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局救皇后,李世民求我作國師
最新章節
- 第51章 2.皇帝也得買黃牛號
- 第50章 59.不念舊情的驢和被驢踢的葉善
- 第49章 58.葉善的煩惱
- 第48章 57.主動加班不要加班費
- 第47章 56.化胡為佛樓觀道
- 第46章 55.大安建工的員工餐
第1章 1.傳說中的神醫
貞觀十年,正月。
長安,大安坊,北坊門外。
一身便裝的李世民和魏征遠遠的下了車,徒步到北坊門外。
護衛們同樣是便裝,三三兩兩的遠遠墜在后頭,不敢上前。
“陛下,到了。”魏征說道。
“不是說好了嗎?要叫……李公。”李世民小聲提醒魏征。
“是了,李公。”魏征微笑著答應。
“朕……真的是這?”李世民頗有些疑惑的看著大安坊的坊門:“這大安坊,再往南可就出了長安城了。”
魏征點頭:“沒錯,家里人打聽的很清楚,神醫的醫館就在大安坊十字街南。”
大安坊位于長安縣第一街上,是長安城最南面的坊之一。
這里原本是長安人煙最稀少,也是最偏僻荒涼的坊之一。
住在這坊里的,都是最底層的百姓,還有不少流民饑民。
別說達官顯貴了,就是稍微有些家底的商人,也不愿意在這樣的坊定居。
可是,李世民要找的人,偏偏就在這長安最偏僻,也最不繁華的坊里。
希望這神醫真的有魏征說的那么神。
今日李世民微服出宮前往魏征府,原本是商討有關太子李承乾的事。
君臣二人商討完。
魏征提及近來長安出現一名神醫,醫術高明,救人無數,甚至很多醫師都斷定沒救的病人,也被這神醫救回命來。
李世民近來最煩心的莫過于長孫皇后的病。
皇后病情日漸加重,尚藥局進上來的藥,皇后吃了病情一點不見起色。
李世民便命人在民間尋找名醫。
魏征受長孫皇后恩惠頗多,對尋訪名醫之事十分上心。
魏征的想法是,如果皇帝同意民間醫師可以為皇后看病,他就親自上門驗證神醫是否真的那么神。
魏征是方正君子,從來不逢迎媚君,既然魏征都說神醫醫術如神,李世民便動心了,忍不住親自來見識見識這位神醫,若是真有那么神,就讓這神醫給皇后診治。
原本還滿心疑慮的李世民,在順著坊門往里面望時,卻有些驚訝了:“還真是……,朕……我記得南城的坊都……很蕭條,可這大安坊……人不少啊。”
兩人邁步要往坊內走。
恰好見一個老人帶著一個孩子走出坊門,魏征上前攔下,笑著行禮:“老人家,這大安坊里可是有位神醫?”
老人五十多歲,脊背已經佝僂了,他只瞄了一眼,就覺得魏征八成是位貴人,趕緊恭敬的回禮,客氣的說:“貴人是要找張神醫瞧病?”
魏征笑著說:“正是。”
老人挺熱情,回頭一指:“你們進了坊門一直走,到了十字街,街南有個宅院……”
“大門前有兩顆大樹,一顆是棗樹,另一顆也是棗樹……”
“門前有好多人,那就是張神醫的醫館了。”
老人很熱心:“一看二位貴人就是第一次來……”
“找神醫瞧病,要先掛號,就是找門神要個號,然后你就等著叫號就行了,不過看這意思,上午排隊的人早就二十個了,你們要想看病,恐怕要到下午嘍。”
魏征一時有些懵,但還是聽出了關鍵點:“掛號?門神要號?在下不太懂……
老人家的意思,是不是這神醫一上午只看二十個病人?”
老人答:“對,發號那個壯漢,大伙都叫他門神,看病得在他那掛號,神醫有個規矩,一天就看四十個病人,上午二十,下午二十,多了不看。”
“神醫看病還有這樣的規矩?”魏征好奇。
老人說:“神醫是神仙菩薩心腸,見不得人受病受苦,要是看見排隊的病人太多就容易著急……”
“一著急,前面的病人也看不好,影響這個……這個醫病的……醫病的,忘了神醫咋說了,反正神醫的意思就是看病的人少,就看的精,看的細。”
“醫者仁心。”魏征感嘆了一句。
老人滿臉的感激之色:“可不是嘛,神醫心好啊,尤其對我們窮人可好嘞,我帶著小孫兒來瞧病……”
“張神醫見我窮,不光一個錢都沒收,藥也是白送的,還讓我們在醫館吃了一頓飽飯才走呢,這樣的好人,上哪找去?”
老人將手中的藥包晃了晃,眼神中充滿了感恩。
魏征謝了老人,回頭正要說話,卻見李世民已經快走到坊門口了,魏征連忙跟上。
守在坊門口的武侯鋪兵早看見了李世民和魏征,也聽到魏征跟老人的對話。
如今來大安坊看病的人越來越多,鋪兵早已習以為常,所以李世民和魏征經過坊門時,鋪兵也不盤問,任由李世民二人入內。
李世民不明就里,認為是武侯鋪兵懈怠,走過鋪兵身邊時,冷著臉問:“你身負綏靖坊內治安之責,生人經過坊門,你問也不問嗎?”
那鋪兵形容消瘦,一雙三角眼卻放著賊光,見李世民雖然衣著不算貴重,但氣度不凡,這幾句指責絕不是市井之徒找茬的話,更像是縣尉當眾訓話的樣子。
鋪兵判斷這八成是哪個衙門的長官上差,說話便加了小心:“回您的話,咱瞧著你們是來三必堂瞧病的,就沒問,如今每天都有不少人來三必堂瞧病,咱們都習慣了。”
魏征不愿橫生枝節,便插口轉移話題:“你說的三必堂?是不是神醫的醫館?”
鋪兵趕緊答:“對,張神醫的醫館就叫三必堂。”
李世民說:“三必堂,這名字有意思。”
鋪兵說:“神醫的三必堂是有講究的,有病必醫,有求必應,有難必幫。”
李世民和魏征一聽,對視了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欣喜和贊賞。
不管醫道是否高明,單說這份心地,這醫者就當得起仁心二字。
鋪兵見兩個貴人不刁難自己,便也沒那么小心拘謹了,笑著說:“要我說,你們兩位掛了號,不必在大門前干站著等,大冷天,犯不上吃西北風,尋個舒坦的地方歇著,等過了晌午,下午再來。”
魏征問:“下午再來?是因為神醫上午只看二十個號?”
鋪兵笑著說:“對,看病掛號,這張神醫的規矩……”
“你們到三必堂門口,就能看見門口站著一個漢子,又高又壯的,他是專門掛號的……旁人都叫他門神,他手里有竹牌子,牌子上有號,從一號到四十號……”
“不管是誰瞧病,一律找他掛號,沒號誰都瞧不了病,掛了號之后,一律聽門神叫號,有不守規矩硬闖的,連門神也過不去,他力氣特別大,一個能打十個……”
“神醫一上午就看二十個病號,多一個都不看,今天看這場面,現在怕得三十號開外了,所以你們得下午才看得上。”
魏征是最講規矩循禮法的,所以對有規矩的地方很滿意:“很好,有規矩是好的,沒規矩,不止這醫館,連天下也要亂的。”
李世民也笑說:“好,就先掛個號,下午再來。”
魏征剛要走,卻聽那鋪兵又說:“如果你們著急,不想掛號排隊,帶的錢也夠,就去神醫家隔壁院子,找個叫黃牛的人,他有法子給你們弄到前面的號,讓你們先看。”
李世民和魏征雖沒見過炒號的,但還是聽明白了。
任何時代,規矩都是兩面的,規矩可以規范大多數人的行為,但卻給一少部分人留下了權力尋租的空間。
給了鉆空子的人先富起來的機會,當然了,前提是你得能從規矩中找到漏洞或空子,并且利用漏洞或空子變現。
魏征和李世民朝十字街走,也不用問路,因為遠遠就能看見十字街口那一大群人。
那是最好的指引路標。
君臣二人來到了人群聚集的宅院外,果然如人所說,這大門前有兩棵樹,一顆棗樹,另一顆也是棗樹。
兩顆棗樹被巧妙的當做了立柱和邊界,兩樹之間搭了個簡易的竹席棚子,算是個臨時休息區,但棚子里只站得下十幾個人,更多人只能站在棚子外。
魏征大概算了一下,等在大門外的約有六七十人,這些人或站、或蹲、或靠墻,有的聊天,有的低頭發呆。
雖然沒有隊伍,但這些人卻顯得很有秩序,因為既沒人喧嘩,也沒有爭搶,每個人都在耐心的等待,因為他們都知道這里的規矩,所以心里都有數,這里按順序叫號,到了號就會被叫到。
令所有人放心的根源就站在大門口,一個魁梧的大漢。
大漢身高接近一米九,正月的長安寒意很重,周圍人都穿著厚厚的冬衣,而且還瑟瑟發抖,而這大漢只穿了一層夾衣,卻似乎一點也不冷。
大漢見魏征走過來,不待魏征說話,便語氣冷淡的說:“今天的號發完了,明天再來吧。”
魏征微笑著說:“我們大老遠來的,而且家里事務繁忙,請你通融一下,給個號,我們愿意多出診金。”
門神睬也不睬魏征,仍舊板著臉說:“一天四十就是四十,這是三必堂的規矩,就是皇帝老子來了,也得按規矩來,掛號排隊,沒號不能看病。”
真正的皇帝老子李世民走到魏征身后,一按魏征肩膀,制止了還要說話的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