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建立元朝的蒙古人打哪兒來

中國兩千余年專制王朝歷史上,元朝(1271—1368年)是一個重要的朝代。言其重要,倒不是說時間跨度,畢竟元朝只有九十七年的建朝史,而是因為元朝實現(xiàn)了中國的大一統(tǒng)。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shù)族群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

元朝歷九十七年,共傳五世十一帝(汗)。若從1206年鐵木真成吉思汗(1162—1227)建立蒙古汗國政權開始,則共歷一百六十二年,傳七世十五帝(汗)。

蒙古汗國和元朝是前后連續(xù)、承繼的關系,其統(tǒng)治者皆出自鐵木真及其直系后裔。蒙古是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的一個族群。他們從哪兒來?

五千年前,中原以北的大片土地上,生活的族群是北狄?!渡胶=洝分小坝斜钡抑畤?。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的記載。

北狄分化為“胡”與“東胡”?!昂钡膫鞒姓呤切倥?。“東胡”系族群在被冒頓單于領導的匈奴擊敗后,退至鮮卑山和烏桓山,分為烏桓和鮮卑二族。

東漢末年,烏桓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鮮卑崛起,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分為段部、慕容部、拓跋部、柔然部、乞伏部等。

其中,柔然部與拓跋部建立的北魏長期交戰(zhàn),互有勝負。

柔然被突厥族群擊敗后,分為南北兩支。其南支來到遼河上游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游獵,成為契丹人的一支族源。其北支來到今外興安嶺以南地區(qū),被稱作“室韋”或“蒙兀室韋”,也就是后來蒙古人的祖先。

顯然,室韋與契丹同出一源,以興安嶺為界,“契丹之類,其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失(室)韋”[1]。

蒙古人和契丹人血緣相近,口語大部分是相通的,相比女真人,關聯(lián)度要高得多,這也是后來蒙古人滅金之后,幾乎不用女真人,卻大量使用契丹人的原因之一。

中國東北地區(qū)重要的河流黑龍江,其上源為額爾古納河。額爾古納河在隋唐時期叫“望建河”,源于呼倫湖。隋唐時期,呼倫湖周邊住牧的“蒙兀室韋”[2],就是后來被鐵木真黃金家族率領的蒙古人。“蒙?!笔恰懊晒拧钡耐愖g,在蒙古語中意為“永恒的火焰”。突厥語則稱“室韋”為“韃靼”。

后來,蒙兀室韋在鐵木真始祖孛兒帖赤那的帶領下,西遷至今蒙古國境內的克魯倫河和鄂爾渾河一帶游牧,逐漸以肯特山[3]作為其生產生活的中心地區(qū)。蒙兀室韋來到蒙古高原腹地后,與突厥、鮮卑、回鶻等不同族群相處、生活,也不斷接受著來自中原的文明的熏陶與滋養(yǎng)。

原先在呼倫湖以南住牧的韃靼人也進行了西遷,與先期西遷的蒙兀室韋再次南北比鄰而居,逐漸形成了松散的“韃靼聯(lián)盟”。

唐末,土拉河、鄂爾渾河一帶的韃靼人被統(tǒng)稱為“九姓韃靼”,也就是后來金元時期的“克烈部”;陰山[4]以北的韃靼人被稱作“陰山韃靼”,也就是后來金元時期的“汪古部”;留在呼倫湖,未西遷的韃靼人被稱作“三十姓韃靼”,也就是后來金元時期的“塔塔爾部”。

中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族群稱謂變遷,正是其生產、生活方式和特點的寫照——同為游牧族群中相同或相近的一群人,無論分為多少部落,無論部落名稱叫什么,只要其中有一個或兩個部落在偶然的契機中迅猛發(fā)展壯大,成為大家公認的領導者,那么整個地區(qū)族群的稱謂就都變成這一兩個“領導”部落的名稱了,匈奴如是,柔然如是,突厥如是,回鶻如是,韃靼如是,后來的蒙古亦如是。

因此,韃靼強大,使得當時還比較弱小的蒙兀室韋被稱為“黑韃靼”。

唐朝開創(chuàng)了中國多族群同一國家的空前強盛的時代,大漠南北、中亞,甚至部分南亞地區(qū),都是大唐王朝的疆域。

在那個皇帝被稱作“天可汗”[5]的激動人心的時代里,不同口音、不同語言、不同裝束、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方式,甚至不同種族的人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共同生活在一個偉大的帝國,共同勞作和奉獻,他們書寫或努力學習書寫共同的文字——漢字,他們?yōu)閾碛幸粋€共同的稱謂——唐人而自豪。這樣的自豪感同樣及于韃靼人。

唐太宗貞觀年間,中央政府在大漠南北設立了行政機構——燕然都護府[6],管理鐵勒、韃靼、回鶻等游牧族群。

10世紀初,鮮卑人后裔的南支,與“黑韃靼”有比較密切的血緣和族群關系的契丹人崛起,建立了契丹政權(后改為遼朝),他們將“黑韃靼”稱作“阻卜”。

遼朝倚仗立朝初年的赫赫兵威,以及與中原先進文化融合的力量,不斷對阻卜用兵并征服了蒙古諸部,設府、衛(wèi)、司等機構進行管理。例如,遼景宗時在西北路招討司中置都祥穩(wěn)一職,鎮(zhèn)撫西北阻卜各部。遼圣宗時新建鎮(zhèn)州、防州、維州三座邊防要塞,橫亙于阻卜各部中,還任命大王、節(jié)度使等直接管理阻卜各部。

作為契丹人的“遠親”,阻卜著實沒讓遼廷“省心”。他們動輒就深入遼朝腹地進行騷擾,往往是飛速地搶劫后又飛速地消失。從遼圣宗時起,阻卜就時叛時服,遼朝曾多次派出大軍對阻卜進行征討,消耗了不少國力,后來也是采取羈縻政策,將阻卜各部首領冊封為節(jié)度使,多加封賞,才算暫時安撫住。

那時的阻卜人,也就是蒙古諸部,還處在“人多散居,無所統(tǒng)一”的狀況。原韃靼中的“白韃靼”(后稱“汪古部”)被遼廷稱作“陰山阻卜”,肯特山一帶的被稱作“蒙古部”,呼倫湖到哈拉哈河一帶的被稱作“烏古部”(后稱“王紀剌部”“翁吉剌部”“弘吉剌部”或“弘吉剌惕部”),克魯倫河中下游的被稱作“敵烈部”[7],土拉河、鄂爾渾河一帶的被稱作“北阻卜”(后稱“克烈部”)。

對于強大的烏古部和敵烈部,遼朝在征服后,還專設“烏古迪烈統(tǒng)軍司”、節(jié)度使或祥穩(wěn)等職,進行長期監(jiān)管。原先相對松散但有一定部落聯(lián)盟特點的“韃靼聯(lián)盟”被瓦解了,客觀上為蒙古部的破繭而出創(chuàng)造了歷史條件。

12世紀時,蒙兀室韋中的蒙古部子孫繁衍,氏族支出,漸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這三條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組成部落集團,見諸經傳的有乞顏、札答蘭、弘吉剌[8]、泰赤烏、兀良合[9]、合答斤等部落。

除了上述有著比較清晰的“蒙古”標簽,明顯認同蒙兀室韋的諸部,與他們當時同在蒙古高原上游牧的,還有位于今天貝加爾湖周邊的塔塔爾部,位于貝加爾湖以東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部,位于貝加爾湖以西的斡亦剌部,這三部都使用與乞顏部等相同的語言,都忠誠于原始宗教薩滿教。

還有三個蒙古化的突厥部落。

其一是克烈部,又稱“怯烈部”“凱烈部”或“客列亦惕”,是蒙古部興起前蒙古高原人口眾多、勢力強盛的重要部落。據(jù)說,克烈部過去有一個首領的七個兒子膚色全為黑色,故取名。其主要部落有六支——客列亦惕、只兒斤、董合亦惕、土別兀惕、阿勒巴惕、撒合亦惕??肆也康鸟v牧地主要分布于肯特山和杭愛山之間的鄂爾渾河和土拉河流域,金朝初年已建立相對獨立的游牧政權,接受金朝的冊封。金朝中期,給鐵木真巨大幫助的克烈部首領汪罕,就是被金朝冊封為王的,后來也接受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王朝的羈縻統(tǒng)治??肆也康牟柯涫最I常采用突厥語的名字或稱號??肆也空紦?jù)著回鶻汗庭故地游牧,信奉佛教和景教。

其二是乃蠻部,《遼史》稱“粘八葛”,《金史》稱“粘拔恩”,是遼金宋元時期蒙古高原西部著名的大部落。乃蠻部被西遼長期統(tǒng)治,其王子屈出律以女婿身份篡奪了西遼皇權,其岳丈西遼懷宗耶律直魯古為太上皇。屈出律后被西征之蒙軍追殺,西遼遂亡。

元明以后,乃蠻部逐漸融入其他族群,在克烈部以西游牧。

其三是汪古部也稱“瓦克”“雍古”“王孤”“甕古”“旺古”“汪骨”“汪古惕”,遼金元時期陰山以北部族。拉施特在《史集》中說,金朝皇帝為了防御蒙古部、克烈部、乃蠻部等部,修筑了一道大墻叫“汪古”,交給該部族守衛(wèi),該部族因此而得名。

元明時期,汪古部大部跟隨乃蠻部和克烈部西遷,少量留在原地,被漢人同化。汪古部人信奉景教。他們皮膚白皙,性情溫和,文化水平很高,深得金廷信任,金廷特地安排他們游牧于陰山一線,形成對漠北游牧族群的一道屏障。

塔塔爾部是一個強盛的部落,他們以好動刀子而著稱,天性中充滿了仇恨、憤怒和忌妒,與人口很多的蒙古部經常為草原、水源、牲畜、嫁娶等發(fā)生戰(zhàn)爭。

金朝初年,蒙古部已成金廷藩屬。金太祖時,為防范北阻卜等北方游牧族群,金廷下令婆盧火部在泰州[10]屯田以戒備。金太宗曾宴請游牧諸部,喝得酩酊大醉的合不勒汗[11]竟然不顧正規(guī)禮節(jié),去捋金太宗吳乞買的胡須,幸虧吳乞買高興而未加責罰。

金熙宗、海陵王時期,蒙古部與塔塔爾部都是高原東部著名的大部落,都向金廷稱臣納貢,并被授予類似中原州縣級別的軍政職務。塔塔爾部在表面上更加親近金廷。

合不勒汗擔任蒙古部領袖時期,其妻弟賽因的斤因患病,請塔塔爾部的薩滿巫師施行巫術,不料,非但沒有治好病,反而一命嗚呼了。賽因的斤的弟兄一怒之下,殺死了塔塔爾部的巫師。從此,塔塔爾部同蒙古部結怨。雙方經常發(fā)生屠殺和搶劫的事件。

蒙古部雖為金朝藩屬,但到合不勒汗當政時期,已經有所發(fā)展,也有擴張的意識,經常襲擾金朝州縣,引得金軍一次次進行征伐。金軍多次征伐得到塔塔爾部明里暗里的幫助,但是,金軍主要戰(zhàn)斗方向在南方,不會投入重兵進剿蒙古部,而女真人并非游牧族群,不擅長大漠和戈壁地形下的作戰(zhàn),故合不勒汗帶領蒙古部成功抵御了金廷的數(shù)次軍事攻擊。金熙宗曾派金兀術(完顏宗弼)[12]領軍八萬北征,與蒙古部以西平河為界。海陵王曾派西京路統(tǒng)軍調集四路人馬北征,也未達到蕩平蒙古部的目的。

以南方為戰(zhàn)略進攻主方向的金廷無暇北顧,也認為不值得對北方這些“一打就跑”的“蠻夷之人”費心費力,所以采取中原王朝慣常使用的冊封和厚賞——“冊其酋長熬羅勃極烈為朦輔國主,至是始和,歲遺甚厚。于是熬羅勃極烈自稱祖元皇帝,改元天興。大金用兵數(shù)年,卒不能討,但遣精兵分據(jù)要害而還”[13]。這事發(fā)生在金熙宗時期。

看來,合不勒汗時期,蒙古部表面上保持著臣子身份,但已經敢與金廷分庭抗禮了,并利用金廷不能徹底剿滅自己的現(xiàn)實,不斷挑釁,逼迫金廷給予豐厚的“賞賜”。

或許為平息蒙古部和塔塔爾部之間長期的沖突,合不勒汗的堂弟俺巴孩,剛剛擔任部落聯(lián)盟長,就答應將女兒嫁給塔塔爾的一個部落首領。俺巴孩與合不勒汗長子斡勤巴兒合黑護送其女兒出嫁時,被塔塔爾人抓住并送往金廷。俺巴孩托人告訴部族,要替他報仇。金熙宗將俺巴孩等人釘在木驢上處死。據(jù)說,這是金廷專門懲治游牧叛人的刑罰。

半個世紀后,鐵木真成吉思汗在討伐金廷之前,在祭天儀式上發(fā)誓為祖先俺巴孩等人復仇。

品牌:現(xiàn)代出版社
上架時間:2020-07-07 15:59:44
出版社:現(xiàn)代出版社
本書數(shù)字版權由現(xiàn)代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fā)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和| 东宁县| 普安县| 伊宁县| 贵溪市| 五台县| 文化| 基隆市| 如皋市| 舟曲县| 广东省| 敦煌市| 邻水| 延津县| 滦南县| 六枝特区| 镇安县| 磴口县| 黄骅市| 梁河县| 辽阳市| 罗城| 苏尼特左旗| 谢通门县| 桓仁| 福泉市| 绵竹市| 溆浦县| 兴山县| 莆田市| 饶平县| 永胜县| 濉溪县| 色达县| 武宁县| 德令哈市| 灯塔市| 焉耆| 上林县| 阿尔山市| 通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