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唐代七言絕句詩(1)

王維

王維(701-761),字摩詰。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稱“詩佛”,與孟浩然齊名,并稱“王孟”。20歲便進士及第,一生博學多才,精通佛學,擅長作畫、寫詩還通曉音樂。王維在邊塞、山水詩、絕句等方面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篇,尤其擅長五言律絕。王維在描寫自然風景方面,具有獨特造詣,描寫準確、精煉,往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境高遠。今存詩四百多首。

山居秋暝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譯文】

一場新雨過后青山特別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氣格外的涼爽。明月透過松林撒落斑駁的靜影,清澈的泉水在巖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傳出歸家洗衣女的談笑聲,蓮葉擺動,漁人收起漁網,劃著船穿過荷塘順流而歸。任憑春天的芳菲隨時令消逝,游子在秋色中,自可流連徜徉。

【賞析】

這首詩是作者在居輞川時寫的,描繪了秋雨后山居景象,體現了安閑自在的山鄉生活。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詩中第一句點明了當時的季節和環境。在初秋的一個傍晚,空曠寂靜的山谷剛剛被新雨洗過,空氣變得非常清新。其中一個“新”字用得非常形象生動,此字一出,仿佛聞到了秋雨后清涼而帶著山村泥土芳香的空氣,令人心神舒暢。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作者看到的景象,天色已暝,皓月當空,月光星星點點點綴在茂密的松林上。山泉清冽,在山石間淙淙流淌,如一條潔白的素練,在月光掩映下發出閃閃星光,這樣一個優美安靜的自然風光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忽然竹林里傳來了一陣陣的喧鬧的聲音,那是洗衣姑娘們洗衣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在搖動,是那順流而下的漁舟打破了荷塘的寧靜。原來在青松明月、翠竹青蓮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淳樸的人們。

作者在這里好像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所以最后他不禁說道:“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楚辭·招隱士》中有:“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本是招隱逸之人出山的意思,而這里作者反用其意,任由春天芳菲凋零,不必介懷,山中景色如此之好,可以把公子挽留。作者覺得“山中”比“朝中”更好。作者用自然灑脫兩筆,表明自己潔凈純樸情操,潔身自好不與官場同流合污的志向,表明其歸隱之心。

這首五言律詩,用優美的筆觸畫就了一幅唯美的山中景,作者用筆細膩,刻畫景色動靜結合,形象生動,清新自然,充滿生活情趣。通過這幅優美畫卷起興,最后抒發作者歸隱志趣,情和景完美結合,讓人看不出一點雕飾痕跡,自然天成,完美無瑕。最后一句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相思

【原文】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譯文】

紅豆樹生長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將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紅豆,它最能夠引起人們的思念之情。

【賞析】

《相思》這首詩家喻戶曉,廣為傳頌。作者在此詩中借相思豆抒發相思之情。平淡如敘的語言中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

“紅豆生南國”,作者選用了極能代表相思的紅豆來寄予相思之情,既點明了詩的主旨,又增強了詩文的相思之情。語言簡練、輕快而有形象。接著作者緊承上文,輕輕問道“春來發幾枝”,這一問顯得親切而自然。讀到這里不由得讓我們產生疑問,作者在寫相思,怎么卻問這樣一句和相思全然無關系的話呢?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其實,作者完全是按照看到紅豆思友的感情思路來寫的,因為紅豆表示了思念之情,看到紅豆就不禁思念起所思念的人,對紅豆的詢問,表現的是作者對所思念的人的關懷。這是作者巧妙地寄情于物。

“愿君多采擷”這一句又承接上一句,希望自己思念的那個人多采摘紅豆。言在紅豆意在懷思,多多采摘紅豆,寄托多多的相思之情,表達委婉曲折,而又感情真摯深沉,作者的相思之情不言而喻。最后作者以“此物最相思”作為對“春來發幾枝”的回答。同時也呼應了首句中“紅豆”,總結全詩,點明主旨,而其“最”字蘊含感情深厚,意味深長。

這首無言絕句,全篇寫紅豆,沒有一句直接抒情,但其中相思之情卻躍然紙上,言淺而意深,非常稱道。該詩語言簡樸自然、清新明快、委婉含蓄,格調健康,想象豐富,句式靈活。

渭城曲

【原文】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譯文】

渭城早晨一場春雨沾濕了輕塵,客舍周圍青青的柳樹格外清新。老朋友請你再干一杯餞別酒吧,出了陽關西路再也沒有老友人。

【賞析】

這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寫作的一首送別詩。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兩句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地點,烘托了送別的環境氣氛。清晨里,淅淅瀝瀝的小雨洗滌了古老的渭城,潤濕了輕塵,旅社周圍的柳樹青青,顯得分外新鮮。平日里道路上車馬來往不絕,塵土飛揚,而朝雨將路邊的垂柳清洗一新了。“浥”形象地寫出了新雨后空氣清新而滋潤的感覺。“新”字用得非常生動,仿若那鮮亮的綠色就在眼見。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飽含對友人的不舍、關心和擔憂等感情,而這所有的感情蘊含在了“勸酒”中。“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句充分表現了作者對朋友深沉的關心和惜別之情,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朋友你再喝一杯吧,等到出了陽關就沒有朋友陪伴你了,安西離這里路途遙遠,人煙稀少,你要好好照顧自己啊。看似普通的一句話,卻情真意切,感情真摯,意蘊悠遠。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后遷蜀地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唐朝詩人,有“詩仙”“詩俠”之稱。有《李太白集》傳世。酷愛喝酒,其詩作多以醉時所寫。

靜夜思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譯文】

皎潔的月光灑到床前,迷離中疑是秋霜一片。仰頭觀看那窗外明月,低頭不禁又思鄉聯翩。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在月夜中思念家鄉的情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寫作者作客他鄉時在夜里產生的錯覺。作者一個人在外漂泊,白日里思鄉之情尚還一時能夠忘卻,但是在這個月夜朗照的夜晚里,不禁讓作者思鄉心切。作者在夜晚恍惚看到照入屋中的月光,錯以為是地上生霜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作者逐漸從恍惚狀態中清醒過來,看到疑似霜的東西原來是月光,他自然抬頭望著明凈的明月,在這個凄冷的夜晚,明月不禁讓作者想到了家鄉,想著這明月也照著家鄉吧。作者想著想著逐漸低下頭陷入了思鄉的沉思中。“低頭”就表現了作者處在沉思狀態。“思”字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作者此時在想著什么?想著家鄉的人和事,想到了家鄉里的一草一木,這個自然的結尾,意味悠遠,余味無窮。

秋浦歌

【原文】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譯文】

我頭上的白發長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緒也這樣長。對著明亮的鏡子,我的頭發白得像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來這模樣!

【賞析】

“白發三千丈”,開頭第一句就給人描寫了一個觸目驚心的畫面,一頭三千丈的白發。三千丈用現在的長度單位來計量就等于是一萬米長。頭發哪里有那么長的?這里作者就是用夸張手法,由此可見,作者的想象力是多么豐富和飄逸不羈。

接下來“緣愁似個長”,讀到這里我們不禁豁然明白了作者的用意,作者極言白發之長,是想突出自己的愁之深刻啊。作者的愁悶也如白發一樣有三千丈,白發因愁而生,而愁緒讓白發越來越長,白發和愁交織在一起,白發就代表著作者的愁苦,而作者的愁苦體現在這三千丈的白發上。兩相照應,使“愁”的氛圍更加濃重。作者用極為夸張的藝術表現手法,形象地表現了這個“愁”,極具感染力。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看到這句話我們知道作者是在自己照銅鏡的時候,看到頭上的斑斑白發才有上面的深刻感受的。這兩句表達了時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永恒哲理,同時也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而青春已逝的苦悶心情。這兩句比開頭兩句在語氣節奏上舒緩了很多,同時感情變得凄愴。

這首五絕短短二十個字,字字都凸顯了作者筆力之雄健,感情之深刻,極富感染力。讓人讀來,不禁為作者悲傷,體現了一種壯烈、悲涼的情懷。

送孟浩然之廣陵

【原文】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譯文】

老朋友孟浩然辭別西邊的黃鶴樓;陽春三月煙花如海,他去游歷揚州。一葉孤舟,遠遠地消失在碧空盡頭;只見浩浩蕩蕩的長江,向天際奔流。

【賞析】

這首詩雖然是送別詩,但是其中卻少了凄涼惜別等情緒,反而充滿了詩情畫意,為什么會這樣呢?從作者的經歷來看,作者當時剛剛離開四川時間不長,所以他眼中的世界到處都是充滿希望的、生機勃勃的,而孟浩然此去的是當時非常繁華的揚州。作者對揚州非常向往,認為去那里一定是很快樂的事情,所以作者心中沒有悲痛欲絕,反倒認為朋友此行一定是一段愉快的旅程。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里點明了作者和孟浩然分別的地點以及孟浩然要去的地方,開門見山,直入主題,簡單明了。“煙花”二字,既點明了分別的季節是在煙花三月,同時這兩個字讓讀者聯想到春風和煦、花兒爭芳斗艷的絢爛場景,烘托了作者內心的愉悅,也暗含對揚州的向往。這兩句意境優美,文字凝練精美。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寫到作者遠望朋友行船遠去的場景,雖然孟浩然的行船已經走了很遠逐漸看不見了,但是作者始終站立在江邊遠望著朋友。“孤帆遠影”終于流露出了作者對朋友的不舍深情。最后一句“唯見長江天際流”,作者看著長江水好像在天際間奔流,內心也當是像滔滔江水一樣,心潮澎湃,一時無法平靜。

這首七絕意蘊深遠,語言唯美,充滿詩情畫意。

早發白帝城

【原文】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譯文】

早晨才辭別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時間就回到了千里之遙的江陵。只聽見兩岸山間猿啼的聲音連續不停,輕快的小舟已經從兩旁有重重疊疊的高山峻嶺的江面駛過了。

【賞析】

“朝辭白帝彩云間”,寫作者在早晨,從彩云繚繞的白帝城離開。“彩云間”三字,既體現了白帝城的地勢高,同時也流露了作者內心愉快舒暢的心情。

正因為白帝城地勢非常高,所以江水落差大,作者乘舟而下,速度非常快,所以有“千里江陵一日還”之說。這里“千里”空間之遠和“一日”時間之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明了行程之快,快捷無阻地行舟江上,加上作者剛剛赦免,可想而知,作者行舟江上當是倍感神清氣爽。“還”也暗含了作者歸心似箭、心情舒暢之感。

接著作者寫到了行舟的情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作者在江中不斷地聽見兩岸的猿猴啼叫聲,不知不覺間輕快的小舟已經駛過了萬重山。這里“啼不住”表明兩岸猿啼不斷,但是如果船行緩慢,那么猿啼聲應該悠長。這里猿啼不斷就側面襯托了行舟的速度之快。一個“輕”字,不僅表現的是船行輕快,也體現了作者歷盡艱辛,現在前途開闊的暢快心情。

這首七絕詩風格輕松明快,清新俊朗,充滿動感,流暢飄逸。感情飽滿充沛,字里行間都洋溢著作者歷盡艱辛后的輕松快感。

贈汪倫

【原文】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譯文】

李白坐上小船剛剛要啟程,忽然聽到岸上傳來告別的歌聲。桃花潭水縱然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比不過汪倫送別我的一片真情。

【賞析】

天寶十四年(755年),李白從秋浦出發,去涇縣桃花潭游玩,居住在桃花潭畔的汪倫常釀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臨走時,他又親自送行。于是,李白寫下這首詩贈別,詩中表達了對汪倫的深厚情誼。

“李白乘舟將欲行”,首句揮筆而就,語言自然灑脫。主要敘述了自己即將離開桃花潭的場景。就在作者要上船的時候,“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二字表明作者沒有見到其人先聽到了熱情的歌聲,就知道是汪倫來送行了,其中流露出作者的驚喜之情。這一句寫得自然隨和,體現了兩人都是不拘禮節、瀟灑自如、放蕩不羈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最后這兩句作者直接贊美汪倫,寫得彼此情深意重,感情濃厚。作者將對汪倫的情誼和桃花潭水作比較,詩中寫到桃花潭水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這個鮮明生動的比較,將整首詩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被后人稱為“詩圣”,又與李白并稱為“李杜”。現留詩一千四百多首。杜甫的詩全面反映了當時政治、社會、軍事等各個方面內容,所以有“詩史”之稱。

春夜喜雨

【原文】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譯文】

這一場雨好像選好了時候,正當春天萬物生長時就隨即降臨。細雨隨著春風悄悄地在夜里來到,它默默地滋潤萬物,沒有一點聲音。

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燈火獨獨明亮。要是早晨起來看看帶有雨水的紅花之地,就會看到在錦官城里花沾上雨水變得沉重。

【賞析】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在作者的筆下,春雨如此的善知人意,體貼入微,在人們需要的時候飄然而下,滋潤萬物。這兩句語言委婉,意境優美,在點題的同時,也表達出了作者對春雨急切期盼的心情。

接下來作者從聽覺的角度來進一步描寫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雨在暗夜里順著春風悄然而至,默默地潤澤萬物,不吵人,不傷物。“潛”字擬人化,突出了春雨的無聲無息、無影無蹤的情態,寫得非常有情趣。“潤”字則形象地寫出了春雨滋潤萬物,默無聲息的特點,非常精妙。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緊承上一聯,作者在驚喜中睡意全無,于是下床出門,遠望江中風景,平日里清晰可見的田野小徑現在也和天空的烏云一樣籠罩在漆黑的夜色中。唯有江上漁船的燈火透著明亮的光。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這最后兩句是作者的想象。作者看著繁密的春雨,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錦官城將到處都開滿萬紫千紅的鮮花,心中非常喜悅。

這五律詩,處處流露著“喜”字,作者從盼雨到聽雨、看雨接著最后寫想雨,用細膩生動的筆觸描寫了可親可愛的春雨形象,情趣盎然,充分表現了作者對春雨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詩文結構清楚,承接自然。詩中細節的捕捉和描繪非常精當,用字凝練優美。

贈花卿

【原文】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譯文】

錦官城里的音樂聲輕柔悠揚,一半隨著江風飄去,一半飄入了云端。這樣的樂曲只應該皇宮里才有,平常百姓家哪里能聽見幾回?

【賞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水市| 延边| 益阳市| 天峨县| 福贡县| 台山市| 吉首市| 嵩明县| 工布江达县| 南雄市| 若尔盖县| 白朗县| 精河县| 读书| 嘉兴市| 宁化县| 老河口市| 陈巴尔虎旗| 揭阳市| 孝昌县| 潜山县| 崇义县| 大同市| 那曲县| 徐汇区| 城步| 望谟县| 邳州市| 荣昌县| 广平县| 临泽县| 瑞金市| 万荣县| 茶陵县| 出国| 泌阳县| 旺苍县| 房山区| 杭锦旗| 丁青县|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