之熱的力量增強;鹽水制后則下行,如杜仲、巴戟天、補骨脂經鹽制后可增強補腎功能。

根據以上所述,在具體運用時應相互合參。特別是前三點,絕不能一途而取,必須合參并結合臨床療效,才能準確判定其性屬升浮還是沉降。此外,有不少藥表現為升浮與沉降皆具的二向性,如胖大海既具升浮之性而清宣肺氣、化痰利咽,又具沉降之性而清泄火熱、潤腸通便。有的藥物升降浮沉之性不明顯,如鶴草芽能殺蟲,升降難定。

(3)所示效用:升和浮,沉和降,都是相對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發(fā)散向外,沉表示收斂固藏和泄利。一般升浮的藥,能上行向外,分別具有升陽發(fā)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等作用;沉降的藥,能下行向內,分別具有瀉下、清熱、利水滲濕、重鎮(zhèn)安神、潛陽熄風、消積導滯、降逆止嘔、收斂固澀、止咳平喘等作用。

如果不能合理地運用藥物的升降浮沉之性,亦可造成不良后果。如誤投或過用升浮之性明顯的藥于病勢廣逆之病的治療,誤投或過用沉降之性明顯的藥于病勢下陷之病的治療,均可加重病情。

(4)影響因素:每一味藥物的升降浮沉都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影響其轉化的條件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炮制。某些藥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可因炮制而改變,如酒炒則升、姜汁炒則散、醋炒則收斂、鹽水炒則下行等。二是配伍。在復方配伍中,少量性屬升浮的藥,在同較多的沉降藥配伍時,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制約;反之,少量性屬沉降的藥,在同較多的升浮藥配伍時,其沉降之性可受一定約束。

某些藥物的升降浮沉之性特別明顯,可以改變他藥的升降浮沉之性,又稱作“引經藥”,如桔梗、牛膝。

歸 經

(1)含義:歸,即歸屬,指藥物作用的歸屬;經,即人體的臟腑經絡。歸經,即藥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藥物的作用與人體的臟腑經絡密切聯系起來,以說明藥物作用對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從而為臨床辨證用藥提供依據。

(2)理論基礎:藏象學說,即論述人體臟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它既是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基礎,又是中藥歸經的理論基礎。如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出現異常,即可出現失眠、多夢、神志不寧、瘋狂、呆癡、健忘、昏迷等癥,分別選用棗仁(養(yǎng)心安神)、遠志(寧心安神)、朱砂(鎮(zhèn)驚安神)、麝香(開竅醒神)等可減輕或消除上述諸癥,即上述藥物歸心經。

經絡學說,即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系的學說。它補充了藏象學說的不足,是中藥歸經的又一理論基礎。該學說認為,人體除了臟腑外,還有許多經絡。主要是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每一經絡又各與內在臟腑相聯屬,人體通過這些經絡把內外各部組織器官聯系起來,構成一個整體。體表之邪可以循經絡內傳臟腑,臟腑病變亦可循經絡反映到體表,不同經絡的病變可引發(fā)不同的癥狀。當某經絡發(fā)生病變出現病癥,選用某藥能減輕或消除這些病癥,即云該藥歸此經。如足太陽膀胱經主表,為一身之藩籬,風寒濕邪此經后,可引發(fā)頭項強痛、身痛、肢體關節(jié)酸楚等癥,投用羌活(散風寒濕止痛)能消除或減輕這些癥狀,即云羌活歸膀胱經。

(3)確定依據:藥物特性,每種藥物都具有不同的形、色、氣、味等特性,有些醫(yī)家也以此作為歸經的依據,其中尤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陳皮、半夏、荊芥均味辛,故歸肺經;甘入脾,飴糖、甘草、黨參均味甘,故歸脾經等。然而,按此確定藥物的歸經往往帶有片面性,即使是將諸特性合參也不準確。

藥物療效,前人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逐步認識到每種藥物治病都有一定的范圍,以此確定藥物的歸經更為準確。如蘇子、白前能治療咳喘,而咳喘為肺臟功能失調所致,故歸肺經;茯神、柏子仁能治療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為心臟功能失調所致,故歸心經。

(4)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掌握歸經,有助于提高用藥的準確性,使臨床用藥更加合理。首先,指導醫(yī)生根據疾病表現的病變所屬臟腑經絡而選擇用藥。如熱證有肺熱、肝熱等不同,治肺熱咳喘,即選歸肺經而善清肺熱的黃芩、桑白皮;治肝熱或肝火證,即選歸肝經而善清肝火的龍膽草、夏枯草。其次,指導醫(yī)生根據臟腑經絡病變的傳變規(guī)律選擇用藥。由于臟腑經絡的病變可以互相影響,臨床治療各種病癥并不是某經病單純使用某經藥,還要根據臟腑經絡之間的生理關系和疾病傳變規(guī)律,選擇歸他經的藥與之相配進行治療。如咳嗽痰喘,治療時就不能只選用歸肺經的藥,若為肝火犯肺所致,常以歸肺經能清肺化痰的海蛤粉與歸肝經能清熱涼肝的青黛同用,使肝肺兩清,咳喘早愈;若兼脾虛者,又當以歸肺經的止咳化痰藥與歸脾經的健脾藥同用,使痰消咳喘早愈。

毒 性

(1)含義“毒”,在中藥學中有狹義與廣義之別。物能害人即為毒,這是狹義的毒,包括當今之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廣義的含義有以下四個方面:

“毒”為藥物的總稱。古代曾將所有藥物皆稱為毒藥。如《周禮》:“醫(yī)師掌醫(yī)之政令,聚毒物以供醫(yī)事。”《景岳全書》:“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稱為毒藥。”這里將藥與毒并列,可見藥即毒、毒即藥,毒乃一切藥物的總稱。

“毒”指藥物的偏性。古人認為藥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能利用偏性來祛除病邪,協調臟腑功能,糾正陰陽盛衰,增強抗病能力。如《類經》:“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以氣味之偏也。蓋氣味之正者,谷食之屬是也,所以養(yǎng)人之正氣。氣味之偏者,藥餌之屬是也,所以去人之邪氣”,“欲救其偏,則惟氣味之偏者能之,正者不及也”。

“毒”指藥物作用的強弱不同。每味藥物性味不同,作用強弱也不同,古人常用無毒、常毒、大毒、劇毒等來區(qū)分。如《素問?五常致大論》根據藥物偏性之大小,即作用強弱,指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毒”指藥物的毒副作用。古本草所說的“毒”除上述三點外,還包括藥物的毒副作用,這個意義便相當于現代中藥學中所說的“毒”。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劑量時藥物出現與治療需要無關的不適反應。毒性反應對人體危害較大,多因過用而致。副作用對人體危害輕微,停藥后能消失。

(2)確定依據:含有如砒霜、馬錢子等毒性成分的藥物為有毒藥物;不含毒性成分或含有微量毒性成分的為無毒藥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腾冲县| 老河口市| 南通市| 连江县| 楚雄市| 扶绥县| 南京市| 永平县| 宁强县| 英德市| 孝昌县| 项城市| 汕尾市| 禹州市| 潮州市| 田阳县| 繁昌县| 呼伦贝尔市| 泸溪县| 嘉善县| 六盘水市| 陇西县| 梅河口市| 兴义市| 米林县| 绥化市| 芦溪县| 那曲县| 凭祥市| 北流市| 拉萨市| 新源县| 怀安县| 贡嘎县| 嘉祥县| 华蓥市| 达州市| 鄂尔多斯市| 凌云县| 凯里市| 龙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