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唐代曲子詞
- 國學句典國學文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 雅瑟 羅盤
- 3866字
- 2014-03-24 15:30:23
李白
清平調詞·其一
【原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譯文】
云霞是她的衣裳,花兒是她的顏容;春風吹拂欄桿,露珠潤澤花色更濃。如此天姿國色,若不見于群玉山頭,那一定只有在瑤臺月下,才能相逢!
【賞析】
“云想衣裳花想容”,開頭就給人一種色彩紛呈、花團錦簇之感。這句話的意思是彩云像楊貴妃的衣衫,嬌艷的牡丹像貴妃的容顏,這兩句也可以理解為,楊貴妃的衣衫就像漂浮的彩云,而貴妃的容顏就像牡丹花。總之,花和貴妃的容貌融合,衣裳和彩云相應,流光溢彩,熱鬧非凡。
“春風拂檻露華濃”,進一步描寫牡丹的美麗。“露華”,指帶露珠的牡丹花。露珠是晶瑩剔透的,牡丹花是嬌艷美麗的,兩者融在一起,更顯牡丹濃郁的美。這里詩人用風露暗喻唐玄宗的恩澤,使花容人面都倍加美麗。
詩人將筆觸從現實移到了天上仙境中。詩人寫“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詩人肯定地說,這樣美麗的容顏,如果不是在群玉山中見到,也只應該在瓊瑤仙境中見到。詩人將貴妃完美自然地比喻成了天上仙子,一點沒有諂諛之氣。“若非”“會向”突出表現了貴妃美麗的容顏讓人驚嘆。“玉山”“瑤臺”“月”這些素潔淡雅的景物,更加襯托了貴妃的美麗。詩人從空間上進行描寫,并將人們從現實引到了天上仙境,意境優美。
清平調詞·其二
【原文】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譯文】
貴妃真是一枝帶露牡丹,艷麗凝香,楚王神女巫山相會,枉然悲傷斷腸。請問漢宮得寵妃嬪,誰能和她相像?可愛無比的趙飛燕,還得依仗新妝!
【賞析】
“一枝紅艷露凝香”,詩人用這七個字描寫,分別從視覺和嗅覺的不同角度,突出了牡丹花的美麗,同時“露”字,讓我們想到了含露的飄香而又紅顏的牡丹,那該是多么美麗的花啊,那牡丹似的楊妃容顏又該是怎樣的可人。同時,含露也有楊妃受皇帝寵幸之意。“云雨巫山枉斷腸”,詩人巧用楚襄王夢仙女的典故,言外之意就是楚襄王和神女只能夢中相會,而楊妃被皇帝專寵,連神女都比不上她。最后一句,詩人又用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來作比,趙飛燕還要用濃妝淡抹,而楊貴妃是天生花容月貌,不用修飾就完美無比。這些都極力贊美楊貴妃的美麗和高貴。詩人在這首詩中將人們帶入了歷史長河中,意境深遠悠長。
清平調詞·其三
【原文】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譯文】
絕代佳人與紅艷牡丹相得益彰,美人與名花長使君王帶笑觀看。動人姿色似春風能消無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貴妃雙依闌干。
【賞析】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詩人寫到楊貴妃受唐玄宗的極度寵愛。這里“傾國”指楊貴妃,牡丹和美人兩相映照,交映生輝,而使君王陶醉其中,頻看不厭,這兩句把牡丹、楊貴妃、玄宗融為一體,表明他們之間親密的關系。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正是因為上面牡丹美麗動人,所以讓君王常常歡笑,也消解了君王的恨。這里“春風”,代指君王。最后詩人點明,皇帝和楊貴妃賞牡丹的地點在沉香亭北,而“倚闌干”三字結尾,為整首詩鋪上了一層怡然自得而優雅的神韻。詩人從這首詩中將人們又帶回了現實,正面贊美楊貴妃和唐玄宗,筆力灑脫空靈。
憶秦娥·簫聲咽
【原文】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譯文】
玉簫的聲音悲涼嗚咽,秦娥從夢中驚醒時,秦家的樓上正掛著一弦明月。秦家樓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橋邊青青的柳色,都印染著灞陵橋上的凄愴離別。
遙望樂游原上冷落凄涼的秋日佳節,通往咸陽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斷絕。西風輕拂著夕陽的光照,眼前只是漢朝留下的墳墓和宮闕。
【賞析】
《憶秦娥》描繪了一個女子思念愛人的深切痛苦,用詞凄婉動人,情思催人肺腑。
別的不說,單看開頭一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僅此一句便把讀者引入一個凄涼的境界,萬籟俱寂忽有一縷簫聲飄入耳際,一個“咽”字道出簫聲的幽幽咽咽,隱顯如泣。接下來秦娥之居,名為秦樓,一個“斷”字,將秦娥的處境和心境充分地表現出來。
此詞句句自然,字字錘煉,沉聲切響,擲地有聲。通篇亦無幽巖跨豹之奇情、碧海掣鯨之壯采,只見寥寥數筆,微微唱嘆,卻有無比巨大的藝術力量。
張志和
張志和(730-810)字子同,初名龜齡,自號“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婺州(今浙江金華)人,唐代著名道士、詞人和詩人。著有《玄真子》集,《全唐詩》收錄其九首詩詞。十六歲參加科舉,以明經擢第,授左金吾衛錄事參軍,唐肅宗賜名為“志和”。因事獲罪貶南浦尉,不久赦還。自此看破紅塵,浪跡江湖,隱居祁門赤山鎮。
漁歌子
【原文】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
西塞山前,白鷺展翅飛翔,桃花盛開,春水初漲,這時節鱖魚正肥美。漁夫戴上青色的箬笠,披上綠色的蓑衣,斜風拂面,春雨如絲,漁夫在這其中樂而忘歸。
【賞析】
這首詞塑造了一位在春天秀麗的水鄉風光里,怡然自得的漁翁形象,贊美了漁家的生活情趣,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點明地點,并寫白鷺自在地飛翔,用其象征漁翁的悠閑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翁的生活環境。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翁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刻畫出漁翁捕魚的情態。
全詩用語活潑,著色明麗,生動地表現了漁家悠然自得的生活。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貞元九年(793年),和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當年又中博學宏詞科,官監察御史。永貞年間,參與王叔文革新運動,被貶連州刺史,再貶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后受裴推薦,晚年任太子賓客,故后世稱“劉賓客”。
劉禹錫詩才卓越,被譽為“詩豪”。內容多反映時事和民生疾苦,詩文繼承了前人優秀文學遺產,又吸取了民間文學精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有《劉夢得文集》四十卷,《全唐詩》編其詩十二卷。
竹枝詞二首·其一
【原文】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譯文】
江邊的楊柳青青,垂著綠色枝條,水面一片平靜。忽然聽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聲音。東邊出著太陽,西邊還下著雨。說是沒有晴天吧,卻還有晴的地方。
【賞析】
這是劉禹錫在任夔州刺史時所作,詞中描寫一位戀愛中少女的情感。
“楊柳青青江水平”,首句描寫了美麗的江南景色。江邊楊柳青青,江中流水平緩。為整首詞提供了一個優美的背景。
“聞郎江上唱歌聲”,寫少女聽到心上人的歌聲。在如此美麗的環境聽那心上人熟悉的歌聲,怎么不讓人情思萌動呢。
三四句描寫了少女聽到歌聲后的心理活動。少女心中早已對這個小伙子思慕已久,但小伙子還沒有表現出什么。今天,他唱起歌來,少女心中在想他好像對自己有些意思但又很模糊。所以,她想這個人,好像變化不定的天氣,說是晴天,西邊還下著雨,說是雨天,東邊還太陽高照,真讓人捉摸不透啊。“道是無晴還有晴”,意思是“道是無情還有情”。詞人用諧聲的雙關語把少女或迷惘、不安或眷戀或等待的心緒刻畫得淋漓盡致,形象生動,淳樸自然,仿佛那個在江邊徘徊沉思,時而雙眉緊蹙,時而眉開眼笑的少女就在眼前。
白居易
憶江南·其一
【原文】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譯文】
江南風光好,風景早就很熟悉了。晨光照映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烈火還要紅。春風吹拂的滿江綠水,就像青青的藍草一樣綠。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呢?
【賞析】
這首詞是白居易回憶江南景色時所創作的,從內容上看,這首詞寫的是春天日出時的江南風光。江南風光的美是毋庸置疑的,而作者是抓住了江南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時刻、最美的景色來寫的。寫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來江水”,著重表現江南那最明艷的鮮紅的江花、最美麗的碧綠的江水。
從修辭上看,“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兩句,都是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晨光映照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春風吹拂的滿江綠水,就像青青的藍草一樣綠。這樣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非常之絢麗多彩和生機勃勃。那迷人醉人的春色,當年曾有機會一睹容顏,而現如今卻沒有那樣的機會了。詩的結尾一句,“能不憶江南?”將詩人對江南的深深熱愛之情表露無遺,也激發著讀者對江南美麗風光的向往。
長相思
【原文】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譯文】
汴水長流呀,泗水長流呀,流呀,流呀,流到長江古老的渡口,遙望去,江南的群山在默默點頭,頻頻含羞,凝聚著無限哀愁。
思念呀,怨恨呀,哪兒是盡頭,除非你歸來才會罷休。一輪皓月當空照,讓我倆緊緊偎傍,倚樓望月。
【賞析】
這首詩是寫一位女子倚樓懷人的場景。因為心境哀愁的關系,致使映入她眼簾的山容水態,都蒙上了一層哀怨的感覺。
詞的上闋從眼前所見流水寫起,寫女子目送遠波,想象這流水將流到瓜洲渡和長江匯合,再想到吳中(江南)的山也面帶愁容,實則深切懷念遠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從吳地歸來,過瓜洲古渡,溯流北上與自己相會,但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復回的,隨之南下的愛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樣,永遠離開她了。作者短短幾句,就把情人的行程和愁怨的焦點都簡括而又深沉地傳達了出來。
詞的下闋抒發了女子的相思之痛。兩個“悠悠”,刻畫出她的思念之深。這種情感的強烈,只有到情人的回歸才能休止。然而那不過是個空想,無奈啊,在這種情況下女子只能“月明人倚樓”,倚樓而望,回憶昔日的歡樂,來遣散心中的郁悶罷了。
這首小詞言簡意富、詞淺味深,是一首難得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