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神龍見首不見尾,任正非是何許人(2)

  • 任正非正傳
  • 趙凡禹 燕君
  • 4164字
  • 2014-03-20 12:13:11

人生在世,不外“奮斗”二字。作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要無怨無悔地走完自己的人生歷程。若干年后,當步入暮年,我們可以對自己說,“我的青春沒有虛度,我的人生終于有所成就,我高興,我自豪。”這是一個理想的結果,事實上許多人到老的時候,往往感到很失落,很無奈。青春無悔對他們來說只能是個謊言。中年無所建樹,讓他們后悔莫及。凡世沒有后悔藥,一錯過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人生之悔莫過于此。

雷鋒說:“青春呵!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于這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

告別了滿懷期望的父母親,告別了荒涼蕭瑟的小村子,告別了透風漏雨的老房子,告別了吃糠咽菜的苦日子,任正非踏上了對美好未來不懈求索的道路,前方的路是怎樣的呢?

一、“文革”中扭曲的大學生活。

青春是人生的花季,活力充沛,激情盎然,年輕就是資本。青年人朝氣蓬勃、奮發努力,正是大有作為的好時候。然而,任正非沒想到,剛步入青年時代,就遇到了史無前例的大運動。

19歲那年,任正非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考上了重慶建筑工程學院。他想,現在終于可以如饑似渴地飽覽群書,一展宏圖了。然而或許是生不逢時,也或許是蒼天捉弄,平靜的生活隱退了。隨之而來的是“文革”的“天下動亂”,任正非及家人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

運動一開始,各地都以“三家村”為模式找靶子。那時一些會寫文章、有獨立的政治思想的黨的領導干部,被指責為與當地潮流不合拍的“靶子”。教育界首先遭遇“文革”的災難,在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運動中,反動學術權威、走資派、有歷史問題的人……都在劫難逃。全國上下都運動起來,“抓革命促生產”。各地大揪“走資派”,無情地批斗,全國籠罩在“恐怖”之中。

父親雖然較早參加革命,但由于其出身問題,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都要接受無數次審查。父親一生謹小慎微,自知地位不高,從不亂發言,而是埋頭做學問,因此,平安度過了1957年“反右”、1959年“反右傾”及1964年“四清運動”。但沒有小難,必有大難。父親在早期革命隊伍中算是有文化的,有教學經驗,是領導干部,符合“靶子”標準。他最早被揪出來,關進了“牛棚”。父親的同事、原學校的書記黃宣乾是老革命,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殺了。

被當做“靶子”的父親受盡了殘酷的折磨。那時弟弟妹妹們年紀小,在父母身邊,他們直接感受了各種屈辱和打擊。他們經常趴在食堂外面的玻璃窗邊上,看著父親挨批斗,嚇得渾身發抖。站在高高的臺子上,父親頭戴高帽,滿臉涂黑,雙手反捆,還被人拳打腳踢,甚至被踢倒在地……有時,和幾百個“走資派”掛著黑牌,被裝在卡車上游街。

任正非當時在外地上大學,對家中的情況不太了解。關于家里的情況,是同班同學從父親學校出來串連的學生中了解到再轉告給他的。在大串連中,任正非收集了許多傳單,寄給母親。記得當時傳單上有這樣一段領導講話:“干部要實事求是,不是的不要亂承認,事情總會搞清的?!蹦赣H把這段話藏在飯里送給父親,后來父親說,這張條子救了他的命,他才沒有自殺。至于父親為什么沒有自殺,母親后來說,他是為了家里的七個孩子。他一死,就成了自絕于人民的“罪人”,在當時的嚴酷環境下,孩子們背上這個沉重的政治包袱,一輩子該如何生存。為了無辜的孩子們,父親忍受百般折磨,最終沒有選擇自殺。

當時,任正非在大學里正如饑似渴地讀書長知識,外面是什么情況他沒有工夫理會,因此沒有直接感受到家庭的不幸遭遇,母親來信從來不會跟他講。她只是說:“要相信運動,跟黨走,要劃清界線,爭取自己的前途……黨的政策是歷史問題看現實,出身問題看本人,你不要受什么影響?!?

1967年重慶武斗激烈時,任正非扒火車回家。因為沒有票,在火車上挨了上海造反隊的打,補票也不行,硬是把他推下火車;也挨了車站人員的打,回家還不敢直接在父母工作的城市下車,而是在前一站青太坡下車,步行十幾里地回去。半夜回到家,父母見他回來了,怕人知道,受牽連,影響孩子的前途,來不及心疼,就讓他走。父親脫下他的一雙舊皮鞋交給兒子,第二天一大早就打發任正非走了。臨走時,父親說了幾句話:“記住,知識就是力量,別人不學,你要學,不要隨大流?!薄耙院笥心芰σ獛椭艿苊妹??!?

“文革”中,任正非家里的經濟狀況比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更困難。中央“文革”小組為了從經濟上打垮“走資派”,下發文件控制他們的生活費,人均標準生活費不得高于15元。各級造反派層層加碼,真正到手的平均才10元左右。

由于父親的問題,全家都要跟著“背黑鍋”,受盡了旁人的白眼和侮辱。由于父親遭批斗,弟弟妹妹們的入學資格一次又一次地被取消,無法接受高等教育,任正非也無法加入紅衛兵,更不能入黨。他回憶說,雖然也參加了紅衛兵運動,但始終不是紅衛兵,因為父親受審的影響,哪一派也不批準他參加。

任正非后來回憶這段心酸的歷史說,“我當年穿走父親的皮鞋,沒念及父親那時是做苦工的,泥里水里,冰冷潮濕,他更需要鞋子。現在回憶起來,感覺自己太自私?!?

正是父親的激勵,給正處在轉折點上的兒子指明了方向,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未來的路。一顆浮躁的心最終找到了歸宿——“知識就是力量”。

據任正非回憶,回到重慶,已經是“槍林彈雨”的環境。但是,他硬是不為所動,把電子計算機、數字技術、自動控制等課程自學完。家人也開玩笑說,沒什么用的東西也這么努力學,真是很佩服、感動。他還結交了西安交大的一些老師,那些老師經常給他一些油印的書看。另外,他還把樊映川的《高等數學習題集》從頭到尾做了兩遍,學習了邏輯、哲學,還自學了三門外語,當時已達到可以閱讀大學課本的程度。任正非知識淵博,見解獨到,在他的講話中旁征博引,一針見血,可以略見一斑。

在那個年代,要想保持獨立的人格,擁有自己的追求,缺乏恒久的定力是很難做到的。然而,任正非卻做到了。在“槍林彈雨”的“文革”歲月,任正非“兩耳不聞窗外事”,他有著自己獨立的追求,并為此默默地努力著。

任正非曾說,“文革”對國家是一場災難,但對我們是一次人生的洗禮,使我政治上成熟起來了,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書呆子。”經歷了“文革”的人生磨難、家庭蒙辱,任正非逐漸成長起來了。

任正非對那些改變了人類命運的科學家們的崇拜和敬仰,也是在那個時候形成的。這種崇敬和對知識的追求也最終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

任正非青年時代就十分崇拜貝爾實驗室,仰慕之心甚至超越愛情。他對貝爾實驗室的歷史了如指掌:“貝爾實驗室對人類做出了偉大貢獻,這里產生過七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痹?997年訪美參觀貝爾實驗室時,他破例在此合影留念。

在“激情燃燒的歲月”里,很多人都為一時流行的東西去奔波。但是好景不長,這段歲月轉瞬即逝,美好的幻想破滅了,而人已不再年輕。最關鍵的時候錯過了,想挽救已無回天之力了。

在人人都想成名、抓住媒體乘機火一把的今天,全社會彌漫著浮躁情緒,他的這種定力直到現在仍不減。這才是難能可貴的崇高境界。

二、畢業了,該何去何從。

在六七十年代,大學畢業生那可是真正的天之驕子,國家還統一安排工作,到哪都是備受歡迎的人。哪像現在,大學生遍地,碩士生滿街,剛畢業就失業,為了一份工作擠得頭破血流。

任正非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幸運的是大學畢業成為一名天之驕子,不幸的是“文革”方興未艾,看不清前方的路。

按學制任正非本該1967年大學畢業,然后分配工作。由于“文革”造成的混亂,到1968年6月67屆大學畢業生才開始進行分配。這次分配堅持面向基層的方針,畢業生一般都必須先去當普通農民和普通工人。但任正非畢業之后就直接應征入伍,成了當時受人羨慕的解放軍戰士。

一首《咱當兵的人》唱出了二十世紀六七十時代人的追求。綠軍裝、綠軍帽,保家衛國,“做英雄好兒女”,在那時是很值得自豪的事情。

當時的中國主流價值由工人、農民和軍人所主導,對于受過大學教育的任正非來說,選擇從軍是最現實的選擇。而且經歷了“文革”中那些稀奇古怪的事,目睹了父母親大半生因沒有通過思想檢查而錯失發展機會,任正非得出了一個基本經驗,那就是“一個人再有本事也得通過所在社會的主流價值認同,才能有機會”。

想法雖好,但任正非也有一些小小的擔心,參軍需要政審,也就是說政治面貌一定要合格,否則一切免談。父親曾經給國民黨做過事,還因此受過批斗,就憑這一條,參軍的希望就不大。

說來也是出于僥幸,任正非父親的問題沒有作出明確結論,當時整個中國已經有千千萬萬干部被打倒,任正非就顯得不孤立了。任正非的好學給他加了不少分,部隊需要技術兵,任正非得以穿上了軍裝,成為基建工程兵部隊的一員。直到1982年以副團級干部身份轉業,他在軍隊里度過了人生最好的14個年頭,

三、激情燃燒的軍旅生涯。

軍隊是個大熔爐,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不管是仍在軍界發展還是轉業的,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很大的成就。曾經有人統計過,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深圳,成功的企業家中轉業軍人比重占了絕大多數,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任正非當時并沒有意識到成為一名軍人會給自己以后的人生帶來那么大的影響,他的想法其實很簡單:鍛煉自己。

任正非所屬的部隊為基建工程兵部隊,它成立于1966年,是解放軍的一個新兵種,負責擔負國家基本建設重點工程和國防施工任務。周恩來總理勉勵他們“勞武結合,能工能戰,以工為主”。這支部隊后來發展到10個軍級單位,總人數近50萬人,成為國家基建戰線上的一支突擊隊。

入伍不久,任正非所在部隊奉調參加一項代號為011的軍事工程,這是六十年代國家在西南地區進行三線備戰建設的重點工程之一,建設戰略大后方的軍用飛機和航空發動機制造廠。工程就位于任正非的家鄉貴州安順地區,這使他非常興奮,雖然因為忙于施工不能隨時回家。

對于20多歲的年輕人來說,激情是永不枯竭的,這段艱苦的國防施工記憶使得任正非的內心充滿了英雄主義的悲壯情懷,雖然并不是現實的廝殺,但同樣是金戈鐵馬,攻城拔寨,這使他日后不自覺地將創業的艱辛與戰爭等同起來,以謳歌將士的方式稱贊華為市場部的員工們:“沒有他們含辛茹苦的艱難奮戰,沒有他們的‘一把炒面,一把雪’,沒有他們在云南的大山里、在西北的荒漠里、在大興安嶺風雪里的艱苦奮斗;沒有他們遠離家人在祖國各地,在歐洲、非洲的艱苦奮斗;沒有他們在燈紅酒綠的大城市,面對花花世界而埋頭苦心鉆研,出污泥而不染,就不會有今天的華為。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永遠不要忘記他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南市| 兴城市| 太白县| 周口市| 石棉县| 措美县| 玉溪市| 林芝县| 巴林右旗| 双牌县| 平和县| 灯塔市| 民和| 东乡| 丹寨县| 东丽区| 封丘县| 泗洪县| 河东区| 万盛区| 修水县| 望都县| 綦江县| 龙泉市| 开远市| 永修县| 六盘水市| 沁源县| 周口市| 会宁县| 鹤壁市| 丁青县| 北辰区| 锦州市| 昆明市| 开远市| 海原县| 铁岭县| 栾城县| 吉林市| 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