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崇德軍使
- 興梁
- 哈基米
- 2168字
- 2023-07-15 23:53:23
“趙季良?你說那人叫趙季良?”
聞言,朱友孜騰地站了起來,面上露出激動莫名之色。
趙季良他如何不知,此人與趙廷隱一樣,也是孟蜀的佐命元臣,除此之外,此人還是孟知祥的首席謀主,便如敬翔之于朱溫,蓋寓之于李克用一般,孟知祥能順利建國并將江山社稷傳給孟昶,趙季良居功至偉。
“怎么,殿下也聽說過此人名諱嗎?”李孝先見狀有些懵圈,不知道為什么朱友孜聽說這個名字后會有這般反應。
實際上,朱友孜也意識到自己失態了,但他失態的背后是什么呢?
是連一個為他出謀劃策的人都沒有。
好不容易聽說了一個大才,他能不激動嗎?
“此人現在何處?”沒有理會李孝先的疑惑,朱友孜迫不及待地追問道。
聞言,李孝先撓了撓頭:“這我就不知道了,想來如果沒走的話就還在我七叔府上。”
“既如此……”朱友孜沉吟一二,忽然抬頭看向李孝先,神色鄭重的吩咐道:“你速去我堂舅那兒,探一探此人還在不在,若是不在的話,務必問清去處。”
“延孝,你速點齊人馬,備好金銀絹帛口糧。”
“呃……”李孝先愣住了,他不就隨口一說,有必要這么急嗎?
不過他也心知這個表弟素來性情激烈,且也不是無的放矢之人,因此只是猶豫一瞬后便點頭答應下來,匆忙離開了。
那邊廂,康延孝的動作倒是快得很,只片刻功夫就將麾下兵丁十一人,以及弓馬財貨口糧全備齊了,只是此刻的他卻是一臉的茫然。
“殿下,您這是要干嘛?”
“你有沒有聽說過蕭何月下追韓信?”朱友孜沒有廢話,直奔主題。
康延孝之謀能得偉人稱贊,自然也是讀過書的,只一剎那便恍悟:“殿下莫不會認為此人是韓信一般的人物,也想效仿蕭何來這么一出戲碼吧。”
“不是。”
“那殿下這是………”康延孝愈發不解。
“我是說他不是韓信,他是張良。”朱友孜哈哈一笑。
康延孝愕然“……”
李讓府邸離節度使府不遠,不到半個時辰,李孝先就氣喘吁吁的奔回來復命了。
“我去晚了一步,趙季良已于三日之前離開東都了。”
對此,朱友孜倒是沒有太過失望,不過是離開三天罷了,又不是已經入了王檀幕中。
“他往何處而去了?”
“邢州。”
聞言,朱友孜眸光一閃:“上馬……追。”
“真要追?”康延孝與李孝先皆驚訝地瞪圓了眼睛,且先不談趙季良的才能值不值得朱友孜這么興師動眾,大費周章,單說去邢州的路恐怕就有數十條,這怎么追。
似乎是看出了二人心中的疑慮,朱友孜朗聲道:“自然要追,走邢州,必是要渡黃河,而距離東京最近的渡口無疑是白馬津,我猜他八成是要走這條路。
再則,他是去使府擔任幕僚,不是去州府上任,而今又是盛夏,正值天熱,我猜他如果是騎馬上路,多半是要走走停停,如果是乘車,那么速度定然也快不到哪兒去,咱們星夜兼程,總能趕得上。”
康延孝聞言眼睛一亮,他就喜歡跟聰慧機敏的主公混,簡單省事。
“既然如此,殿下就留在京中等臣的好消息,臣領人去追就是了。”
“我不去你能辦妥?”朱友孜斜睨著康延孝。
聞言,康延孝訕訕一笑:“從開封到白馬津是兩百里,臣與麾下代北精騎若是不惜馬力,至此處只需半天,但若是與殿下同行,就不知要多久才能趕到白馬津。”
朱友孜聽了,面上一赧,縱然如今他已經習騎射武藝三個多月了,但到底年歲擺在那兒,氣力、馬術哪里比得上這些世代生活在代北的漢子了。
康延孝說他去了拖后腿,倒也沒說錯。
而經過康延孝一番暗諫之后,李孝先也順勢勸諫道:“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咱們不過十來個人,萬一有個什么不開眼的蟊賊,或者有人心懷歹意,誰能護得住殿下。
殿下要是有個閃失……咱們這幫子人又該如何自處呢?”
李孝先的話雖然沒有說得那么明顯,但言語中流露出的擔憂卻讓人心中泛寒。
聽他這么一說,朱友孜也徹底打消了親自策馬白馬津的想法,所謂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確實沒必要在這種事情上犯險。
而康延孝等一干人自來到他麾下以來,還沒有真正意義上效過命,也是時候讓他們做點事了。
念及此處,朱友孜拍板道:“既如此,此事便交由康典軍你全權負責了。
我有三點囑咐,你等謹記,第一,朝廷自有法度,觸犯了朝廷法度,誰也救不了你們;第二,不管見沒見到趙季良,五日之內必須回返東京;第三,若是見到了趙季良,綁也要綁回來,但切不可傷了他。”
“殿下放心,誰敢觸犯這三條,我立斬他狗頭。”
康延孝滿口應承下來,對比以前在晉的身份地位,如今的他早非昔日吳下阿蒙了,這一身榮耀幾乎都是拜朱友孜所賜,只要是他不犯錯,那他就是英王府元從第一人,麾下兵卒真若有誰作什么有違法度的事,那就是在壞他的仕途,壞大伙兒的前程,絕不能輕饒。
李孝先和當世大多數文人有武藝在身不一樣,他是真的手無縛雞之力,自也沒道理跟著康延孝自討苦吃,而是乖覺地留守英王府。
只不過還沒等兩人安歇下來,宮中又來親衛傳喚朱友孜了,說是荊南節度使高季昌進貢了數十顆瑞橘,甘甜可口,叫他進宮品橘呢。
這當然是托詞,朱友孜情知事情沒那么簡單,但既是朱溫傳召他也沒什么擔心的。
到了金祥殿一看,老四均王朱友貞也在,朱友孜心下頓時了悟,這是要授職了啊!
果然,在朱友孜吞下三個瑞橘,順走兩個瑞橘之后,朱溫便宣布了對兩人的任命。
新組一支親軍,軍號天興軍,朱友貞任左天興軍使。
新組一支鎮軍,軍號崇德軍,由東都直轄,置于朱溫老家碭山縣,守祖先墳冢,護桑梓平安,朱友孜任崇德軍使。
按制,兩軍的滿額人數都是兩千五百人。
但與天興軍一建起就是侍衛親軍不同,崇德軍同時還是個行政單位,朱溫除了授了朱友孜一個軍號之外,一個兵也沒有撥。
不過,這倒也無所謂,到了地方上招募家鄉子弟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