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引子 吳朝,偉大的帝國

吳歷二百六十年三月。

吳莊王單含四十一年。

此時已是吳朝開國君主單越第五代皇孫承繼大統。

二百多年前,就是在這一片大陸上,吳族首領單越建立了強大的吳帝國,疆域跨越數萬里,東至海,西達界思叢林,南與異族昊牦隔海連,北接鏡師綿延十一萬八千八百六十里的山脈,功著一時。

千萬年后,當單越登基年被定為歷史元年時,這一片吳朝土地被命名為“吳大陸”。

吳大陸以橫連山脈為界,分為東西兩塊,吳人又稱之為“連云山”。連云山高聳入云,白雪皚皚,又曲折蜿蜒,是僅次于鏡師山脈的巨大山系。

山系以東稱東陸,疆土遼闊,物產豐饒,中部以平原為主,北部地勢漸高,為大面積的草原、沙漠,其南部窮山惡水,氣候濕熱,是處諸郡皆覆蓋著大片雨林,難以形成鎮邑。

連云山以西,土地面積僅為東陸二分之一強,且大部以山岳為主。其北是吳陸第一高原青原,北雁人生活于斯地;其南有稱為西陸名勝的楚淄與大帝山,更有西陸最大平原“神水原”。界思叢林雖亦屬吳朝版圖,但猛獸蛇蟲、毒障沼澤遍布,無法居住。

吳王單越遠征白族之時,曾帶兵攀越連云山。傳說單越是女神拜度尊使矛焦的第三子,因貪戀凡塵,被貶下界,成為吳族頭人。近過多年的廝殺拼戰,他吞并了其他各族,統一了全陸,建立了奴隸制大帝國,成為吳朝的最高軍、政首腦。

越稱王后,分封諸子、親族五十余人為侯。至單越死,其子單隆立,隆立十三年崩,子單鑫立,鑫立五十二年崩,子單酄立,酄立二十一年崩,子單含立。

此時的吳朝,治轄太廣,不能再維持更多的軍隊,也無法建立起適應軍事需要的運輸、補給機制,以維系政權安危。邊境地區離京畿數萬里,來去幾需至經年,郡王妄尊稱霸,無法節制,表面上繁盛富庶的吳朝,潛在著巨大的危機。

其月丙子,享年八十有二的莊王單含駕崩,吳朝政治危機的導火線終于誘發。

三日后,大司徒東越王衛衡仗著外戚身份,彈壓眾議,欲立含幼孫單扈,時其年僅周歲,太后聽政。群臣多有不服,衡乃秘召京畿各部,以謀反罪誅殺司空巨野侯周竇、大司農曹侯單令、驍騎將軍炎昕、步兵校尉西門惠等,俱滅九族,凡連坐斬捕者四百余人,以至百官一夜間豁然空置,不得不連夜提拔,以實中府。

數月間,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就傳遍東西大陸,一時天下沸騰。

自單越以來,君王的影響力越來越小,其子、其孫直至其重孫,愈來愈貪于安逸驕奢的生活,若不是單氏威名猶在,恐怕早數十年前吳朝便會陷入內亂之中。

莊王卒后半年,衛衡傳詔天下,盡收諸侯王印璽封國。次年,含所立之太子魏郡王單猛(含第九子)舉兵討衡,大會天下諸侯。一時,共四十一位王、侯皆參預了叛亂,或服單猛,或臣單扈,紛紛為主,聲勢甚亂,史稱“群王之變”。

二百六十三年,衛衡毒殺幼帝,自立為主,建號天焦,都邱城。是年秋,擊敗諸王聯軍,俘殺魏郡王單猛與其子、孫。至此,吳朝的歷史結束。

此后,空前漫長殘酷的戰亂席卷大地。富庶的原野變成了嘶喊殘殺的戰場,餓殍遍野,田荒井陌,民不聊生。

自吳朝崩潰,群雄紛紛,風起云涌,一時間英杰倍出。數十年間,無數的功勛勇名亦鑄就無數豪雄。諸侯相互殺伐,吳陸大地共出現大小國家三十余。其中有六國先后崛起,在吳陸歷史上抹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

天焦國衛衡,謐“孝明皇帝”,在位二十二年。此人文武兼備,狠勇好殺,只因扮演了奸臣角色,雖國土擴張數千里,然終不能成就吳王單越一般的功徳,隱恨而死。其人在位時,稱“天焦明帝”,隱隱乃六強之首。

茂國周犢,謐“敬武成皇帝”,在位十七年。其先祖為吳朝大司徒后師侯周滟。衛衡藥死幼帝前,殺其父周竇,因而被逼舉兵茂地巨野。建號“昌徳”,先后吞并鵠國、鄭國、后師國,被尊為“昌徳成帝”。

天銘國比繇,廟“武宗”,在位二十年。與天單國結盟揚地,共擊天焦衛衡。吳歷二百九十七年秋八月,遣軍攻天焦國重鎮大作,圍城一年,天下震動。謐“敬徳武皇帝”。

土益國王睿,謐“大洪王”。其祖為吳朝將作大匠、侍中王選,選乃“土益七杰”之一。王睿有先祖遺風,開疆拓土,圍海筑堤,數次抗擊衛衡所率的天焦軍,被國人奉為神祗。

伏氏國單義,謐“哀王”,盛傳為單越七世孫。其有遠祖之風,雖近南方偏鄙,而不肯折節降暴,據其畢生之力為戰。在位十年間,有役百二十次,負傷七十余處,又號“戰帝”。

淵國魯兗,謐“敬帝”,誅殺吳朝淵郡王單魁自立,在位三十五年。其人生性豁達,愛賢好善,因此國內人才濟濟,樂為所用。其從前師人和卯之言,改革弊政,完備“井畝制”,數年間成為北方大國,橫征熊子、湯、洛、立子、曹、金等國,無可與敵,疆域一度和天焦相媲,以至明帝衛衡臨死前曾告誡其子,“慎防淵魯”。然而,魯兗晚年驕狂自大,對數子疑心重重,幾番反復太子之位,又大起殺戮、刑誅忠臣,最終引至淵國內亂。

吳歷三百一十一年,淵軍攻熊大敗。次年,六強之末的淵國敬帝魯兗病死都城太丘,四個兒子爭奪皇位,紛紛起兵。至三百一十六年,淵國已四分五裂,不得不屈居于北方突族人所建的熊子國之下。

突族是北方鏡師山附近的游牧民族。四十一王之變時,突族人楊干建立熊國,又稱熊子國,地域原本十分狹窄:只在北雁國東,洛國以西的百里之地內。但數十年間,干勵精圖治,創設并訓練出諸國中最強大的騎兵部隊。

其孫楊烈繼位以來,更先后吞滅了湯、洛、金、刺模等國,疆域擴張三千余里,被稱為“威王”。

并吞四國之后,熊國版圖延伸至齊、土益與淵、立子國之間,遙遙與中土天焦接壤,一時成為疆域最廣闊的諸侯,故三百三十五年后,齊、土益都先后與天焦衛氏歃血會盟,以期阻止熊國咄咄逼人之勢。

吳陸七十余年的戰亂,使得諸國捉襟見肘、力不能支,經濟大幅衰退,軍力開銷日益增加,人民不堪負荷,爆發了多次奴隸與平民起義。

近十載的起義狂潮席卷吳陸,使王族與腐朽勢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滌蕩,諸國忙于鎮壓與改革,戰爭消停。

至吳歷三百五十五年,大陸經濟又開始緩緩回升,而其東、西兩端的國家——如土益和前師國——因為相對安定的關系,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

冶鑄業、制造業與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使城邦人口逐漸稠密,至吳歷三百七十年,土益都城淄洮,前師都城襄澤等城市,已儼然成為東西經濟文化要沖,理所當然地承繼了先朝繁庶的盛況。而人口的分散遷徙,也漸漸使以天焦國為首的中原大國喪失了制霸天下的諸多便利,再無法實現先朝的風光。

天焦國在熊子國南,疆域次之。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境中又有吳陸第二長河焦水橫貫而過,平原面積為諸國之首,這對發展農業極為有利。故天焦國勢稱冠諸國,兵鋒一出,四土震動,百多年間,除了與天銘、土益等少數國家交手偶有失利外,在東陸罕有對手。

天焦國南,地勢漸漸不平,天單、伏氏、雨、昂四國內,更是以林密山高、險隘重重著稱。天銘、和、微三國靠海,雨量豐沛,對農業的發展較為有利,但地勢幾無遮蔽,易攻難守。

連云山以西,地勢跌宕起伏,變化重重。吳陸第一長河勺水,從西陸最北的鏡師山脈神丘峰發源,經皚皚群山與北雁、茂、狄、噩、馮、后如、嗟狄、霸、前師諸國,折轉反復,最后瀉入前師西南香海。

勺水流經之處,沃野千里、粟谷豐足,灌溉種植業的發展,使得以茂、前師為首的西陸國家十分強大。

每年春夏之交,沿河的城鎮市集無不熱鬧非凡,人們買賣著牲畜、農具、絹麻、鹽谷,耕作田地,擴建房屋,享受著自然賜予的無窮財富。

勺水由北往南行近萬里,流域廣大;其下支流、旁道一百一十七條,故而被吳人稱為“神水”。

茂國地處勺水上游,多山,富礦物。國都巨野附近有兩大平原,稱花疊原和虎眺原,供應著舉國七成以上的粟米、谷物。其北與北雁國,南與車河、后如、馮、噩、狄等諸國接壤,橫貫數千里,疆域為西陸最廣。其國人勇敢慣戰,擅長兇狠的獨斗。

地處勺水下游的前師國則有很大差異。勺水由東北向西南穿行其國境,河面寬闊舒展,源源不斷地送來給養,哺育生命。干流兩旁,是數不清的田莊、集鎮,前師國賴以為生的農業、造船正是以這條大河為基礎的。

勺水劈開群山,耕筑起廣袤的前師平原,被吳人稱作“神水原”,她幅原遼闊,跨三州二十城,乃西陸面積最大的平原。

富饒的土地與西北多山林的天府之處,使前師貿易量在列國中數一數二。其都城襄澤,更是物華天寶的靈杰所在,它座落在平原的東北面,遙與霸國相接。此地麥、粟、魚、丹砂、叢竹、苑囿應有盡有,能制造載千人的戰船,在江面上馳騁往來,宛如堡壘。襄澤在近年來愈發繁榮,有人口近四十萬。

霸國在前師北,是與它唯一接壤的國家。自吳朝分崩以來,兩國的對峙與爭霸就從未停止過。霸國疆域、經濟與軍事力量皆無法與前師相較,然其國蝸居于西陸最惡劣的所在,強敵環伺,東西皆為絕路。其南,有前師虎視耽耽,北,與車河、嗟狄等國齜齟不斷,故造成霸人不畏死亡、作戰悍猛的特點。并且,霸人更擅于取長補短,將別國先進生產技術和軍事制度引為己用。霸人聰慧、善謀,人才倍出,即使前師這樣的無后顧之憂的大國,仍然覺得十分頭疼。

吳王單越建立了吳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奴隸主專制的集權國家,推行了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政治制度。經“群王之變”后,史家皆云諸國秉承吳制,然而,歷史總是在不斷演化的,在新的社會條件下,各國為生存和發展,也會依據自身的情況加以調整,政治制度不可能停留在原先的起點上,必有因有革,有繼承、有變化。

首先是吳陸中央機構的沿襲與變更。據《吳朝百官志》載,單越稱帝,設置三公九卿,以三公為國相,位極尊崇。然群王之變后,唯天焦等少數國家尚行此制,而諸國如天銘單置丞相;伏氏、茂、土益、孛子等國加重尚書臺的權力以抑制公卿,前師國干脆沒有三公;東陸南端的少數國家如昂、雨、子絳,以三大夫五將軍統理政、軍事,還停留在簡單的奴隸社會的制度中。

吳陸諸國的地方政權主干是郡、縣兩級制,少數國家不設郡,只以城為縣號。各國的牧守名號不一,但皆可全權處理地方大事。除少數國家如天焦外,很多國家牧守還兼負典兵重任,亦仿將軍府設置了官屬僚佐,如長史、司馬、東曹掾、諸校尉等,在性質上已是地方軍政最高長官。

諸國軍隊依其職能大抵分為京師護衛軍、中央直轄軍和地方武裝三種,名稱各有不同。如天焦最著名的衛尉虎豹甲士營便屬于中央直轄軍,平日里除了執掌宮中很少次的巡邏之外,便完全是精心操練。

至于士卒的優劣,更分六等。最上為營士,指護衛軍中裝備最精良、士兵素質最強、經常參與作戰的那部分,一般掌握三萬人左右營士的國家即可稱大國,如天焦國有營士五萬四千名,在東陸罕有對手;次為甲士,指“戴甲武士”,指京畿衛戍與中央諸部中裝備優良,士兵常操常練的部隊;再次為有檄,顧名思義,乃是見檄文后編組出征的士伍,亦為諸國常備軍力。平日多進行農耕,閑時集訓,一旦遇戰,則與正規部隊一樣出征。其下還有郡士、散勇、民軍三部。郡士是各國州郡所組戰力,次于有檄;散勇是城、鄉間有詔自募之士,次于郡士;民軍則是各地非政府性質的自組部隊,裝備最差,戰力最弱。

將軍統帥的軍隊組織大體沿襲吳朝,總稱部曲。大將軍(上將軍)統五部,一般將軍統二到三部。每部由比二千石的校尉和比千石的司馬指揮。部下設曲,由比六百石的軍侯和司馬指揮。曲下設屯,由比二百石的屯長指揮。屯下為隊,由比百石的隊率和隊史指揮。再往下便是什、伍,分別由什長和伍長指揮。

群王之變后,由于戰爭頻繁,奴隸主階級又興盛起來。興新富賈鉆營投機,憑著手中強大財力左右政局。其中比較有名的稱為“十豪”,指天焦魏氏、文氏、余氏,熊子楊氏、土益李氏,前師和氏、巨氏,車河張氏、天銘單氏、齊國陳氏。如車河國張氏,祖先為吳朝司郡校尉、長滟侯張真,世吏二千石,其族人經營兵器、戰甲、造船、金銀翡玉、銅鏡、丹砂,財富在西陸首屈一指。

吳陸人以祖宗為豪,多以“單”為姓。自吳歷二百六十三年始,以單姓建疆立業者,占諸侯國幾乎一半。吳陸人對字號十分看重,除特殊情況,非有祖上三世為二千石高官者不得私起字、號,因此,門庭家世觀念深入人心,能在日常交往中提及字號者,往往也是諸侯爭霸過程中炙手可熱的人物。

品牌:今古傳奇
上架時間:2014-02-27 15:35:03
出版社:湖北今古傳奇傳媒集團
本書數字版權由今古傳奇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布尔津县| 淮南市| 武夷山市| 乐陵市| 从江县| 科技| 建平县| 砀山县| 顺昌县| 信宜市| 桂东县| 墨脱县| 常德市| 巩义市| 高唐县| 乌兰浩特市| 福安市| 高阳县| 敦煌市| 吴川市| 常熟市| 万山特区| 铜山县| 叶城县| 宜都市| 吉林市| 阿克陶县| 镇赉县| 剑阁县| 肥城市| 舟曲县| 公主岭市| 凤庆县| 齐齐哈尔市| 德阳市| 衡水市| 桂平市| 甘谷县| 鄂托克前旗| 那曲县| 桦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