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惟道是從
- 道德經(國學大書院)
- (春秋)李耳
- 2077字
- 2019-11-14 11:34:08
原文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譯文
大德者唯一服從的是大道。道這個東西,恍恍惚惚。惚啊恍啊,其中有形象啊;恍啊惚啊,其中有實物啊。深遠啊暗昧啊,其中實存不虛,實在的東西很真,其中有信驗可憑。從今上溯到遠古,它的名字永遠不會消失,用它以認識萬物的演化,我怎么知道萬物演化的進程與結果呢?是從道認識的。
解析
這一章老子提出了“德”的概念,從造字法來看,“德”字從彳從目從心,彳是行走的意思,整個字可以理解為眼睛看到的心行。大道無形,大道無聲,只能通過我們的思維去體認,而德卻能被人看到,它是人類對道體認后所采取的行為,也就是說德是道在人類身上的體現,德是形式,道是內容。
在這一章里,老子這樣形容大道:它是恍恍惚惚、似有似無的。然而在恍惚之中有一種形象存在著,那就是宇宙的大形象;在恍惚之中還有一種物質在流轉,那就是大氣在流動。這個大形象和大氣在恍惚之中存在著,非常幽暗深遠,雖然我們無法看到它們,但是其中卻有著精致微妙的東西真實地存在著,那正是事物的本質所在,這一本質已超出了我們人類所能認識的范圍,雖然我們不能真正地認識它們,但我們能真切地感知到它們的存在,這是因為它們有周期,這就如同潮水,如期而至。我們在生活中摸索到了這一規律,并從中感知到了大道的存在和它帶給我們的影響。
大道是恍惚,大德是什么呢?老子說:“大德是唯大道之命是從的。”大德與大道是相融相通的,它像大道一樣恍恍惚惚、幽暗深遠。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顯現。無道就無德,有道就有德,合道者有德,不合道者無德。這樣一來老子所建構的道德體系也就基本上完善了。道體現在宇宙萬物上,所以它代表的是宇宙觀和世界觀。德對于我們人類而言,它是品格、是德行、是成功者所具備的內在素質的標準性外化,它能被人看到、被人解讀。只有真正領悟大道的人才能擁有大德,才能將德行發揮到極致。這就是大道和大德的關系,我們只有對大道和大德的關系問題做深入的探究,并將它們在實踐中加以驗證,才能領悟大德的真意,從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確立,對于我們人類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道德修養的人能得到大家的敬仰,成為社會的楷模。
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之所以流傳至今,并得到極力推崇和贊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因為人是高等動物,追求美德和高貴的靈魂。人類成全了《道德經》,反過來,《道德經》又為人類建構道德體系提供了依據,沒有人類就無所謂道德,沒有道德也就無所謂人類。
智慧典例
從政之道
化大獄為小懲,迎來皆大歡喜
江西南康縣民王瓊輝,性格粗獷,好打抱不平。一天,羅玉成的家人在王瓊輝家門口欺凌弱者。王瓊輝一怒之下,將這個惡奴抓進他的院子里打了一頓。羅家知道消息后,認為王家這是太歲頭上動土。兩家本有嫌隙,既然王家挑起事端,羅家就等于得到了大打出手的機會。因此,以羅玉成的侄兒羅玉汝為首,糾合家丁、族人,以及依附于羅家的游民、地痞、佃戶等200來人,還有跟著看熱鬧的好幾百人,提刀扛棍,圍住了王家院子。羅玉汝等人不僅奪回了肇事家人,還把王瓊輝拉出去,捆在一棵樹上猛抽猛打,打得死去活來,才揚長而去。
王瓊輝兄弟5人便到縣里狀告羅玉成糾集暴徒行兇打人。當時南康知縣不在,由縣丞吳履受理此事。他知道爭斗情況后,馬上差人將行兇首惡四人捕捉到縣里,準備懲處。但王氏兄弟嫌懲罰的力度不夠,揚言道:“倘若官府不管,我們就要殺進羅家,拼個同歸于盡。”
吳縣丞知道王家兄弟已經不能控制感情,稍一放縱,一場悲慘的械斗就要發生,死傷將不知多少,后果將不堪設想。如對羅家兄弟處理過嚴,后果同樣不堪設想:羅家兄弟會更加痛恨王家兄弟,也會自行解決,造成一場械斗的發生。還有可能報復官府。因此,他把王瓊輝叫來,反復對他陳說利害,勸他冷靜克制,不要鑄成大錯。
他問王瓊輝:“那天只有羅家的人圍住你家嗎?”
王瓊輝答:“不是。”
“共有多少人?”
“1000多人。”
“1000多人都罵你、打你了嗎?”
“動手打的就那幾個,跟著叫罵的也不多,大多數人是瞎起哄,看熱鬧的多。”
“只有那么幾個人打你、罵你,你弟兄幾個就要興師動眾,提刀亂砍,血洗羅家滿族、滿門,這行嗎?而且你知道眾怒難犯的道理嗎?如果羅家全族也像你們這樣不要命蠻干,拿刀使棍殺到你們家里,他們族大人多,你們的妻兒老小還有命嗎?殺了你們全家,雖說還有王法懲治他們,可到那時你又能獲得什么?后悔都來不及了!聽我的話,老老實實聽候縣里發落,我會公正地嚴懲禍首、替你解恨的。”
在吳縣丞警之以法、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感化下,王瓊輝放棄了原有的打算,趴在地上叩頭說:“小民聽老爺的話,求老爺給小民做主!”
吳縣丞勸住了王瓊輝后,就將捕來的羅玉汝等4個兇手押到他們打王瓊輝的地方,當著王瓊輝的面,每人重打幾十大板。對于這4個兇手來說,他們也覺得合理,因為他們把王瓊輝打得死去活來,因此事后他們也愿意向王瓊輝賠禮道歉。就這樣,一場眼看就要釀成血禍的紛爭,終于在吳縣丞的恰當處理下被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