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仁”是什么
孔子對我們這個民族最大的貢獻,就是凝塑固有價值。其中,就是從固有價值中提升提煉了“仁”這個價值。在儒家眾多的倫理道德目標中,“仁”稱得上是最具代表性的普遍價值?!秴问洗呵铩げ欢钒芽鬃拥慕塘x概括為“貴仁”,《漢書·藝文志》稱儒家“留意于仁義之際”,可謂深中肯綮。杜維明先生認為,“仁”所倡導的自我修煉、同情他人、人倫日用的常道、與萬物一體,是人類面向二十一世紀的重要價值。
“仁”是《論語》中討論得最多的概念,同時也是孔子哲學中最難理解和把握的概念。在《論語》中,孔子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和問題,對“仁”所做的規定和解釋是不同的。孔子大量討論這個問題,沒有一次是一樣的,也沒有給出定義。
“仁”在《論語》中共出現一百零九次??鬃訉τ凇叭省钡谋硎?,每一個答案都在特定的環境下表達了“仁”的意思,但是如果執著起來,每一個答案又都不完全。《荀子》記載,孔子向他的弟子子路、子貢和顏淵提出一個相同的問題:“仁者若何?”子路認為:“仁者使人愛己。”對這個回答,孔子的評價是:“可謂士矣?!边@個評價已不低。子貢認為:“仁者愛人。”對這個回答,孔子的評價是:“可謂士君子矣?!边@比對子路的評價高了一層。顏淵認為:“仁者自愛?!睂@個回答,孔子的評價是:“可謂明君子矣。”顯然,這是高層次的評價。為什么孔子高度肯定“仁者自愛”?樓宇烈先生認為,這是因為,在儒家看來,一個有仁德的人一定是自尊、自愛、自立的人,而一個真正自尊、自愛、自立的人一定會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樣,他就會愛人,也容易贏得他人的愛。然而,“仁”的含義遠不止這些。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是多種道德范疇的總和,它涵蓋孔子出的所有的道德子目,如“禮義忠信,勇直剛強,廉清簡約,恭寬敏惠,溫良儉讓,敬孝誠和”等四十多個道德子目。因此,“仁”具有兩重性,一是博大精深,廣遠無垠,二是具體而微,些微瑣細??鬃诱f:“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談的就是“仁”細微瑣碎,仁之易行,一般的匹夫匹婦都可以做到。也如伯夷、叔齊,孔子評價他們說:“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仁在我們舉手投足、顰笑蹙眉之間,仁在我們“日用而不知”的尋常生活中間,“為仁由己”,不由人。
“仁”就是一個精神整體的展開。就像一朵花,這朵花上面有許多花瓣,花瓣上有愛、有敬、有篤實、有樸素、有和……有各種各樣的德目,你將其中的任何一個花瓣歸結為仁都不對。“仁”包含“愛”,但是如果把這個“仁”等同于愛,那就是錯誤的。仁的基本含義:愛人、切近的內在的領域、率真無為、樸素剛毅……“仁”既是儒家的最高價值,又是儒家的基礎性的概念,也是儒家的一個包容性的概念。如果我們能將孔子有關“仁”的言論“類聚觀之”,那么,還是能從中找到其基本的精神趣向的。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楊立華說:
《論語》中所講的“仁”其實指的是一種理解和感知他人的能力。而盡己之“忠”與推己之“恕”則是此種能力的具體體現。一個人要想真正地理解他人,首先要了解自己。而這,唯有醒覺的心靈才能做到?!叭省笔窃诰次放c醒覺的狀態里愛人,既能清晰了解自己,也能了解別人。而理解和感知他人,并不是僅僅在知解上知道而已,而是同時要有心靈和情感的注入。有心靈和情感投注其中的理解和感知,就展開為對他人由衷的關切和在意。孔子的言行中,此種關切和在意隨處可見:“子食于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比欢?,關切和在意不是無原則的善良,其中自有公道的尺度和分寸,而這尺度和分寸,根植于“禮”。這其實就是“克己復禮為仁”的真正涵義。同時,仁也不是愛的施舍,而是將他者真正地作為與自己同等的人來尊重?!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要在這個意義上,才能得到恰當地理解和把握。
在楊先生看來,這里的“禮”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約束性的社會規范,本質上其實是一種為生活賦形的力量。換言之,“禮”其實就是共同體生活的形式。而在孔子看來,這種生活的形式感在周禮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體現,所以他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但孔子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復古主義者,而是強調作為共同體生活之形式的“禮”,須因時損益。并且給出了損益的一般原則:“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倍诒本┐髮W哲學系教授王中江先生看來,“仁愛”根本上來源于人的“同情心”。在郭店楚簡中,“仁”字的構形是“從身從心”,即“身心(上身下心)”,這為重新思考“仁”的本義提供了新的可能。按照身心之仁的構形,仁原本是說一個人對自身生命的關懷,引申為對他人的悲歡離合的同情心。《禮記·表記》中記載孔子的話說:“中心憯怛,愛人之仁也。”這句話的意思是,發自內心地對他人的憂傷和痛楚悼之以同情心,就是愛人之仁。
仔細考察《論語》中孔子講的“仁”,大約有如下八層含義:
第一,仁有篤實無妄之意。
《論語·子路第十三》這一篇里,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苯咏谌实乃姆N品德是:剛強、果敢、樸實、慎言。既然孔子這樣說,那就是他把剛毅果斷、樸實無華、言行謹慎作為“仁”人要具備的氣質。這就是一種反對浮言,主張踏實實干的精神態度?!白訌垎柸视诳鬃???鬃釉唬骸苄形逭哂谔煜?,為仁矣?!垎栔!唬骸В瑢?,信,敏,惠。’”孔子向子張所說的仁,是能將恭敬、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五種品德推行到社會上的,就是仁人。我們由此可見,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好像很容易做到,可是就連孔子自己都不好意思說能做到,他只說自己會學好,常常自我反省,希望自己能夠接近于仁。更關鍵的是要求有權勢的統治者做到仁,這就難上加難了。
第二,仁有“清醒”或者“醒覺”之意。
仲弓問仁,孔子講:“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里面透露出來的含義,有敬畏、謹慎。還有一個含義,所有敬畏、謹慎都指向“醒覺”這個概念。
第三,仁有“愛人”之意。
“人”是泛指所有的人,包括奴隸。“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保ā墩撜Z·鄉黨第十》)這個被人津津樂道的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凸顯了仁的原則思想?!墩撜Z·顏淵第十二》記載,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答道:“愛人?!边@里,孔子明確將“仁”規定為“愛人”。所謂“愛人”,指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近、相趨、相合?!叭省弊杂H始,很難想象,一個對父母都缺乏愛心的人,能夠普遍地去愛所有的人。這里雖有遠近、親疏之別,卻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鬃又鲝堃匝壸诜榛A,建立和保持一種有著嚴格等級秩序而又充分體現“仁愛”精神的社會關系??鬃舆@種以“愛人”為核心的仁學思想始于親而非終于親,而“孝”被認為是“仁”的真正起點。
第四,仁有自足、圓滿、不假外求的意思。
孔子說:“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保ā墩撜Z·里仁第四》)這個意思是說,不仁的人既不能久處于貧賤的境地,也不能長處于安樂的境地。兩種境地他都不能久處,因為他不自足,不斷地外求。
第五,仁有率直無偽意。
《論語·里仁第四》中孔子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敝挥姓嬲娜收撸拍苷鎸嵉厝バ蕾p和考驗一個人。
第六,仁是人人皆可以做到的。
第七,仁是對禮的內在的自覺。
《論語·顏淵第十二》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用今天的話說,“克己復禮”就是將人們身上不好的東西去掉,使個人不斷改正本身已有的不足、錯誤,不斷地進步、提升,達到理想的境界?!翱思簭投Y”意味著,仁就是克服一己之私而遵循的規定,通過自己約束自己的欲望以達到“禮”的要求就是“仁”。
孔子把孝悌規定為仁之本,同時他也講忠恕。忠恕既是仁所包含的內容,又是把觀念意識的仁轉化為行為,付諸實踐的途徑。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边@是說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边@是言恕?!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由己到人,即“推己及人”,自己要立,也要幫助別人立,自己想達,也要幫助別人達;反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自己不愿遭受的,絕不強加在別人身上,要有成人之美之心,其實也就是將心比心,這就是恕。這是人的一種善良之心,是一種心理情感,擴而大之是一種精神境界,亦即仁的一種表現。忠是從積極方面言仁,恕則是從消極方面來說,此二者雖然意義不同,但是它們又是相輔相成的,只有二者統一,才能成為美的品格。
第八,仁含諸德。
“仁”這個字里又包含了儒家價值的共同展開,單提一個“仁”的時候,“義”“禮”全部在里頭。我們注意到孔子不大講“義”,這個字在孔子的思想中并不被強調。我們常常在講到中國古代思想時說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可以看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側重點不同。
《論語》載:“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生活起居要端莊有禮,辦事要認真嚴肅,待人要誠心實意,這都是仁的重要內容。孔子重視并強調仁德的修養與保持,就是人到夷狄之邦,也不可以丟棄這些。孔子的仁其實是一種道德感情,這種感情源于心,而重在修養,修養成德而達到一種境界,此可謂修身成仁?!扒裳粤钌r矣仁?!薄皠偂⒁?、木、訥,近仁。”他厭惡巧言令色,強調仁不是外在的華麗,而是內心的美德。剛毅者不會有令色,木訥者不會有巧言?!熬佑G于言,而敏于行”是孔子一貫的主張。
此外,孔子之“仁”是一個生命本體論的范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指出:“諸君要實見此道,須從自己心上體認,不假外求,始得?!笔裁词恰皩嵰姟保烤褪遣灰獜难鄱巧嗌砀兄?,而是由心靈智慧開啟,無所不見而又實無所見。不執著在一事一物上,才能見到真理的全體。什么是“不假外求”?不假文辭,也不由口說,而是向心內尋求悟入,一朝打破桶底,才得真解?!叭省笔谴蟮?,是不能以特定的語言和某一個具體的物質形態完全充分地定義和表述的。
王中江考察了“仁”與天人關系,他認為,第一個層面,儒家的“仁”是基于將人從萬物之中分離出來的這種“天人相分”的“人類”之愛;第二個層面,儒家的“仁”是基于將人類統一到萬物之中的這種“天人合一”的萬物一體的宇宙萬物之愛。但是,問題的復雜性在于,個體修德行仁仍然不能保證其能完全達到“仁”的境界。因而,孔子從來不輕易地稱人為“仁”。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岳川指出,孔子對仁的評價,基本上是根據其在歷史上是否對民眾和社會有利,這意味著“仁”并不僅僅是個體的道德修養,即不僅是個體心性之仁,而且是社會之仁、普遍之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與義、德、禮、忠、恕、樂等相聯系而構成一個整體倫理結構。
因此在《論語》里“仁”表現為篤實、醒覺、愛這三種基本含義。“仁”的德行是自覺的,主動的,實現“仁”靠本人的覺悟和努力,是個人獨立意志的表現,并不受別人或外界條件的影響。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假定“己”的心都是善良的,先驗地認識什么是善良。一個人要想真正地理解他人,首先要了解自己。而這,唯有醒覺的心靈才能做到。而理解和感知他人,并不是僅僅在知解上知道而已。而是同時要有心靈和情感的注入。具備了孔子所說的“仁”的德行,就是醒覺的生命。
如何才能醒覺?楊立華先生認為:只有敬畏的心靈才是醒覺的心靈。敬畏又是什么樣的狀態呢?人的心靈保持什么樣才是敬畏呢?北宋的大儒程頤給“敬”下了明確的定義:“主一之謂敬,無適之謂一?!毙撵`始終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東西在那兒提升著你,你的心就始終在那兒?!盁o適”,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東西提醒著你,你的心靈不倚著在任何別的地方、別的東西上。人的心靈常常會倚著在某個東西上,而一旦這樣,你的心靈就失去了“正”,同時就失去了“敬”,也失去了“一”。儒家提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心靈的狀態——“主一無適”,心靈無所倚著,而無所倚著的心靈同時就是最自由的心靈。
總結一下:孔子的仁是經過實踐的仁,而后世所說的仁,多是停留在口頭上和教別人去實踐的仁。孔子的“仁”學,是一門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學問,是一門關注生命自身本質的學問。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鬃又鲝埲魏稳硕家ブ鲃幼非?,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及至達到“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