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伏爾泰時代》,是“理想國經典館”系列作品《文明的故事》第9卷。宗教與科學、哲學之間普遍而持續的沖突,構成18世紀一幕生動的歷史劇。《伏爾泰時代》不是伏爾泰的傳記,而是用他多彩多姿的一生作為國家間和世代間聯系的經緯,展現自路易十四死后至巴士底獄崩潰這一段時期的歐洲文明。本書描繪了一組以伏爾泰為首的思想家群像,今日我們的思想、言論及信仰相對自由,都是拜受18世紀啟蒙思想家所賜;啟蒙運動解放了人類的心靈和心智,其結果至今與我們同在。
(美)威爾·杜蘭特 阿里爾·杜蘭特 ·世界史 ·64.7萬字
《文藝復興》,是“理想國經典館”系列作品《文明的故事》第5卷。從彼特拉克到馬基雅維利,從達芬·奇到米開朗基羅,意大利人厭倦了原罪,認定生命的健康和可愛,禮贊歡樂,不再理會死亡。意大利精神的陽光穿透北方的濃霧,無論男女都從中世紀的恐懼牢籠中解放出來,他們仰慕各種形式的美,使空氣中充滿復活的喜悅。這一場偉大的復興綿延了幾個世紀。直到16世紀,文藝復興已在意大利枯萎,法國、德國、荷蘭、英國和西班牙才開出復興的花朵。文藝復興不是時間上的一個段落,而是一種生活和思想的方式,經過商業、戰爭的影響從意大利傳遍全歐。
(美)威爾·杜蘭特 ·世界史 ·56.9萬字
神圣羅馬帝國的歷史,就是歐洲中世紀史和近代史的主線。帝國的歷史發展也呈現出歐洲歷史的一般特征。帝國宣稱繼承了羅馬帝國的正統,但它并不像羅馬帝國那樣由專制君主統治。帝國有皇帝,但皇帝并非一言九鼎,甚至皇帝的產生都需要教宗的加冕和選侯的推選。帝國的主權是分散的,由皇帝、教宗、諸侯、帝國議會、帝國法院、城市聯盟、教會領地等各種政治體共享。帝國的治理主要靠尋求共識和協商調解,而不是靠霸權。帝國內部是多元的,它既孕育了“鋼鐵王國”普魯士,也孕育了“海上馬車夫”荷蘭;既有以莊園制為基礎的封建經濟,也有以意大利城邦、尼德蘭聯合省和漢薩同盟為代表的發達貿易網絡。威爾遜教授試圖糾正人們長期以來對這個帝國的種種偏見,為我們還原出帝國的本相。全書從四個主題切入,厘清了帝國是什么、如何運作、為何重要,以及對今日歐洲有何影響,內容涵蓋帝國的使命意識、社會秩序、治理模式、經濟發展、司法制度、邦國關系和改革變遷等方方面面,描繪出一幅直至18世紀末仍然很有活力的大帝國的全貌!
(英)彼得·威爾遜 ·世界史 ·61.4萬字
一部人類文明史,也是一部人類如何統治的歷史。在前現代的大部分時間里,帝國都是人類統治的主要形式。進入現代以來,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鍛爐鍛造出了一個個民族國家。民族主義似乎成了人類統治的通行法則。帝國成了侵略者和殖民主義的代名詞,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然而現代民族國家并沒有完全解決人類的治理問題。民族矛盾和大國沙文主義制造了一場又一場戰爭。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深入發展,帝國重新成為人們的關注對象。不同于大量以被統治者為主角書寫的反帝國主義歷史,克里尚·庫馬爾教授另辟蹊徑,從帝國統治者和主體民族的視角,為我們呈現了奧斯曼、哈布斯堡、俄羅斯、大英和大法蘭西這5個世界帝國的興衰歷程、治理經驗和使命追尋。
(美)克里尚·庫馬爾 ·世界史 ·34.7萬字
美國知名學者克里尚·庫馬爾在《千年帝國史》中描繪了一幅跨越千年的帝國全景圖,他從羅馬帝國切入,剖析了奧斯曼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俄羅斯帝國、大英帝國和法蘭西帝國五大帝國,這些帝國都自認肩負著普世文明的使命,并為之奮斗、糾結。庫馬爾試圖從新的視角解讀帝國的統治者和民眾,他們如何為帝國統治尋找正當性,他們如何認識自我,以及帝國統治者在建立普世的世界秩序的過程中,如何留下了與當今世界息息相關的多元化的政治遺產。與大多數介紹帝國發展歷程的作品不同,這本書重點關注的是統治者與民眾的關系。帝國既是二者共同追求的事業,也是各方利益糾葛形成的共同體。庫馬爾還特別探討了帝國與民族國家的區別,提到統治者為保國運長久,會刻意壓抑自身的民族身份,但這也給主要民族帶來身份認同的混淆以及這種混淆最終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帝國曾經遇到的難題,包括如何處理不同國家間的差異性,國家內部的多元文化協調、多民族和諧共處,國際人才流動等,在今天仍然存在。可以說,帝國是反省當今迫切的政治議題的一面鏡子,甚至是新的世界秩序誕生之前的陣痛。尤其對于多民族的中國來說,我們可借此審視民族與國家的關系、國際交往、大國使命等。
(美)克里尚·庫馬爾 ·史料典籍 ·31.8萬字
《愷撒與基督》,是“理想國經典館”系列作品《文明的故事》第3卷。羅馬帝國的滅亡既非由于蠻族的入侵,更非緣于基督教的興起。事實上,在蠻族侵入、基督教興盛之際,羅馬帝國已只剩下一個空殼了。羅馬帝國的衰頹,其基本原因,在于它的人民、它的道德風氣、階級間的斗爭、商業的敗落、官僚作風的專制政治、繁重的課稅及耗費繁大的戰爭。對錯綜繁復的活動作全景觀察,我們可就其每一階段或每一境遇的每一方面,跟我們自己的文化軌跡在相合的時間與成因上作對比,鑒彼知此。這部《愷撒與基督》,也可以說是講我們自己的歷史。
(美)威爾·杜蘭特 ·世界史 ·56.8萬字
這是一部流暢優美的“故事”總集,敘述生動,在世界范圍廣受歡迎。本套裝是1-5卷,包括《東方的遺產》《希臘的生活》《愷撒與基督》《信仰的時代(上下冊)》《文藝復興》。
(美)威爾·杜蘭特 ·世界史 ·327萬字
從羅馬時代的“盧特提亞”到21世紀的“大巴黎”,作為首都城市,巴黎的歷史與法國的歷史息息相關。在漫長的中世紀里,巴黎見證了一個個王朝的興亡盛衰;在波瀾壯闊的大革命中,巴黎始終在漩渦中心左右著法國前進的方向;在浪漫傳奇的世紀之交,巴黎也作為重要的文化藝術中心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書是一部巴黎通史,既包羅萬象又妙趣橫生。城市的建設,民眾的斗爭,文化的衍生……科林·瓊斯以生動、詼諧的筆法,呈現了巴黎千余年的歷史進程,勾勒出一幅幅迷人的城市生活圖景。
(英)科林·瓊斯 ·世界史 ·36.9萬字
《東方的遺產》,是“理想國經典館”系列作品《文明的故事》第1卷。杜蘭特從文明的八大要素——勞動(耕種、工業、運輸及貿易)、政府、道德(風俗與禮儀、良心與操守)、宗教、科學、哲學、文字、藝術——來勾勒人類文明的最初面貌,結合蘇美爾、埃及、巴比倫、亞述、猶太、波斯、印度、中國、日本等地區或民族的文明歷史,逐一展現埃及和東方亞洲燦爛的文化畫卷,說明古老的東方文明為何是希臘和羅馬文化的背景與基石,以及為何是人類現代文明之源頭。
(美)威爾·杜蘭特 ·世界史 ·62.5萬字
本書按時間線索,講述了俄國上起留里克王朝,下至羅曼諾夫王朝的千年歷史,呈現了俄國一步步發展壯大,成為橫跨歐亞兩洲大國的進程,大量引用罕見的俄國古代編年紀事等一手文獻資料,生動地復現出一系列重大事件與古代生活的諸多方面。本書是作者十余年創作的成果,全景式展示出俄國豐富而偉大的歷史。
(法)米歇爾·埃萊爾 ·世界史 ·80.4萬字
這是一套時間跨度長達數萬年的人類文明史巨著,涉及東西方文明的沖突與演變、地理世界史、人類戰爭史、價值觀演變史、古希臘文明史等。《西方將主宰多久》作者運用原創的“社會發展指數”衡量標準,論述西方統治世界至今的根本原因,并大膽預測在未來100年內,東方將如何趕超西方,接手世界的領航旗。《文明的度量》為《西方將主宰多久》的續篇,作者全面介紹了自己原創的“社會發展指數”為何,以及怎樣可以用數字度量文明。《戰爭》是一部15000年人類戰爭史,通過對歷史重大戰役、軍事革命、利維坦誕生邏輯的精彩呈現,客觀分析、揭示了戰爭對文明融合、演進的強大助推作用。《歷史的偏見》揭示了人類在歷經覓食社會、農業社會和化石燃料社會的過程中,價值觀念的復雜變化,為讀者理解過去時代的價值觀、理解多元價值觀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角度。《地理即命運》以萬年為尺度,以英國為圓點輻射世界歷史,洞見地理因素如何決定國家的興衰與世界秩序的更迭,是作者地理決定論的代表作品。《希臘人》是一部橫跨萬年的古希臘全史。《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戴蒙德稱贊:“伊恩·莫里斯在大歷史作品的趣味性和通俗性上,已確立自己的領導者地位。”
(美)伊恩·莫里斯 (美)巴里·B.鮑威爾 ·普及讀物 ·211萬字
本書帶我們回顧了拉丁美洲艱難而又獨特的文明之路,從5000年前文明的曙光在安第斯沿海初現,一直講述到21世紀初的“粉紅浪潮”,以物質生產和經濟生活、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以及宗教文化三個層次來闡述拉丁美洲不同歷史時期的文明特征,是理解拉丁美洲歷史和現實困局的一把鑰匙。
林被甸 董經勝 ·世界史 ·18.7萬字
20世紀20年代出生的“魏瑪一代”德國人,經歷了20世紀幾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屠殺、戰后重建、冷戰分裂,以及柏林墻倒塌后的統一與復蘇。私人生活與歷史進程罕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當他們回顧一生的經歷時,曾經的熱情因看清獨裁政權的真相而幻滅,有人懺悔,有人以無知和被蒙蔽作為開脫的借口,也有人聲稱德國人同樣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基于七十多部自傳和回憶錄的一手敘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視角下的20世紀德國。其中既有參與前線戰爭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過蕭條歲月的女性;有種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納粹暴行的受害者。透過對德國民族身份的重新審視,本書試圖回答: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戰爭與納粹的殘暴,他們最終又如何與種族主義和獨裁政權切割并重新擁抱人權,從軍事侵略者變為歐洲的民主支柱。
(美)康拉德·H·雅勞施 ·世界史 ·28.8萬字
1548年,在法國比利牛斯山區的一個小村莊,一個富裕的農民馬丁·蓋爾拋妻別子,舍下家業,一去多年,杳無音信。八年后,他卻突然出現在村子里,令家人、鄰里既驚訝又欣喜。盡管樣貌有不少變化,他還是受到了眾人的歡迎,與妻子重新過上了幸福生活,并下生一個女兒。可是,他卻與親叔叔爆發財產糾紛,引起家人不滿。與他相親相愛的妻子迫于壓力,聲稱她被一個冒名頂替的騙子蒙蔽了,將他送上了審判席。這個案件從地方法院一直鬧到最高法院,雙方各執一詞,鄉鄰們也莫衷一是。就在這個馬丁·蓋爾幾乎讓法庭相信他不是騙子,即將做出有利于他的判決時,真正的馬丁·蓋爾出現了。娜塔莉·澤蒙·戴維斯埋首檔案,利用婚書、遺囑、交易文書、糾紛與仲裁書等多種材料,試圖通過講述這一離奇的冒名頂替故事,再現16世紀法國農民的經濟社會生活和精神世界,以及近代早期法國的國家司法體系。
(美)娜塔莉·澤蒙·戴維斯 ·世界史 ·13萬字
北魏皇帝,不僅是華夏帝制國家的皇帝,也是內亞游牧征服集團的可汗,他們的歷史活動,是多種文化傳統的碰撞、融合與新生。北魏的所謂“代都舊制”,分明就是內亞傳統的一部分。本書從北魏皇帝即位儀式的代北因素入手,推及北魏的祭天儀式、遼初的權力傳承危機、清代的堂子祭天等,一方面觀察拓跋鮮卑政治傳統與華夏傳統的遭遇、碰撞及變異,另一方面考察鮮卑舊俗(代都舊制)與內亞政治傳統間的聯系。中國歷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的那些內徙內亞人群,一方面固然深受華夏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多多少少繼承和堅持某些內亞的文化傳統。這些內亞傳統中的相當一部分在史書記錄中或遺忘或變形,依稀仿佛,難以辨認,所以清理這些殘存的線索就成為一個足以顯示歷史多樣性和豐富性的工作。以內亞視角重讀歷史,無疑具有巨大的空間。
羅新 ·普及讀物 ·7萬字
公元466年,宋明帝劉彧與在尋陽稱帝的侄子劉子勛二帝并立,內戰幾乎波及劉宋全境,繼而演變為與北魏之間的戰爭。生于南朝中層官僚家庭的王鐘兒,被迫卷入,家破人亡,兩年后被掠為平城宮的普通宮女,時年三十歲。可是,她的命運卻偶然地與“子貴母死”制度發生了聯系,意外卷入權力斗爭的漩渦,先后以宮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為撫育兩代皇帝的關鍵人物,竟在北魏宮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羅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講述了王鐘兒漫長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處其中的時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宮女都還原為具體的人,看到他們面對權力時的喜悅、疑懼、張狂、絕望……隨著王鐘兒人生故事展開的,還有從獻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歷史,當然也有被時代的驚濤駭浪席卷的許許多多人。我們關注遙遠時代的普通人,是因為他們是真實歷史的一部分,沒有他們,歷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
羅新 ·普及讀物 ·15.4萬字
十九世紀初,拉丁美洲推翻了歐洲殖民者的統治,踏上了現代化的探索之路。彼時,美國正揮舞著干涉主義的大棒對它的后院虎視眈眈,歐洲老牌帝國無不垂涎于大洋彼岸的豐饒資源與廣闊市場。身處百廢待興、強敵環伺的歷史困境,拉丁美洲該如何找到它的出路?在本書中,恩里克·克勞澤以媲美文學作品的筆觸,借助九位拉美歷史人物的人生線索,勾勒出一百五十年來拉美的政治思想面貌和歷史探索軌跡。在這些人中,有為剛剛走出黑暗的拉美點亮民族之光的何塞·馬蒂,有在動蕩時代的夾縫中傳遞思想火炬的巴斯孔塞洛斯,有傾盡祖孫三代之力前赴后繼投身革命事業的帕斯家族,有寫出風靡全球的《百年孤獨》,卻因與獨裁的共謀關系而飽受爭議的加西亞·馬爾克斯,還有一生堅持對抗獨裁專制的巴爾加斯·略薩。他們雖然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卻懷揣著相似的理想:建立一個公正、繁榮、和平的秩序,使飽受落后、貧窮和帝國主義之苦的拉美獲得救贖。
(墨西哥)恩里克·克勞澤 ·世界史 ·32.1萬字
發生在盧旺達小鎮尼亞馬塔的大屠殺開始于1994年4月11日上午11點,一直持續到5月14日下午2點。這期間的每一天,從上午9點30分到下午4點,胡圖族民兵和平民在尼亞馬塔的山崗上屠殺圖西人。當地約六萬名圖西人,有近五萬死于屠刀之下。在這場屠殺中,殺人者與被殺者彼此并不陌生。他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是鄰居、同事、朋友、愛侶甚至家人。有的胡圖人前一天還曾和圖西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可一夜之間,他們就拿起了屠刀,有組織地對所有圖西人展開屠殺。一部分圖西人鉆進沼澤、樹林和山上,每天像獵物躲避獵人似的逃命,白天吃生食、喝露水,晚上睡在泥漿里,好不容易才活到了屠殺結束。然而,當他們回到鎮上,卻發現劊子手并未得到應有的懲罰,他們得像從前一樣,和這些胡圖人繼續生活在一起……大屠殺期間究竟發生了什么?胡圖人為什么要這樣屠殺圖西人?屠殺過后,他們該如何繼續生活?帶著這些問題,哈茨菲爾德來到盧旺達,住在當地人身邊,經過長達十四年的走訪調查,采訪了眾多幸存者和屠殺者,力圖從多個角度還原大屠殺的真相,理解這場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類浩劫。
(法)讓·哈茨菲爾德 ·世界史 ·32.2萬字
1982年6月6日,黎巴嫩的邊境燃起了戰火,以色列兵分三路入侵黎巴嫩南部。當天深夜的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詩人哈利勒·哈維手持獵槍走向自家陽臺,面朝大海與學校鐘樓,對準腦袋扣動了扳機。他的尸體摔出欄桿,掉到了樓下的一簇茉莉花旁。八天后,以色列軍兵臨貝魯特城下。壓垮哈維的最后一根稻草,不僅是國家戰敗的恥辱,還有對整個阿拉伯民族走向復興的絕望。半個多世紀以來,包括哈維在內的無數阿拉伯人曾為他們的世界構想過一座團結、進步、現代化的夢想宮殿。然而,傳統派與改革派的爭吵、世俗主義與神權政治的對抗、本土對西方的仇視,以及日趨狹隘的民族主義,最終耗盡了阿拉伯人心中的希望。在本書中,黎巴嫩裔學者福阿德·阿賈米透過一雙來自阿拉伯世界內部的眼睛,從政治、文化、文學的角度回顧了20世紀以來的阿拉伯歷史。他沿著哈維、阿多尼斯、邁哈富茲、穆尼夫等阿拉伯知識分子的生命軌跡與思考路徑,從黎巴嫩山區到埃及,再到阿拉伯半島,講述了這個偉大堅韌的民族數十年來經歷的振興與磨難,試圖回答一個已被苦苦思索了近一百年的問題:阿拉伯世界的現代化之路究竟在何方?
(美)福阿德·阿賈米 ·世界史 ·23.7萬字
網野善彥是20世紀日本最具原創性的歷史學家之一,以一己之力開創了日本中世史研究的全新局面。在本書中,他從文字普及、貨幣流通、階級與歧視、女性的社會地位、天皇和日本國號的起源、不同地區的文化和生活差異等多個方面展現近代以前日本國家和社會的變化,打破既有常識,重新思考和解讀了日本歷史。在他筆下,中世日本不是一個孤立島國,生活于其上的居民也不都是固定在土地上勞作的農民,也不只是有披堅執銳的武士、爭權奪利的貴族、萬世一系的天皇。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貿易、流通和競爭驅動的動態的日本歷史,大量非農業人口活躍于這些舞臺上:依靠山川和海洋生活的山民、海民,結成行會的各類工匠,深度介入社會變革的新佛教各宗派,享有一定自由并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的女性,充分利用海陸交通網絡的商人,四處奔波討生活的歌伎、乞丐、巫女,手沾“污穢”的各色“非人”,努力經營莊園和領地的領主、官僚……他們與農民一道,為了生存與發展,不斷適應、改造環境,創造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
(日)網野善彥 ·世界史 ·15.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