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兩漢樂府民歌(2)
- 國學句典國學文典大全集(超值金版)
- 雅瑟 羅盤
- 5563字
- 2014-03-24 15:30:23
焦仲卿聽說有此變故,于是請假暫時回來,到蘭芝家還有二三里的地方,人傷心,馬也哀鳴。蘭芝熟悉府吏的馬叫聲,輕步快跑去迎接他,悲傷失意地望著,知道是焦仲卿來了。她舉起手撫摸著馬鞍,哀聲長嘆使人心都碎了,說:“自從你離開我以后,人事的變化真料想不到啊!果然沒有像以前想象的那么好,有很多的事情你又不了解。我有親生母親,逼迫我的還有親哥哥,硬把我許配給別人了,你回來有什么指望的地方呢!”
焦仲卿對蘭芝說:“祝賀你得到高升!我這塊磐石方正又堅實,可以一直存放上千年,而蒲葦一時柔韌,就只能保持在早晚之間罷了。你將會一天天地富貴起來,我一個人獨自走到地府去吧!”
蘭芝對焦仲卿說:“你怎么會說出這種話來!同是被逼迫,你這樣我也這樣,咱們還是在地府下互相見面吧!不要違背今天的誓言!”兩人互相緊緊地握著手,然后告別離去,各人回到自己的家里。活著的人卻作臨死的訣別,心里的憤恨哪里說得盡呢?他們將要永遠離開人世間,無論如何不能再保全性命了!
焦仲卿回到家,走上廳堂拜見母親說:“今天風大又非常寒冷,寒風摧折了樹木,院子里的白蘭花上結滿了濃霜。兒子現在就像快要落山的太陽一樣,使得母親在今后很孤單。我是有意作這樣不好的打算的,不要再去怨恨什么鬼神了!愿您的壽命像南山的石頭一樣長久,愿您的身體永遠健康又舒順!”
焦母聽到這樣的話,淚水隨著說話聲一起流下,說:“你是世家的子弟,又在官府里任官職,千萬不要為了一個婦人去尋死,你們貴賤不同,哪能算薄情呢?東鄰有個賢惠的女子,她的美麗在城內外是出名的,我替你去求婚,早晚就會有答復。”
焦仲卿向母親拜了兩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長聲嘆息,自殺的打算就這樣決定了。他把頭轉向蘭芝住過的內房,越來越被悲痛煎熬逼迫。
劉蘭芝結婚的這一天,牛馬亂叫的時候,劉蘭芝走進了行婚禮的青布篷帳,在暗沉沉的黃昏后,靜悄悄的,人們開始安歇了。她說:“我的生命在今天結束了,靈魂要離開了,讓這尸體長久地留在人間吧!”于是挽起裙子,脫去絲鞋,縱身跳進清水池里。
焦仲卿聽到劉蘭芝投水自殺這件事,知道與劉蘭芝永遠離別了,便在庭院里的樹下徘徊了一陣,吊死在向著東南的樹枝上了。
焦劉兩家要求合葬,于是把兩個人合葬在華山旁邊。在墳墓的東西兩旁種上松柏,左右兩側種上梧桐,條條樹枝互相覆蓋著,片片葉子互相連接著。樹中有一對飛鳥,它們的名字叫做鴛鴦,仰頭相互對著叫,天天夜里直叫到五更。走路的人停下腳步聽,寡婦聽見了,從床上起來,心里很不安定。多多勸告后世的人,一定要引以為戒,永遠不要忘記!
【賞析】
《孔雀東南飛》是一首敘事詩,全詩共356句,語言樸素,故事完整,結構緊湊縝密,人物性格鮮明突出,結尾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是漢樂府民歌的杰作。
這首詩講述了劉蘭芝與焦仲卿的愛情悲劇,通過對這對恩愛夫婦堅貞不渝的愛情故事的描述,控訴了封建禮教、家長統治和門閥觀念的罪惡,表達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愛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劉蘭芝對愛情忠貞不貳,她對封建勢力和封建禮教所作的不妥協的斗爭,使她成為文學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婦女形象,贏得千古文人墨客的贊嘆。
作者在故事的開頭就將尖銳的矛盾沖突設置出來:聰明能干、心靈手巧的劉蘭芝為婆婆不容,要將其驅趕回家。此后矛盾層層遞進,事件永遠處于焦灼的狀態之中,讓讀者為之揪心、擔憂。
之后作者采用雙線交替的敘事方式,來描述事件的發展,第一條線索圍繞劉焦兩家的家庭矛盾沖突展開。第二條線索是圍繞蘭芝與仲卿矢志不渝的愛情鋪展。另外,結構上呼應映襯。如不同場合中兩次出現的蒲葦磐石的比喻,加深了讀者對劉焦夫婦愛情堅貞的認識。又如蘭芝分別時對其兄“性行暴如雷”的擔憂,焦母“東家美女”的引誘,在詩中也暗伏、照應,顯示了結構的縝密。
本詩主題深遠,蘊藉寬廣。封建家長制和封建禮教實質充當了殺害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劊子手,它們不僅摧殘了美滿幸福的婚姻,更是扼殺了善良純樸的天性。故事的最后,蘭芝和仲卿死后雙雙化鳥,這事實上是寄托了人民群眾追求戀愛自由、生活幸福美好的強烈愿望。
陌上桑
【原文】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余。”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譯文】
太陽從東方升起,照到我們秦家的樓房。秦家有位美麗的少女,本來取名叫羅敷。羅敷很會養蠶采桑,一天在城南邊側采桑。用青絲做籃子上的絡繩,用桂樹枝做籃子上的提柄。頭上梳著倭墮髻,耳朵上戴著寶珠做的耳環;淺黃色有花紋的絲綢做成下裙,紫色的綾子做成上身短襖。走路的人看見羅敷,放下擔子捋著胡子。年輕人看見羅敷,脫掉帽子整理儀容。耕地的人忘記了自己在犁地,鋤地的人忘記了自己在鋤地;回來后互相埋怨生氣,只因為觀看羅敷而耽誤了耕種的時機。
太守從南方騎著馬走了過來,五匹馬拉的車徘徊不前。太守派個小吏前往問是誰家的女子。回答說:“秦家有位美麗的女子,她的名字叫羅敷。”太守又問:“請問羅敷今年幾歲?”小吏回答說:“二十歲還不到,卻比十五歲要大些。”太守問羅敷:“能與我坐一輛車走嗎?”
羅敷上前對太守說:“太守怎么這么愚鈍!太守有自己的妻子,羅敷有自己的丈夫。東方出現了一千多車騎,我的夫婿就在最前頭。用什么來辨識我的丈夫?騎白馬的后面跟著的騎黑色小馬的大官就是我丈夫。馬尾上系著黑色的絲帶,馬頭用黃金絲支撐的網狀物兜著。腰中佩著鹿盧劍,寶劍可以值上千上萬錢。十五歲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歲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歲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歲成為一城之主。他長得皮膚潔白,疏朗朗略微長一點胡須;他輕緩地在府中邁方步,從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會時,在座的有幾千人,都說我丈夫與眾不同。”
【賞析】
這首詩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貌美品端、親切可愛、機智活潑的女性形象。羅敷剛出現,還只是籠統地給人一個“好女”的印象,隨著敘述的展開,通過她服飾的美麗和路人見到她以后無不傾倒的種種表現,“好女”的形象在讀者眼前逐漸變得具體和鮮明。接下來,作者的筆墨從摹寫容貌轉為表現性情,通過羅敷與使君的對話,她抗惡拒誘,剛潔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從她流利得體,同時又帶有一點調皮嘲弄的答語中,還可看出她稟性開朗、活潑、大方,對自己充滿自信,并且善于運用智慧保護自己不受侵害。
這些描述相比之前的詩歌,由比較單純地刻畫人物的容貌之美進而達到表現性情之美,這在文學形象的創造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此外,《陌上桑》在寫作手法方面,也頗受人們稱贊,尤其是其側面映襯和烘托的手法。如寫羅敷之美,不是直接形容對象的容貌,而是采用間接的、靜動結合的描寫來暗示人物形象的美麗。先寫羅敷采桑的用具和她鮮艷奪目的裝束打扮,再寫路邊旁觀者的種種神態動作,使羅敷的美貌得到了強烈而又極為鮮明、生動的烘托。借助于他們的目光,讀者似乎也親眼飽睹了羅敷的面容體態。這樣來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進行摹寫顯得更加富有情趣。
除了從側面摹寫形象外,本篇還善于從側面表達意圖,這主要是指羅敷夸夫的內容。羅敷說自己丈夫美好,實際上是說只有丈夫才可以與自己相配。這段話句句夸夫,而客觀上又句句奚落太守,這正是全詩側面寫法的又一次運用。詩歌的喜劇效果主要也是從這里得到體現的。這一寓嚴肅的主題于詼諧的風格之中的優秀詩篇,體現了樂觀和智慧,代表著漢樂府又一種重要的藝術精神。
東門行
【原文】
出東門,不顧歸;
來入門,悵欲悲;
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
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他家但愿富貴,賤妾與君共哺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今非!”
“咄!行,吾去為遲!白發時下難久居。”
【譯文】
剛才出東門的時候,就不想著再回來了。
回到家進門,心里滿是惆悵悲愁。
米罐里沒有多少米,回過頭看衣架上也沒有衣服。
拔劍出了東門,孩子的母親牽著衣角哭泣說:“別人家都希望富貴,我情愿和你吃粥。在上有青天,在下有年幼的孩子。你這樣做是不對的!”
丈夫說:“走開!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白發老翁現在也不能安心生活下去了!”
【賞析】
“出東門,不顧歸”,作者開門見山地給讀者描述了一個憤怒的貧民形象:他沖出東城門,決然前往,哪里還考慮回來回不來!但當他再從東門回來后,一無所獲,空手回家,進門環視:甕中儲存的米眼看就要吃完了,衣服也典當光了,一家人總不能喝西北風度日吧!這漫長的日子該怎樣度過!越看心中越惆悵,越想心中越失意。悲痛欲絕之余,只好又捏緊腰間的長劍,反身直奔東門而去!這奮不顧身的一去一回,深刻地表現出人民已被逼迫到走投無路的地步,為了生計,他們什么也顧不得了!
作品的后半部分是用對話的方式表達的。面對丈夫毅然決然的行動,妻子卻在考慮丈夫的性命安全,故苦苦哀求丈夫,勸其“上慚滄浪之天”,“下顧黃口小兒”,而決心已定的丈夫則回敬了“咄”“行”“遲”“難”這幾個堅定的字眼,把他再出東門的強烈欲望表達得淋漓盡致。短短幾句話,把妻子善良賢惠、小心謹慎的婦人形象,和丈夫粗魯果敢同時又是被迫無奈鋌而走險的漢子形象活脫脫地表現出來。
孤兒行
【原文】
孤兒生,孤子遇生,命獨當苦。
父母在時,乘堅車,駕駟馬。
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賈。
南到九江,東到齊與魯。
臘月來歸,不敢自言苦。
頭多蟣虱,面目多塵土。
大兄言辦飯,大嫂言視馬。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孤兒淚下如雨。
使我朝行汲,暮得水來歸。
手為錯,足下無菲。
愴愴履霜,中多蒺藜。
拔斷蒺藜腸肉中,愴欲悲。
淚下渫渫,清涕累累。
冬無復襦,夏無單衣。
居生不樂,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
春氣動,草萌芽。
三月蠶桑,六月收瓜。
將是瓜車,來到還家。
瓜車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愿還我蒂,兄與嫂嚴。
獨且急歸,當興校計。
亂曰:里中一何譊譊,愿欲寄尺書,將與地下父母,兄嫂難與久居。
【譯文】
孤兒出生了,這個孤兒出生的時候,注定命運中當受無盡的孤苦。
父母在的時候,乘坐堅實的好車,駕馭多匹寶馬。
父母離世之后,哥嫂啊讓我出門遠行做買賣,南到九江。
東到齊魯,臘月才回來,我不敢說句“苦”。
頭發臟亂多跳蚤,臉上滿是塵土。
大哥指派我去做飯,大嫂指派我去看馬。
一會兒跑上高堂,一會兒奔往下殿,孤兒淚如雨下。
早上讓我去打水,晚上又背水歸來。
手兒凍裂,腳上無鞋,悲悲戚戚踩著寒霜大地,腳中肉里扎著蒺藜。
拔斷了蒺藜還有一半長在肉中,傷心悲苦。
淚水漣漣,凍得我清鼻涕流不盡。
冬天沒有厚衣服穿,夏天沒有單衣穿。
這樣長久地活著沒有一絲歡樂,不如早點離開這個世界,下到地下的黃泉之間。
春天的氣息又萌發,草兒也萌芽。
三月養蠶又抽桑,六月收瓜來。
拉著這個瓜車,將要回家。
瓜車翻了啊。幫我的人少,趁機吃瓜的人多,希望你們將瓜蒂還給我。
因為我的哥嫂嚴厲,獨自一人急急回家,哥哥嫂嫂會為此計較。
亂曰(結尾總結句):村中怎么這么吵,希望寄一封書信,帶給地下的父母,我難以和兄嫂長久生活。
【賞析】
全詩采用第一人稱講述的方式,較完整地反映出孤兒的悲苦命運和內心哀痛,真實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社會家庭中兄嫂虐待孤兒的嚴重社會問題,并憤怒譴責了這種不道德行為,是一首具有強烈的人道主義感染力的優秀詩作。
全篇一開始就引人進入充滿悲劇氣氛的情境之中。歷敘孤兒年年月月、無休無止地遭受兄嫂種種虐待,從“使我朝行汲”至“下從地下黃泉”。孤兒冒寒到遠處取水,朝出暮歸。他雙手為之皴裂,腳上連雙草鞋都沒穿,踩著寒霜,心中哀切。覆蓋在寒霜下的荊棘無情地扎進他的腿,拔去后,其刺卻折斷在脛肉中,劇痛難忍。兄嫂只把他當做使喚的工具,從未關心過他的寒暖,他的生活毫無樂趣,因此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六月里又要收菜摘瓜,詩歌接著敘述收瓜一事,筆筆生哀。孤兒受兄嫂驅迫去收瓜,年幼體弱,不堪其勞,致使瓜車翻倒,路人不但不予相助,反而趁機白吃其瓜,孤兒身單力薄,不足與之抗衡,只好轉而苦苦哀乞于人,請求大家“愿還我蒂”因為“兄與嫂嚴”。詩文最后以孤兒不堪兄嫂折磨的絕望心緒作結,表現了無盡的無奈與悲哀之情。
《孤兒行》描寫入微,周詳委折,是漢樂府中一首較為成功地運用細節敘述故事、刻畫人物的詩歌。
上邪
【原文】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譯文】
天啊!
我愿與你相知相愛,愛情永不衰絕。
除非高山變成平地,江河干得不見一滴水,
除非凜凜寒冬雷聲翻滾,炎炎酷暑翻飛白雪,
天和地重合到一起,我才敢將對你的情意拋棄決絕。
【賞析】
本篇是一首情歌,描述一位癡情女子對愛人的熱烈表白,在藝術上很見匠心。它語言質樸、參差不齊、全無修飾,卻有令人驚心動魄的力量。詩的主人公在呼天為誓,直率地表示了“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的愿望之后,轉而從“與君絕”的角度落墨,這比平鋪更有情味。
主人公連用了五種絕不可能出現的自然現象,作為“與君絕”的條件:“山無陵,江水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顛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這些都強烈暗示出自己要愛對方一直要愛到世界末日。將主人公至死不渝的愛情強調得無以復加,以至于把“與君絕”的可能從根本上排除了。這種獨特的抒情方式準確地表達了熱戀中人特有的絕對化心理,充分體現了漢樂府民歌感情激烈而直露的特色,因此這首詩歌也流傳成為千百年來熱戀中的情人們對于愛情的不朽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