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神龍見首不見尾,任正非是何許人(1)

少年時代的磨礪。

磨礪者,磨難中得到砥礪也。磨難同時也是磨練,它在消耗大量體能、創傷創痛身體的同時,也鍛煉人的體魄,錘煉人的意志。從某種意義上講,磨礪是一種文化,磨難則是一種財富,少年磨礪和磨難尤為如此,而這種文化和財富的積累過程,總讓人回味。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它道出了一個真理,一個成功的人士,必定在其成長的時候經受過多次的苦難,得到了多次的磨礪。如:周文王被而演《周易》,孔子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被逐放而作《離騷》、左丘明失明而作《國語》,孫臏受害而編《兵法》,韓非被囚而作《說憤》,蘇軾經歷“烏臺詩案”的貶謫,留下萬古的詩篇《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些成功人士所經歷的遭遇,非一般人能所忍受的,但他們憑借著驚人的意志,排除萬難,最終名留史冊,供后人學習。因為磨礪,生命的光彩怦然而現;因為磨礪,人們更加成熟,成就了自我;因為磨礪,磨去了年少輕狂的棱角和愛沖動鋒芒。

1944年出生的任正非,從小就經歷了戰爭與貧困的折磨。任氏兄妹7個,加上父母共9人,生活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資維持。當時家里每餐實行嚴格分飯制,以保證人人都能活下去。任正非上高中時,常常餓得心慌,也只能用米糠充饑。他家當時是兩三人合用一條被蓋,破舊被單下面鋪的是稻草。他高中三年的理想只是吃一個白面饅頭!可以想見,任正非青少年時代是在怎樣的貧困中度過的。生活的艱辛以及心靈承受的磨難,成就了少年任正非隱忍與堅定的性格。他感慨:“我能真正理解活下去這句話的含義!”

任正非能夠成為一個行業的巨頭,與他小時候經受的苦難和磨礪有著極大的關系。

一、祖籍之迷。

任正非,一個叱咤全球的人物,他是哪里人居然不為人知,這不是很奇怪嗎?如果不是他的《我的父親母親》,這一切還都是謎。任正非在文中說,他的老家是貴州浦江,但沒有具體說是浦江哪里。浦江那么大,究竟哪里才是他的老家呢?

一些有心人決心揭開這個謎底,到浦江去尋訪。但是尋訪了一天,依然沒找到答案。正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與一位老鄉交談的時候,意外得知任正非的老家是浦江縣黃宅鎮治平片任店自然村。據說,為查證任正非的老家的詳址,浦江有關部門用了兩年時間。

這些人馬不停蹄立即趕往任店村。在那里,他們遇到了任正非的堂哥任希平。通過交談得知,浦江姓任的人不多,是祖上從東陽遷移過來的,姓任的在浦江主要分布任店等5處。浦江有關部門曾到他家了解任正非的情況,但任正非出生于貴州安順鎮寧縣,從小就不在浦江,任正非的父親1944年離開老家后,就一直沒有回來過,也沒把他們在貴州的情況告訴老家人,他們自然不知道任正非的父親就是任摩遜,于是回答不知道有這個人。后來,有關部門又一次來調查時,說到任正非的父親是任摩遜,屬狗的,在貴州工作了很長時間。這時,他妻子才想起以前伯母(任摩遜的元配夫人,一直在浦江生活)經常說起伯伯是屬狗的。

原來,由于戰爭逼近,任摩遜就職的兵工廠后來遷到了貴州桐梓。在貴州,他和任正非的母親程遠昭成了家。任摩遜比程遠昭大17歲,當時結婚時任摩遜34歲,程遠昭17歲。兩人育有二子五女,任正非是老大。目前,任正非和弟弟任樹錄分別任“華為”的總裁和總監,任正非還有兩個妹妹也在“華為”工作。

任希平說,任正非的父親叫任摩遜,出生于浦江,但一生中大多數時間在貴州從事教育工作。

據任氏宗譜記載,任正非的父親字摩遜,1910年11月16日出生,1934年畢業于北平民大經濟系,1934年至1935年在浙江定海水產職業學校任教,1937年至1944年在412工廠(兵器廠)會計處任會計,由于他在北平民大求學時參加了共產黨,在日偽勾結反共時期被嚴加追捕。

1944年,任摩遜送家眷回鄉定居,但國民黨特務隨即跟蹤而至,結果誤捉了他人。第二天,他裝病托村里人用皮龍(類似于轎子)抬到鄭家塢火車站,就此悄然離鄉,直至1995年5月才攜妻回過浦江。當年6月,仙逝于貴州。

至今還在世,今年97歲的任店村人任成紐當時就是抬皮龍的人之一。

任希平說,他們的祖父任三和是腌火腿的大師傅,在當時的浦江遠近聞名,家境也很不錯。任希平一家現在住的是一個四合院,院子里的門窗都雕了花。任希平說,前幾年用松樹做的門、窗、“馬腿”等都被白蟻蛀光了,現在剩下的只有杉樹的雕花門窗了。為了雕這些花,據說他們請花匠做了整整三年。

據任店村人說,任正非父親在浦江娶過兩個老婆,最早的一個是分娩時去世的。和第二個老婆吳氏結婚后,生下一子一女,任正非同父異母的哥哥已于上世紀90年代去世,還有一個嫂子在浦江。

早年,有一位和任摩遜一起在貴州工作的浦江人到任店探親時,說起過任摩遜。當時,浦江老家還派人去貴州找任摩遜。任摩遜一直每個月寄10元生活費給老家的元配夫人,直至文化大革命他被關進牛棚。

1995年,任正非陪父母到浦江時,逛了浦江縣城,在塔山公園拍了照片作留念,但沒有回任店老家。對此,浦江任店老家人估計,任正非父親不回老家,自有他的難處。任正非到浦江僅此一趟,那回陪父親回浦江,是為了卻老人家的一大心愿。至于任店,任正非一趟也沒去過,任正非的兩個妹妹任淑紅和任正黎也多次到老家探親過。她們認為,任正非在任時基本上沒時間去老家的,可能要等到退休以后了。

至此,任正非的籍貫及家庭情況才水落石出,祖籍是貴州東陽,后遷徙到浦江縣黃宅鎮任店村。任正非出生及長大的地方是貴州安順鎮寧縣。任正非的祖父任三和,是浦江遠近聞名的腌火腿的大師傅。父親任摩遜大學畢業,共產黨員,曾在貴州某兵工廠會計處任會計,后從事教育工作。母親程遠昭,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師。任正非兄弟姐妹7人,他是老大。

二、善良淳厚的父母。

任正非的家族并非文化世家,爺爺任三和是做金華火腿的鄉間廚師,他的子女們除了任正非的父親任摩遜外都沒有讀過書。任摩遜1910年出生,由于執著要求才獲準讀了書,也是家中唯一一個讀過大學的文化人。1931年任摩遜進入北平民大經濟系就讀,在求學期間正值日本入侵東北,救亡運動高漲,和很多熱血青年一起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由于父母相繼病逝,1934年任摩遜差一年沒有讀完大學,回到老家后曾在職業學校任教。

抗日戰爭時期,任摩遜在同鄉的介紹下到位于廣州的42廠任會計,這是一家生產防毒面具的兵工廠。他身在兵工廠卻認同共產黨的觀點,積極宣傳抗日,組織讀書會,引起了國民黨特務的注意,后來讀書會中有相當多的人解放后成為高級干部。由于戰爭,工廠經廣西輾轉遷到貴州桐梓。1944年任摩遜送家眷回鄉定居,避開特務追捕后悄然回到貴州,自此長期在異鄉生活,直到1995年才回到闊別半世紀的家鄉觀光,不久去世。

在貴州,任摩遜和任正非的母親程遠昭結了婚,育有二子五女,任正非是老大。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貴州安順地區鎮寧縣山區。這里屬于喀斯特石灰巖地形,風景優美,著名的黃果樹大瀑布就坐落在那里,然而經濟非常落后。

任摩遜沒有與共產黨地下組織建立聯系,但政治立場上一直站在共產黨一邊。貴州解放后他加入土改工作隊進入貴州少數民族山區,冒著冷槍開展工作,后又參與籌建學校,擔任了多年的專科學校校長。在此期間,他不計較升降得失,拼命工作,完全把學校當成了自己的家。工夫不負有心人,學校的教學質量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升學率達到了90%多。他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中去,一干就是幾十年,培養出了不少優秀干部,而他自己依舊地位卑微,但是他從來不計較什么。

任摩遜非常愛好讀書,喜歡獨立思考,稍有空閑就給孩子們講一些科學家和文化名人的故事,并鼓勵孩子們努力學習,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雖然任摩遜較早參加進步活動,但因為自己的非無產階級出身和在國民黨兵工廠干過并不受信任,歷次政治運動中都要接受改造,反復交代思想問題,直到1958年才被批準入黨。

任正非的母親高中畢業后,做了一名很普通的鄉村教師,除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外,還堅持自學,最后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她的學生中有不少是省、地級干部和優秀專家,他們對任母的教學責任心印象深刻。

任母一生陪伴丈夫在貧困山區從事教育事業。夫妻倆謹言慎行,埋頭忘我工作,以至于無暇顧及孩子。

任正非的父母是處于當時社會底層的學校教員,無法給予孩子財富和事業上的幫助。他們留給孩子的是對知識的熱愛,以及為人父母的舐犢之情。

三、貧苦的少年時代。

很多人天真爛漫的少年時光無憂無慮,充滿稚氣,充滿美好的幻想,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然而,任正非的少年時代卻是灰色的。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知識分子都是“臭老九”,不僅工資收入微薄,而且受人鄙視,與現代社會知識分子的待遇大相徑庭。任正非兄妹七個,加上父母共九人,全家靠父母微薄的工資生活,毫無其他來源,父母還要給老家的家眷寄生活費。那時候全國經濟困難,糧食嚴重短缺,那一點點存糧連全家人填飽肚子都不夠。貧困的景象連后來來抄家的造反派都目瞪口呆。

任家當時2—3人合用一條被蓋,破舊的被單下面鋪的是稻草。本來生活就十分困難,但是兒女一天天在長大,衣服一天天在變短,而且孩子們都要讀書,開支很大,每個學期每人交2—3元學費,到開學交費的時候,父母就發愁。經常要到處向人借錢來維持,而且常常借不到,因為別人也一樣困難。但他們始終秉持“自己再苦也要孩子有書念”的思想,想方設法籌集學費讓孩子們上學。

就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任正非讀完了小學初中。按理說,初中畢業在當時已經是知識分子了,可以有一個很好的出路了,而他又是家里的老大,早點工作也能減輕家里的負擔。但是,父母都是很明智的人,他們不但讓任正非上高中,還要供他上大學。

貴州地處高原,經濟欠發達,尤其山區俗稱“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大躍進”運動開始后由于農村大辦公共食堂,高征購,使得糧食極其緊張。1960年貴州已出現嚴重的饑荒現象,省委卻向上匯報:全省食堂辦得好和比較好的占總數80%,被譽為“紅旗省”,要求全國學貴州“一律照此辦理”。1961年,貴州這個大辦食堂的紅旗省不得不實行包產到戶,城鄉面貌才得以緩解。

但是,任正非上高中的時候,又趕上了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國家實行嚴格的配給制,一切憑票,最少的時候一年每人只發0.5米布票,幾斤糧票,兄妹七人哪能夠用!因此,直到高中畢業,任正非都沒有穿過襯衣,即使炎熱的夏天也只能穿著冬天時的厚外套。而且,因為缺少食物,饑餓和死亡時刻威脅著人們。任正非天天饑腸轆轆,哪里有心思讀書啊! 因此,高二時他補考了。

母親意識到缺衣少食對孩子的影響,因此臨近高考的后三個月,母親經常早上悄悄塞給任正非一個小小的玉米餅,因此他才能安心復習功課,考上大學。任正非后來感慨地說:“如果不是這樣,也許我也創辦不了華為這樣的公司,社會上可能會多一名養豬能手,或街邊多一名能工巧匠而已。這個小小的玉米餅,是從父母與弟妹的口中摳出來的,我無以報答他們。”

困境讓人變得現實,高中三年,任正非最大的理想就是吃上一個完整的白面饅頭。最終幫助他實現這個夢想的是畢業前夕一個家境不錯的同學的請客,那次他拿到了2/3個白面饅頭。那大半個饅頭他吃了整整兩天,每頓飯都吃上一口,然后再裝進口袋。

任正非快高考了,有時在家復習功課,餓得實在支撐不住了,就用米糠和菜和一下,烙著吃,被父親碰上幾次,他們心疼了。那時家里窮得連一個可以上鎖的柜子都沒有,糧食用瓦罐裝著,但他決不隨便去抓一把,否則弟弟妹妹們都要挨餓。

任正非考上大學那年,需要自帶被褥,這可難倒了父母。后來母親想了一個主意,那時正趕上學生畢業,母親就撿回畢業學生丟棄的破被單縫縫補補,洗干凈做好,讓他帶上才得以度過了五年的大學生活。在此期間,母親還一次送給他兩件襯衣,他深知這來之不易,激動得熱淚盈眶。

可以說少年時期的任正非并沒有鴻鵠之志,高中三年的理想就是能吃一個白面饅頭。餓得多了,方法也多了,上山采一些紅刺果(就是綠化用的那種),把蕨菜根磨成漿,青杠子磨成粉當做食物。有時候妹妹采幾顆蓖麻籽炒一下當花生吃,一吃就拉肚子。后來又在山上荒地種了一些南瓜,以及將美人蕉的根煮熟了吃……

父親有時外出參加會議,還有機會適當改善一下;而母親卻負擔沉重,除了自己的工作,還要生活、煮飯、洗衣、修煤灶,還要教育七個孩子……什么都干,消耗這么大,自己卻從來不多吃一口。

為生存所迫,全家人想方設法尋找食物,種南瓜,采野果,煮菜根,實行嚴格的分餐制,同舟共濟度過難關。任正非認為正是父母的無私才保證了所有子女能夠生存下來。

這段忍饑挨餓的人生經歷使任正非養成了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擺脫了奢侈和招搖,養成了樸實無華的心態。他說:“我的不自私是從父母身上學到的。華為這么成功,與我不自私有一點關系。”

第一,青年時代的追求。

告別了懵懂無知、饑寒交迫的少年時代,撲面而來的就是火熱激情的青年時代了。

青年時代是美好的,是人生中的黃金季節。青春,又是那么動人的字眼,多少人因為它而努力拼搏,最終功成名就;又有多少人因為它瘋狂虛耗,到頭來一事無成。

是碌碌無為,虛度韶華?還是踏踏實實,拼搏奮斗?這取決于自己。是成為笑傲天穹的精靈,還是成為陸地上平庸的小丑,一切的一切還是由自己決定。光陰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趲少年。光陰何其短暫!光陰何其寶貴!當人們還沒省悟過來之時,時間老人早已蹣跚地走過了一個又一個人生巷口。倘若不抓緊時間,奮斗進取,拼搏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那么我們將會是一個既可悲又可憐的人。因為我們的人生畫卷是如此的空白,如此的缺乏光彩。本來應該由我們涂抹的畫卷,卻因為虛度光陰而被白白地棄用。

鑄劍師十年磨一劍,為的就是“劍快至倚天”的境界。削發如泥者,利也。漫長的十年,在鑄劍師眼里是那樣短暫,因為他早已將歲月忽略,遺忘,在自我構筑的碉堡中精心研究鑄劍。可以這樣說,他沒有浪費光陰,他可以自豪地說,“為了一劍活十年,我無怨無悔!”

品牌:金石海納
上架時間:2014-03-20 16:07:03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金石海納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北区| 清丰县| 铜山县| 新河县| 金昌市| 汤阴县| 白城市| 吉木萨尔县| 蚌埠市| 民权县| 宁强县| 屯门区| 庆元县| 德安县| 崇明县| 遂平县| 麻城市| 峨眉山市| 东光县| 巫溪县| 荣昌县| 岳池县| 彝良县| 绿春县| 北碚区| 宝丰县| 大石桥市| 临漳县| 青海省| 霍城县| 化州市| 寻乌县| 泸水县| 通州市| 鄂托克旗| 绥江县| 静乐县| 泌阳县| 海原县| 孝感市| 南木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