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孔子的擔當(9)

  • 我在北大聽哲學
  • 于仲達
  • 4795字
  • 2018-05-14 10:41:54

四、反思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岳川指出,中庸之道貫穿在宇宙萬事萬物的規律之中,影響了中國文化思維和人們的處世態度,具有歷久彌新的重要價值。歷史表明,中庸不是折中調和的中間路線,而是在不偏不倚中尋求恒常之道。君子參透了運行于人世間的天地宇宙的規律,故而強調中和、中道,追求不急不緩、不過不及、不驕不餒的人生至境,這不僅影響了東方文化,而且正在影響西方文化。

既然中庸之道如此好,為什么最終會走向自身的反面,出現魯迅筆下批判的那種情形呢?我想原因有三:

第一,中庸思想是以“禮”為基礎的,強調個人“德”行,即道德修養,是倫理道德的最高標準。

首先,中庸是個人道德品質的集中表現。孔子認為中庸所具有的品質除“知”“仁”“勇”外,還把“忠、義、恕、孝、信、良、恭、儉、讓”等作為人的必備品質,中庸是倫理道德的最高標準。由此可知,踐行中庸之德很難堅持和達到。其次,《中庸》的另一個根本意義就是“誠”。“誠”是什么?天之道!“誠者,天之道也”。人呢?人就應該效法天的誠道,所以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孟子》里也講過,孟子講:“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說法不太一樣,但意思是一樣的。中國人非常強調以德配天,德行可以跟天的什么地方相配呢?就是這個“誠”字。一個“誠”字,何其困難!再次,中庸思想是以“道”為表現形式而形成的方法論,“過猶不及”“執兩用中”“執中有權”“和而不同”等這些方法原則是在社會生活中把握的道,這種道是“中和”,即和諧。中庸就是在解決事物矛盾上尋找最恰當的道路,以達到事物和諧統一的境界。方法論的特征表現為恰切的“度”,即在面對復雜對象時精確把握事情的“分寸”。但是,要想把握“分寸”也是很難的。

從孔子在實踐中逐漸接近“中庸”看,一個人要時時刻刻達到中庸之境確乎很難,難在中庸觀的理想境界與現實人生的差距,難在人們在日常人倫生活中有諸多復雜要素而難以看透,難在對社會內外部因素考慮不周而易劍走偏鋒,難在不易達到純粹的、無遮蔽狀態而最后走向中庸目標。這就是孔子興嘆“中庸不可能也”的原因之所在。然而,孔子又以自己不偏不倚的調整功夫,使中庸逐漸成為他主張中的一種蘊含,使很難達到的中庸之境成為可能。于是我們明白了,“中庸”盡管很難達到,但不是一種不可企及的至境。盡管孔子都說“不能期月守也”,但是仍是“道不遠人”。

第二,人性的桎梏。

常言說,水至清則無魚。最高的標準恐怕也就是最難達到的境界。若以數學上的邏輯來分析,中庸就是極限值,只能逼近,永遠也到達不了。所以,人類大多時候是生活在平庸與中庸之間,這是一個真實的狀態。更不能回避的一點是,拋開人性善惡的爭論,人性本身都有趨利避害的特性,誰也無法否認。

學者摩羅說:“(中庸)是一種調節自私本能、更加低成本地捍衛自己長遠利益的智慧。……動物的本性都是自私的、貪婪的,而且天生具有獨占、壟斷的欲望。”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古人并不都在自覺地踐履中庸之道。人作為動物的一種,在生命意志的自私性、壟斷欲等等方面,跟其他動物并無區別,即使在某人很謙讓、很中庸的時候,也應該看到這并不是他的本性,而是被相應的環境逼出來的。

第三,制度層面的因素。

中庸注重的是德行,但是德行的培養不能僅僅依靠個人的修養,必須在制度的保障下才能完成。缺乏制度保障,狂狷之徒如飛蛾撲火,鄉原卻如魚得水,中庸自然會變質。

但是,我們同時也應看到,孔子的中庸思想也存在消極因素。正如匡亞明先生在其《孔子評傳》一書中所寫:“孔子在政治上主張仁政德治,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事取其中’,希望在和平中損益(改良),懼怕革命,因此在方法論上只強調矛盾的統一、調和,不談矛盾的斗爭、轉化。這是他的學說的嚴重缺陷。”由于孔子把平衡的地位和作用過分夸大,以至達到否認、阻止矛盾轉化的境地,因此窒息了他學說的合理成分。其流弊所及,就是一切生活領域中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和阻礙變化的現象不時發生,且普遍存在。因此,我們應該明白,過分強調中庸,就不利于實現。

第六節 孔子留下了什么

兩千多年來,學界對孔子及其思想的基本態度(政治權力化的孔子本文暫不涉及),一是利用,二是研究。舊時代的普通讀書人和不識字的百姓基本都是崇拜孔子的。利用孔子和研究孔子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崇拜孔子。中國思想史素有“六經注我”的傳統,少有著作提出自己的獨立主張,一般都是在注釋古籍時表達自己的思想。可見,利用孔子闡述、宣揚自己的思想主張,自有歷史。

在這些人中,影響最大的有三類。一類人以孔子為宣傳自己政治思想的工具,在他們那里,孔子是“托古改制”的改革家和政治家。說到底他們都是“托孔子改制”,打著孔子的招牌,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其典型代表:漢有董仲舒,宋有王安石,清有康有為。在當代學者中,蔣慶可算是這一類型的代表人物,但未能像他的前輩那樣付諸政治實踐,只能在書齋中議論和在紙面上宣揚。在他們的眼中,孔子是政治家,是“文宣王”,是沒有王位的“素王”。他們最重視的經典是《春秋》,他們認為孔子作《春秋》,寄托了他自己的政治主張,或說“以春秋當新王”;或說《春秋》是“為漢立法”;或說“以《春秋》行天子事”。

第二類人借孔子以宣傳自己的哲學思想,最典型的是倡導宋明理學的人。孔子很少講形而上的哲學問題,“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孔子是個現實主義思想家,他比較多地討論現實中的倫理問題、政治問題、教育問題,不太討論諸如宇宙本源、形質關系等命題(這與老子不同,老子講“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孔子關心人生時的此岸,不太關心人死后的彼岸(葬禮和祭禮也是一種人生的禮儀,不是彼岸問題),所以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孔子是現實感很強的思想家。但是人類總歸有靈魂層面、信仰層面的要求,于是,佛道兩教在魏晉以后大行其道,可算是乘儒學之隙而入。唐宋之世,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頭百姓,崇佛成為時代風尚。因此,要排佛崇儒(如韓愈),一個重要的命題是儒家也要借鑒佛教闡述形而上的問題的方式,于是講“性”、講“命”、講“理”、講“氣”、講“天理”、講“人欲”,這也成為宋明理學的一大特點。他們雖然也講政治,但根本上是依托孔子闡述他們的哲學主張,把佛道占領的形而上領域奪回來。20世紀的新儒學基本上是沿襲了這一傳統。

還有一類人,或以孔子為心靈牧師,或以孔子為心理醫生。主要是宋明以后庸俗的道學先生,他們大談忠孝節義,似乎這是孔子的全部精神(程朱陸王也講忠孝節義,但與這些庸儒截然不同)。黑格爾說《論語》“里面所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依據大概就在于此。

據考察,《論語》的“大用”主要是兩條,一條是可以治天下,一條是可以學道德,被治天下者治。這兩大用途,也可以說是一個用途,用道德治天下——不但可以救中國,而且可以救世界。可惜,這兩種用途都不大靠譜。

現在講孔子,主要是程朱陸王;說《論語》,主要是道德修養,根子是宋學。宋代是尊孔的黃金時代。宋代有個著名傳說,說趙普,即宋太祖、宋太宗的宰相,稱“半部《論語》治天下”,但究竟半部《論語》能否治天下,誰也不知道。

說“半部《論語》治天下”,確實是言過其實。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做百姓的治于人,責任只在配合(學道德)——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的話說,就是“除非準備往上爬,全是咸吃蘿卜淡操心”。

李零先生指出,孔子的遺產,主要是三條:

(1)它保留了孔子的古典教育,以人文學術為主的教育。后世讀書人,讀什么,怎么讀,都和這種教育有關。

(2)孔子強調“學而優則仕”,讀書一定要做官。他把讀書人和中國的選官制度緊緊拴在一起。中國的文吏,都是陽儒陰法,產供銷一條龍。科場不利,入幕坐館、行醫賣卜,都不是正途。

(3)孔子提倡忠孝,對中國的道德有影響,特別是孝悌,對民間的影響也很深。以德治國是中國的意識形態。

這三大遺產,決定了中國的文化結構:

(1)重文輕武,重文輕理。這從圖書分類可以看得很清楚。《漢書·藝文志》把圖書分為六類,六藝、諸子、詩賦為人文類,兵書、數術、方技為技術類,還是各占一半;《隋書·經籍志》把圖書分為四類,兵書、數術、方技淪為子部的附庸,連四分之一的地位都沒有。所謂學術,是人文的一統天下。

(2)重當官,輕產業。中國的文人士大夫或所謂儒林,漢學家把它翻成official-scholar,他們是已經當官的學者,或準備當官的學者,機會不同,目標一致。讀書人,拙于謀生,急于用事,除了當官,什么都不屑為。秦始皇還重視農戰,雖有焚坑,醫卜農桑之書不禁,但漢唐以下,宋明以來,士農工商,只有士(不是武士,而是文士)才是正經出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實用之學,一直走下坡路,始終處于頹勢。

(3)重道德,輕宗教。中國的愚夫愚婦,和全世界的老百姓一樣,對宗教的需求很強烈,但秦漢以來,從來都是國家在儒學之上,儒學在釋、道之上,大教在小教之上。王莽以下,國家大典是國家大典,民間信仰是民間信仰,二元化;宗教本身,多元化。這一直是政治上的不安定因素。孔子,地位雖高,和百姓有距離感,他們是敬而遠之。道教、佛教和其他小教,對民間更有影響力。宗教是儒家的軟肋。

一部孔子的傳播史,也是一部斑駁的利用與批判的歷史。至今,爭論不休。北京大學政治學博士劉軍寧指出,要對孔子的思想與自由與專制的關系做出區分。他認為,孔子的主要身份有三種,分別是:先知、君子、帝師。所謂先知,是因為孔子先于他人知道人與人之間共同生活的根本道德準則并告知于眾;所謂君子,是指有高度文化修養的、高尚的人,是孔子最認可的社會角色與身份。在中國,君子的概念基本上是孔子一手建立起來的。他是一個自覺的君子,并時時以君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和弟子。他還提煉了君子所應具備的許多美德,這些美德被后來一代代想做君子的人欣賞,如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所謂帝師,帝師是老師的最高等級。孔子被視為不可超越的帝師,被帝王們爭相奉為至圣先師,甚至被封為百代帝師。在孔子的三個身份中,最受重視的、最令人羨慕的就是他身后的帝師身份,以致帝師,而不是先知與君子,成為一代代中國文人的夢想。

劉軍寧認為,對孔子,要接納作為先知和君子的孔子,拒絕作為帝師的孔子;接納主張自由的伙伴關系的孔子,拒絕主張專制的君臣關系的孔子。為什么?他認為,“君王們最看重的就是孔子及后來儒家的君臣學說。帝王師的本質,是教授帝王如何把天下的民眾都變為君王的臣民,不論其用心多么良苦,在效果上都是在鞏固君臣關系的格局,擴展君臣關系的秩序”。“在儒家的道德與政治秩序中,君臣關系是最高的、最重要的關系。在回答齊國君主關于如何治理國家的問題時,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聽了這話心領神會,大喜過望,馬上接著說道:‘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第十二》)雙方達成了高度的共識:君主要像君主的樣子,大臣才有大臣的樣子,父親要有父親的樣子,兒子才會有兒子的樣子。所有社會成員要恪守君王至上的政治秩序,國家才能安定。中國的君臣關系后來演變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張顯然是一個清晰的源頭。”的確,孔子還說過:“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但是,一旦君主的地位不可動搖,任何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在強大的君權面前都無濟于事了。孟軻講“民為貴”“君為輕”,主張對暴君可以誅之、殺之。但是,即便是誅殺之后,還是要回到以君為主的君臣格局中。一旦再出現暴君,歷史重演一遍。中國的歷史倒也的確是這么走過來的。孔孟的民本思想,仍然是站在君王的立場上的。君王即使優先考慮百姓的利益,最終還是落實到維護自己的江山上。這樣的民本背后還是以君為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定县| 泸溪县| 广宁县| 海兴县| 汉沽区| 邵阳市| 怀集县| 封开县| 应用必备| 伽师县| 武宣县| 西盟| 手机| 长治市| 邵东县| 南开区| 桦甸市| 乌鲁木齐县| 石柱| 日喀则市| 镇巴县| 昭通市| 鄯善县| 河池市| 洱源县| 万安县| 神木县| 武威市| 石家庄市| 来凤县| 松滋市| 辛集市| 襄城县| 泰兴市| 堆龙德庆县| 兴山县| 离岛区| 新邵县| 镇江市| 水城县| 南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