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人體后,對外周血管有擴張作用,使人體排汗量增加,血壓下降,尿量增多,心率有輕微的加快。
水溫在39℃~42℃之間,此范圍的水溫不適合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藥浴時選用。
短期接觸人體,肌膚血管暫時收縮。在持續數分鐘后,血管開始擴張,心跳加快,心臟負荷加重,心率可達每分鐘100次以上。
水溫在43℃以上時,此范圍的水溫稱為“高熱浴”,對末梢神經有封閉作用,可減輕局部疼痛,對肌肉、關節等有良好的止痛作用。
(2)靜水壓:全身浸在水中,水的靜水壓對人體有一定的影響。
當浸在水中的人體表面所承受的平均水壓為40~60/平方厘米時,胸圍縮小1~3厘米,腹圍縮小2~3厘米,由于胸腹受壓,橫膈膜上升容易,下降困難,出現吸氣吃力,呼氣順暢,從而促進了呼吸運動的鍛煉,這對通氣障礙的呼吸系統疾病治療是有益的。靜水壓還可以通過壓迫外周血管,影響血液再分配,從而增加內臟器官的血液供應,并使回心血量增加,有利增強心臟的功能,改善肝、腎、胃腸功能。
(3)浮力:物體在水中失重則產生浮力。
水的比重越大,浮力愈大,人體在浴液中(指全身浸浴)失去重量,約為體重的90%以上,失重者的浮力作用,使肢體在水中活動輕便容易,這正適合肢體功能障礙的治療和恢復。
(4)水的摩擦:在淋浴或噴射藥浴中,快速運動的水分子,可以不斷地沖撞、摩擦皮膚,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
這種摩擦有助于皮膚血管的擴張、血液循環的改善。還可作用于神經末梢,通過中樞反射,調節機體代謝,產生鎮痛、鎮靜效應。
總之,水的作用,一方面使毛孔開放促進藥物的穿透、擴散,有利于藥物的吸收;另一方面使血管擴張,促進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及淋巴循環,改善病變部位的缺氧、局部組織營養及全身機能等。研究表明皮膚濕度越高,角質層水合程度越高,其滲透和吸收能力也越強,這樣就促進了藥物中的揮發性物質、多糖、維生素等有效成分的吸收。并且通過上述作用可以更好發揮機體的免疫功能,再隨著循環及代謝的加快,汗出增多,有害物質排出增加,都促進病變的吸收消散。
皮膚的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除保護作用外,還具有吸收、滲透、感覺、分泌、排泄等多種功能,在人體的生理病理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研究證明藥物經皮吸收途徑有三:一是通過滲透皮膚角質層細胞的進細胞膜入細胞內;二是大分子及水溶性物質通過毛孔、汗孔被吸收;三是少量可通過表面細胞間隙滲透進入真皮。藥物經皮膚吸收避免口服引起的首過效應、胃腸反應等。皮膚內有大量的感覺神經末梢,這些神經末梢與其他結構共同組成感受器,可對各種不同的刺激,例如觸摸、接觸、溫度變化或者疼痛做出反應。刺激作用可以影響附近的感受器,從而調節神經、體液、循環功能,改善各相應組織器官的活動以增強機體的抗病和修復能力。
此外,皮膚的分泌、排泄、代謝功能參與機體對尿酸、尿素及一些無機鹽等代謝產物的排泄,同時也參與病體毒素及堆積代謝廢物的排除,即中醫所謂“透邪外出”。藥浴療法正是利用皮膚的這些功能來治療疾病,故皮膚的生理功能是藥浴療法的前提。
藥透效應
指藥物在沐浴過程中通過透皮吸收,增加入體局部或全身的血藥濃度而起的治療作用。
現已知藥物經皮吸收主要通過滲透及擴散兩種方式,藥物經皮吸收包括兩個時相,一是穿透相:藥物通過皮膚表面結構角質層和表皮,進入細胞外間質。二是吸收相:藥物分子通過皮膚微循環,從細胞外液迅速地擴散入血循環。穿透相比較復雜,角質是皮膚的主要屏障,它能防止化學物質的穿透。角化細胞含有結構脂質及水溶性物質,能緩慢地吸收水分,細胞間隙充滿著板層結構樣脂質,控制著水溶性溶質的擴散。由此可見,水溶性和脂溶性藥物可經被動擴散、穿透角質漸漸被吸收。利用此原理,藥浴療法一方面通過靈活變換方式、方法使病變部位與藥物充分接觸,如體表局部病變,坐浴、熏浴等方式使藥物以水蒸氣的形式直接被病變部位吸收發揮效應。另一方面添加一些賦形劑如酒、醋等增強藥物的擴散、滲透性,借助浸浴、蒸汽浴等不同方式,促其透皮吸收,比如土槿皮酊劑泡腳治腳氣。篩選應用有些具有良好透皮吸收作用的藥物,將提高藥浴的臨床療效。如芳香性中藥有“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率領群藥,開結行滯,直達病所”的作用,又如川芎浴液中的川芎可明顯促進其他中藥成分的透皮作用。這種透皮吸收方式避免了對消化道的刺激及首過效應。
藥物的功效
藥浴的療效主要取決于藥物的功效。
藥物的有效成分通過與皮膚的廣泛接觸、浸潤,經表皮由真皮吸收到體內。因真皮的90%是血管豐富的結締組織,活躍的血液循環可將藥物的有效成分迅速輸送到人體各部位。同時,在藥浴過程中,藥物的揮發性有效成分還可通過鼻腔黏膜上的毛細血管網進入血液循環。
現代醫學從直接接觸和藥物吸收兩方面對藥效機理進行研究。首先,藥浴中的有效成分不需吸收,可直接接觸皮膚黏膜產生藥效,如殺菌、殺蟲、消炎、消腫、止痛、止癢等,對于發生在皮膚、肌肉間的疹、癬、疣、疥等疾患及創傷均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其次,藥物在熏蒸浴療過程中經皮膚、黏膜等吸收到體內,發揮藥理藥效,根據選用藥材的不同在直接作用于人體時會產生如祛風燥濕、殺蟲止癢、解毒消腫、去腐生肌、清熱利濕、收斂消炎、溫經散寒、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等作用。
研究表明,中藥所含的多糖類成分有免疫增強的作用,甙類物質可抗炎并參與免疫調節,生物堿類則表現為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由于中藥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故通過藥浴既可增強過低的免疫功能,又可使過高的免疫功能降至正常。
反射原理
主要指通過刺激神經末梢,反射性地調節神經系統功能,即中醫所謂疏通經絡、調暢氣血、調和陰陽。
浴足法治療疾病即是利用反射原理。人體的臟腑和其他各個器官都與足部的某些反射區有相應的關系。足藥浴時,將藥物涂敷于足部的某些反射區,從而達到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作用。如浴足法治療失眠、焦慮、抑郁等疾病。中醫學據足掌上分布常見穴位達60多個,其聯結人體內部經絡,直達主管情志功能的“心”,認為浴足無異于浴“心”。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足部有人體心臟的某些重要特征,號稱“人體第二心臟”,足掌上數百條神經末梢與大腦相連,與人體臟腑之間有著特定的聯系。而五臟六腑在足部亦有相應的投影,故足浴時,藥物作用于足部神經,使血管擴張,腦部血液下流,解除腦部血液充盈狀態,導致大腦神經放松,進入抑制狀態,從而促進睡眠;亦即通過刺激足部穴位,由經絡達于“心”起到安神之功。
局部作用
指中藥對病灶局部發揮的治療和保健作用。中藥藥浴將藥物作用于局部組織,可使局部組織內的藥物濃度顯著高于其他部位,故局部療效明顯,而且收效迅捷。近年來的藥理研究表明:黃連、黃耳、黃相、銀花、板藍根、大青葉等中藥,均有抗菌、抗病毒的化學成分,因此對局部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蛇床子、苦參、百部、土槿皮等中藥,對皮膚真菌有殺滅或抑制作用,常被運用于癬類、外陰陰道念珠菌病(霉菌性陰道炎)等疾病的治療。通過對祛腐生肌作用的研究發現,此類藥物還有促進細胞增生分化,促進巨噬細胞吞噬細菌、異物和壞死組織碎片,提高局部抗感染的能力,具有改善創面血液循環,加快其新陳代謝,從而促進愈合等作用。
浴足可謂是應用局部刺激治療和保健的最好體現。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足部含有極其豐富的神經末梢,足的運動靈活,感覺敏銳,反映全身的血管、神經功能正常。由于足部神經末梢豐富,對外界物體的形狀、特性、溫度、濕度等刺激可以感覺出疼痛,因此,溫足浴或藥物敷于足部可以采用芳香走竄類刺激藥物,利用藥物對足部的刺激影響全身的循環、神經功能,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
此外,有些美容藥物作用于面部皮膚后,一般通過皮膚局部吸收,達到疏通經絡、運行氣血、去除污穢、潔凈皮膚、滋潤皮膚、除皺增白、祛除外邪、防御外邪侵襲的目的。從現代醫學角度分析,中藥面浴能使皮膚組織得到滋潤和營養,提供必要的新陳代謝環境,使面部皮膚組織細胞直接獲得營養物質而達到美容目的。
由此可見,傳統醫學從經絡臟腑及藥性藥效方面闡述了藥浴的機制;現代醫學則認為藥浴的療效主要與水的作用、皮膚的特性、藥物的吸收、局部作用、藥與水的協同作用等密切相關。綜合二者,不難發現,藥浴的作用機理是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的有效結合體。
藥浴的分類及應用
藥浴療法是根據各種具體病癥,在中醫辨證或辨病的基礎上選取適當的藥物,組成藥浴方劑。其用法較多,分類方式一般有2種,即按照部位分類和按照浴洗方式分類。
按照部位分類
全身浴
屬浸浴,是藥浴的主要方式之一。將藥物煎取較多藥液作為洗浴水,浸泡除頭以外的身體各部于藥液中。進行全身洗浴,多在浴盆、浴缸中,或較大的木桶中。本法是借浴水的溫熱之力以及藥液的效力,使周身腠理疏通,毛竅開放,起到發汗退熱、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消腫止痛、活血祛瘀等作用。特點是洗浴范圍大,浸泡時間長,藥物吸收面積大,效果顯著,治療后全身有舒適感。每次浸泡20~30分鐘。藥浴結束后,以清水沖洗,擦干身體,穿好衣服,休息10~20分鐘,或不用沖洗。全身藥浴可每天1次或隔日1次,一般10次為1個療程。
半身浴
將腰以下的部位浸于浴液中洗浴的一種方法。患者坐在浴盆中,浴水高以到臍為佳,室內溫度以30℃以上為宜。在浸洗的同時,尚可活動下肢,進行功能鍛煉,并借水溫及藥物效力達到治療的目的。每次浸泡20~30分鐘。藥浴結束后,用毛巾擦干身體,穿好衣服,休息10~20分鐘。半身藥浴可每月1次,10次為1個療程。主要應用于下半身癱瘓、坐骨神經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
局部浴
屬浸浴,指身體的某一部位浸泡在藥液中或頻頻地接觸藥液進行浴洗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浸洗時間宜長,使藥液有足夠的時間由表及里。本法是借助熱力和藥物的綜合作用,直透局部皮膚腠理而發揮清熱解毒,消腫除濕,祛風殺蟲,止癢殺菌,活血行氣,軟化角質,去腐生肌等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本法既有利于局部病灶的治療,又有藥浴入內的全身治療效果。根據接觸的方式或部位不同又分為頭浴、顏面浴、手浴、足浴、坐浴、眼浴、肢體浴等。
(1)頭浴:將頭部浸于藥液中進行洗浴。將藥液倒入臉盆,頭部浸于藥液,不斷用雙手搓洗,每次10~15分鐘,每天1次。頭浴主要用于治療頭部皮膚病,也可用于美發。
顏面浴:即用藥液洗顏面。將藥液倒入臉盆,水溫較高時先用藥液蒸面,然后用手洗面或用毛巾蘸藥水擦洗。每次10~15分鐘,每天1~3次。本法主要用于面部疾病及美容養顏。
(2)手浴:將腕關節以下部位浸入藥液中進行洗浴。本法是臨床經常使用的治病護膚的方法。手部洗浴除治療皮膚病、軟組織損傷等外,還具有護膚保健作用。手的美感是潔凈、細嫩和滋潤,適度地洗浴手部不僅能清潔皮膚,而且有防止皮膚老化作用。每次20~30分鐘,每天1次或數次。主要用于手指痙攣、手指關節活動障礙、手癬、手部凍瘡、手部挫傷等。
(3)足浴:將足浸入藥液中進行浴洗的一種方法。每次20~30分鐘,每天1次。足部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又是足三陽經的終止點。因此,人體五臟六腑均與足相應。足浴不僅可以治療局部疾病,而且可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用于治療全身性疾病。本法適用廣泛,局部如足癬、足挫傷等,全身如頭痛、眼病、鼻炎、喉炎、感冒、高血壓、慢性結腸炎等均可應用。
(4)坐浴:將臀部與外陰部浸于藥液中進行浸浴的一種方法。本法可使藥液較長時間地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并借助熱力,促使皮膚黏膜吸收,從而發揮清熱除濕、殺蟲止癢、活血化瘀、收澀固脫等效果。藥液溫度要適宜,坐浴時不可太熱,以免燙傷皮膚或黏膜,也不可太冷,以免產生不良刺激,一般以40℃~50℃為宜。每次20~30分鐘,每天1次。主要用于肛腸疾病、婦科外陰病、男性前陰疾病及外陰部的皮膚病等。對肛周膿腫已化膿者,則應先經手術切開引流后,再用本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