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胡適談道學:道法自然可行也(1)

  • 胡適講國學
  • 季風
  • 4857字
  • 2016-01-28 14:28:20

道家對古代中國的影響力毫不遜色于儒家。中國傳統文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與道家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胡適研究中古思想史時,把道家稱作是中國哲學的集大成派,稱贊老子是中國哲學始祖。不同于絕大部分學者的觀點,胡適認為老子是“正宗的儒”,道家并非發端于春秋,而是興起于戰國末期。他將“道家”定義為源出齊國稷下學宮的“黃老之學”。這個看法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爭鳴。

胡適在研究道家時,運用了科學主義、實用主義和進化主義三種西方學術理論工具。因此,他提出了許多新穎觀點。例如,胡適認為莊子提出了一種天然的生物進化論,還把老子的“無為而治”說成世界上最早的“無政府主義”思想。這不僅讓傳統的國學大師難以接受,連西方哲學家也頗有微詞。

盡管對道家與老子評價很高,但胡適也毫不客氣地指出了其消極的一面。道家的“道”是個難以被證明的假設,導致人們沉溺于談論玄虛之道,而輕視經世致用。此外,胡適欣賞老莊的“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傾向,但他對道家的“極端放任主義”持否定態度。

道家是中國哲學的集大成派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家一直是與儒家比肩而立的重要學派。比起外來的佛家思想,土生土長的道家對中國人的影響更為廣泛。甚至有學者認為,道家是中華文明的根,諸子百家皆來源于道,兵法、醫學、方技、歷法、時令、習俗等都有道家的痕跡。連曾經與儒道同為先秦顯學的法家,也有脫胎于儒家與脫胎于道家兩種說法(后一種觀點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同)。胡適研究中古思想史時,也將道家學派(以及道教)作為一個重要研究方向。他的核心觀點是道家是中國哲學的集大成派。

胡適對道家的論斷主要有三個:

其一,他認為先秦時沒有“道家”這個稱呼,道家源于戰國末期。

這個觀點看似與當代人的常識不相符。眾所周知,道家學派是由春秋時的思想家老子所創立的。史學家錢穆先生認為老子晚于孔子,是戰國人。而胡適反對此說,兩人曾經為此多次激辯。但胡適指出:“秦以前沒有 ‘道家’之名,‘道家’只是指戰國末年以至秦漢之間新起來的‘黃老之學’。(《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這又與老子創派說相互矛盾。

其實,胡適所說的道家,采用了西漢學者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對道家的定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由此可見,道家實際上是包含了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陰陽家思想的集大成學派,而不僅僅是老子、莊子的消極避世之學。

胡適把先秦諸子在公元前6世紀到3世紀的演變分成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分化期”,春秋三大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分別創建了思想迥異的三大學派。而進入公元前4世紀后,也就是戰國時代,諸子百家進入了第二階段——混合期。百家學術界意識到諸子各有所長,于是出現了打破門戶之見、相互借鑒的融合現象。胡適把戰國時強勢崛起的法家看作是百家學派混合后的產物。他說:“我們可以說,當時所謂‘法家’其實只是古代思想的第一次折中混合。”

在胡適看來,道家實際上來源于“齊學”。所謂“齊學”指的是戰國時齊國的稷下學派。胡適認為,齊學的核心是“陰陽消息”和“五德終始”等內容。稷下學者運用這套理論來闡述天文歷法與古今制度,將其學說托名于黃帝與老子,故而稷下齊學也被稱作“黃老之學”。

當代學術界通常將道家分為老莊派與黃老派,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老莊道家是“出世之學”,而黃老道家是入世之學。胡適認為,黃老之學與司馬談定義的道家完全相符,在堅持自己內核的前提下博采諸子之長。

胡適認為,道家的思想內核是“自然變化的宇宙觀;養生保真的人生觀;放任無為的政治觀”。這三個主張滲透到了古中國文明的方方面面,故而道家成為中國哲學史研究不可越過的一座高峰。

其二,他判斷道家在中古時期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

道家先于道教產生,道教是道家宗教化的產物。這個轉變發生在漢朝。而在更早的秦漢之交,道家的宗教色彩并不濃厚。胡適在《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指出:“在秦始皇坑術士之后,漢武帝大求神仙丹藥之前,這七八十年中的道家似乎經過了一番刷清作用,神仙迂怪之說退居不重要的地位,而清靜無為的思想特別被尊崇,故這時期的道家思想差不多完全等于清靜無為的政術。”這個政術說的是漢初君臣信奉的黃老道家。

然而,道家自從漢武帝之后與神仙方術、天人感應等思想合流,逐漸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變成了中國中古時期的道教。這是胡適在研究道家經典《淮南子》(又名《淮南王書》)后得出的結論。

胡適對道家有個基本認識——“道家集古代思想大成,而《淮南王書》又集道家的大成”。因此,他在編寫《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時,把最多的筆墨給了《淮南子》。在他看來《淮南子》與先秦道家經典的差異,印證了道家在中古時期的重大轉變。胡適說:“神仙出世的人生觀使道家成為‘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的悲觀宗教;陰陽禨祥的迷信使道家放棄傳統的自然主義宇宙觀,而成為禨祥感應的迷信的宗教。”

陰陽感應論原為陰陽家的主張,但到漢朝時已經被道儒兩家吸收為基本教條。至此,先秦的神仙方術脫離了粗淺的鬼神觀念,變得哲學化和系統化,并融入了道教體系。這個演變既有利也有弊。

胡適崇尚自然科學,道家的自然主義宇宙觀與現代科學思想有一定的相通之處。著名漢學家李約瑟對道家的推崇也是因為此故。讓胡適感慨不已的是,中國古代思想家(主要指老子)最早發現自然的宇宙論,原本應該促進思想解放,但遺憾的是,如此歷史悠久的自然主義哲學并沒有在中國催生自然科學家。胡適認為,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過分崇拜自然。他說:“信‘道’太篤,蔽于天而不知人,妄想無為而可以因任自然,排斥智故,不敢用己而背自然,終于不曉得自然是什么。”

這個論斷是否中肯見仁見智。但值得注意的是,胡適同時認為《淮南子》中的思想可以發展出一種“積極有為的人生觀”與“積極有為的變法論”。這與許多學者簡單判斷道家消極避世的論斷,有著明顯的區別。

其三,胡適對充滿道家自然主義色彩的王充思想給予高度評價。

他在《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感慨道:“道家是一個雜家,吸收的成分太多……遂成了一部垃圾馬車;垃圾堆積得太高了,遂把自己的中心思想自然主義的宇宙觀埋沒了。直到二百年后偉大的王充出來,自然主義才得以從那陰陽災異符瑞感應的垃圾堆里被爬梳出來,刷清整理,成為中古思想界的唯一炬光。”

東漢學者王充是個特立獨行的思想家。他以道家自然主義的宇宙觀為根基,提出了無神論的觀點。王充的道家思想既不同于老莊派,也不同于黃老派,與董仲舒革新后的講究天人感應的儒學最是格格不入。

胡適之所以給王充如此高的評價,不僅僅是因為王充回歸了道家最核心的自然主義宇宙觀,還表現出了一種反抗虛妄與迷信的“科學”的精神與方法。

胡適指出:“科學方法的第一步是要能疑問;第二步,是要能提出假設的解決;第三步,才是搜求證據來證明這種假設。”疑問,假設,證據,三者共同構成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缺一不可。在胡適看來,王充的思想恰恰包含了這三者,而這是他對中國思想發展的最大貢獻。

當然,王充的思想同樣存在嚴重的缺點——在反對天人感應學說的同時,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宣揚“有命論”。雖然如此,王充的歷史貢獻依然得到了胡適極高的評價。中國當時的思想發展,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需要一次正本清源。特別是染上過多神學色彩的道家,不經過一次“破壞的批評”,就無法回到自然主義宇宙觀的宗旨上。

在胡適看來,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的思想大解放,正是以王充為轉機。他在《王充的論衡》中指出:“他(王充)不但在破壞的方面打倒迷信的儒教,掃除西漢的烏煙瘴氣,替東漢以后的思想打開一條大路,還在建設方面,提倡自然主義,恢復西漢初期的道家哲學,替后來魏晉的自然派哲學打下了一個偉大的新基礎。”

自從先秦時代開始,諸子百家競爭激烈。到了秦漢之交,儒墨之爭已畢,法儒之爭正烈。焚書坑儒標志著儒家大敗,而獨尊儒術又使得法家大敗。與世無爭的道家卻通過將不同學派融合貫通,終于發展成了“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集大成者。故而,胡適才盛贊道家是中國哲學的集大成派。

老子是道者還是儒者?

眾所周知,老子是道家學派的開山祖師爺。但胡適在《說儒》中把老子看作是 “正宗的儒”,而孔子是革新后的儒。那么問題來了,老子是道還是儒?這得從老子的事跡說起。

據《史記》所載,老子是楚國人(實為陳國人),姓李氏,名耳,字聃,其生卒年皆不明。據傳,老子曾經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當于國家圖書館館長。他的學問非常淵博,孔子曾經入周向他學禮。

李耳為什么被世人稱為“老子”呢?據《神仙傳》稱,老聃“生而皓首,故稱老子”。《高士傳》則認為“以其年老,故號其書為《老子》”。但胡適認為,這兩種說法的可信度都不高。他認為,“老子”的名號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一是“老”為李耳的“字”,先秦有先說字再說名的風俗,老聃的字是“老”,故稱老子;另一種可能是“老”為其姓氏,老子其實是老姓李氏,后人不熟悉先秦氏族制度,故而將兩者混為一談,老子姓老,故稱老子。

由于兩種解釋都沒有直接憑據,故而胡適沒有下最終結論。但這并不妨礙他斷定老子是最先發現“道”的思想家。

“道”是一個極為抽象的哲學概念,從古到今,從中到外,無數博學善思的思想家與學問家都試圖將其描述清楚。但這個概念太過微妙,實在難以說明白。老子在《道德經》中從各種角度來闡發“道”的道理。由于內容高度抽象化、哲理化,老子的哲學思想被后人認為是玄之又玄。然而,在胡適看來,老子哲學的核心就是自然主義的天道觀念。

在此之前,古中國人眼中的“上天”是一個高度擬人化的文明符號。上天是一個有自我意志、喜怒無常、作威作福的最高主宰。

例如,《詩經·皇矣》曰:“皇矣上帝,臨下有赫,臨觀四方,求民之莫。”《詩經·板》曰:“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從這兩句詩歌來看,皇天上帝(上天)不僅像人一樣有好惡,還“臨觀四方”,主宰著人間的一切。當時的人將水旱饑饉等災難都視為上天的懲罰。

然而,生活在諸侯紛爭時代的老子,目睹了種種天下亂象與生民苦難,卻沒見到皇天上帝能站出來救民于水火。于是他推翻了傳統的天道觀,認為世界上不存在一個具有好惡意識的皇天上帝。老子不但認為上天不會賞善罰惡,還進一步提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革命性論斷。

許多人以為上天有好生之德,如同人有惻隱之心。老子卻說天地對世間萬物一視同仁,沒有什么親疏之別,也并不特意對人類施恩。這個論斷一舉打破了天人同類的傳統觀念,鮮明地提出了自然主義的哲學觀。

這是老子天道觀的消極的一面,其積極的一面是提出了“道法自然”之說。老子認為,道先于天地萬物存在,也是天地萬物的本源。道化萬物并非依靠主觀意志,而是讓萬物都順應各自的自然屬性來發展。

老子的思想被戰國時的莊子所繼承。兩人被學術界公認為是道家兩大代表人物。老莊在道家的地位,恰如孔孟之于儒家。

然而,胡適卻說:“到了漢朝才有人勉強將他們(老子和莊子)跟孔、孟分了家,稱為道家。秦以前的古書中都沒有‘道家’這個名字。哪一位先生能在先秦古書里找到‘道家’這個名字的,我愿意罰錢。所以韓非子在秦末年時說:‘天下顯學二,儒墨而已。’他只講到儒、墨,沒有提及道家。”

胡適指出,“道家”這個名詞首次出現在《史記》中,先秦典籍里沒有這個稱呼。而司馬談與司馬遷眼中的道家實際上是混合折中了諸子精華的黃老道家。老子創建自然主義宇宙觀早于孔子創立儒家學說。但黃老道家這個學派產生的時間最晚,大概在戰國末期到秦漢之交。

胡適的另一個證據是,秦朝之前百家爭鳴時,沒有誰提到與儒墨對立的道家。無論是儒家亞圣孟子還是法家學者韓非,都只說儒墨是顯學,然后加上一個主張極端個人主義的楊朱學派。當代學者將楊朱學派也歸入道家體系中,但胡適認為楊朱學派并非道家,可以算自成一派。而許多被后世學者視為道家人士的歷史人物,大多被他歸入儒家或墨家門下。其中老子被胡適歸入了儒家。

胡適認為,先秦時代的各派學者可以總稱為“儒”。例如,秦始皇坑殺的明明是方術士。但由于廣義的“儒”不僅包括正宗的儒家士子,燕齊方士生也算在內。所以后人只記得秦始皇“坑儒”。按照這個定義,老子也是“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房山区| 南京市| 阿拉尔市| 苏尼特左旗| 隆德县| 金华市| 治多县| 鄂尔多斯市| 象州县| 晋城| 翁源县| 英吉沙县| 抚顺县| 洪雅县| 晋中市| 婺源县| 尖扎县| 宣城市| 浠水县| 介休市| 沧州市| 墨江| 教育| 容城县| 疏附县| 中西区| 华坪县| 乌什县| 轮台县| 名山县| 莱阳市| 安庆市| 静安区| 元朗区| 阜新| 犍为县| 抚顺县| 大英县| 多伦县| 甘洛县| 调兵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