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五代十國花間詞(2)

“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因為小周后當時才14歲,年紀尚小,依偎在李煜懷里,還忍不住瑟瑟發抖,這讓李煜又愛又憐。“奴為出來難,教郎恣意憐”,因為她的姐姐還在病床上,所以從道德上、良心上,無論從哪方面講,她與李煜私會這件事都不能是公開的,也不是光明正大的,所以說“奴為出來難”,借此來之不易的機會,請你“恣意憐”。

李煜在這首詞中將感觸直截了當地顯現出來,用淺顯的語言呈現出深遠的意境,情真景真,雖無意于感人,但極能動人情思。

相見歡

【原文】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譯文】

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天邊月形如鉤。院子里深鎖著梧桐,也鎖住了寂寞的清寒之秋夜。

心中的思緒,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這是離別之苦。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賞析】

這首《相見歡》是作者自述囚居生活,抒寫離愁的力作。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看似平淡,意蘊卻極為豐富。從一個“獨”字我們可看出,“無言”并非真的無言,而是無人與其言,僅僅只有六字,一下子簡練地勾勒出主人公的凄婉、悲苦的神態。“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作者接著用月光籠罩下的梧桐突出環境的寂寞清冷,“深”字用得極通俗、極準確,將寂寞之姿表現極盡。上闋雖然只是疏筆勾勒,但卻是一幅非常美麗的圖畫,而且背景極為廣闊,讀之使人如身臨其境。

下闋具體寫離愁,“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把全篇推向高潮。離愁本身是一種抽象的思想情緒,它能感覺到,但卻看不見、摸不著,要對它本身作具體描寫,確實非常困難。然而,在這首詞中,作者通過比喻使之變得具體可感,而且表達得如此貼切、自然,以至于成為千古名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寫離愁的另外一個境界,即人對它的具體感受。這種感受是不可名狀的,不能用任何一種具體東西的滋味來比擬,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浪淘沙

【原文】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譯文】

門簾外雨聲潺潺,濃郁的春意又要凋殘。羅織的錦被受不住五更時的冷寒。只有迷夢中忘掉自身是羈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時的喜歡。

獨自一人在暮色蒼茫時依靠畫欄,遙望遼闊無邊的舊日江山。離別它是容易的,再要見到它就很艱難。流走的江水和凋落的紅花跟春天一起去了,今昔對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間。

【賞析】

此詞上闋用倒敘手法,簾外雨、五更寒,是夢后事;忘卻身份,一晌貪歡,是夢中事。雨聲和春寒驚醒殘夢,使作者回到了現實中來,夢中夢后,實際上是今昔之比。

下闋“別時容易見時難”與其說它是帝王之傷別,還不如說它概括了離別中的人們的普遍遭遇。“流水落花春去也”,與上闋“春意闌珊”相呼應,同時也暗喻來日無多,不久于人世。

“天上人間”句,至今眾說紛紜,沒有一個定數解析。有人認為“天上人間”是一個專屬名詞,作者用在這里,似指自己的最后歸宿。有人則認為“天上人間”即為天上與人間相比較,今非昔比。無論我們從哪一種說法去理解,都可以看出作者無限的哀思。

作者總是執著地留戀過去,故國成了他解不開的情結,也成了他打發孤獨寂寞時光的一副強心劑,但執迷故國情結又會使他加深心中的屈辱與痛苦,可不回憶又不行,因為一旦從過去的往事中回到現實,又會痛苦不堪。這樣周而復始,作者深深地陷入了無法解開的心理怪圈,但也因為這樣真摯的傷感,讓他寫出了流傳千古的詞句。

破陣子

【原文】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譯文】

開基創業四十年的國家,縱橫三千里地的土地山河。鑲鳳的殿閣、雕龍的宮樓連接著云天,名貴的花卉、珍奇的樹木,如同煙霧擁聚、藤蘿交纏,我哪里知道有什么刀兵戰事。

一朝變成了被迫俯首稱臣的俘虜,我的腰圍像當年沈約那樣消減下去,鬢發也如潘岳那樣一片斑白。最難堪的是辭別太廟的時刻,教坊的樂隊還奏起了離別之歌。我能做的只有對著身邊的宮娥淚流滿面。

【賞析】

上闋中,作者主要強調的是南唐曾有的繁華,建國四十余年,國土有三千里廣博,居住的樓閣都是雕梁畫棟,高聳入云霄,庭內花繁樹茂,哪里經歷過戰亂的侵擾。這包含了作者對故國深深的自豪與留戀之情,一句“幾曾識干戈”,道出多少自責與悔恨。

下闋中,作者寫了國破之后的情景。“一旦”二字承上闋“幾曾”之句意。筆鋒一疊,悔恨之意更甚。終有一天國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蒼老。尤其是拜別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聽到教坊里演奏別離的曲子,更增傷感,不禁面對宮女慟哭垂淚。

作者由建國寫到亡國,極盛轉而極衰,極喜轉而極悲,卻轉得不露痕跡,實為一首表達國破家亡情緒的好詞。

虞美人

【原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

春花開落秋月圓缺往往復復到何時才算完呢?轉眼多少往事成空。小樓昨天夜里又起了東風,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國在我手中毀滅。

宮中亭臺樓閣也許還在吧,只是人的容貌已改。若問你的愁苦有多少?就如同這一江春水一般,東流不止。

【賞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絕命詞,在寫下這首詞后,宋太宗恨其“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將他毒死。全詞不加藻飾,不用典故,純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過意境的創造以感染讀者,集中地體現了其詞的藝術特色。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據史書記載,作者在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止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作者身居囚屋,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透露出他內心多少凄楚和無奈!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里暗含著作者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

以上六句,作者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后的千古絕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幾個字,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

這首詞語言凝練、優美,表意深切、感人,突破了晚唐五代詞的傳統,將詞由花前月下娛樂遣興的工具,發展為歌詠人生的抒情文體,是一首不朽之作。

鹿虔扆

鹿虔扆(938-950),五代詩人。早年讀書古詩,看到畫壁有周公輔成王圖,即以此立志。后蜀進士。累官學士,廣政間曾任永泰軍節度使、進檢校太尉、加太保,人稱鹿太保。與歐陽炯、韓琮、閻選、毛文錫等俱以工小詞供奉后主孟昶,忌者號之為“五鬼”。蜀亡不仕。其詞今存六首,收于《花間集》。

臨江仙

【原文】

金鎖重門荒苑靜,綺窗愁對秋空。翠華一去寂無蹤,玉樓歌吹,聲斷已隨風。

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藕花相向野塘中,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

【譯文】

大門深深地鎖著,荒棄的院子也靜悄悄的,只有精致的窗還凝望著這秋日的天氣。昨日的芳華已經不再,甚至仿佛未存在過一般。玉樓上的歌聲,再也聽不到了,是隨風離去了吧。

世事興亡,這些東西如煙月又怎么會知道呢?每晚夜深依然習慣一樣地投下自己的光華。野蕪的塘子里,藕花相對,葉子上的露珠,興許是荷花偷偷泣下的亡國淚吧。

【賞析】

《臨江仙》是一首感傷亡國的詞,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從格調的悲傷惆悵推測,此詞當于蜀亡所作,盡抒作者的黍離愁情、亡國悲境。

開篇二句“金鎖重門荒苑靜,綺窗愁對秋空”,便醞釀了全章冷寂荒涼的基調,一切都籠罩于無言之“靜”中,既在視覺上造成了渾重沉悶的壓抑感,又流露了幾許飽含歷史滄桑的悲哀。此處“秋”字點明時為清秋時節,而“愁”字則可謂全詞的詞眼,整章的情景描寫乃依此敷衍開去。

隨后“翠華一去寂無蹤,玉樓歌吹,聲斷已隨風”將“愁”的原因揭開,原來是人去樓空、歌吹聲斷之悲。玉樓曾經歌舞升平,觥籌交錯,熱鬧非凡,然而世事無常,無奈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昔日歡娛已經不再,深切表現了一個亡國臣子的千轉愁腸。

下闋“煙月不知人事改,夜闌還照深宮”,轉以自然景物的描寫襯抒人物之情思,“煙月”謂夜霧朦朧、薄云籠罩之月色,道出正是夜闌人盡時,為愁人故思更添愁緒;“人事改”則暗寓朝代變遷之滄海桑田,與上闋“玉樓”三句互相應和,可見文字針腳綿密。

“藕花相向野塘中,暗傷亡國,清露泣香紅”,作者又將情感表現視角由月照深宮移換至池塘荷花。經過烽煙的無情摧毀,華麗的樓臺變成了一片斷井頹垣,昔日繁花似錦的荷塘如今亦由于無人整葺而荒蕪野外,剩下的只有那疏疏落落殘留的荷花尚在綻放。作者借荷花之“暗傷亡國”點明主旨,在表達深沉心聲的同時,亦對全詞作以收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康市| 尉氏县| 寿光市| 襄樊市| 辽宁省| 兴安县| 旌德县| 临夏县| 顺义区| 军事| 交城县| 兴仁县| 平阳县| 新乡县| 晋州市| 响水县| 木兰县| 静安区| 康保县| 平阳县| 永嘉县| 蓬莱市| 神农架林区| 清水县| 崇信县| 彭泽县| 星子县| 溧阳市| 徐闻县| 邢台市| 南雄市| 玉林市| 富川| 霍州市| 镇原县| 城固县| 安义县| 江源县| 仙游县| 鹰潭市| 保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