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導言

《道德經》亦稱《老子》,或稱《五千言》,是道家學派最具權威性的經典著作,它文約意豐、博大精深,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的內容,被后人尊奉為治國、治家、治學、修身的秘籍寶典。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人。老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和孔子是同一時代人,年齡長于孔子,曾做過周王室的藏書管理工作,見當時社會道德衰敗,失望至極,便西出函谷關,后隱居而不知所終。

《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共三十七章,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稱《道經》;下篇共四十四章,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人稱《德經》。《道經》講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講述了陰陽變幻的微妙;《德經》講述處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進退之術,包含了長生久世之道。“道”是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一定要順應宇宙的客觀條件,合乎自然規律地生存。只有愛護宇宙并且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人類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們破壞了大自然,違背了大自然的規律,那么我們一定會遭到殘酷的報應和懲罰,甚至會招來滅頂之災。“德”是人類的人生觀和社會觀,還要求人類順其自然地與人共處,合乎社會規律地生存。只有返璞歸真,統治者卑謙若谷,民眾為而不爭,社會才能正常發展。

《道德經》一書中的智慧,緣于老子對世態人情的深徹洞察和深刻思索。戰爭頻仍、社會動蕩、人事紛爭、生命無常,點點滴滴積淀成了老子關于人性修養、處世哲學、治國之道、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學。

《道德經》中包含的辯證法思想極其豐富。老子的辯證法綜合了陰陽對立和對立統一的觀念,并加以發展和創造,形成了辯證的宇宙觀。

老子認為,事物之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在《道德經》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老子對于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認識,都是從對立統一的關系中加以說明的。他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這種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關系,看作是一切事物普遍的、恒常的規律。

老子從理論上系統而明確地提出了對立統一觀念,并從追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源上,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這樣一個哲學的基本問題。老子揭示了對立統一的規律,表述了有關對立面的發展與轉化的一些可貴的認識。他用日常生活中人們可以見到的東西,說明大的東西、強的東西、貴的東西,都是從小的、弱的、賤的東西發展而來的,這多少已有一些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認識,也說明了對立著的雙方有互相轉化的可能性。

老子在認識萬物時,并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采取靜觀、明察、玄覽。而是盡量排除人的情感和欲望,順應客觀事物的本來自然狀況,并且抓住它們的特征和要點。這是老子認識論中的合理因素。這種觀察并不是旁觀,更不是消極的觀望態度,而是從積極的角度去研究和改造客觀世界。

老子明確指出人們在觀物之后,還要知其常,即知其條理法則。如果不明,則無法知常,通俗地講,就是要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老子所講的明,表面看來,是要明察秋毫,深一層去看,就是要透過紛雜的表面現象,覺察到極隱秘、極玄妙的東西,并把握其本質。

老子的認識論的確是唯物主義的反映論。老子有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從《道德經》所舉的例子中也可證明這一點,說明老子并不輕視社會實踐。老子極富智慧,他的知識除繼承先民的間接經驗以外,更多的還是來源于自己的親身體會,即直接經驗。他的認識論重視經驗,也重視理性思考,這正是中國古典哲學的重要特色。

老子生活在一個社會劇變的歷史時期,周王室日益衰微,諸王侯、卿大夫勢力日益強大,各國之間戰爭頻仍,社會秩序正處于“禮崩樂壞”的局面。老子看到了社會的兩極分化,一方面統治者“服文彩,帶利劍”,竭力追求“生生之厚”,過著奢侈糜爛的生活;另一方面,下層百姓“田甚蕪,倉甚虛”,貧困潦倒,幾乎到了“不畏威”“不畏死”的地步。

對于這種社會的混亂和無序,老子提出“慈”,要求統治者愛護百姓;提出“儉”,要求他們節儉寡欲;提出“不敢為天下先”,要求做到謙讓不爭。

老子極力推崇實行“無為”之治的“圣人”,在老子看來,圣人一方面愛惜自我、看重生命,不多欲妄作;另一方面,圣人將功名利祿視若塵土,對百姓一視同仁,淳樸虛靜,循道而治,因此可以治理好天下。老子認為這種“無為”乃是最上等的“玄德”。老子將“玄德”的源泉歸結為萬物之本原“道”,認為“道”具有“常無”“常有”兩大特征,它充塞天地,永恒存在。老子主張統治者循“道”而治天下,就是實行“無為之治”,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這也是《道德經》全書一以貫之的主張。

老子還以原始氏族社會為藍圖,提出“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老子的這一理想雖然未能被當時的社會現實所認可接納,而且帶有濃厚的消極思想,但卻反映出老子高尚的人道主義思想及他那深邃而富智慧的哲理思辨,這是我們民族可貴的文化財富。

老子主張柔弱、不爭的人生態度。老子認為,柔弱是生命的標志,是活潑、發展和充滿生命力的東西;柔弱是生的法則。他提出柔弱主張是為了針對逞強的行為。逞強者自以為是,剛愎自用,人世間的紛爭煩惱,大都由此而生,因而老子認為應當不爭、柔弱。在社會生活領域中,人們都在為私自的利益而爭吵不休,老子對此深有感觸,為了消除這種爭端,老子提出了不爭的人生態度。不爭并不是遁入山村,不是逃避社會,而應順乎自然規律,為他人服務,不與人爭名奪利。這是一種崇高的人生價值觀和道德修養。

老子的人生觀和宇宙觀是一致的,即“天人合一”。他認為,人應順乎自然以行,便猶入圣域;如反乎自然以行,便招致禍端。老子主張要盡自己的力量,為眾人服務,毫不推辭;盡自己的能力,為社會生產而不占為己有;盡以施人,而不求報酬;盡以予人,而不為恩;埋頭工作而不矜能,有所成就亦不居功。他們不辭辛勞,不自私自利,克己以奉他人。

老子認為,面對世事的紛爭攪擾,人生應當致虛守靜。他認為,道體是虛狀的,是萬物的根源,它發揮出來的作用永不窮竭。所以老子說的“虛”并不是空虛無物。我們常說虛懷若谷,形容一個人心胸開闊,此話來源于老子。他用谷象征虛,把虛用到人生觀上,便會含有深藏的意義。虛的反面是盈,盈是自滿的意思,自滿可以產生許多弊病。

老子的《道德經》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千言,但它義奧玄深,堪稱哲理第一書,兩千多年來,為歷代學者所苦心潛研,然而直到今天,人類對《道德經》的深奧義理,對老子透悟宇宙的神智,仍然未能深層探知和領悟,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一大遺憾。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人的潛力同樣是無止境的,對《道德經》的深刻透察不是沒有可能,這是毋庸置疑的。鑒于此,我們要研究《道德經》,從另一種意義上說,繼承和發揚我們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是每個人的責任。更現實的意義還在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享受現代文明所帶來的快感時,不得不忍受快感背后的負面痛苦。環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態失衡,氣候惡化……人與自然的矛盾日漸激發嚴重;精神空虛,缺乏信仰,道德淪喪,惡習流行……人與社會的矛盾與日俱增。《道德經》在某種程度上,能幫助我們解決面臨的各種難題,克服人類的身心痼疾。

時下,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學習老子的熱潮,老子的《道德經》也因此而風靡全球。據調查:在德國,幾乎每個家庭都備有一本德文版《道德經》;在日本,《道德經》成為企業管理者的案頭藏書,用以指導自己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在美國,一家出版公司竟花13萬美元的天價購得僅有5000字的《道德經》的英文版權;更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學者蒲克明聲稱:“《道德經》肯定會成為未來社會家喻戶曉的一部書。”由此可見《道德經》已跨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品牌:鳳凰含章
譯者:蔣信柏編譯
上架時間:2019-11-14 11:33:53
出版社: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鳳凰含章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州市| 盐亭县| 舞钢市| 刚察县| 紫云| 怀安县| 湖州市| 开封市| 四川省| 济宁市| 丘北县| 墨江| 灵川县| 陆河县| 新田县| 昌黎县| 望谟县| 黄大仙区| 高安市| 准格尔旗| 阳高县| 莒南县| 故城县| 卫辉市| 环江| 佛山市| 仲巴县| 建宁县| 南乐县| 唐山市| 衡山县| 易门县| 昭通市| 搜索| 邹平县| 砚山县| 原平市| 靖安县| 莱西市| 邻水| 汉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