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大忠大義
- 道德經(國學大書院)
- (春秋)李耳
- 3624字
- 2019-11-14 11:34:08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壑浅?,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
所以大道廢了,才彰顯仁義。投機取巧、追名逐利的智謀出現了,才會產生狡詐、虛偽。父子、兄弟、夫婦之間不和睦了,才會提倡孝慈。國家動蕩混亂了,才會出現忠臣。
解析
我們人類是最復雜的情感動物,我們擁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能夠進行思考,在處理問題時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行為準則。人類雖然由大道生而且在大道中發展壯大,但隨著人類智慧的開啟,人類愈發狂妄自大、唯我獨尊起來。人類忘記了自己的由來,不再遵循自然大道,這種對大道的漠視態度,使得我們離大道越來越遠。
偏離大道越來越遠帶來的直接后果是人類自取滅亡,為了避免這種慘劇的發生,人類人為地制定了一些行為規范來加以約束,于是一些政令條文、獎懲制度、政策法規相繼出現了。這些政策法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壓力,但它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廢止大道的必然后果是有所作為的開始,有了作為也就有了好和壞的對待。對于好的、正確的,我們加以褒揚、贊頌;而對于壞的、錯誤的我們大加鞭撻、懲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轉和協調發展。
何謂“仁義”?仁,我們從古人的組字結構來考察,二人為仁。為什么需要二人呢?因為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有參照物才能進行區別對待。孔子曾這樣定義仁,他說:“仁者愛人。”連自己的同類都不愛的人,還配稱人嗎?這種行為還配叫仁嗎?義,正義、道義、義氣。仁和義合起來就是仁義,仁義在本章中指那些合情合理、合乎道義并熱愛同類的行為。仁義是相對的概念,它是與不仁義相對而言的,仁義能帶來和睦安定,而不仁義必將招致禍患和攻擊。人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后,就紛紛行仁義,這是人們有智慧的象征。
人是有欲望的動物,由于欲望的驅動,人們難免會利用各種手段來滿足自己的私欲,有些人為了職位高升,對上級溜須拍馬,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有些人善于為自己的罪責開脫,不惜蒙騙別人,顛倒黑白;也有些人成天擺出一副忠實的面孔,其內心早已打好了坑害別人的小算盤。他們使用種種伎倆,只為一己私利。他們心中沒有半點仁義,卻要裝出仁義十足的樣子,其虛偽本質掩藏在華麗的外表和花言巧語里,他們越是裝得仁義,越能得到更多的好處。這種運用聰明處處蒙騙別人的行為就叫大虛偽。
“偽”字何解?人為即偽。人為就是人有意去做的而不是順應自然的行為,是違背了大道的行為,所以我們稱人為的東西都是虛偽的,都不是樸素自然的了。人在作為的時候往往會摻雜進自己的私利,所以就有了爾虞我詐、鉤心斗角等不良行為,雖然這些行為是在暗中進行的,被掩蓋在虛偽的外衣下,但還是能被人感知,甚至被人揭露和批判。
只有六親不和睦了,才會提倡孝和慈,為什么這么說呢?六親不和睦是人有智慧的結果,有智慧就會有私欲,私欲得不到滿足時必然會發生矛盾和爭斗,這種爭斗由小及大會危及國家的安寧,于是不得不制定一些行為準則:做兒女的應該孝順自己的父母;做父母的應該慈愛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孝和慈。當我們的心中沒有這些概念的時候,就無所謂孝和慈,大家其樂融融,無老無少、無長無幼,一派祥和的景象。而一旦頭腦中有了這樣的標準,我們就再也無法自由了,我們要時時處處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出格,別人站在他自己的角度看我們的行為,稍有不慎就會被人橫加指責,其樂融融的祥和景象就會被破壞。
“國家昏亂,有忠臣?!边@句話不能單純地理解為國家混亂了,才有忠臣,而應當理解為,在國家安定的情況下,人民富足、自由,有忠臣又有何用武之地呢?這就如同高明的統治者不被人所知道一樣,忠臣在和平安定的時期是不會顯山露水的,只有在國家出現混亂的危急關頭他才會挺身而出,拯救國家于危難之中。
智慧典例
為人之道
陸氏兄弟爭死取義,感天動地泣鬼神
唐玄宗時的奉禮郎陸南金是一個十分注重兄弟情義的人。開元初年,太常寺少卿盧崇道犯罪被流放嶺南,因為一肚子的冤氣,又不甘心屈死他鄉,就歷盡艱辛逃回東都洛陽。當時,陸南金由于母親去世,守孝在家。盧崇道是他在太常寺的上司,兩人私交很好。盧崇道逃歸洛陽后,躲躲藏藏,無處安身,迫不得已,借吊孝為名,來到陸南金家里,將自己的冤屈處境向陸南金一一講明。陸南金很同情他,便冒險讓他躲在自己家里。
過了不久,盧崇道逃走的事被發現了,官府發文緝捕他歸案。不久,他的仇人了解到了他的行蹤,便立即向官府告發。
朝廷即刻派人將他搜出收捕,而且委派侍御史王旭主持審理這起犯官私逃案件。窩藏逃犯的陸南金自然也被牽連進去,投了監獄。結果,陸南金被定為死罪。
陸南金有個兄弟叫陸趙璧,平時只是個好讀書的富家公子,并無特異之處。當他得知兄長被判為死罪后,馬上來到主持審案的侍御史王旭那里,聲稱收留盧崇道全是自己的主意,與兄長沒有半點關系,請求釋放兄長,自己愿意承擔一切罪責,情愿留下受死。而陸南金則嚴詞痛責弟弟,向侍御史王旭重申自己是盧崇道的朋友,收留他完全是出自朋友義氣,是自己的事,與弟弟無關,他只是為了救自己而自誣,這是國法所不允許的,自己的罪責不能由他代替。
陸南金兄弟爭死,讓侍御史王旭十分吃驚,他把陸趙璧叫來詳細推問究竟。陸趙璧應對不出來,不得不承認他不認識盧崇道,但他又放聲大哭,泣不成聲地懇求:“我哥哥是家中長子,又善于主持家事。而今老母剛剛去世,尚未安葬,小妹又待出嫁,家里的這些大事都要他安排料理。至于小人,從小嬌慣頑劣,事事不如兄長,留我在世,于國于家無益,經過深思熟慮,自愿請求代兄受死,但求恩準?!闭f罷叩頭不止。
侍御史王旭被陸家兄弟深深感動了,他將事情的經過和陸家兄弟爭死全義的事奏告皇帝。唐玄宗也很贊賞他們舍生取義的表現,特下詔寬免了陸南金的罪行。
從政之道
伊尹迫不得已軟禁商天子
夏朝的最后一個天子是夏桀,他在位時荒淫無道,濫殺忠臣良將,使得政權岌岌可危。
與此同時,夏朝的一個屬國商國漸漸強大起來,國王成湯在相國伊尹的幫助下,內修德政,發展軍事力量,對外逐步征服周邊小國,最終于公元前17世紀滅掉桀王,建立商朝。
伊尹本來是成湯推薦給桀王的,但桀王只同他談了一次話,以后就再沒有理過他。成湯見夏王對伊尹不予重用,于是請他到商國并拜他為相,授予國政。伊尹不負眾望,幫助成湯發展農耕,鑄造兵器,訓練軍隊,終于滅了夏朝。成湯死后,他把大權交給了相國伊尹,囑托他盡心輔佐自己的三個子孫。伊尹答應了他的要求。
成湯有三個子孫:外丙、中壬、太甲,是商朝很有作為的三個王。但太甲繼位的前三年,并沒有致力于天下大業,而是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
伊尹曾以長者的身份勸告他,又以相國的權力威脅他,但太甲在治國為民上仍毫無心思。伊尹施盡各種方法,想令太甲改過自新,以繼承成湯的基業,創造商朝鼎盛,無奈太甲仍不以為然,冥頑不化。
有大臣向伊尹勸道:“當年先主在位時,你幫他滅掉夏國;先主仙逝,你又輔佐三位人主,已經報答了先主的知遇之恩?,F在你既然無能為力,又何必強求呢?你不如帶上金銀財寶,找一個青山綠水的地方,隱居下來,安享晚年!”
伊尹訓斥那位大臣道:“為人臣子,應當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勸誡皇帝,這才是良臣。如果都像你所說,在君主英明、太平盛世時,大臣都在朝堂食俸祿;而一旦風起云變、國君不明事理時,便隱蔽起來,那么,要我們大臣又有什么用處呢?”
那大臣聽完,啞口無言,急忙向伊尹請罪。
盡管如此,伊尹還是免了他的職,并當眾公布那大臣的口舌之罪,眾人聽了無不畏懼。
太甲也知道了這件事,表示贊同。伊尹乘機又勸太甲,太甲仍是不聽。無奈,伊尹便將太甲關進南桐宮,責令他反省,他則親自主持朝中事務整整三年。
經過三年的反省,太甲終于悔悟。伊尹又親自把他接出來,將政權交還給他。
太甲重新登上皇位,勵精圖治,使商朝進入了鼎盛時期。這其中,伊尹功不可沒,他當了三十多年的商朝相國,為商朝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商之道
吉田忠雄以“仁”取勝
吉田忠雄是日本吉田工業公司的總裁,被人稱為“拉鏈大王”。他所經營的公司,早已成為日本最大的拉鏈制造公司,據說他們生產出的拉鏈長度,足夠在地球和月球之間往返兩次半。
吉田忠雄有自己一套獨特的經營方略,簡而言之,就是遵循“善的循環”。對此,他有自己的說法:“如果我們散布仁慈的種子,給別人以仁慈,別人就會將仁慈反饋給我們,仁慈在我們和別人之間不停地循環運轉。”他認為,企業賺錢多多益善,但是利潤不可獨吞。為此吉田忠雄把利潤分成三部分,推行“利潤三分法”,即將質量較好的產品的價格讓利三分之一給消費者,三分之一給銷售公司產品的經銷商及代理商,另外的三分之一給自己企業的員工和股東。
根據這個原則,吉田忠雄要求公司員工在本公司的儲蓄賬戶上存款,公司則每月按高于日本銀行的定期利息支付給存款員工,這對公司員工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鼓舞著他們對公司投資計劃的積極參與。正是吉田忠雄注重搞好人際關系,積極創造了“人和的環境”,才博得了各方的贊譽,提高了企業的自身形象,最終贏得了長期、穩定的巨額利潤。
給別人以仁慈,別人就會將仁慈反饋給我們,和氣才能生財。商人們要牢牢記住這一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