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從日出到日落,重現兩千年前尋常百姓的一天!本書結合大量出土的簡牘和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相關內容,有理有據、有料有趣地將秦漢百姓的日常生活凝練為二十四小時的記錄:從著衣打扮、吃早飯、上班、購物、干農活,到談戀愛、養孩子、醉酒、吵架、忙完整天后的睡前準備……生動再現了當時中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從早晨到傍晚、從工作到休息,呈現出一幅鮮活的生活全景,引領讀者回到過去,并悠游其中。
(日)柿沼陽平 ·普及讀物 ·13萬字
“窮白垃圾”是美式英語中對貧窮白人的一般習慣性貶稱,在當下特指生活在社會邊緣和草根階層、被視作社會動蕩與不穩定因素的白人群體。2025年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后,曾經被邊緣化的“窮白垃圾”愈加浮出水面,占據主流。為解析美國當今的社會生態,政治文化學者南西·艾森伯格以大量史實勾勒出底層白人四百年來的社會地位與形象,真實還原了這一群體長期被忽視的社會生活史,呼吁公眾直面底層白人貧困和隱匿的階級問題。
(美)南西·艾森伯格 ·世界史 ·31.7萬字
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西方與日本的公共博物館中總共收藏了約160萬件中國古代藝術品,但這只是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從大英博物館的敦煌絹畫,到巴黎吉美博物館的佛教雕塑,再到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的吐魯番壁畫,這些文物不僅僅是藝術的杰作,更是中國歷史與文化的見證。它們如何在戰亂、探險與貿易中流落他鄉?它們如何在異國的博物館中繼續講述著中國的故事?作者常青用三十年時間,深度探訪25個世界知名博物館,帶領我們揭開這些文物背后的歷史與傳奇,感受文明的流浪與重逢。這是一次對遺失國寶的追尋,也是一次對中國文化的重新發現。若想考察到每一件流失海外的中國國寶,絕非一人一生的精力所能辦到。這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期待有更多人參與到“國寶尋蹤”的行列中來。
常青 ·文物考古 ·23.4萬字
本書可以稱得上一部人人讀得懂、人人又必讀的歷史哲學著作。1968年,杜蘭特夫婦為了便于一般讀者閱讀11卷本《文明的故事》(或譯為《世界文明史》),他們在此基礎上撰寫了這部《歷史的教訓》。《歷史的教訓》濃縮了11卷本的精華,通過提綱挈領的線條,詳細闡明了地理條件、經濟狀況、種族優劣、人類本性、宗教活動、社會主義、政府、戰爭、道德、盛衰定律、生物進化等在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勾勒了歷史與人類生活各方面的關系,并總結出歷史留給人類的巨大精神遺產,體現了他們對人類歷史的“完整史觀”。
(美)威爾·杜蘭特 (美)阿里爾·杜蘭特 ·世界史 ·6.1萬字
一個王安石,千年金融史——王安石變法的核心是理財,而青苗法是王安石最重要的理財新法之一。青苗法推行了近半個世紀,對北宋王朝的歷史走向有著重要影響。因為青苗法的推行,北宋政壇嚴重分裂,形成了激烈而持久的新舊黨爭,直至北宋亡國。無數人的命運因為青苗法而發生變化。蘇軾因反對青苗等新法而身陷囹圄,司馬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還在為廢除青苗而戰斗,蔡京通過恢復青苗等新法而成功崛起,北宋王朝在關于青苗法的爭議中滅亡,南宋開國宋高宗即宣告青苗法永不施行,朱熹反思青苗法而行社倉法結果依舊深陷困境……本書討論了宋朝歷史上青苗法行、罷、復行、再罷的曲折歷史以及相關人物的歷史命運,借青苗之眼,管窺風云激蕩的大時代,并從青苗法的實際運作方式入手,參照古今中外農業金融的實踐經驗,回應了王安石到底是“金融宰相”還是“聚斂權臣”的歷史公案。
張呈忠 ·普及讀物 ·15.4萬字
都鐸王朝是讓英國走向資本主義的變革時代,短短118年,卻創造了英國君主專制歷史的黃金時期,成為歐洲史上最精彩、最重要的一環。都鐸王朝也是英國史上最聲名狼藉的王室家族,相比于政治成就,其成員的情感生活更是豐富得令人無法忽視,引人好奇。本書中,格里斯特伍德不光為我們還原了這個在英國史乃至世界史中至關重要的時期,揭示了愛情如何不可逆轉地成就又毀滅這個王朝,還深度探索“宮廷愛情”這一概念,著重剖析女性角色在權力交鋒中的推動力與重要性。
(英)薩拉·格里斯特伍德 ·世界史 ·26.5萬字
本書從考古學出發,結合歷史學、語言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討了賈雷德·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中提出的核心問題——亞歐大陸的文明何以在全球歷史中占據優勢地位。作者重新審視了約1萬年來的人類社會發展史,圍繞農業、文字、地圖、冶金、騎兵、人群遷徙六大要素,揭示了亞歐大陸文明發展強于其他地區的底層邏輯。隨著歷史的演進,人類也在不斷反思,由血腥征服轉向和平共處。作者回顧了社會形態的演化及帝國的興衰,強調了聯合國等現代國際組織在維護全球和平與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張良仁 ·世界史 ·16.5萬字
出生在小村莊的你突然被選中去屠龍,這讓你不知所措?別擔心,這本“傳說級”秘籍會手把手教你通關中世紀!你需要選擇適合戰斗的裝備、學點兒防身的魔法或技巧,再找到一位適合你的導師。你得學會在冒險途中解決自己的食宿問題,但還得時刻提防狡猾的騙子和兇狠的強盜。你可以在酒館里和看不慣的家伙打一架,但記得別和迷人的酒館女招待走得太近。你要想辦法在漫長的寒冬和海怪的襲擊中活下來,但也要在火災發生時伸出援手。你應該看得懂敵軍來襲時烽火臺上的信號,也該清楚救出公主后如何招待來為你慶賀的熱情賓客。中世紀歷史學博士、青年學者凱特琳·史蒂文森用活潑的語言、生動的情節打造出專屬于你的冒險故事。從衣食住行到社會文化,從平民斗毆到王位之爭,歷史上真正的中世紀正等待你親身探索,看清它神秘光環下的真實面貌。現在,是時候成為獨一無二的英雄了。
(美)凱特琳·史蒂文森 ·普及讀物 ·11.6萬字
從螺紋到集裝箱再到電子閱讀器,幾乎我們用的所有東西都受到標準制定進程的影響。一個多世紀以來,從制造業到互聯網,此類標準與世界經濟的每一次重大變化都息息相關,本書回顧了標準化的全球發展史。兩位作者認為,從19世紀80年代到現在,有三次技術標準化的浪潮。在第一次浪潮中,工程師制定了可以被制造者廣泛采用,同時滿足公司客戶需求的有用標準,催生了跨越政治和民族邊界的標準化運動。第二波浪潮的結果之一是集裝箱的標準化,這極大促進了全球貿易的發展、全球市場的整合;第三波浪潮的核心是信息技術的標準化,新一代的標準制定者為互聯網和網絡提供支持,同時運用制定標準的程序來控制日益全球化的經濟中可能出現的社會和環境危害。兩位作者基于三個大洲的檔案資料,探討了催生標準化運動的積極理念、實現這些理念的嘗試,以及標準化運動在今天面臨的挑戰。標準是在今天的經濟中幾乎隱形,卻與國家和全球市場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基礎設施,在今天的國際形勢和全球治理的大背景下,標準的制定和推廣、標準之爭與國家間的競爭與合作息息相關,本書有助于讀者從技術規則的角度理解百年來的歷史和標準化的重要意義,理解商業、技術與政治之間的關系。
(美)喬安妮·耶茨 (美)克雷格·N.墨菲 ·專業史 ·29.8萬字
本書回顧了從彼得大帝時代到“一戰”期間俄法兩國200多年的關系史,其中有戰爭、對抗、冷漠和排斥,也有緩和、結盟、仰慕和接納。在這200多年的大部分時間里,法國一直是歐洲實力和光芒的象征,因此這段時期的俄法關系,可以說是俄歐關系的一個縮影,也是今日俄羅斯與西方恩怨的前奏!同時,觀察這段時間俄國與法國等歐洲列強的博弈,也為我們觀察俄羅斯帝國的崛起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
(法)埃萊娜·卡雷爾·唐科斯 ·世界史 ·23.2萬字
戰后的德國,一個充滿占領者、被釋放者、流離失所者、被疏散者、逃亡者以及背負著戰爭罪行的人。他們掠奪、偷竊、造假身份,為了活下去,一切從零開始。可這么做行嗎?當一個國家秩序蕩然無存之際,社會要如何在這般的混亂中重生?人們要如何在這樣一個“他人即惡狼”的“狼性時代”里重建生活?生活秩序的喪失、家庭的四分五裂、饑餓貧困的威脅、戰爭罪惡感的陰影、對大屠殺的沉默、死里逃生的狂喜——第三帝國的余波持續影響著這個滿目瘡痍的國度。本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德國日常生活文化史及人民精神史,聚焦二戰后十年間德國人的戰后生活,尤其是其精神心態和情感生活。作者拋棄高屋建瓴的宏大敘事和政治框架,從普通人的日常出發:清理廢墟的動員,物質匱乏與黑市的經驗,及時行樂的追求享受,人口大遷徙的遭遇,女性的自主意識,盟軍的再教育,經濟起飛的奇跡,“重塑思想”的文化政策,藝術和設計風尚的變遷,以及日常生活中德國人如何集體回避戰爭的罪責感。戰后德國大眾生活混亂失序中充滿了多重面向,人們既有對戰爭的悲傷和自憐,又有立刻重新出發的求生欲,有為了生存下來的不擇手段,也有劫后余生、渴望生命的及時行樂。哈拉爾德·耶納對戰后最初的十年做出了一個嶄新的全景描述,通過它能以新視角重新理解戰后德國的復蘇與德國人日常生活的真實面貌,也能了解德國如何以及為何能夠從險惡的法西斯思想徹底轉型為現代民主國家。
(德)哈拉爾德·耶納 ·世界史 ·25.2萬字
何謂“現代日本”?其萌芽與發展有著怎樣的歷程?其間的每一個節點,是獨一無二,還是令人有所共鳴?從支離破碎的群雄混戰之地,到20世紀末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的演變是如何實現的?這是一部橫跨四個世紀的日本史巨著,以1600年關原之戰為起點,直達20世紀末。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劍橋日本史》主編馬里烏斯·詹森以現代國家的形成與發展為線索,帶領讀者走過江戶、明治、昭和、平成時代,環環相扣地探討日本的政治與經濟、思想與文化、軍事與外交,揭示現代日本如何在改變、抗爭、革新中誕生。德川幕府強權統治的建立,佩里準將迫使日本開埠,日本在“二戰”中戰敗,這三者先后開啟過日本歷史上三個痛苦劇變的時期,作者精準捕捉到其間的關鍵人物與重要事件。從被迫打開國門,到主動求新求變,再到瘋狂對外擴張,這些行為無一不是國際社會及日本國內各種力量博弈、不同思潮沖撞的結果。這部視野廣闊、包羅萬象的作品還呈現了日本的文學藝術、社會風貌、百姓生活,作為歷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們亦使本書的敘事更具意趣與人性色彩。
(美)馬里烏斯·詹森 ·世界史 ·68.1萬字
《世界史的故事·從三國鼎立到諾曼征服》包括“世界史的故事”系列的第3冊和第4冊,講述古典時代晚期到中世紀早期的歷史。03大帝國的興衰(前1世紀—6世紀)基督教和佛教快速興盛起來,而羅馬帝國、漢帝國、笈多王朝等帝國則日趨腐朽,在內部的反叛和縱橫草原的匈奴、鮮卑、哥特、嚈噠等族的入侵之下分崩離析,世界進入了持續動蕩的時期。04中世紀的到來(6世紀—11世紀)動蕩的局勢漸漸結束,一系列新國家建立起來。在歐洲和中東,宗教成為非常強大的力量,也帶來不斷的紛爭。神圣羅馬帝國建立,但基督教會最終分裂。阿拉伯人建立的神權國家開疆辟土,中國經歷了唐宋的盛世。
(美)蘇珊·懷斯·鮑爾 ·世界史 ·43.5萬字
本書是《歷史的溫度》系列第四本。歷史是萬花筒,每個人看到的不同,每個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殘酷,有的人看到了溫情。有的人看到了殺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贖。有的人看見了別人,有的人看見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冷冰冰的歷史中,其實飽含溫度。那些或名垂青史或默默無聞的人,都在饅頭大師的文章里面現出一張張面孔,你會看到他們閃光的一面,進而讓自己受到鼓舞或激勵。饅頭大師說的歷史,亦正亦邪。正是指其整體給人積極向上的感覺,人物事件不管歷史評價如何,你總能讀出正能量。而邪,是有趣,風趣的文字將原本或許枯燥的歷史,變得津津有味、活色生香。一些冷冰冰、生人勿近的歷史故事,像在微波爐里轉過,帶上了溫度,暖暖的,想一起分享。
張瑋 ·普及讀物 ·26.2萬字
《世界史的故事·從文明誕生到羅馬帝國崛起》包括“世界史的故事”系列的前兩冊,講述公元之前早期文明和古典時代的歷史。01王權從天而降(文明的開端—前7世紀)人類文明在歷史的混沌中逐漸顯現。在兩河流域,最早的國家形成,此后亞述、赫梯、埃及、印度、中國、腓尼基、希臘的早期國家誕生,出現了最早的文字、宗教、帝王和城市。早期的文明經歷了幾度興衰。02軸心時代的文明(前7世紀—前1世紀)古代文明經歷幾千年的積累,逐漸達到了高峰,馬其頓帝國、波斯帝國、秦帝國、羅馬帝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疆土,瑣羅亞斯德、孔子、老子、佛陀、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耶穌等偉大傳統的開創者也在此時出現。
(美)蘇珊·懷斯·鮑爾 ·世界史 ·42.6萬字
幾萬年來,戰爭一直被視作人類的夢魘,它能在頃刻間將富饒的田地夷為不毛之地,也能在轉瞬時顛覆一個盛世帝國。戰爭所經之處,恐慌、貧窮和死亡如影跟隨。而在這本書中,作者以客觀的學術研究和顛覆性的思考方式,向我們展示了令人不快但又無法否認的事實:從長期來看,盡管戰爭帶來了死亡和血腥,卻使人類更安全、更富庶。這本書綜合了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地理學、進化生物學,以及科技和軍事知識,歷數從類人猿到機器人誕生這15000年來的爭斗和暴力。作者犀利地指出,在石器時代,有10%的人可能會死于暴力;而在20世紀,盡管人類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發明出足以摧毀地球生態的核武器,暴力死亡率反而下降了90%。戰爭所打造的利維坦式的大型中央集權國家,讓這個世界有機會在更長時間的和平中發展、繁榮。作者對15000年人類戰爭史的研究更表明,接下來的半個世紀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危險的時期。如果我們可以渡過這一階段,那么自古以來一直存在的終結戰爭的夢想或許就可以實現。這本書無疑將永遠改變我們看待戰爭的方式,并改變我們在未來應對沖突的選擇。不論是將戰爭看作災難的人,還是正在參與和平事業的人,都應當讀一讀這本書。
(美)伊恩·莫里斯 ·世界史 ·35.7萬字
本套裝圍繞古代文明交融的主題,遴選了五種牛津通識讀本,其中包括:古代四大文明之一的兩河流域文明——《巴比倫尼亞》,亞歷山大大帝通過征戰開拓而傳播開來的希臘文明——《希臘化時代》,人類早期的共和制政體嘗試——《羅馬共和國》,文明交匯與碰撞的頂峰——《拜占庭》,地跨西歐和中歐的封建君主制帝國——《神圣羅馬帝國》。通過這樣的主題式閱讀,廣大讀者可以從歷史中了解文明的沖突與融合,進而可以更好地理解當下世界文明碰撞的困境。
(澳)特雷弗·布賴斯等 ·世界史 ·37.7萬字
清朝最后一個皇太后離世后為何被說成“女中堯舜”?“上海灘三巨頭”中成名最早的黃金榮為何潦草而去?當年風靡全國的《灌籃高手》,故事真的止步于“全國大賽”嗎?當年職場精英的標配微軟MSN,為何沒能扛過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時間從不停留,盛筵必將結束,至交終有一別,帷幕注定降下,時代總會更迭。面對無法回避的退隱、告別和離席,該踉蹌逃離,還是體面作別?當時間的潮水漲落,有太多細節消失其間,引人遐想,也令人嗟嘆。而張瑋將這些故事、這些人物,從歷史中打撈出來,用一如往昔的平靜口吻與細膩文字,讓風干的歷史變得鮮活,讓陌生的名字重新豐滿,讓每一次告別,都留下色彩與溫度。
本書概述了自公元1000年起、橫跨千年的世界技術發展傳播史。這場討論圍繞著三個關鍵概念展開:技術對話、環境制約、工業革命。作者使用了“技術對話”這個術語來挑戰自上而下的“技術轉移”概念,它表明技術傳入一地后,通常被調整以適應當地的需求和條件,也常常引發進一步的創新。本書追溯了一千多年來的這些相遇和交流,考察了農業、火器、印刷、電力和鐵路等技術的變化,探索發生在世界不同地區的技術對話。以往,衡量進步的標準是技術革新的速度、創造產出及利潤的提升效率;當下,技術對環境的影響成為了主要的問題。因此,本書的最后幾章將故事帶入更具現實意義的21世紀,從全球視角討論包括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和數字化在內的技術發展,提出需要什么樣的新型工業革命來迎接人類世的挑戰。
(英)阿諾德·佩西等 ·世界史 ·18萬字
狗、馬、牛、豬、驢、山羊、綿羊、駱駝,這8種動物對我們來說都并不陌生,它們經常出現在我們周圍以及各種作品中,甚至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但你可知道,它們不僅僅是人類的食物、工具和萌寵,還對整個人類歷史有著深遠影響。大約公元前15000年,一些經常在人類聚落周圍撿食剩飯的狼深度融入人類社會,變成了頭一種被人類馴化的動物——狗。隨后的1萬多年里,豬、山羊、綿羊、牛、驢、馬和駱駝先后進入人類社會。但到了工業社會,一切都變了。除了狗繼續被人類寵愛外,驢和駱駝早已被人遺忘,馬在小眾體育運動中茍延殘喘,豬、牛、羊只是被當成規模化生產的肉食。鮮活的生物變成了冰冷的數字,曾經的親密關系變成了冷酷無情、唯利是圖、麻木不仁。本書綜合了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氣候學、生物學等多學科研究成果,打破人類中心主義敘事,展現了一幅“人類馴化動物,動物又改變人類”的宏大歷史畫卷。
(英)布萊恩·費根 ·世界史 ·17.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