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1章 附錄 分離體驗量表第2版(DES Ⅱ)
- 第30章 我該如何是好?辦法總比問題多|你問我答|
- 第29章 退休 生病……如何讓老人的晚年生活更幸福|老年創傷|
- 第28章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憋出內傷怎么辦|男性創傷|
- 第27章 女性為什么更容易受傷|女性創傷|
- 第26章 怎么避免孩子重復自己經歷過的痛苦|兒童創傷|
第1章 你是否也有未愈合的心理創傷|創傷自我覺察|
重大的創傷性事件
重大創傷性事件的兩個標準
心理創傷是指一個人經歷重大創傷性事件,并且在當時或一段時間后產生的創傷性結果。那么,何謂重大創傷性事件?它應該符合兩個標準。
1.現實生活中危及生命的重大事件
重大創傷性事件是指讓身心受到的傷害強度非常大的事件,比如親友死亡,造成大量人員死亡的重大災難;或者造成一次性身心傷害強度特別大的事件,如導致受傷者重傷、失明、截肢等的傷殘事件。
2.發生的事件突破內心的信念
創傷的形成還建立在一個人的基本信念之上——我們能夠活下來往往基于這樣的虛幻信念,可謂之神話,就是“壞的事情不會發生在我的身上”“死亡這種事情,離我遠得很”。但是當這種信念被所發生的重大事件突破,人的內心就會產生創傷。所以,所謂重大事件的“重大”,也指事件突破了人們多年生活經驗構建起來的虛擬神話。
有一次,我在呼和浩特參觀博物館,看到一對夫妻跟他們的孩子在玩躲貓貓,但是他們的目的不是跟孩子玩,而是要看孩子在父母“失蹤”后有什么反應。當時,這個孩子看上去只有兩三歲,當他突然回頭,看不見父母,周圍也沒什么人時,立刻“哇”的一聲就哭起來,邊哭邊喊“媽媽,媽媽”。
年輕的夫婦躲在很遠的地方,好像還很開心的樣子,因為他們驗證了孩子是需要父母的。其次,他們驗證了內心這樣一個開玩笑的想法:“哎,你看,孩子真的嚇著了!”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一個信念:父母是不會拋棄我的。當父母跟孩子開這個玩笑時,孩子的信念被突破了。因此在那一瞬間,孩子是真的被嚇壞了,覺得天都塌下來了——“爸爸媽媽拋棄了我”!對于孩子來說,被父母拋棄就意味著無法生存。在心理上,孩子立即會感覺到無法活下去,所以對孩子來說,這件事情在內心被放大至突破了“父母不會拋棄自己”的信念。
對孩子不能隨便開這樣的玩笑。因為這個玩笑在孩子的內心很可能會被放大,甚至等同于發生了現實世界的拋棄。孩子心理發展還不成熟,難以識別內心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區別。孩子沒有成人那樣的識別能力,“哦,這是在跟我開玩笑”。孩子的內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距離很近,所以他會將玩笑信以為真。因此不要輕易跟孩子開玩笑,也不要輕易說“你是垃圾堆里撿的”“我們不要你啦”諸如此類的話,這些對孩子來說,相當于詛咒——他不能面對的詛咒。
重大事件的“重大”對于成人來說,可能在強度上表現為重大,但對于孩子來說,它的表現就是在內心被放大到突破信念的程度。對孩子來說,什么樣的事件會突破信念?就是那些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忽略、沒有被照顧、被拋棄的事件。
重大創傷性事件的兩個特點
1.現實性和傷害強度
現實性是指事件是真實發生過的,如真的發生車禍。傷害強度是指事件的嚴重程度,如嚴重軀體創傷、一次性多器官損傷、死亡,甚至是多人死亡。創傷事件的重大性與現實性和傷害強度有關。
2.與個體內在的體驗有關
如前面所說的父母在博物館與孩子玩躲貓貓的例子。由于孩子內心無法理解這個玩笑,也無法接受“父母對自己的拋棄”。因此,他會信以為真,并且把這件事放大。于是這件事就變成了危及生命的重大事件,對孩子來說,這就叫作重大創傷性事件。
心理創傷事件的分類
根據創傷的來源,心理創傷事件可以分為三類。
1.自然災害
以美國加州發生的山林大火為例,大火瞬間就把居民的房屋、幾乎所有財產燒毀了,甚至危及生命,人們不得不逃離家園。面對這樣重大的自然災害,人們除了接受,別無他法。
2.人工災害
人工災害,比如汽車事故、列車出軌、飛機失事、建筑事故等。這些事故會造成大量傷亡,但都不是人們有意為之的,是通過人類制造的工業產品間接造成的傷亡,所以我稱之為人工災害。人工災害的發生比較頻繁,很多時候受害個體可以獲得保險或責任方賠償,因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安撫。
3.人為傷害
人為傷害與人工災害是有差別的,指有意地折磨、傷害受害者。人為傷害包括綁架,強奸,有意的情感和軀體虐待、性虐待等。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不僅因為爭奪資源、掠奪財物等而殺人,還會因為要獲得一些快感、樂趣或特殊的愛好而折磨自己的同類,甚至以折磨同類為樂。人為傷害是極易導致創傷性結果的心理創傷事件。
心理創傷的自愈能力
創傷包含兩個要素:創傷性事件和創傷性結果。創傷性事件包括自然災害、人工災害和人為傷害。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創傷性事件都會導致創傷性結果。人類進化到現在擁有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創傷自愈能力。可以說,人類經歷過無數天災人禍活到現在并不容易,能夠成功地生存下來,主要在于人不僅能把創傷變成經驗,而且還能把創傷變成動力。所以,建議不要輕易給別人進行心理創傷治療,因為很多人是有能力自愈的。
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說兩句話:第一句是“哭吧,你哭出來就好了”,意思是說你有什么事情你說吧;第二句是“哎呀,這件事情都已經過去了,就不要再說了”。這兩句話指出了兩個方向,即“說”與“不說”。對一般人來說,這樣表達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們不是專業的心理治療師,他們可能只是為對方提供傾訴的渠道,或者對傾訴者進行說服教育而已。
但是,對于心理治療師而言,就需要對“說”和“不說”的原因、后果以及前提條件有清楚的認識和周密的考慮。有的心理治療師總喜歡邀請來訪者描述創傷性事件發生的過程。來訪者對于創傷產生的過程“說”還是“不說”,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不是所有創傷都需要心理治療來干預,80%~90%的人經歷創傷性事件后一段時間內基本可以自愈。所以,對于大部分遭遇創傷性事件的人,事后需要多多陪伴他們,不建議他們輕易去做心理治療。不過,10%~20%的人經歷創傷性事件,尤其是人為傷害后,很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創傷。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存在沒有創傷的人,只不過是創傷大小以及處理創傷能力不同而已。所以,需要牢記這一點,創傷可以讓我們積累生活的經驗,并且可能會通過創傷為我們形成新的動力。有人說:創傷是光照進你心里黑暗的那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