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孔子的擔當(1)

第一節 孔子這個人

一、孔子略傳

孔子,春秋末期魯國人氏,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的祖先是殷人后代,是宋國的貴族,后來逃亡到魯國。父親叔梁紇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做過魯國的陬邑宰。他本人威武英俊,文能為大夫,武能治群雄,又是貴族兼圣人(當時人們稱商湯為圣人)之后。

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然而,孔子是野合而生的并不妨礙孔子的偉大。據史料記載,當時的禮儀規定每年春天特定的時間可野合生子。這一禮儀,可最大限度地增加當時的人口,提高國力。也就是說,在當時,野合生子是被提倡的合乎道德的正常行為,因此我們絕對不可由此認為孔子父母有道德缺陷。

關于叔梁紇向顏氏求婚之事,有許多版本的記載。其中《孔子家語》記載得頗為詳細:顏氏有三個女兒,最小的一個叫徵在。顏氏問三個女兒說:“陬邑大夫叔梁紇,雖然父、祖為士,但他的祖先是圣王的后裔。此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我很喜歡他。雖然年齡有點兒大,性情有些嚴厲,但這些都不用擔心。你們三個誰愿意做他的妻子?”兩個大女兒都默不作聲,小女兒徵在上前回答說:“一切聽從父親的安排,父親不用再問了。”父親聽出了這話的語氣,說:“你能行。”于是就將小女兒嫁給了叔梁紇。孔子出生時,叔梁紇七十一歲,顏徵在十七歲。孔丘在家里的男孩中排行第二(上面有一個同父異母的殘疾人哥哥),所以人們也稱他為孔老二。

孔子“生而首上圩頂”,長相頗怪。據說他天生腦袋畸形,頭頂上中間低,四周高,其形狀頗似倒過來的屋頂。名之曰丘,再恰當不過了。在孔子三歲時,他年已七十三歲的父親死了,年僅二十一歲的母親顏氏做了孀婦,因其母顏氏沒有“名分”,母子備受孔門歧視。守孝三年之后,顏氏被迫離開孔家帶著兒子單獨生活,艱難度日。雖然母子二人的生活極為貧困,但顏氏是個慈祥溫和、深明大義的人,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將孔子培養成身高九尺六寸以博學聞名的英才。

孔子十六歲時,母親顏氏由于操勞過度早逝。《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母親死后不久,魯國執政的“季氏”宴請士人,孔子趕去參加。季氏的大管家陽虎驅趕孔子說“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不把孔子看作“士”。由此可以想象,來自陽虎的傷害對孔子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以至于多年后當陽虎去拜見他,得到的是避而不見的待遇。如果叔梁紇和顏徵在正式締結了婚姻,那么孔子作為貴族后代,應該早就得到社會承認,陽虎還敢輕易欺侮貴族子弟嗎?由此可見,少年孔子因身世所受的輕視。

孔子曾對弟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意思是說,我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干一些粗活。由于孔子如此身世,因此,他從少年到青年時期,沒有享受到貴族待遇,干過一些農活,后來到魯國執政的季氏家做過管理畜牧和會計事務等工作,但孔子的志向不在這里。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從小就懂得對大夫、諸侯、天子不同等級的人使用不同的祭禮容器。長大以后,他主要是從事幫助貴族辦理喪事贊禮的“儒”的職業。但他和那些只會辦喪事混飯吃的“儒”有所不同,相傳他為了復興周禮,曾積極整理歷史文獻,建立了一套系統的理論,并且以私人的名義招收弟子傳授這些知識。

由于孔子勤奮好學,終于學有所成,得到了魯國貴族階層的承認。后來他到周京城,謁見老子“問禮”;到齊國,和齊景公論政;吳國使臣慕名而來,向他請教古代知識等等。可見,他在“國際上”也有了一定名氣。他五十歲入仕做官,擔任過魯國的“中都宰”“司空”“大司寇”,離職以后也“從大夫之后”,成為了當時的貴族中的一員。可是,僅僅自己成為貴族,并沒有實現孔子的志向。孔子的理想是,修養仁德,推行仁政,挽救“禮崩樂壞”的世局,恢復西周文王、武王、周公時代那樣子的太平盛世。然而,孔子的這些理想,只能是嘴上說說,沒有很好的實現機會。首先是魯國執政者并不接受孔子的治國方略,反而接受齊國饋送的樂舞美女,連禮制規定分享的“祭肉”也不給孔子,使得孔子只能丟下大司寇職務,出走他國。他率領部分弟子周游宋、衛、陳、楚等國,推行他的政治主張。但由于種種原因,歷時十三年,在各國奔波勞頓,宣講主張而未能如愿。

快到晚年時,孔子在外流浪了十三年,終于回到了魯國。這時的孔子,雖然做過魯國的司寇三個月,但徹底地放棄了在政治上的夢想,開始了整理古代文獻的工作。他通過整理文獻,來體現自己在一生的探索中總結出來的思想。正是這些思想,將深刻地影響一個文明的進程。他找到了他這樣的人的真正位置。

由此可見,孔子終生的遭際,其實頗為悲涼、悲哀。一生坎坷,少年貧困潦倒,青年發憤學習,壯年浪跡天涯,老年修史立說,生前自嘲“喪家狗”,死后人譽“孔圣人”。

那么,孔子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

司馬遷為我們勾勒了另外一幅孔子的形象。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孔子到鄭國,與弟子子貢走失了,孔子獨自站立在城東門。鄭國人對子貢說:“東門有一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產,可是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憊的樣子好似喪家之狗。”子貢后來就把這話如實告訴了孔子,孔子笑著說:“他說的形狀,那倒未必。但說我像喪家之狗,是啊!是啊!”

在這里孔子是個可愛可憐的“喪家狗”,已不是后世所稱道的“圣人”。然而,孔子面對別人的指責,他以豁達大度的幽默調侃化解。這是一種寬廣的胸襟,這種胸襟的背后更有他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信念的支撐。正如北大教授李零在其《喪家狗——我讀〈論語〉》一書中所寫: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個出身卑賤,“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一個傳遞古代文化,教人閱讀經典的人;一個有道德學問卻無權無勢,敢于批評當世權貴的人;一個四處游說,替統治者操心,與虎謀皮,拼命勸他們改邪歸正的人;一個空懷周公之夢,夢想恢復西周盛世,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執著,唇焦口燥,顛沛流離,像個無家可歸的流浪狗。

這才是真相。

不管歷史上真實的孔子是怎樣的,已經不那么重要。只要認真閱讀《論語》我們就可以知道,孔子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古板、渾身發酸、只會開歷史倒車的迂夫子。他溫和、守禮、聰慧、博學,是我們的長輩、導師,甚至朋友,只要看看他的弟子們在老師去世后大多守喪三年的故事就可以知道了。試問,當今可還有這樣充滿人格魅力的人物?沒有,至少我沒有見過。

二、如何看待孔子

孔子至今已經死去近2500年,從他的身后事來看,不僅他的一生充滿坎坷,其死后也是命運多舛。當年窮困潦倒的孔子帶著幾個徒弟,懷抱著積極入世的信念,奔波在周游列國的路上時,這位一生郁郁不得志的老人絕對想不到,昔日東奔西走,絕糧陳蔡間,累累若喪家之狗的他,死后竟成了“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師”,歲歲都能享受孔廟里供奉給他的冷豬頭肉,甚至就連孔子的家族宅室“孔府”,也享受著僅次于皇室的高規格待遇。他如果九泉之下有知,恐怕也只能無語。

事實上,自春秋戰國以來,歷史上對孔子及其學說的態度,就像“翻烙餅”,批孔與尊孔總是交替出現。從韓非子“儒以文亂法”,到董仲舒“獨尊儒術”;從康有為建立“孔教”,到“五四”群賢“打倒孔家店”;從“文革”中“批林批孔”,到如今的“讀經”風潮……

魯迅說偉人大抵身后總要做他人傀儡的,這正是孔子身后近2500年歷史的真實寫照,無論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還是“文革”中“批林批孔”,孔子都成了個被利用的傀儡,孔子何辜?

宋人有言,“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關于如何看待孔子,下面三段話不容忽視,《史記·孔子世家》云: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祗,敬。祗回,有本亦作低回,徘徊流連)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馀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民國著名學者柳詒徵在《中國文化史》中說:

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即使自今以后,吾國國民同化于世界各國之新文化,然過去時代之與孔子之關系,要為歷史上不可磨滅之事實。故雖老子與孔子同生于春秋之時,同為中國之大哲,而其影響于全國國民,則老猶遠遜于孔,其他諸子,更不可以并論。”

德國著名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則在《蘇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穌》中說:

蘇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穌四大圣人,在歷史上具有無可倫比的深遠影響。對于少數人來說,其他圣人可能也同樣重要,但是在廣大群眾中,他們的影響數百年來有增無減,遠遠超過了其他圣人。如果想對世界歷史有明確的認識,就必須將他們單獨列出來加以研究。

縱觀中國文化的歷史發展,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無疑對中國文化傳統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再加上后代帝王大都推尊儒術,孔子的思想學說遂成為舊中國士大夫階層意識形態的根,造就和滋養了華夏民族的文化及精神品格。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雖然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不允許他的理想實現,但是,他給后世留下的諸多思想,卻是值得我們研究和學習的。為此,我們千萬不能僅僅因為自己對他的某些思想一知半解,或者,僅僅出于從哪里習得的某種看法,就先入為主地把他當作弘揚或者批判的對象。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

第二節 孔門弟子

《論語》中最精彩的對話基本都發生在孔子與弟子之間。在這些對話中,孔子以及他的那些弟子的形象躍然紙上,一個個都是那么鮮活飽滿:資質很高的顏回、果敢直率的子路、狂直的曾點、明敏的子貢……孔子的溫厚平正之氣,也被帶了出來。

孔子回答問題的時候,會充分考慮不同弟子的資質。如果弟子的資質比較低,孔子就給他一個勉強聽得懂的回答。如果弟子的資質比較高,孔子就給他一個比較有高度的回答。所以讀《論語》的時候,最精彩的對話一定是孔子與孔門那幾個最杰出的弟子之間的問答。弟子中尤以顏回最杰出,另一位則是晚期的弟子曾參。只要是顏回和孔子的問答,一定是《論語》里重要的部分。這部分內容在《論語》里一共有兩篇,一篇是在《論語》第十二篇里,顏淵問仁,另一篇是在《論語》第十五篇里,顏淵問為邦。所以,我一直覺得《論語》里最重要的就是顏回和孔子的這兩篇對話。

孔子教授學生,從不使用空洞的說教,恰恰相反,他的教化都是關于人倫日用的最具體的討論,他幾乎很少直接談所謂的“性與天道”。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他不用硬性的框框來限制學生,而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見解。并且,他總是溫和地、情景化地讓他的學生來感悟一些東西。

有一次,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陪在孔子身邊,孔子讓他們各說自己的志向,大家暢所欲言,孔子靜靜地聽著,只在最后說了一句:“吾與點也。”這個場景是多么令人神往!

相傳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其中最著名的還是孔門十位高才生,后人稱之為“孔門十哲”,并把他們分屬的四個門類稱為“孔門四科”。

《論語·先進第十一》載,“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孔子認為學生中德行好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善于言辭的有宰我、子貢,擅長政事的有冉有、季路,擅長文學的有子游、子夏。

顏回

顏回(公元前521—前490):名回,字子淵,亦稱顏淵,春秋末年魯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小孔子三十歲,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一歲。性格內向,快樂寧靜,穎悟聰慧,好學深思,清靜無為,淡泊名利,迂訥謹厚,沉靜寡言,不遷怒,不貳過,不伐善,不施勞。孔子曾贊許他:“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子貢評價他說:“夙興夜寐,諷誦崇禮,行不貳過,稱言不茍。(見《孔子家語·弟子行》)”

上架時間:2018-05-14 10:41:55
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君县| 冀州市| 收藏| 河源市| 和林格尔县| 贡山| 余干县| 女性| 喜德县| 金乡县| 北海市| 兴文县| 临清市| 宜兰市| 同心县| 信宜市| 北安市| 锡林郭勒盟| 彰化县| 乐清市| 左权县| 且末县| 博乐市| 东乌珠穆沁旗| 遂宁市| 喀喇沁旗| 同仁县| 施甸县| 原平市| 长春市| 隆安县| 呼和浩特市| 长春市| 河间市| 永顺县| 茶陵县| 临桂县| 九龙县| 新安县| 宜兰市| 宁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