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51.喜聞樂見的大安四子故事版本
- 開局救皇后,李世民求我作國師
- 禾風細語
- 2114字
- 2023-06-09 00:05:00
作為今科同榜及第的四大才子,也有文人雅士稱他們為“大安四大才子”;
又由于這四人都出身世家,都是名門公子,所以有好事者稱他們為“長安四少”;
不過他們的雅號并不止這些,由于這四人的共同特點是都在大安坊施過粥,都以善心善舉聞名,所以也有長安百姓稱這四人為“真心四善”或“真心四友”。
受過這四人恩惠大安坊的百姓,更喜歡稱呼四人為“大安四公子”。
當然了,以上這些稱謂都是百姓自發的,對這四人的贊美也是自發的。
但是不管是哪個好聽的名字,長安百姓都會毫不吝嗇的附贈一段佳話,并因此衍生出無數版本……
版本一:風流才子與灰姑娘半夜三更邂逅并一同看日出的故事……
版本二:才子在街上閑逛,被樓上某個小娘子家支撐窗戶的竹竿砸到頭,然后一段驚天地泣鬼神且絕世凄美的愛情故事就此展開……
版本三:大安某才子點秋香的故事……
版本四:大安四子之某公子被某個當朝宰相相中,即將與宰相聯姻……
版本五:大安四公子之某公子已經被皇帝看中,過幾天就要成為天家的成龍快婿……
總之,有關大安四子的流言,在長安坊間是滿天飛。
那些待字閨中的懷春少女們,想想這些風流倜儻的新進士就合不攏腿。
無巧不成書,每一個百姓們喜聞樂見的故事版本里,都會出現張神醫,因為這四大才子都以張神醫為紐帶結識、相交,“張神醫的朋友大安四子應張神醫之邀在大安坊施粥放糧”、“真心四友受張神醫點撥而扶貧濟困”,“據說張神醫為了感謝他們的善舉,特意送他們每人一瓶藥,吃了張神醫的神藥的大安四公子,全都得以登龍門燒尾。”
這是一個善有善報,種因得果的好故事,百姓喜歡傳,皇帝喜歡聽。
百姓越傳就越贊頌他們偉大的天子選賢任能天下為公,皇帝越聽就越覺得自己慧眼識人英明神武。
當然了,以上關于大安四子的所有稱呼、美談及其衍生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的最初版本都來自大安坊,至于是誰最開始傳的,那就無從考證了,只不過在流傳過程中,長安百姓進行了二次、三次乃至n次的深加工。
在流言傳遍長安的時候,在大安坊的某個房間里,這些流言的制造者已經開始研究并設計大安四子的周邊產品了,并且已經琢磨好了初始盈利模式和可持續開發經營模式。
對于故事的編造者某神醫來說,這種蹭熱搜、賺熱錢的事必須要抓緊,必須要搶占市場先機,因為神醫無法成立經紀公司簽下真心四人組,而且在大唐根本就他媽沒有知識產權保護這一說,要不然后來姓陳的和尚西去求佛取經的故事,也不會衍生出那么多同人版本。
當然了,沒有知識產權是把雙刃劍,這能鼓勵大唐文人搔客的創作熱情,最終可以編出鴻(哄)篇(騙)名著,但不好的就在于,大安坊苦心孤詣想出來的創意,很快就會被復制、模仿甚至中譯中,你若沒有源源不斷的好想法好思路,人家復制你的模式的時候,會心安理得且還會罵你是傻逼。
就這樣,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里,“張神醫的朋友”和“張神醫的神藥”,就成了長安城中最有辨識度的標簽,不管張神醫的朋友們有多少美稱,有多么風光,多么令人羨慕,他們始終都是答案,張神醫才是標準答案。
而所有故事的疑似編造者……那個不肯透漏姓名的張神醫,并不擔心大安四公子出面澄清這些流言,因為這些流言大多數都是真實的,故事來源于生活,只不過故事高于生活,作家進行了小小的藝術加工……
想澄清九成假一成真的流言,那是十分容易的,但是如果想澄清九成真一成假的故事,那就非常難了,不僅要有確鑿有力的證據,而且還要有非常縝密而經得起推敲的邏輯。
更為重要的是,大安四子如今已經成了進士,在不久的將來就會邁入官場,他們在行事之前,必須用一個合格的官場人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了。
什么叫合格官場人的思維呢?
那就是如果他們出面澄清,那不僅是打了他們自己的臉,也打了慧眼識人的座師馬周的臉,眾所周知,馬周受到皇帝賞識,正是炙手可熱,傻子都知道人家前途無量,馬周的學生們還要指望將來座師發達了,能拉自己一把呢,誰會去澄清“事情不是這樣的”、“其實是我座師看走眼了”,這種事連傻逼都知道是自毀前程。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恩師慧眼識珠”、“我師識才辨才之能,天下無雙”,在官場,說這種話不算跪舔,也不算溜須拍馬屁,人們會自然而然的把這些贊美歸入尊師重道和人情世故的范疇,認為是一名合格官場人的常規操作。
所以,有關張神醫和他的朋友們大安四公子美談,就這樣愉快而順利的登上了長安坊間熱搜話題排行榜的第一名,不僅沒有人澄清,而且還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地被人加工、提煉、再加工、再神化。
也正是自此以后,成為神醫的朋友,成為神醫的真心人,也就成了大唐世家公子最時尚的標簽,也是寒門士子心中排名第一的逆天改命的終南捷徑。
那些有志于報效朝廷的士子們都悟出了一條潛規則:想快速成名,快速進入朝堂上大人物的視野,再也不用去終南山中隱居了,只需要成為張神醫認證的朋友……
當然了,跟大安四子的美名一起傳遍京城的,還有“悲崔兄弟”的大名。
不得不說,首都的輿論場自古以來就具有懲惡揚善的天然屬性,古有長安百姓,今有朝陽群眾。
崔氏兄弟因為沒買到藥而沒及第,進而懷恨在心報復神醫的故事,其傳播速度一點也不比大安四子的故事慢。
當然了,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喜歡大團圓結局,每一個跟壞人有關的故事,一定要有一個裝逼打臉的橋段,最后再加一個惡人有惡報的結局,那才能成為百姓喜聞樂見的爽文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