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7章 胡適談教育:讀書應于不疑處有疑(5)
- 第36章 胡適談教育:讀書應于不疑處有疑(4)
- 第35章 胡適談教育:讀書應于不疑處有疑(3)
- 第34章 胡適談教育:讀書應于不疑處有疑(2)
- 第33章 胡適談教育:讀書應于不疑處有疑(1)
- 第32章 胡適談哲學:有用性是真理性的標準(3)
第1章 前言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一大主將,胡適在中國近代學者中的成就十分突出。他不僅是中國近代史上首位推廣白話文與新體詩的學者,還是第一個用西方學術工具來系統研究中國傳統哲學的人。他一生涉獵廣泛,對哲學、史學、文學、教育學等領域都有很高的造詣。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等著作,開啟了中國現代學術研究范式的先河。
胡適曾被不少人當成“全盤西化論”的代表。因為他不僅用西方學術工具“解構”了中國傳統文化,還多次撰文呼吁人們“反省”傳統文化的深重“罪孽”。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個誤解。
誠然,胡適對國學的研究是一次對傳統學術的叛逆。他在“科玄論戰”中堅定地站在“科學派”一方,反對鼓吹“中體西用”的“玄學派”。他始終致力于推廣白話文,顛覆文言文。他在新文化運動期間與大多數人一樣高呼“打倒孔家店”。但是,他破壞舊文化,卻并非完全拋棄國學。相反,他所做的努力實際上依然是為了復興國學。
胡適曾在《新思潮的意義》一文中提出了復興國學的路線圖: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
胡適在《口述自傳》中再次強調:“中國的文藝復興有四重目的:研究問題,特殊的問題和今日迫切的問題;輸入學理,從海外輸入那些適合我們作參考和比較研究的學理;整理國故(三千年來支離破碎的古學,用科學方法作一番有系統地整理);再造文明,這是上三項綜合起來的最后目的?!?
研究國學的直接目的是“整理國故”,即重新整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資源,最終目的則是促進“再造文明”——中國的文藝復興。
在那個新舊文化激烈沖突的年代,胡適深刻地意識到傳統學術的局限性。為此,他吸收了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與赫胥黎的懷疑論等西方學術成果,一面向文化界宣傳這些西學理論(輸入學理),一面以此為參考來研究國學。
胡適本身有著深厚的國學功底,又通過輸入學理擴寬了視野,故而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待傳統國學。在他看來,再造文明的唯一出路就是“舊瓶裝新酒”,用科學的方法(主要指實證主義)來整理“國故”,在中西結合的基礎上去蕪存菁。
“國學”是一個近代才出現的概念,與胡適所說的“國故”同義,都是指中國傳統文化。近代的知名學者無分學術陣營,都參與到了“整理國故”的運動中。以再造文明為最高目標的胡適自然也不例外。但他在學術圈中扮演的角色,可謂獨具一格。
梁啟超、章太炎等老牌學者雖也嘗試過中西文化比較研究,但他們只是粗淺接觸過西方文化,并沒受過系統的西方學術思維訓練。所以,他們的研究方法依然帶有濃厚的清代樸學色彩。
胡適則不然。他曾留學美國,師從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將西方實證主義與樸學的考據方法融為一爐。胡適治學最大的特征是強調“科學性”與方法論。在他看來,沒有科學的方法就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為此,他初出茅廬時還曾與章太炎等老前輩爭論過研究墨家思想的方法。
在國學研究過程中,胡適提出了“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方法論。他堅持實證主義的立場,治學必從考辨史料的可信度入手,力圖做到事事用證據說話。例如在整理禪宗發展史時,胡適借助敦煌文獻中的史料顛覆了傳統的禪宗史料,梳理了一個新的禪宗演變軌跡。
這種“科學的方法”,使胡適跳出了前人獨尊儒術的思維局限,也引發了不少學術爭議。
胡適常常借助西方理論來解讀中國的傳統思想。例如,他認為儒家具有“蘇格拉底傳統”與科學精神,老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無政府主義”倡導者,莊子提出了“天然的生物進化論”,墨家“名學”中包含了西方邏輯學中的演繹法與歸納法。而傳統思想學派中與西方理論的不合之處,胡適要么將其視為糟粕批判之,要么忽略其存在。這種現象與胡適推崇的實用主義哲學息息相關。
從根本上說,胡適“整理國故”是立足于從國學中找出能與西方文化建立有機聯系的部分,進而構建新時代的中國科學與哲學(即再造文明)。而此前清朝乾嘉學派的大儒,僅僅是為治學而治學。
胡適毫不隱諱地說:“通過嚴肅分析我們所面臨的活生生的問題,通過由輸入的新學理、新觀念、新思想來幫助我們了解和解決這些問題,同時通過以相同的批判的態度對我國固有文明的了解和重建,我們這一運動的結果,就會產生一個新的文明來?!?
這個基于“實用”的目標,決定了胡適在研究時往往也過分追求“實用主義”,而忽略研究對象本身的內在規律。例如,他研究佛學數十年,卻始終不肯深入了解佛學本身,而是用史學考據的眼光看待佛學,站在“現代科學”的角度否定禪宗的價值。
胡適直到晚年依然就這個問題與中外佛學家進行辯論。
盡管如此,胡適仍然稱得上是一代國學大師。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中國學術界的治學方法產生了重大變革。雖然后世學者推翻了許多胡適的研究成果,卻依然沿用著他開創的研究范式。
學術無止境。胡適并沒有把國學當作一成不變的死知識,而是將其看成是再造文明的寶貴資源。我們回顧他的國學觀點時,也不應該將其視為絕對真理。因為胡適畢生都在強調“于不疑處存疑的實證精神”,無論做研究時還是教學生時,他都貫徹了這個理念。這可以說是國學大師胡適留給世人最重要的精神財富。
本書從儒學、道學、佛學、墨學、文學、史學、哲學、教育等領域,向大家展現胡適“整理國故”的部分成果與治學方法。使大家在領略國學大師胡適的風采時,進一步了解新舊文化在那個時代里的激烈碰撞。這也許能為大家帶來更多人生路上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