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梁王之子
唐,天祐四年(907年)。
孟春元月,乍暖還寒時候,冰泮發蟄,百草權輿。
沉寂了一季的大梁城(即開封)也再度喧鬧了起來,作為梁王霸府、二十一鎮七十二州的軍政中樞,宣武節度使府衙自是門庭若市。
不單如此,從洛陽皇宮到汴州使府的官道之上,往來的信使甲騎也比平日里多出數倍不止,大梁城更是少有全城戒嚴。
一切似乎都昭示著一件事。
北伐幽滄劉仁恭父子的梁王殿下要班師回鎮,效上古三代,行禪代之事,化方鎮為國家了。
便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樣,梁王朱全忠改朝換代之野望也是昭然若揭。
這從他挾天子(指李曄)東遷洛陽,弒殺天子及其后妃子嗣,矯詔立輝王李祚(即李柷)為帝,縊殺太后,諸般種種行跡當中都可以看得出來。
也難怪近來宣武節度使府衙車馬盈門,前來拜見者絡繹不絕了。
開國功臣的身份,誰人能夠輕易拒絕?
適逢梁王不在大梁城,其膝下諸子便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各方勢力巴結交好的對象。
畢竟,這位征戰沙場三十年、稱霸中原的梁王殿下眼看著就要步入垂暮之年了。
身處在這亂世之中,但凡聰明人總歸是要未雨綢繆一番,而當今梁王未立世子,于有心之人而言無疑是個機會。
若是此時押對了寶,那將來即便不能如呂不韋一樣權傾天下,封侯拜相、節度一方至少不在話下,畢竟論功勞,天底下除了擁立之功、救駕之功,就沒有比得過從龍之功的。
只是潛龍在淵,到底誰是真龍、誰是長蟲,還尚未可知!
……
與宣武節度使府車水馬龍不同,距其一墻之隔,同使府后院耳房相接的獨立小院卻是青墻斑駁,寂靜無聲。
庭院西廂海棠樹下,佇立著一個約摸十三四歲的少年郎,那少年身披錦衣狐裘,身姿挺拔,面容清雋,更兼劍眉之下,生得一雙世所罕見的重瞳,端得是風華絕代。
只是此刻,少年郎卻像是丟了魂魄一般,手捧一卷古書,神色木然,呆滯地凝視著前方,眸光晦暗深沉,一點也不似往常那般鮮活靈動。
少年名喚朱友孜,本是藍星上一大學僧,喜好熬夜修仙,某日,得一游戲,廢寢忘食修煉之,時日漸久,傷及心神肺腑,羽化于寢室。
再轉醒時,便穿越到了此世,這個被后世稱作殘唐五代的時代。
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這具肉身的主人也喚作朱友孜,乃是方今中原霸主梁王朱全忠的第八子,于諸公子之中年紀最小。
關于朱溫朱全忠其人,朱友孜自然知曉,雖然他并不是什么歷史大觸,也不是正經科班出身,但到底還是看過?殘唐五代史演義?及?不良人?系列,讀過一些以殘唐五代歷史為藍本的穿越小說,對這位梁祖的生平有幾分了解。
然而越了解,朱友孜心中就越彷徨、越不安。
畢竟朱溫在青史之上可沒留下什么好名。
殘暴狡詐、荒淫無道、雄猜多疑、濫殺功臣都是刻在他身上、十世也摘不掉的標簽,其人建立的大梁王朝也幾乎可以說是二世而亡,從開國到亡國,不過短短十六載。
換句話說,如果朱友孜不半道身隕的話,必是要做亡國宗室,受盡屈辱的。
這一點毋庸置疑,自司馬懿背洛水之誓誅曹爽及其親信黨羽三族;劉裕稱帝,大誅司馬氏一族以來;前朝宗室在新朝就鮮有能夠保全性命的,更何況方今亂世,禮樂崩壞、道德淪喪了。
好不容易穿越一遭,朱友孜自是不愿意以這樣的凄慘結局收場,只是要他一個并不得寵的公子逆天改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卻又談何容易?
而且,最讓他頭疼乃至于惶恐的事情也即將發生。
再有一年,那個為后人津津樂道的故事,“三矢雪恨”中的主角李存勖就要接過其父李克用未竟之大業,只手挽天傾,一步步逆轉梁晉攻守之勢了。
那李存勖是什么人朱友孜身為穿越者豈會不知,此人乃是宋武帝一般的人物。
十數年間,滅燕、平梁、定蜀、破遼、降岐,威震華夏,這等人物,便是太宗還魂、光武再生,怕是也要頭痛不已,更不用說朱友孜了。
雖是素未謀面,但有這么一個命中注定的宿敵在,朱友孜也不由得打起了十二萬分精神,找尋著破局之法,然而他思來想去,卻始終沒能想到個行之有效的辦法。
歸根到底,兩人在各自集團內的身份是有著天壤之別的,他不過一個尋常公子,位卑言輕,哪里有左右梁晉爭鼎形勢的能力。
“哐……哐……”
正苦惱間,外間忽的傳來門環叩響的聲音,打斷了朱友孜的思緒。
“誰呀?”
聞聲,南廂倒座房立時現出一道人影,卻是個身著交領袍衫,腰挽束帶的三旬婦人,她行走快步如風,三兩下就到了庭院門扉后。
婦人顧氏是朱友孜已故身母李氏的貼身侍女,侍奉他母子兩代人,算是家中老人、親信中的親信了。
見狀,朱友孜也跟著站起身來,向外望去,穿越到此世近半月,還是頭一回有人登門造訪呢,他心中自也有幾分好奇。
那廂,顧氏麻利的抽出門栓,“吱呀”一聲,門扉應聲洞開,卻見門外一個身著皂色絲袍,身形肥碩的中年男子負手立于庭前,臉上掛著和煦的笑意。
“八郎可在府中?”
“自是在的?!鳖櫴闲χ卦?,聽其言語似乎與那男子頗為熟稔。
二人寒暄間,朱友孜也聽出了來人的聲音,忙跨步而出,上前親迎:“甥兒見過舅父。”
原來這來者不是旁人,正是朱友孜這一世的親舅,金紫光祿大夫、檢校禮部尚書、汴州豪商李公亮。
當年朱溫入鎮宣武時,內有遍地饑民,府庫空空,外有淮蔡獸軍虎視眈眈,李氏一族為保全舉族性命,曾獻給朱溫巨萬家財充作軍資,后來形勢轉好,朱溫投桃報李,納了李公亮之妹為妾。
只可惜,李氏福緣淺薄,在誕下朱友孜之后不久就染疾而亡了。
李氏病亡之后,朱友孜被朱溫交給了正妻張惠撫養,然而好景不長,數年之后,張惠也病亡了。
張惠去世之后,朱溫寵妾陳氏執掌后宅,朱友孜和三個未成年且同樣庶出的兄長一樣,均被分出了內宅,置于別院。
不過朱友孜的身份到底擺在這兒,即便他只是個無足輕重的庶子,也不會真有不開眼的惡奴敢輕慢他,恰恰相反,他的一應吃穿用度都是世間一等,平日里也有二三十人伺候,說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一點也不過分。
若是天下格局一直如此,將來大梁立國,他大概也能混個王爵,錦衣玉食,可偏偏天有不測風云,河東道天降猛人,晉國出了個李存勖……
“外間人多耳雜,舅父要是有話說與甥兒,還是移步廳堂吧,正巧甥兒也有一事相求。”
問候一句過后,朱友孜禮貌性的做了個伸手虛引的動作。
然而就是他這一個簡單的動作,落在李公亮眼里,卻讓其面露驚容,上下打量起了朱友孜。
“我不過是去了湖南數月,怎么此子突然就變得謙遜有禮,行事也變得小心謹慎起來了呢?
以前這小子因為目生重瞳,自以為有帝王之相,驕橫跋扈,哪里是現在這般彬彬有禮,溫潤如玉的模樣。”
不過轉念一想,李公亮又釋然了,先前的朱友孜才多大年紀,如今他年紀稍長,心智漸趨于成熟,思維也更加健全,懂得審時度勢,行事周密倒也在情理之中。
想通了這一節,他便不再糾結外甥前后的變化,轉而笑對朱友孜道:“你幼時即失恃,是我看著從襁褓中長到如今這么大的,你若有所求,我這做舅舅的自當有所應,哪里需要說這些客套話。
這么說,卻是生分了,往后切勿如此。”
朱友孜自不知道他前后性格上的反差已引起了旁人的注意,乃至于讓人家狠狠地審視了一番,此刻聽得李公亮出此肺腑之言,心中亦難免有所動容,忙不迭的收起手中書卷點頭稱是。
而這一幕,落在李公亮眼中,不禁讓他愈加驚奇。
“八郎你不是常說‘書不足學,可記姓名足矣,安能久事筆硯,為腐儒之業’,怎的突然讀起書來了,卻是罕見?!?
“從前年少無知,以為書中只有義理、辭章、考據,近來聽人講史,才知王朝興滅,俱在其中,遂決意發奮攻讀?!敝煊炎紊駪B恭謹,不卑不亢回道。
李公亮雖是商賈人家出身,但因為位列清貴又長期擔任文職與文人士大夫往來密切的緣故,倒也勉強算得上博學,他聽聞此言登時起了興致:“不想八郎竟有如此深的感悟,看來果真是長大了,卻不知賢甥近來都讀了什么書?”
朱友孜沒料到舅舅會問這個問題,略一遲滯之后,他笑著答道:“先前讀了?慎子??申子?,近來正在研習?韓非子??商君書?。”
穿越之前的朱友孜是個軍事發燒友,歷史迷,在某吧、某乎常年與人撕逼,因此倒還真看過不少古代著作,此刻聞問便隨口回應一句。
“?申子??慎子??韓非子??商君書?”李公亮反復咀嚼著這十個字,若有所思。
這四本書皆是先秦的法家著作,大體上都是闡述御人之道、治世之道、為君之道……
說是帝王之術一點都不為過。
此子苦心孤詣搜集這四本書,欲何為耶?
還是說……他在暗示什么。
一念及此,他不禁蹙眉沉吟了起來。
朱友孜并沒有打擾他,只靜靜地站在旁邊等待,片刻后,李公亮突然抬眸看向前者,大有文章的說道:“古人云,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此刻我算是信了,你我舅甥不過數月未見,你便與先前判若兩人,若非親眼所見,我定要懷疑你被什么邪祟附了體?!?
李公亮說的甚是認真,一雙銳利的眸子緊盯著朱友孜,神色凝重,似乎是想從朱友孜的表情中發現異樣。
然而,朱友孜的臉上除了坦然,便再無任何多余的神情了,聽了李公亮這話,他微微一笑,淡定從容的說道:“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從前我未壯且是寄人籬下,自然是要藏器于身,如今我已分宅別居,也是該到了待時而動的時候了。”
身處于亂世之中,朱友孜又豈敢有半點的疏忽大意,在穿越之初,他就為自己前后性格、談吐上的變化編了數個理由,此刻自然不怕被拆穿,更不怕有人探究。
而李公亮在聽聞此言之后也是不由輕舒一口氣,徹底放下了戒心,再回首看身側的小外甥,意味與先前已大不相同,此子不說其他,單說他小小年紀就懂得藏巧于拙,韜光養晦,這份心機城府就遠非常人可比?。?
而心機城府,恰恰是成大事者不可或缺的一種品質,當今梁王,不就是以心機深沉、雄猜多疑而聞名海內嗎?
一念及此,李公亮心里陡然生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方今梁王未立世子,此子,是不是也能爭上一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