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傳遞的形式
創傷發生以后會影響到下一代,甚至是第三代,這種現象叫創傷的傳遞。
多年前,有一個學生在BBS(網絡論壇)上寫“我要把我的老師殺掉”。他詳細地描述了他要如何“殺”他的老師。
他的描述如此之詳細,而且這個計劃看上去還是可行的,因此學校高度重視,并找到我。校方說這個學生只是在BBS上留言,學校還沒有發生流血事件。校方問:“是否需要告訴他我們知道他是誰,并通知他的室友先轉移?”我說:“那還猶豫什么呢?先把他叫到我這兒來,而且把他父母也叫過來。”
見面之后,我發現他是一個反差非常大的人,外表文質彬彬的,戴著眼鏡,皮膚白皙,說話慢條斯理的,沒有絲毫兇猛的特性。
從人格角度分析——人格分為主要人格和劣勢人格——如果一個人平時表現比較斯文內向,可能他的內在就隱藏著正好相反的性格,這種隱藏的性格就是他的劣勢人格。從創傷的角度而言,他隱藏的帶有殺戮性質的攻擊性從何而來呢?如果從日常學習生活來看就會百思不得其解,因為他平時與同學關系還好,學習成績也可以,也沒有遭受校園霸凌。
因此我詢問了他的父母。他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父親在回憶的時候說到一件事:“孩子的爺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毒打過,而那個情景我看到了,但是當時我兒子并沒有出生,他根本沒有目睹那件事。后來孩子的爺爺也沒有再提起那件事,因為不愿意提。”這時孩子的父親自言自語道:“也許是那件事情對他有影響。”
其實這位父親的推理是很有道理的。關于創傷的傳遞,有學者做過分析和研究,認為創傷發生在某一個人身上時有幾種傳遞形式:水平層面傳遞,包括傳遞給伴侶、傳遞給同輩;垂直層面傳遞,包括代際傳遞、隔代傳遞。
水平層面傳遞
比如,創傷傳遞給創傷經歷者的伴侶。夫妻之間互相指責抱怨、吵架,甚至打架,導致家里的整體氣氛特別不好,制造了一個創傷傳遞的過程。
此外,創傷傳遞給周圍同輩。比如兄弟姐妹、堂/表兄弟姐妹,以及來往密切的朋友。
垂直層面傳遞
垂直層面傳遞是最容易出現的一種創傷傳遞形式,如父母心情不好,孩子在家里就大氣不敢出。想要“殺”老師的例子是垂直傳遞中的隔代傳遞。爺爺的創傷隔了一代傳遞到孫子身上。雖然孫子并不知道爺爺的經歷,可是他的內心有種無法解釋的狂怒,所以父親的推論是有道理的。
重大創傷在三代人身上的不同表現與結果
創傷的傳遞是有一定規律的。
遭受重大創傷的人可能會比較壓抑,這部分人的自殺率相對比較高。
這種創傷傳遞到第二代表現為反社會和憤怒的形式。第二代往往顯得憤世嫉俗,覺得遭到不公平的對待,總是對社會、對環境、對人不信任。比如,有些人會發表一些反社會言論。從創傷的角度理解,這就是他們憤怒的表達。
當重大創傷傳遞到第三代時,第三代人開始對自己無法解釋的情緒感興趣,想要探索其來源,繼而在探索過程中對家庭的傳承感興趣,于是去尋找相關資料還原歷史事件,變成了歷史的記錄者。
綜上所述,重大創傷導致第一代抑郁,第二代可能呈現出反社會憤怒,而第三代成為歷史記錄者。這種歷史的記錄反映了一種現象,即特別重大的創傷是繞不過去的,它遲早是要說出來的,而說出來才是對創傷進行最終處理和療愈。
創傷用什么形式說出來、在什么時間說出來特別重要。并不是說,重大創傷事件一發生就要馬上說出來。比如,一個人遭遇強奸后,如果讓她把過程詳細地說出來,這會對她造成再一次的創傷。但是多年以后,當她成長了,當她有足夠的時間、足夠的資源和力量支持的時候,她再主動訴說這件事情,就不會對她造成再一次的創傷。
共識記憶與共享記憶對創傷的療愈
學者徐賁在《中國人人格的深層分析》中描述到,當創傷被記錄下來以后,就形成了共識記憶和共享記憶。共識記憶和共享記憶是創傷療愈的重要途徑。
共識記憶是指人們對共同經歷的記憶。如一起參加一個晚會或同學會,那么每個到場的人都會有參與晚會或同學會的共識記憶。
共享記憶是指一個沒有參與、經歷某事件的人,反復聽別人述說該事件或看該事件的文字描述而產生的關于該事件的記憶。一次創傷怎樣才能被別人記住呢?一定要有人反復去講。如果沒有人去講,或被其他人篡改,那么就無法形成共享記憶。所以,一部電影、一部文學作品、一個反復要求的道歉、一個事件還原的說明、一個追悼會或儀式,都能使我們回到過去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場景,形成共享記憶。
中華民族為什么能夠綿延數千年呢?原因之一就是在創傷的傳遞過程中,我們有一些共享記憶通過史書、文獻和儀式得以傳遞。比如清明節的儀式是對親人的祭奠等。通過這種儀式,能夠讓我們的記憶變成一種共享記憶,能夠讓我們的創傷得到處理,從而使創傷傳遞的不再是創傷,而是應對創傷的經驗。
所以,要防止創傷橫向、水平地擴散,而要讓創傷在垂直層面向下傳遞,向第二代、第三代傳遞,甚至在整個民族代代相傳。因此,共享記憶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