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神龍見首不見尾,任正非是何許人(3)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因為沒有荒廢自己,在動蕩中堅持刻苦學習,任正非在部隊中迅速表現出了良好的科技素養,有多項技術發明創造,兩次填補國家空白,得到了領導和戰友的一致認可。部隊在艱苦的環境里開展工程建設,陸續完成了包括總裝廠、飛機洞庫、試驗場地在內的幾十個建設項目,這些項目分布在貴州至安順公路兩側的山溝里,綿延400多公里。1970年011自行研制生產的第一架飛機試飛成功,中國航空工業增添了新的成員,逐步發展成為今天的貴州航空工業集團。任正非以他的智慧和汗水,為國家建設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這段經歷也為任正非以后創立華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軍隊給予了任正非很多,可以說,任正非的性格特征與這段軍旅生涯密切相關。在部隊里,任正非養成了寵辱不驚的心態。他在部隊時努力工作,有很多技術創新和發明,只是因為父親的“政治原因”,使得他多年與應的表彰無緣,也不被批準入黨。即使是他所領導的戰士們每年都大批立功受獎,他這個領導者也從未受到過嘉獎。對此,任正非說,“我習慣了不得獎的平靜生活,這也培養了我今天不爭榮譽的心理素質。”

客觀地說,任正非也并非一次獎勵也沒得過,那就是安慰性的“學習毛主席著作標兵”。除了文化知識的學習之外,任正非也非常注重政治學習,他把馬克思的《資本論》等著作熟讀多遍,而研讀最深的還是“文革”時四卷本的《毛澤東選集》。

在華為,任正非雷厲風行的作風,說話直來直去,脾氣暴躁、不留情面;華為的軍事作風和唱軍歌的傳統,無不打著軍隊的烙印。

第二,而立之年的奮發。

改革開放后,在新政策的呼喚下,飽受饑餓和貧窮的中國人開始想盡快“填飽肚子”,趕快發家致富。于是,告別貧窮、走向富強,成為那時全中國人的夙愿。

改革開放“春雷轟隆一響”,整個中國沸騰了。政策給予每個人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人人都行動起來了。

20世紀80年代是“下海”的時代,各行各業的人紛紛“下海”,抓緊在“第一時間”撈到“一條大魚”;80年代是淘金的時代,各行各業的人都爭取想在最快的時間內淘到“第一桶黃金”。80年代是“冒險”的時代,是“冒險家的樂園”。

“下海”的“下海”,“淘金”的“淘金”,遠離貧窮,趕快發家致富成為最大的動力。許多人膽子大,敢去做,抓到了“大魚”,淘到了“黃金”,錢袋鼓起來了;更有很多人“葬身大海”、“賠兵又折將”。

這就是80年代,“財富至上”的80年代!整個社會的空氣中都飄著一股“海鮮”的味道,“知識無用”,只有賺大錢才是根本。在這樣的氛圍中,淡泊名利、寧靜致遠,自然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圣賢”的事了。

粉碎“四人幫”以后,任正非兩次填補過國家空白,又有技術發明創造,合乎時代需要,“標兵”、“功臣”……獎勵雪片似的向他飛來,但是他還是熱不起來,許多獎品都是別人代領回來的,又分給了大家。

家庭的熏陶,對知識的渴望,讓任正非不為所動,孤獨地追求著他的與時代“格格不入”的夢。他向往貝爾實驗室的卓越,欽佩愛因斯坦的智慧,羨慕IBM公司的先進……“I HAVE A DREAM”,他孤獨地奮斗而且執著地追求著。

一、風雨過后就是彩虹。

靠激情維持的歲月是不能長久的。隨著時光無情地流逝,“文革”那段歷史被送進了“博物館”。1976年10月,中央一舉粉碎了“四人幫”,思想開始解放。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順利召開,改革開放“春雷轟隆響”,“文革”一去不復返了。隨后撥亂反正,糾正假錯案,中國發展進入了新軌道。

此時,任正非剛過而立之年。三十歲風華正茂,正是大有作為的“黃金時代”。許多卓有成就的人都是在三十多歲時開始成功的。生活得到了保障,他逐漸開始在一系列活動中嶄露頭角。在新時期,他意氣風發,積極準備做出一番成績。

但接下來發生的事讓他始料未及。“文革”中,任正非與立功受獎的機會無緣,“在我領導的集體中,戰士們的三等功、二等功、集體二等功,幾乎每年都大批涌出,而唯獨我這個領導者,從未受過嘉獎。”粉碎“四人幫”以后,生活翻了個個兒。當時,中央軍委提出要重視高科技的作用。他兩次填補過國家空白,又有技術發明創造,合乎時代需要,一下子“標兵”、“功臣”……部隊與地方的獎勵排山倒海似的壓過來,他一下子成了獎勵“暴發戶”。

父親的冤案終于得以平反,任正非也入了黨。一次,部隊首長在談話中說,“任正非是自己人”,于是部隊派人到地方了解他父親的情況,結果是沒什么特殊情況。地方得知部隊派人下來了,不敢怠慢,于是父親就被平反了。他在《我的父親母親》中提到:“在兵種黨委的直接關懷下,部隊未等我父親平反,就直接去為查清我父親的歷史進行外調,否定了一些不實之詞,并把他們的調查結論,寄給我父親所在的地方組織,我終于入了黨。”

更大的榮譽接連而至。1978年3月,任正非出席全國科學大會,那年他33歲。6 OOO人的代表中,35歲以下的僅有150多人,而且他還是軍隊代表中少有的非黨內人士。后來,他又作為代表出席了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父親把他與黨中央領導合影的照片,配了一個大大的鏡框,掛在家里,全家引以為豪。

在羅瑞卿同志逝世前三個月,任正非還有機會聆聽了他為全國科學大會軍隊代表發表的講話,說未來十幾年是一個難得的和平時期,要抓緊全力投入經濟建設。那時他還年輕,缺少政治頭腦,并不明白其中含意。過了兩三年大裁軍,整個兵種全部被裁掉了,他才理解了什么叫預見性的領導。

二、山重水復疑無路。

經歷了“文革”的磨難,總算苦盡甘來了。但是好景不長,危機又向任正非襲來。

“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時代的主題已不再是“戰爭和革命”,而是“和平與發展”。這一宣言開了中國大規模裁減軍隊的先河,任正非不得不面對這一殘酷的現實。

裁軍給任正非和他的家人帶來的茫然是可想而知的。他已經習慣了多年的軍隊生活,雖然物質簡樸但不用操心自己的生存問題,離開軍隊實在是依依不舍。由于任正非本人是部隊里的技術骨干,部隊非常希望留住他,準備分配他去一個軍事科研基地。按慣例,任正非事前被安排帶全家到基地參觀,并且參觀后允許選擇去留。

任正非多年兩地分居,這次重新安置倒意外地是全家團圓的一次機會。他把兩個孩子都帶到基地,小兒子還不懂事,看到周圍的山區覺得很新奇很好玩,到處亂跑,可是稍大一點的女兒卻說了一句:爸爸,這地方好荒涼啊。

聽到女兒的話,任正非頓時心情復雜:從軍多年,沒給孩子多少父愛,實在不希望再對不起孩子;另一方面,離開軍隊又依依不舍,割舍不了十幾年的生活方式。終于,親情的選擇在心里占了上風。也許,任正非離開軍隊還有其他一些原因,但女兒的一句話無疑給了他很大的沖擊,于是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這次安置,決定轉業。

1982年,38歲的任正非從軍隊轉業到深圳,在當時深圳最好的企業之一——南油集團工作。

深圳,曾經是一座只有六條彎曲街道的邊陲小鎮,人口不足3萬,清一色的低矮平房和茅草房,最高的樓不過六層,周邊是一片荒坡野嶺。但是它臨近香港,一河之隔就是已實現經濟騰飛的東方之珠。1979年4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對廣東省領導人說:“還是辦經濟特區好,過去陜甘寧就是特區。中央沒錢,你們自己去搞,爭取殺出一條血路來。”于是便有了南海邊的“那個圈”,小鎮深圳被列為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矚目的焦點。

深圳迅速崛起,沉睡的山丘被推平、荒溝被填平,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在這里平地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花園式城市,一畝畝良田、一個個漁村迅速變為高樓大廈,國貿大廈建設工程中三天一層樓的速度被概括為“深圳速度”,迅速震撼全國。“深圳速度”引發了中國社會的一場觀念革命,“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成為中國改革發展大潮中的最強音。一時間,全國的人都在談論充滿生機的深圳,談論那里遍地黃金的傳說。

轉入地方后,任正非才發現,軍隊里那種淳樸的作風與現實情況簡直是天壤之別,商品經濟大潮中唯利是圖、陰謀算計的伎倆,讓他一時難以適應,更無駕馭它的能力。如此一來,他淳厚樸實、耿直的秉性也就免不了栽跟頭。由于看不慣一些部門領導得過且過的行為,他豪情滿懷地給老總立“軍令狀”,要求將旗下的一個公司交給他管理。然而熱情換來的只是冷漠,他的要求沒有獲得批準。瞬間,他的心變得瓦涼瓦涼的。

老總為了安慰任正非,讓他到下面的一家電子公司任副總經理。正是在那里,四十多歲的任正非遭遇了人生的第一個“冬天”。

由于習慣了部隊慷慨與坦誠的環境,對一些商業陷阱毫無防備,任正非做一筆生意被別人騙了,200多萬貨款收不回來。80年代末,200萬元人民幣不是一筆小數目(按當時貨幣的實際購買力不亞于2009年的1個億),當年內地城市月工資平均不到100元。

在這種情況下,任正非在令人羨慕的大國企南油集團待不下去了。此時的任正非下有一兒一女要撫養,上有退休的老父老母要贍養,還要兼顧6個弟弟妹妹的生活,正值所謂“上有老下有小”、青春不在、未來尚長的中年之際。想必那時的任正非對人生的坎坷無比傷感。

之后,任正非開一個電子公司,但是結果也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收益不大,只能在生存線上徘徊。

這一系列的不順直接導致了任正非的家庭出現了不和諧的音符。他的夫人是四川某省長女兒,在任正非轉業的時候就已經是南油集團的高層了,而任正非混得很一般。任正非比較愛家,自己轉到深圳后,也把家人都接來深圳住。父母和弟妹們的到來,讓家庭矛盾與工作矛盾開始有了糾葛。這段原本圓滿的婚姻不得不以解體告終。任正非曾感嘆過生活無常,愛情難測,年輕時滿腔熱情但感情失意,功成名就后愛人已經遠去。

當兵出身的人最大優點是敢于打硬仗,啃硬骨頭,吃苦耐勞;但缺點也是明顯的,如不適應商品經濟,領導與服從意識濃,抑制個性發展等。為了支援特區建設,當時國務院、中央軍委曾調基建工程兵兩萬人到深圳執行基建任務,次年他們被集體轉業改編為地方國有建筑企業。脫下軍裝的建設者們面對市場經濟中的如林強手和不規則競爭,由于思想意識跟不上、服務意識差、不熟悉環境,一度幾乎無飯可吃。

來到這座新興城市的任正非似乎也沒有完全適應過來,面對花團錦簇的外部世界他的雄心被本能地激發出來,但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途徑。

一個曾經豪情滿懷、自信堅強的人混成這樣,這種打擊落在一般人的身上,估計早就一蹶不振了。但是,任正非不是一般人,他沒有時間去感傷,家庭的責任、事業的急迫,令任正非走上了一條下海干實事的道路。就這樣,處于中年危機之中的任正非被逼無奈開始創業,華為誕生了。就這樣,深圳少了一個國企干部,中國多了一個高科技企業的“教父”。

這幾年,挫折成了任正非的伙伴,隨影而行、揮之不去。到了“山窮水盡”、無路可走的情況下,最后的“撒手锏”也許就是冒險,“賭一把”了。正是無處可以就業,所以他才被迫重新走上通信行業這一塊屬于自己的優勢領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皋兰县| 金平| 政和县| 丽江市| 安顺市| 洞口县| 余姚市| 蓝田县| 禹州市| 阿克陶县| 乐山市| 伊宁县| 锦州市| 宁乡县| 陆河县| 灵武市| 磐石市| 永福县| 龙岩市| 和林格尔县| 汉寿县| 长海县| 淳安县| 伊吾县| 锦屏县| 韶山市| 凤翔县| 通化县| 内黄县| 洛隆县| 涿州市| 钟山县| 横山县| 新民市| 杭锦后旗| 夏河县| 宁安市| 庆云县| 莱阳市| 康平县| 崇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