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象帝之先
- 道德經(jīng)(國學大書院)
- (春秋)李耳
- 1756字
- 2019-11-14 11:34:08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譯文
道本身是中虛真空的,而使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深邃啊,它好像是萬物的本原。[挫掉它的鋒芒,消解它的糾紛,含斂它的光耀,混同它于塵世]。它幽隱虛無而又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孕育生成的,在萬物的法象締結(jié)之前它就存在了。
解析
在第一章中我們了解了道的幾個相關(guān)概念,如:名、無、有、妙、徼、玄。這些概念并沒有真正解釋出道的真意,主要是因為“道可道,非常道”。人類的語言和思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任何概念都無法詳盡解釋出道的真正內(nèi)涵。這一章我們接著對其進行分析。
“道沖”的意思是大道本身沒有一個具體的形象,它是一種完全虛空的境界,它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因而宇宙間的一切都被它容納和控制。老子曾說宇宙是分層的,它大到?jīng)]有邊界,小到肉眼看不到。套用科學術(shù)語,稱作無窮大和無窮小。在廣袤的宇宙空間內(nèi),所有的物體都統(tǒng)屬大道掌控,大道在運作的過程中永遠也不會窮盡,它不會停息也不會損壞,它會永恒地運轉(zhuǎn)下去,它的運轉(zhuǎn)過程只可感覺,不可觸摸和觀賞。它遠遠地躲開我們,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正是由于大道無形、無聲的特點,我們?nèi)祟惣幢愀F盡語言也無法真正地描摹它,這讓我們感到無可奈何,只得用一些貼近的語言來描述它:深邃啊!仿佛是萬物的祖宗,宇宙間的萬物皆由它而生,它包容了天地萬物,并主宰著一切的一切!清湛幽隱啊!它好像不存在,其實卻真實地存在!給大道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是無論如何都辦不到的事情,因為我們無法把握它的來龍去脈,它是怎樣生成的?何時生成的?來自何處又將何時消亡?誰能說得清楚呢?
那么,道到底是什么?我們可以說它什么也不是,卻又什么都是。我們?nèi)祟悶楹我F根究底研究如此抽象、晦澀難懂的問題?從人類自身的角度而言,探討大道可以幫助人們理解自己、透悟宇宙萬物,進而建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宇宙觀。現(xiàn)實地講,就是能讓人們生活得更悠然愜意、舒心幸福。還有什么比這更有意義呢?只有真正理解大道的人,才會采取順其自然的處世觀,對什么都不強求,這樣的人才能真正接近大道,甚至與大道合而為一。與大道合而為一是理解道的至高境界,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心氣平和,沒有憂愁和煩惱,生活自然幸福美滿。推而言之,如果全人類都達到了這一境界,那么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不就變成了人們一直向往的桃花源了嗎?
智慧典例
為人之道
百忍成金:富弼大度謙和終官至宰相
富弼是北宋仁宗時宰相,年輕的時候,因耿直魯莽,常常在無意之間得罪一些人,事后深為不安。經(jīng)過長時期的自省,他的性格變得寬厚謙和。所以當有人告訴他有人在背后說他的壞話時,他總是笑著說他們怎么會隨便說我。
一次,一個秀才向富弼請教一個問題,想乘機當眾羞辱他。富弼知道來者不善,但也不能不理會,只好答應了。眾人見他被人攔在街上,都過來看熱鬧。
秀才問富弼:“請問,欲正其心必先誠其意,所謂誠其意即毋自欺也,是即為是,非即為非。如果有人罵你,你會怎樣?”
富弼想了想,答道:“我會裝作沒聽見。”
秀才哈哈大笑,原來你不過如此!大笑而去。富弼的仆人埋怨道:“您真是難以理解,這么簡單的問題我都可以對上,怎么您卻裝作不知呢?”
富弼說道:“此人乃輕狂之士,若與他以理辯論,必會言辭激烈,無論對錯,都是口服心不服。書生心胸狹窄,必會記仇,徒勞無益,又何必呢?”
果然幾天后,那秀才在街上遇見富弼。富弼主動上前打招呼,秀才卻不理,扭頭而去。走了不遠,又回頭看著他大聲說:“富弼只不過是一縮頭烏龜而已。”
有人告訴富弼那個秀才在罵他,他卻認為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太多了,是罵別人,絲毫不理會秀才。秀才無趣,低頭走開。
富弼當了宰相后常教育子孫說:“‘忍’之一字,是辦好一切事情的竅門。家族要想和睦,一定要重視這個字。倘若一個清正節(jié)儉的人再加上這一忍字,做任何事都會勢如破竹,沒有能難住他的。大凡朝廷用人,唯才是舉;但在任用宰相時,又以‘大度’二字衡量。所謂相者,要有天地之氣魄,能容萬物。如果不能忍,何異于青蛙,一觸即跳,一跳便叫,如何是好?”
忍一時,風平浪靜。不忍者,沖冠一怒,氣貫長天,比如項羽,終難免自刎于烏江岸上,一劍成鬼雄。能忍者,卻不多見,比如劉邦,一忍百忍,天下終姓劉。所以最大的智慧是誠于中,絕不形于外,富弼即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