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3評論

第1章 國學經典神話傳說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是一部富于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全書 18 篇,約 31000 字。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

精衛填海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山海經卷三·北次三經·發鳩山》

【譯文】

從神囷山再往北二百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生長著很多柘樹。山上有一種鳥,形狀像烏鴉,頭上有花紋,長著白色的嘴巴、紅色的爪子,它的名字叫精衛。它的叫聲與它的名字同音。傳說精衛鳥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有一天她到東海游泳,被淹死沒有回家,便化成了精衛鳥。它經常從西山口含樹枝和石頭去填東海。漳水是從這座山流出,向東流入黃河。

刑天舞戚

【原文】

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戚以舞。

《山海經卷七·海外西經·刑天與帝爭神》

【譯文】

刑天與天帝為了爭奪神位,進行了一場戰斗,結果天帝砍斷了刑天的頭,把他的頭埋在常羊山上。刑天雖然沒有頭,仍不罷休,以兩只乳頭做眼睛,以肚臍做嘴巴,一手持盾牌一手操大斧繼續作戰。

夸父追日

【原文】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山海經卷八·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

【譯文】

神人夸父追趕太陽,一直追到接近太陽的地方。這時夸父很渴,想要喝水,于是就喝黃河和渭河中的水,喝完了兩條河水還是不解渴,又要向北去喝大澤中的水,還沒走到,在半路上就渴死了。他死時所拋掉的手杖,后來變成了一片桃林。

西王母

【原文】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有獸焉,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大穰。有鳥焉,其狀如翟而赤,名曰勝遇,是食魚,其音如錄,見則其國大水。

《山海經卷二·西次三經·玉山》

【譯文】

從嬴母山再往西三百五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玉山,這里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西王母身形像人,豹尾、虎牙而且善于嘯叫,蓬松的頭發上戴著玉勝,她掌管著天下的災禍及五刑殘殺等事宜。山中有一種野獸,它的身形像狗,豹皮花紋,它的角像牛角。它的名字叫狡,它的叫聲如同狗叫,哪個國家出現這種野獸,哪個國家就將五谷豐收。山中還有一種鳥,形狀像長尾雞,紅色的羽毛。這種鳥名叫勝遇,以吃魚為生,它的叫聲像鹿鳴。哪個國家出現這種鳥,哪個國家將會發大水災。

【原文】

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

《山海經卷十二·海內北經·西王母》

【譯文】

西王母靠倚著小桌案并且戴著玉勝。她的南面有三只勇猛善飛的青鳥,這些鳥負責為西王母覓取食物。西王母和三青鳥在昆侖山的北面。

【原文】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山海經卷十六·大荒西經·昆侖西王母》

【譯文】

在西海的南面,流沙的邊沿,赤水的后面,黑水的前面,屹立著一座大山,就是昆侖山。有一個神人,長著人的面孔、老虎的身子,尾巴有花紋,而尾巴上有許多白色斑點,這個神就住在昆侖山上。昆侖山的周圍,被弱水匯聚的深淵環繞著。深淵的外邊有座炎火山,一投進東西就會燃燒起來。山上有個神人,頭上戴著玉制首飾,滿口的老虎牙齒,有一條豹子似的尾巴,住在洞穴中,名叫西王母。這座山中世間萬物應有盡有。

大禹治水

【原文】

共工之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于九土。其所■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臺,在昆侖之北。

《山海經卷十七·大荒北經·共工臣相繇》

【譯文】

共工有一位臣子名叫相繇,長了九個頭,身體像蛇一樣盤旋成一團。他貪婪地霸占九座神山以供其食用。他只要張口一吐,那兒立即變成大沼澤,那臭味不是辛辣的就是很苦的,百獸中沒有能居住這里的。大禹為了治水,殺死了相繇,而相繇的血又腥又臭,以致那里不能種植谷物;當地雨水又多,水澇成災,使人不能居住。大禹去堵水,多次堵住,又多次塌陷,于是形成了大水塘。諸帝于是把它建成祭臺。祭臺在昆侖山的北面。

【原文】

帝俊生三身,三身生義均,義均是始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陰,是始為國。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山海經卷十八·海內經·巧倕叔均》

【譯文】

帝俊的后代是三身國的人。三身人生了義均,義均是最早的巧匠,從他開始人們會制作各種農具。后稷開始播種各種農作物。后稷的孫子叫叔均,這位叔均最先使用牛耕田。他在大比赤陰受封而建立了最早的國家。大禹和鯀最早使天下均衡地劃分為九州。

【原文】

洪水滔天。鯀竊帝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經卷十八·海內經·鯀竊息壤》

【譯文】

洪荒之時,到處是漫天大水。鯀便偷拿天帝的能自生自長的土壤用來堵塞洪水,但是他沒有得到天帝之令。天帝派祝融把鯀殺死在羽山之郊。鯀死后剖腹生下了禹,天帝便命令禹去治理洪水,劃定天下九州。

黃帝傳說

【原文】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饑。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歲,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黃帝乃取峚山之玉榮,而投之鐘山之陽。瑾瑜之玉為良,堅粟精密,濁澤有而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為祥。自峚山至于鐘山,四百六十里,其間盡澤也。是多奇鳥、怪獸、奇魚,皆異物焉。

《山海經卷二·西次三經·峚山》

【譯文】

從不周山再往西北四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峚山,這座山遍地是丹樹,紅紅的莖干上長著圓圓的葉子,開黃色的花,結紅色的果子,味道甜甜的,吃了這種果子就不會感到饑餓。丹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西流入稷澤。丹水中有許多白色的玉石。這里有玉膏,它的源頭處急流奔涌,相傳黃帝就服食享用過這種玉膏。這里還有一種黑色的玉石。用這涌出的玉膏,去澆灌丹樹,經過五年的生長,丹樹便能出光彩奪目的五色花朵,結出味道香甜的五色果實。黃帝還采取峚山中玉石的精華,投種在鐘山的南面向陽的地方,便能生成瑾和瑜這兩種美玉。這兩種玉堅硬而紋理精密,潤厚而富有光澤,五彩繽紛,剛柔相濟。這種玉還可以用作祭祀天地鬼神的供品,君子佩帶它可以防災避邪。從峚山到鐘山,相距四百六十里,兩山之間都是水澤。這里有許多奇怪的鳥、怪異的獸、奇特的魚,都是世間極為罕見的物種。

【原文】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鐘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殺葆江于昆侖之陽,帝乃戮之鐘山之東,曰■崖。欽■化為大鶚,其狀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鵠,見則有大兵;鼓亦化為鵕鳥,其狀如鴟,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其音如鵠,見即其邑大旱。

《山海經卷二·西次三經·鐘山》

【譯文】

從峚山再往西北四百二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鐘山。鐘山山神的兒子叫鼓,鼓長著人的面孔,龍的身形。它曾與一個叫欽■的神聯手把葆江殺死在昆侖山的南坡。黃帝因此發怒,便將鼓和欽■一同殺死在鐘山東邊的■崖。欽■死后化成一只大鶚鳥。大鶚鳥體形像雕,全身是黑色的花紋,長著白色的腦袋、紅色的嘴巴、老虎一樣的爪子,它的叫聲如同晨鵠啼叫。這種鳥一旦出現,天下就會戰亂。鼓死后化成了鵕鳥,形狀像鷂鷹,紅色的爪子、直長的嘴巴、羽毛上有黃色的花紋、頭是白色的。它的叫聲同鵠的叫聲相似,哪里出現這種鳥,哪里就會有大旱。

【原文】

又東十里,曰青要之山,實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駕鳥。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是多仆累、薄盧。■武羅司之,其狀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齒,而穿耳以鐻,其鳴如鳴玉。是山也,宜女子。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鳥焉,名曰鴢,其狀如鳧,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狀如葌,而方莖、黃華、赤實,其本如藁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

《山海經卷五·中次三經·青要山》

【譯文】

從敖岸山再往東十里的地方,有座山叫青要山。這里實際就是黃帝所秘密居住的地方。從青要山山頂向北可以看見一連串曲折迂回的河段,這里有很多駕鳥。向南遠眺,可以看見墠渚。墠渚是禹的父親鯀死后神化為黃熊的地方,這個國家有很多蝸牛和田螺。青要山由山神武羅主管。武羅神長著一副人的面孔,但全身長有如豹斑似的花紋,腰很小,齒很白,戴著金耳環,不時發時如玉器相擊時的聲音。這座山,適合女子居住。畛水是從這座山流出,然后向北流入黃河。山中有一種鳥,名叫鴢,形狀像鴨子,青色的身子,淺紅色的眼睛,深紅色的尾巴,吃了這種鳥肉,能使人生育旺盛,容易受孕生子。山上還有一種草,形狀似蘭草,方形的草莖,開黃色的花,結紅色的果實,根部像藁根,名字叫荀草,服用這種草,能使人皮膚更好,變得更漂亮。

【原文】

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在軒轅國北。其丘方,四蛇相繞。

《山海經卷七·海外西經·窮山》

【譯文】

窮山在軒轅國的北面,這個國家的人不敢向著西方射箭,因為他們敬畏黃帝的威靈所在的軒轅丘。軒轅丘位于軒轅國北部,這個軒轅丘呈方形,有四條大蛇在四周圍護。

【原文】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山海經卷十四·大荒東經·東海夔牛》

【譯文】

東海中有座流波山,這座山在距離東海七千里的地方。山上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牛,是青蒼色的身子但沒有犄角,僅有一條腿,出入海水時就一定會刮大風下大雨,它發出的亮光如同太陽和月亮,它吼叫的聲音如同雷響,這種獸名叫夔。黃帝得到它,用它的皮制成鼓,用雷獸的骨頭敲打這鼓,響聲傳到五百里以外,作戰時便以此來增長士氣,威震群敵。

【原文】

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

《山海經卷十五·大荒南經·宋山楓木》

【譯文】

有座山叫做宋山,山中有一種紅色的蛇,名叫育蛇。山上還有一種樹,名叫楓樹。楓樹,是蚩尤被殺之后,黃帝摘去他身上的刑具,變化而成的一種樹。

【原文】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臺,射者不敢北鄉。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魃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山海經卷十七·大荒北經·黃帝女魃》

【譯文】

有座山叫系昆山,山上有共工臺,射箭的人因敬畏共工的神靈而不敢朝北方射箭。有一個人穿著青色衣服,名叫黃帝女魃。蚩尤興兵攻打黃帝,黃帝便派應龍到冀州的原野去攻打蚩尤。應龍蓄水備戰,而蚩尤請來風伯和雨師,縱起一場大風雨。黃帝就降下名叫魃的天女助戰,雨被止住,于是殺死蚩尤。女魃因神力耗盡而不能再回到天上,她居住的地方總不下雨。叔均將此事稟報給黃帝,后來黃帝就把女魃遷徙到赤水的北面偏僻之處。叔均便成了主管田地的田神。女魃不守本分,經常逃亡,到處逞威。想要將她趕走的人,便大聲命令她說:“神啊,請回赤水北邊去吧!”并且事先清除水道,挖通溝渠以便讓女魃早日返回。

【原文】

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耳、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山海經卷十八·海內經·韓流生帝顓頊》

【譯文】

在流沙的東面,黑水的西岸,有朝云國、司彘國。黃帝的妻子雷祖生下昌意。昌意自天上降到若水居住,生下韓流。韓流長著長長的腦袋、小小的耳、人的面孔、豬的長嘴、麒麟的身子、羅圈著的雙腿、小豬的蹄子,韓流娶淖子氏的阿女為妻,生下帝顓頊。

【原文】

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有九■,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暤爰過,黃帝所為。

《山海經卷十八·海內經·九丘建木》

【譯文】

有九座山丘,都被水環繞著,名稱分別是陶唐丘、叔得丘、孟盈丘、昆吾丘、黑白丘、赤望丘、參衛丘、武夫丘、神民丘。九丘之上有一種神木,青色的葉子,紫色的莖干,黑色的花朵,黃色的果實,名叫建木,高達百仞,但是樹干上不長枝條,只在樹頂上有九根蜿蜒曲折的大干,樹底下有九條盤旋交錯的根節,它的果實像麻子,葉子像芒樹葉。大皞憑借建木登上天界,那是黃帝制作的天梯。

品牌:金石海納
上架時間:2014-03-25 15:30:55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金石海納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乡宁县| 仲巴县| 邯郸市| 弥渡县| 博客| 南陵县| 武安市| 墨脱县| 兴义市| 从化市| 陆丰市| 仁布县| 公安县| 七台河市| 辽阳市| 灵台县| 阿巴嘎旗| 习水县| 中牟县| 林甸县| 基隆市| 同江市| 龙南县| 邯郸市| 新郑市| 靖远县| 象州县| 双城市| 镇沅| 宜阳县| 出国| 沙河市| 宁海县| 会同县| 伊宁市| 甘南县| 临朐县| 比如县| 灵璧县| 邹城市| 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