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從日出到日落,重現兩千年前尋常百姓的一天!本書結合大量出土的簡牘和中國古代典籍中的相關內容,有理有據、有料有趣地將秦漢百姓的日常生活凝練為二十四小時的記錄:從著衣打扮、吃早飯、上班、購物、干農活,到談戀愛、養孩子、醉酒、吵架、忙完整天后的睡前準備……生動再現了當時中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從早晨到傍晚、從工作到休息,呈現出一幅鮮活的生活全景,引領讀者回到過去,并悠游其中。
(日)柿沼陽平 ·普及讀物 ·13萬字
本書可以稱得上一部人人讀得懂、人人又必讀的歷史哲學著作。1968年,杜蘭特夫婦為了便于一般讀者閱讀11卷本《文明的故事》(或譯為《世界文明史》),他們在此基礎上撰寫了這部《歷史的教訓》。《歷史的教訓》濃縮了11卷本的精華,通過提綱挈領的線條,詳細闡明了地理條件、經濟狀況、種族優劣、人類本性、宗教活動、社會主義、政府、戰爭、道德、盛衰定律、生物進化等在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勾勒了歷史與人類生活各方面的關系,并總結出歷史留給人類的巨大精神遺產,體現了他們對人類歷史的“完整史觀”。
(美)威爾·杜蘭特 (美)阿里爾·杜蘭特 ·世界史 ·6.1萬字
一個王安石,千年金融史——王安石變法的核心是理財,而青苗法是王安石最重要的理財新法之一。青苗法推行了近半個世紀,對北宋王朝的歷史走向有著重要影響。因為青苗法的推行,北宋政壇嚴重分裂,形成了激烈而持久的新舊黨爭,直至北宋亡國。無數人的命運因為青苗法而發生變化。蘇軾因反對青苗等新法而身陷囹圄,司馬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還在為廢除青苗而戰斗,蔡京通過恢復青苗等新法而成功崛起,北宋王朝在關于青苗法的爭議中滅亡,南宋開國宋高宗即宣告青苗法永不施行,朱熹反思青苗法而行社倉法結果依舊深陷困境……本書討論了宋朝歷史上青苗法行、罷、復行、再罷的曲折歷史以及相關人物的歷史命運,借青苗之眼,管窺風云激蕩的大時代,并從青苗法的實際運作方式入手,參照古今中外農業金融的實踐經驗,回應了王安石到底是“金融宰相”還是“聚斂權臣”的歷史公案。
張呈忠 ·普及讀物 ·15.4萬字
本書從考古學出發,結合歷史學、語言學、人類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討了賈雷德·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中提出的核心問題——亞歐大陸的文明何以在全球歷史中占據優勢地位。作者重新審視了約1萬年來的人類社會發展史,圍繞農業、文字、地圖、冶金、騎兵、人群遷徙六大要素,揭示了亞歐大陸文明發展強于其他地區的底層邏輯。隨著歷史的演進,人類也在不斷反思,由血腥征服轉向和平共處。作者回顧了社會形態的演化及帝國的興衰,強調了聯合國等現代國際組織在維護全球和平與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張良仁 ·世界史 ·16.5萬字
出生在小村莊的你突然被選中去屠龍,這讓你不知所措?別擔心,這本“傳說級”秘籍會手把手教你通關中世紀!你需要選擇適合戰斗的裝備、學點兒防身的魔法或技巧,再找到一位適合你的導師。你得學會在冒險途中解決自己的食宿問題,但還得時刻提防狡猾的騙子和兇狠的強盜。你可以在酒館里和看不慣的家伙打一架,但記得別和迷人的酒館女招待走得太近。你要想辦法在漫長的寒冬和海怪的襲擊中活下來,但也要在火災發生時伸出援手。你應該看得懂敵軍來襲時烽火臺上的信號,也該清楚救出公主后如何招待來為你慶賀的熱情賓客。中世紀歷史學博士、青年學者凱特琳·史蒂文森用活潑的語言、生動的情節打造出專屬于你的冒險故事。從衣食住行到社會文化,從平民斗毆到王位之爭,歷史上真正的中世紀正等待你親身探索,看清它神秘光環下的真實面貌。現在,是時候成為獨一無二的英雄了。
(美)凱特琳·史蒂文森 ·普及讀物 ·11.6萬字
本書概述了自公元1000年起、橫跨千年的世界技術發展傳播史。這場討論圍繞著三個關鍵概念展開:技術對話、環境制約、工業革命。作者使用了“技術對話”這個術語來挑戰自上而下的“技術轉移”概念,它表明技術傳入一地后,通常被調整以適應當地的需求和條件,也常常引發進一步的創新。本書追溯了一千多年來的這些相遇和交流,考察了農業、火器、印刷、電力和鐵路等技術的變化,探索發生在世界不同地區的技術對話。以往,衡量進步的標準是技術革新的速度、創造產出及利潤的提升效率;當下,技術對環境的影響成為了主要的問題。因此,本書的最后幾章將故事帶入更具現實意義的21世紀,從全球視角討論包括石油化工、航空航天和數字化在內的技術發展,提出需要什么樣的新型工業革命來迎接人類世的挑戰。
(英)阿諾德·佩西等 ·世界史 ·18萬字
狗、馬、牛、豬、驢、山羊、綿羊、駱駝,這8種動物對我們來說都并不陌生,它們經常出現在我們周圍以及各種作品中,甚至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但你可知道,它們不僅僅是人類的食物、工具和萌寵,還對整個人類歷史有著深遠影響。大約公元前15000年,一些經常在人類聚落周圍撿食剩飯的狼深度融入人類社會,變成了頭一種被人類馴化的動物——狗。隨后的1萬多年里,豬、山羊、綿羊、牛、驢、馬和駱駝先后進入人類社會。但到了工業社會,一切都變了。除了狗繼續被人類寵愛外,驢和駱駝早已被人遺忘,馬在小眾體育運動中茍延殘喘,豬、牛、羊只是被當成規模化生產的肉食。鮮活的生物變成了冰冷的數字,曾經的親密關系變成了冷酷無情、唯利是圖、麻木不仁。本書綜合了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氣候學、生物學等多學科研究成果,打破人類中心主義敘事,展現了一幅“人類馴化動物,動物又改變人類”的宏大歷史畫卷。
(英)布萊恩·費根 ·世界史 ·17.4萬字
本書重新審視了英使馬戛爾尼使華、覲見乾隆帝這一中西交流史上的著名事件。作者不僅描述了使團籌備、人員物色、海上航行、清朝官員一路的接待、正式與非正式會談、翻譯造成的誤解、使團見聞等諸多細節,更將鏡頭轉向覲見現場的譯員李自標和小斯當東,以動人細膩的筆調講述他們的人生沉浮,從微觀層面展現了國與國交往的機制。為什么要講述翻譯的故事呢?對他國越是了解,在本國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聲音就會受到壓制,翻譯首當其沖。
(英)沈艾娣 ·普及讀物 ·19.5萬字
人是天生的群居動物,卻無時無刻不在沖突之中。自人類面世以來,全球流動性持續增強,信息技術讓人互通有無,但世界似乎正趨于極化和保守,隔閡和紛爭不斷。今天,持不同立場的人們還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嗎?人類的道德是否真的在淪喪?或者,讓我們追問一個根本問題——人類社會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在本書中,德國哲學學者漢諾·紹爾以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研究為工具,探討人這個物種的善惡標準和規范如何隨著群體規模、制度變遷和技術變革而演進。從人類學會直立行走到突飛猛進至當下的世紀,全書由遠至近地展示了7個關鍵的轉變:500萬年前人類以及群體合作的誕生、50萬年前懲罰機制的出現、5萬年前文化的進化、5000年前不平等的發明、500年前現代社會的產生、50年前對少數群體權益的呼聲以及過去5年覺醒文化的興起。通過梳理價值觀、準則、制度和實踐的深層歷史,紹爾提供了一部重塑人類道德思考的啟示錄。他提醒我們,當今的社會形態只是人類“善”與“惡”漫長演化的最新環節,而在表面的分歧之下,大多數人基本上仍持有相似的價值觀,即重視合作、自由與安全,這將成為我們重新理解彼此的新基礎。
(德)漢諾·紹爾 ·世界史 ·19.9萬字
《奧斯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05)》14世紀初的游牧小國,一躍成為囊括巴爾干半島、阿拉伯世界和北非的大帝國。1453年,它攻陷君士坦丁堡,滅亡存在千年的拜占庭帝國,1529年,它陳兵維也納城下,震撼哈布斯堡家族和整個歐洲。憑借官僚統治制度,奧斯曼帝國維持遼闊疆域內部500年的和平,發展出絢麗多彩的奧斯曼文化。然而,隨著民族時代的到來,奧斯曼體制于19世紀初期崩潰。本書從1050年的安托利亞局勢講起,直至1922蘇丹國被廢,娓娓道來小亞細亞半島千年歷史變動。奧斯曼帝國并非只是伊斯蘭國家,而是“天下”,是拜占庭帝國,以及巴爾干、安納托利亞和阿拉伯地區文化傳統的繼承者。
(日)林佳世子 ·世界史 ·16.3萬字
本書是作者根據早年間發掘成果、☆新的碑文解讀,在建筑學、美術圖像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校訂新史料、加入對遺跡修復中傳統技法的新發現而成的著作。全書淺顯易懂,是一本關于吳哥建筑、吳哥王朝歷史、吳哥社會史的入門讀物,圖文并茂,填補了國內介紹吳哥王朝歷史方面著作的空白,可以讓更多中國讀者不再只知曉吳哥窟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存在而不知其背后的歷史,也可以讓讀者們對柬埔寨這一位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東南亞鄰國產生更多的了解。
(日)石澤良昭 ·世界史 ·12.4萬字
薩爾珀冬陶瓶曾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驕傲。這個由雅典陶工歐克西泰奧斯和畫師歐弗洛尼奧斯制作的調酒器,其實只有45.7厘米高,但并不妨礙它成為藝術品市場上第一只賣出百萬美元的古希臘陶瓶,更無法阻止一連串堪比好萊塢懸疑大片的離奇事件與它扯上關系。在本書中,英國古典學者奈杰爾·斯皮維將帶領我們“近距離”欣賞這只來自公元前6世紀末的“火鍋”(陶瓶的綽號),看看它為何那么小又那么貴、為何似乎永遠“丑聞”纏身,以及最重要的——瓶身上“死神與睡神抬著薩爾珀冬尸體”的形象,尤其是死者之臂,怎樣影響了西方藝術千百年來的傳承與發展。
(英)奈杰爾·斯皮維 ·普及讀物 ·10.6萬字
一個新的世界誕生后,每個人都會開始習慣它的存在。從馬拉鐵道到如今的高鐵,完整記錄火車鐵道的百年歷史,火車鐵道是經濟的拓荒者,也是人類文明進程的助推器。資本、能源、技術、革命、國家、戰爭、工業家、改革者、政治家、商人……一部火車鐵道的歷史,就是一部現代世界簡史。克里斯蒂安·沃爾瑪爾以火車鐵道的發展為線索,全方位展示鐵路這項發明在過去200年里對每個人的影響。從朝九晚五工作制的確立,到人們的居住、飲食與娛樂方式,大到國際格局,在多變流動的世界中還歷史以原貌。
(英)克里斯蒂安·沃爾瑪爾 ·普及讀物 ·8.2萬字
《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大地(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08)》從1613年米哈伊爾·羅曼諾夫被選為沙皇開始,到1917年尼古拉二世在“二月革命”后退位,這三百年的時間里,俄羅斯處在羅曼諾夫王朝時期,從一個小邦國成為世界上疆域最大、民族最多的國家,雄踞世界的北方。歷代沙皇就像俄羅斯國徽上的雙頭鷹一樣,同時注視著東方和西方:繼承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傳統,積極參與歐洲事務,在擺脫“韃靼的桎梏”之后,不斷向東方拓展領土,一直到太平洋。日本著名的俄國史學者土肥恒之,以羅曼諾夫家族三百年的統治為中心,嘗試對俄羅斯社會史做一個整體性描繪。
(日)土肥恒之 ·世界史 ·15.7萬字
《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02)》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古代地中海世界,是由羅馬帝國完成統一的。到古代晚期,地中海世界是包含著多種可能性的世界,統一之前風俗各異的傳統世界再次復興,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古已有之的世界。從古至今,人們都把羅馬帝國的衰落作為鏡子,比照自己所處的時代。如此繁榮的文明衰退了,有什么經驗教訓值得我們的世界借鑒呢?
(日)本村凌二 ·世界史 ·15.9萬字
在《津巴多口述史》中,津巴多教授首次直面讀者,親述自己一生的旅程。從他的成長故事中就足見智慧:8歲他便在和同伴的玩樂中總結出了領導者和追隨者法則;讀書時,他被誤認為是西西里黑手黨并遭到孤立,他沒有因此沮喪,反而開始關注和思考情境的力量;在百老匯打工期間,他不僅積累了很多“讓顧客買單”的經驗,還學會了如何管理時間,迅速切換多個任務。在本書中,津巴多教授完整追溯了他50年來的教學和研究經歷,述說了他的四大貢獻——斯坦福監獄實驗、將害羞概念化、時間觀研究、英雄想象項目的前因后果和靈感來源,讀者可以從中看到源于生活的、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科學研究是如何誕生的。此外,你還會讀到津巴多成為斯坦福備受歡迎的明星老師、帶領上百名學生進行反戰抗議、為少數族裔和女性爭取就職機會等的種種經歷和故事,你會發現他不僅是一位向人性發問的學者,還是一位流著教師血液的天生教育家,一位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熱愛和平的行動家,一位心懷天下的偉大思想者。從貧民區的窮小子到人人敬仰的大師,從失控的監獄實驗到幫助人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津巴多口述史》將帶我們見證一代心理學大師的歷練之路,同時讓我們更深入地認識自我、環境與人性。
(美)菲利普·津巴多 ·口述史 ·11.9萬字
《戰后歐洲史》是當今世界最受尊崇的歷史學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最重要的代表著作,歷經20年構思10年撰寫,廣泛運用6種語言文獻資料,涉及34個國家,兼顧西歐東歐,囊括整個歐洲,第一部全面展現現代歐洲60年政治、經濟和文化變遷的大師級歷史杰作,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歐盟外長索拉納等歐美政治首腦人物隆重推薦。從殘酷的種族滅絕到人權價值的倡議,從法西斯主義席卷全球到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集團解體,從自由資本市場到大政府福利主義國家,從軍備競賽到成立互助合作的歐盟,從關稅壁壘到統一貨幣歐元……歐洲就是人類活動的實驗室,它經歷了各式各樣政治體制、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經濟秩序、文化思潮的洗禮和試驗。無怪乎,托尼·朱特說:“像狐貍一樣,歐洲懂得很多。”對于現代公眾而言,“不了解歐洲,無以了解世界”。《戰后歐洲史》是當代最頂尖的歷史學家托尼·朱特歷時十余載而成的心血巨著。從“二戰”結束直至21世紀初,這本書展現整個歐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歷史面貌,全面而簡練地再現了歐洲在戰爭廢墟上重建的現實與精神歷程,并揭示出歐洲走向聯合自強的未來之路。托尼·朱特以敏銳的觀察、深厚的人文關懷以及高超的敘述能力,將1945年至2005年的歐洲六十年歷史,淬煉成了一部引人入勝、意義非凡且極具個人見解的偉大著作。《戰后歐洲史》出版后贊譽如潮,獲獎無數,被譽為“關于戰后歐洲歷史的最佳著作”“短期內無法超越的偉大著作”,并已成為社會大眾“理解現代世界不可不讀的經典巨著”。
(美)托尼·朱特 ·世界史 ·16.6萬字
本書中,大衛·安德烈斯震撼發聲:是法國的農民階層讓1789年的大革命取得勝利,并捍衛了最終成果。長期以來,人們談到這場革命時,眼中只有法國貴族、精英與市民階層,但事實上,農民階層的抗爭惠及的人群更廣、影響范圍更大。史學著作用更多篇幅來講述羅伯斯庇爾、丹頓、拿破侖的故事,卻忽略了這場革命中率先揭竿而起的法國農民,忽略了他們在拼死捍衛自己的政治權利與底層人民權益方面的積極作用。這本書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充滿良知、勤奮踏實的鄉村世界,展現了身處這個世界的人們是如何奮力捍衛自己的生活,并為后代、為集體而努力的。
(英)大衛·安德烈斯 ·普及讀物 ·8萬字
1623年,路易十三著手在人煙稀少的凡爾賽修筑自己的狩獵行宮時,一定無法預想到這座僅有兩層高的小樓,日后會被兒子路易十四擴建成歐洲宏偉、華麗、奢侈的宮殿建筑群。幾百年來,這座風格獨特的“法式園林”見證了法國輝煌又動蕩的歷史,同時也引發了歐洲各國的競相效仿。在本書中,法國史專家科林·瓊斯利用最新研究成果,為我們闡述了凡爾賽宮不同尋常的興衰史,考察了它從建造、修繕到成為永恒歷史遺產的過程,探討了這顆人類藝術寶庫中的明珠如何從彰顯王權的景觀建筑,逐漸獲得如今堪比神話的地位,并最終成為法國歷史記憶的象征。
(英)科林·瓊斯 ·普及讀物 ·7.5萬字
《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01)》20歲即位的亞歷山大,僅僅十年間就建立了當時疆域最大的帝國,擁有從希臘、埃及直到阿富汗、印度西北部的廣闊領土。這位戰場上從未被打敗的將軍,在33歲時突然逝世,從此成為神話般的人物。即使在同時代的人看來,他也已經超越了人類的境界,甚至可以說與眾神一樣,是不屬于這片土地的人物。
(日)森谷公俊 ·世界史 ·1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