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5章 高血脂患者的運動保健(2)
- 第14章 高血脂患者的運動保健(1)
- 第13章 高血脂患者的飲食保健(9)
- 第12章 高血脂患者的飲食保健(8)
- 第11章 高血脂患者的飲食保健(7)
- 第10章 高血脂患者的飲食保健(6)
第1章 高血脂其實并不可怕(1)
什么是血脂
血脂是血液中脂類物質的總稱,但通常所指的是血總膽固醇(英文縮寫為TC)和甘油三酯(TG)。它們是供應人體熱能的主要來源,構成細胞的基礎原料,還參與體內的激素等重要生命物質的合成,是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之一,它們主要來自食物,少部分在我們體內的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正常人體內脂類物質的吸收、產生與消耗、轉化是維持動態平衡的。
血脂不溶于水,與蛋白質結合成脂蛋白,在血液中循環運轉。膽固醇又分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血液中脂類含量與全身脂類總量相比只占極少的一部分,但它轉運于各組織之間,往往可以反映出體內脂類代謝情況。正常成人血漿脂類含量相對穩定,有一定的波動范圍。血脂水平也易受非疾病因素的影響,如某人平時空腹血脂正常,現在吃了豬油炒蛋,2小時后到醫院去抽血查血脂,就會發現此時的血脂水平比平時空腹水平高出許多。但是這種膳食所造成的影響只是暫時的,通常在3~6小時之后血脂即趨于正常。短期饑餓也可因儲存脂肪的大量動員,而使血脂含量暫時升高。
什么是高血脂
高血脂是高血脂的通俗稱法,是以單純高膽固醇血癥,或單純高甘油三酯血癥,或兩者兼見的血脂代謝紊亂性疾病。就病因而言,有的是由多個遺傳基因缺陷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有的是由飲食飽和脂肪酸過高、進食過量、吸煙、運動量少、肥胖、某些藥物等引起;有的則是繼發于其他疾病。所以,高血脂不是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一組疾病。由于血脂在血液中都是以與蛋白結合的形式存在,所以又有人將高血脂稱為高脂蛋白血癥。高血脂與動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脂肪肝、腎病等的發病有著密切關系,是形成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高血脂的直接損害可加速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因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動脈供血、供氧,一旦動脈被粥樣斑塊堵塞,就會導致嚴重后果。高血脂還可引起肝臟損害,當血脂升高超過機體代謝需要時,脂肪便在肝臟內堆積起來,形成脂肪肝。
什么是膽固醇
膽固醇是人們生命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膽固醇是一種類似脂肪的復合體,大部分由肝臟制造。人體內膽固醇的總量為100~200克。其中三分之二在體內自行合成,三分之一來自食物。膽固醇有以下兩方面的重要生理作用:
(1)膽固醇是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對控制生物膜的流動性具有重要作用,還可阻止生物膜中膜磷脂在低溫時變成結晶狀態,從而保證低溫狀態時生物膜的流動性及正常功能。
(2)膽固醇合成膽汁酸參與脂類物質的消化吸收;合成腎上腺皮質激素、雄激素及雌激素,具有廣泛的生理作用;合成維生素D,參與體內的鈣磷代謝,從而保證骨骼的正常發育和代謝。
因此,足量的膽固醇對人是至關重要的。
膽固醇的來源
血液中膽固醇的主要來源有兩個途徑:一是從食物中來,一是在體內自己合成。人體膽固醇主要由機體自身合成,每天約可合成1克左右,僅從食物中攝取少量。
正常人每天膳食中的膽固醇,主要來自動物內臟、蛋黃、奶油及肉等動物性食品。
人體除腦組織及成熟的紅細胞外,幾乎全身各組織都可合成膽固醇。肝臟是合成膽固醇的主要場所,體內膽固醇70%~80%由肝合成,10%由小腸合成。
人體內的膽固醇在不斷生成的同時,也在不斷消耗,從而避免過量膽固醇在體內的蓄積,造成危害。膽固醇在肝臟中中轉化成膽汁酸是膽固醇在體內代謝的主要去路。正常人每天合成1.0~1.5克膽固醇,其中約2/5(0.4~0.6克)在肝臟中轉化為膽汁酸,隨膽汁排入腸道,促進脂類物質的消化吸收。膽固醇消耗的其他途徑還有:在腎上腺皮質合成醛固酮、糖皮質激素、雄激素和雌激素,在睪丸可直接以膽固醇為原料合成雄激素,在卵巢和胎盤可合成雌激素和孕激素。這些激素統稱為類固醇激素,它們在肝臟滅活后,90%由腎臟隨尿排出。
血液中理想的總膽固醇水平
無冠心病的成年人,理想的血清總膽固醇水平低于5.2毫摩爾f 升,低水平的HDL-膽固醇(即低于0.9毫摩爾/升),被認為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HDL-膽固醇降低會增加冠心病的危險性,而較高水平的HDL-膽固醇可保護人群不患冠心病,即HDL-膽固醇超過1.6毫摩爾/升為冠心病的負向危險因素。
最近的研究表明,無論血清總膽固醇水平高或低,只有HDL-膽固醇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腦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性就會增加。
血液中理想的甘油三酯水平
高甘油三酯血癥是否為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一直存在爭議。最近的研究表明,高甘油三酯血癥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高甘油三酯血癥與冠心病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心絞痛、心肌梗塞)之間直接相關,或者在伴有低HDL-膽固醇水平時直接相關,或者在伴有低HDL-膽固醇水平時使這一相關性加強。
高甘油三酯血癥是脂蛋白代謝異常的一種反映,往往伴有HDL 水平下降和小的致密的LDL 水平升高。小的致密的LDL 有更強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此外,高甘油三酯血癥時,往往還伴有高胰島素血癥、胰島素抵抗和高凝狀態。Stockholm 的研究結果表明,用氯貝丁酯和煙酸治療高甘油三酯血癥后,冠心病死亡率的降低與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的下降呈顯著相關。另一項降低膽固醇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也表明,用考來替泊和煙酸治療三年后,血管造影證實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進展延緩,僅見于甘油三酯顯著降低的高甘油三酯血癥治療組。
ATPII 報告將甘油三酯水平分為四級:正常水平,低于2.3毫摩爾/升;臨界高水平,2.3~4.5毫摩爾/升;高水平,4.5~11.3毫摩爾/升;極高水平,超過11.3毫摩爾/升。甘油三酯處于臨界高水平和高水平的患者,常常伴有導致冠心病危險性增加的脂質紊亂,如家族性復合型高血脂和糖尿病性脂質紊亂血癥。甘油三酯水平超過11.3毫摩爾/升的患者患急性胰腺炎的危險性大大增加。
我國正常人血脂水平比相應年齡、性別的歐美人為低。理想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是0.34~1.7毫摩爾/升。血清甘油三酯水平>;;1.7毫摩爾/升則3為高甘油三酯水平。
脂蛋白的分類
人體脂蛋白大體分為以下四類:
(1)乳糜微粒(CM)乳糜微粒的主要功能是運輸外源性甘油三酯。從消化道吸收的甘油三酯等酯類,在小腸粘膜上皮細胞內合成CM,通過淋巴進入血液。CM 中甘油三酯的釋出依賴于脂蛋白脂酶(LPL)的催化,該酶使甘油三酯分解成脂肪酸后進入脂肪組織,并重新合成甘油三酯而儲存。正常人進食后,血中CM 很快升高,但CM 半衰期很短,僅為5~15分鐘,在血漿中降低也很快,因而正常人進食后,血漿可短暫混濁,一般于食后6小時內,CM 被清除,而血漿復又澄清,清晨空腹時血中并無CM 存在。空腹時血漿中出現CM,常見于Ⅰ型和V 型高脂蛋白血癥病人。由于CM 顆粒大,不能進入動脈壁,一般不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但近來的研究發現,其中間代謝產物極低密度脂蛋白是一種異常的脂蛋白,可能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故不可輕視。
(2)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極低密度脂蛋白主要功能是運輸肝臟中合成的內源性甘油三酯。無論是血液運輸到肝細胞的脂肪酸,還是糖代謝轉變而形成的脂肪酸,在肝細胞中均可合成甘油三酯。在肝細胞內,甘油三酯與ApoB100、膽固醇等結合,形成VLDL,并釋放入血。在低脂飲食時,腸粘膜也可分泌一些VLDL 入血。VLDL 人血后的代謝,大部分變成低密度脂蛋白(LDL)。由于VLDL 在血中代謝較慢,半衰期為6~12小時,故空腹血中仍有一定含量的VLDL。VLDL 由于攜帶的膽固醇相對較少,且它們的顆粒相對較大,故不易透過動脈內膜。
因此,正常的VLDL 一般沒有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但是,由于VLDL 中甘油三酯占50%~70%,膽固醇占8%~12%,所以VLDL 水平明顯增高時,也提示血漿中除甘油三酯外,膽固醇水平也隨之增高。
(3)低密度脂蛋白(LDL)低密度脂蛋白是由極低密度脂蛋白轉變而來。目前已經證實,低密度脂蛋白是所有血漿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脂蛋白。研究證明粥樣斑塊中的膽固醇來自血液循環中的低密度膽固醇,經過氧化后具有更強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低密度脂蛋白把膽固醇從肝臟運送到全身組織,當低密度脂蛋白過量時,它攜帶的膽固醇便積存在動脈壁上,久之,則容易導致動脈硬化。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被稱為“壞的膽固醇”。
(4)高密度脂蛋白(HDL)它運載周圍組織中的膽固醇到肝臟進行代謝,所以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種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血漿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護因子。
高密度脂蛋白扮演清道夫角色,它將周邊組織多余的膽固醇送回肝臟,然后降解為游離膽固醇,再轉化為膽汁酸或直接通過膽汁從腸道排出,達到抗血管硬化的目的。它還有維護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及保護血管免于血栓的形成。高密度脂蛋白增加,動脈壁被膽固醇囤積的機會就減少。動脈造影證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與動脈管腔狹窄程度呈顯著的負相關。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被稱為“好的膽固醇”。
高血脂的診斷標準
國內一般以成年人空腹血清總膽固醇超過5.7毫摩爾/升,甘油三酯超過1.70毫摩爾/升,診斷為高血脂。其中以LDL-C 升高的危害最大。高血脂在我國已不少見,成人中血總膽固醇(TC)或甘油三酯(TG)升高者約占10%至20%,甚至兒童中也有近10%血脂升高,而且高血脂的發生率還有逐漸上升的趨勢,這與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飲食習慣發生改變等原因有密切關系。因為患者往往同時還有高密脂蛋白一膽固醇(HDL-C)的降低,所以“高血脂”改稱“血脂異常”更為合適。
高血脂患者有向年輕化發展的趨勢。一般情況下,高血脂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有增高的趨勢,患者以45~60歲的成年人為主,其中中青年男性較多,中年以后的女性患者也不少,就目前臨床發現,年輕人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
(1)高膽固醇血癥
正常人的血總膽固醇應低于5.2毫摩爾/升,如超過5.7毫摩爾/升可診斷為高膽固醇血癥,血總膽固醇含量介乎二者之間者為邊緣性或臨界性升高,也屬不正常情況。血總膽固醇升高的確切病因尚不詳知。有的發病與家族遺傳有關,其家人中多有血膽固醇升高者,而且有的很年輕即發生了冠心病。有的患者則可能因長期大量進食含膽固醇甚多的食物,如:肥肉、豬油、動物內臟、貝殼類海鮮等,而使血總膽固醇升高。此外,肥胖、年齡增長(老年)、女性絕經等也與血總膽固醇升高有關。總之,大多數患者的發病是遺傳基因缺陷或者這種缺陷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只是目前尚難于對每位患者的病因作出診斷。因而稱為“原發性高膽固醇血癥”。少數患者的發病是其他疾病,如甲狀腺機能過低、慢性腎病、糖尿病所致;某些藥物如利尿劑中的雙氫克尿塞、激素類中的強的松或地塞米松等長期服用也可導致血膽固醇增高,因為這類患者的發病是在原有的疾病基礎上產生,故稱為繼發性膽固醇血癥。不論本病為原發還是繼發,它們都表現為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一膽固醇(LDL-C)升高。血膽固醇與低密度脂蛋白的增高是促發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所以,高膽固醇血癥的防治是預防冠心病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鍵措施之一。
(2)高甘油酯血癥
凡血甘油三酯超過1.7毫摩爾/升即為本癥。其病因也與飲食有關,長期進食含糖類過多的食品、飲酒、吸煙以及體力活動過少都可引起其發生。甘油三酯明顯升高常見于家族遺傳疾病,與遺傳基因異常有關,這些患者的血液抽出后,上層往往像奶油狀,下層則混濁。
他們較易發生急性胰腺炎。糖尿病、膽道阻塞等疾患也可促使“繼發性甘油三酯血癥”的產生。甘油三酯增高也很可能是冠心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患者有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升高,如果其HDL-C 還同時明顯降低,便更易促發冠心病。
(3)混合性高血脂
血中總膽固醇與甘油三酯同時升高者即可診斷為本病。其病因也與遺傳、飲食或其他疾病有關,由于兩種血脂成分均異常,且其HDL-C 常常明顯降低,故引發冠心病的可能性更大。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癥
HDL-C 水平降低將增加冠心病的危險。低HDL-C 血癥(HDL-C%0.9毫摩爾/升)被列為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低HDL-膽固醇血癥可伴有下列三種血清脂質改變:
①低HDL-C 血癥伴LDL-C 水平升高;
②低HDL-C 血癥伴高甘油三酯血癥;
③低HDL-C 血癥伴正常血清脂質,即孤立性低HDL-C 血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