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50章 基本功十:法律常識基本功(7)
- 第49章 基本功十:法律常識基本功(6)
- 第48章 基本功十:法律常識基本功(5)
- 第47章 基本功十:法律常識基本功(4)
- 第46章 基本功十:法律常識基本功(3)
- 第45章 基本功十:法律常識基本功(2)
第1章 基本功一:企業常識基本功(1)
(第一節)中小企業的特點與地位
1.中小企業是如何界定的
中小企業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解釋和規定。
美國1953年頒布的《中小企業法》規定:“凡是獨立所有和經營,并且在某一事業領域不占支配地位的企業均為中小企業。”英國政府1969年任命成立的波爾頓委員會認為識別“中小企業”應根據三個特點:中小企業一般占有相關市場的較小部分;中小企業沒有任何定型的管理機構;中小企業不受母公司的控制,有決策上的自由。
我國對中小企業的界定和劃分標準自建國以來先后進行過幾次大的調整。
1988年國家有關部門,頒布了《大中小型企業劃分標準》(以下簡稱《標準》)。該《標準》按企業生產規模把企業分為特大型、大型(細分為大一、大二兩類)、中型(細分為中一、中二兩類)和小型。同時,該《標準》還規定凡產品比較單一的企業,一般以生產能力為參照系進行界定,產品和設備比較復雜的,一般采用企業擁有的固定資產價值為參照系來界定企業規模的大小。
1992年國家經貿委發布了《大中小型工業企業劃分標準》。但1992年的《標準》只對原有(即1988年)的《標準》的細節問題作了一些補充和調整。
到1999年8月,我國又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對企業的劃分標準做了重新修訂,公布了新的《工業企業劃分標準》。該《標準》統一按照銷售收入、資產總額和營業收入歸類,主要衡量指標是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新標準將年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均在5億元以上的劃為大企業,其中年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均在50億元以上的為特大型企業;年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均在5000萬元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其余的均為小型企業。
2.中小企業的特點是什么
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經營規模小
中小企業就是指相對于大企業來說經營規模比較小的經濟單位。因此勞動力數量、固定資產占有量、產品生產能力等方面低于大企業。
二、影響力小
中小企業占有相關市場的較小部分,意味著它對產品價格、銷售數量或所處的環境影響很小,或沒有力量施加影響,因此其抗風險的能力弱,也就決定了中小企業必須在競爭中求生存,并迫使自己不斷創新。而大中型企業對市場影響力大,抗風險能力強,發展到一定程度,往往與壟斷相聯系。
三、企業主的行為對中小企業影響極大
中小企業獨立所有、獨立經營,加上職工少,企業主可以采取直接管理方式或職能式管理,控制整個企業的運轉。中小企業管理環節少,企業主的決策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變為企業的行動。企業主的行為幾乎等同于企業的行為。而大企業大部分采用部門管理,管理環節多,機構復雜,企業主的設想轉變成為企業的行為要經過多方面的認證,然后由上至下逐級貫徹,在該過程中企業主的很多設想并不能完全變為企業的行為,因而其決策時間較長。
3.中小企業在我國處于什么樣的地位
衡量中小企業的地位,應依據三個標準,一是中小企業在全部企業中所占的比重;二是中小企業吸收的從業人員在全部從業人員中所占的比重;三是中小企業的產值在全部產值中所占的比重。
1.美國:1982年249人以下的企業占全部企業數的96.2%,從業人員占46.9%,附加價值占38.4%。
2.英國:1986年制造業中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7%;從業人員占39.2%,凈產值占33.3%。
3.日本:1986年300人以下中小企業數占全部企業數的99.3%,中小企業從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的80.6%。制造業中,中小企業的產值占全部產值的55.5%。
4.法國:1980年制造業中2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7.7%;商業中100人以下的企業占99.3%;服務業中100人以下的企業占98.1%。
5.中國:2004年中小企業對中國的GDP已經超過50%,吸納就業人員超過全社會就業人員人數的75%。作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中國內地中小企業單位數已占全部企業單位數的99%,所創造的工業新增產值占全部工業新增產值的70%左右,所提供的出口超過出口總額的六成,已經成為內地經濟發展、市場繁榮和就業擴大的重要基礎。
小企業之所以大量存在,根本原因在于這種形式具有小型、分散、適應性強等特點。而在社會生產與交換中,總有一部分生產與交換,只適合于小規模分散經營,再加上中小企業的內在生命力,使其成為社會經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二節)中小企業的宏觀環境與未來
4.我國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有哪些政策
由于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各級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為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當前國家有關部門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政策規定有:
一、稅收優惠政策
2007年2月,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了《關于促進創業投資企業發展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07]31號)。這項重要激勵政策的出臺,標志著中國創投行業正迎來一個蓬勃發展的春天。
《通知》指出,創業投資企業采取股權投資方式投資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術企業2年以上(含2年),符合規定條件的,可按其對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投資額的70%抵扣該創業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
二、財政支出政策
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不斷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財政資金支持力度,設立了多項以中小企業為支持對象的專項資金和基金,這些專項資金和基金在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上開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999年5月,國辦轉發了科技部、財政部(《關于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的暫行規定》國辦發[1999]47號),決定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探索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客觀規律,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新型機制。2000年10月,財政部和原外經貿部根據國辦通知精神,聯合制定了《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管理(試行)辦法》(財企[2000]467號),以鼓勵中小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促進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一些地區也不同程度地安排了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財政專項資金。如上海市在2003年安排了3.8億元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信用擔保、技改貼息、國際市場開拓等9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事項;廣東省決定5年內安排20億元財政資金,支持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的發展。這些措施,緩解了中小企業發展資金不足、使用分散、來源無保障的矛盾,促進了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
三、金融信貸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