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向空中畫一枝花

“從昨天起,我不要我那名字,起一名字,就叫做廢名。”

自1926年6月的一天開始,“廢名”正式替代了原名馮文炳,閃爍起光輝,這一年他正處于對一個詩人來說微妙的二十五歲。此后,小說《桃園》、《棗》、《橋》和《莫須有先生傳》,詩歌《墳》、《掐花》、《妝臺》等均與這個名字相隨。此前有《竹林的故事》等以原名馮文炳發表,到了晚景,他較多地用回原名。這是新文學史上一個殊異的存在。

“廢名的價值的被認識,他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真正的被肯定,恐怕還得再過二十年。”汪曾祺說這話是在1996年,一晃已經不止二十年了。對廢名的了解還是有限,或者說很有限。在另一端,說他了不起的人不少,但細讀他的人則不多。

廢名1901年生于湖北黃梅,1967年病逝于動亂中的吉林長春。他一生中顯著的身份是教師,小學、中學和大學都教過,湯一介、樂黛云等在他那里受益匪淺,受他影響的作家包括汪曾祺等。他自己也受到了多位大家的感召與教益,有過往的亦有幾位,最切近的是周作人,周作人為這位弟子的多部作品作序,在《莫須有先生傳》的序里說:“這好像是一道流水,大約總是向東去朝宗于海,他流過的地方,凡有什么汊港灣曲,總得灌注瀠洄一番,有什么巖石水草,總要披拂撫弄一下子,才再往前去,這都不是他的行程的主腦,但除去了這些也就別無行程了。”這如水瀠洄、拂撫的說法甚好,似乎用來形容廢名早些時候的《竹林的故事》和《橋》也恰切,或者說更為形象。我個人覺得,在這率意、詩意、詩化敘事之外,還可珍重的是廢名對詩與思的卓越的連接,有時詩勝,有時思邃,這在其小說中可見一斑,在詩歌中最是凸顯,如,“虛空是一點愛惜的深心。/宇宙是一顆不損壞的飛塵”(《飛塵》);如,“思想是一個美人,/是家,/是日,/是月,/是燈,/是爐火”;特別是在1948年的小詩《人類》中顯露無疑,雖僅六行,意味深長,兩節詩中只有幾個字變了,而詩性和思慮纏繞著升騰:“人類的殘忍/正如人類的面孔,/彼此都是認識的。//人類的殘忍/正如人類的思想,/痛苦是不相關的。”這詩與思的融匯放到更遠更闊大的文學場中,依舊新異與動人。

這本選集的重點在展示,廢名詩歌和小說中的那些好也都隱現于他的隨筆和講譚之中。蘊含著卓識新見,自我與天真。

書分三輯,一是“中國文章”,關乎文章的寫法以及讀法,亦是心法。二是“灼灼其華”,關乎詩歌,名字取自詩經,而內容又不囿于此,甚至涉及杜甫的內容要更厚些。三是“格義致知”,更為遠闊交融,主要是對于佛家的理解,儒與佛與新思想的相遇,等。

輯一,中國文章。壓軸的《三竿兩竿》文字短,篇名亦淺白,卻可以說是一個小小的宣示,劈頭便是,“中國文章,以六朝人文章最不可及”。其中,他常看的是庾信。并提及苦茶庵長老(周作人)曾借庾信《行雨山銘》中“樹入床頭,花來鏡里,草綠衫同,花紅面似”四句指出,他們的文章是亂寫的,四句里頭兩個“花”字。可能也正是這種諸法未定之前的“亂”才最是真,最是魅惑,所謂“生香真色人難學”。廢名還順便講到自己決不會寫“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這么容易的好句子,自己寫文章,總是不免“在意義上那么的顛斤簸兩”。這自述也真是有斤兩,見性情。

《中國文章》提出中國沒有厭世派的文章和厭世詩,太重實際,少理想,更不喜歡思索死亡;后來如果不是受了佛教的影響,文藝怕是更陳腐,損失更多好看。所以他覺得“霜隨柳白,月逐墳圓”和“物受其生,于天不謝”的境界何其與眾不同。其實在老子、莊子甚或李白那里也有不少來自時間盡頭的回望與斬截。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如,“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不過,不妨沿著廢名的所思,看看他的摸索:“因為此地是妝臺/不可有悲哀”(《妝臺》),好一個“不可”,仿若一面鏡子,復制并逆寫了本體,一派凄美。“厭世詩人我畫一幅好看的山水,/小孩子我替他畫一個世界”(《夢之二》)。他的詩歌一般短小,而最后一句往往搖曳迷離。

說起少小讀書,先秦直至民國時期人的視野和幼功,如今的大學生也難以比擬,尤其是就原典、古典而言。年少時的很多記憶與趣味,更是可能伴隨一生,一邊接受歲月的涂抹,一邊不斷以新的面貌去邂逅新的世界。

《小時讀書》僅僅寫到四書,重點在《論語》。他讀的是北京大學,受過歐風美雨洗禮,認為懂得《四書》的意義便真懂得孔孟程朱,也便真懂得中國學問的價值。他從小這么讀過來,當初并不喜,甚至認為小時候所受的教育“等于有期徒刑”。說是這么說,接下來卻也談到了其中那些光色,甚至一連說了許多個“喜悅”:讀“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悅,卻不知何故;讀“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喜悅,但那時就能體味《論語》句子寫得好了嗎?讀“暴虎馮河”喜悅,因為有一個“馮”字,這是自己的姓,但偏不要讀作feng,又覺得寂寞了……

讀了《論語》再讀另外三本,幾乎都是一筆帶過,只說了《大學》中“秦誓曰,若有一個臣”的口語日常感,《中庸》里“黿鼉蛟龍魚鱉生焉”的字如何難寫,以及《孟子》中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那么一大段文字,第二次讀到時,大有勝任愉快之感。

孔子是他時常提及的人。在他眼里,孔子比后來的儒者高明,常在他承認過失。他認為孔子的道是倫常,而這個倫常之道又是中國的民族精神。他是真佩服孔子的藝術觀,如“思無邪”。有意味的是,孔子是熱心于世事的,廢名看上去似乎并不如此,他一度是一個身在北京而又遠離紛擾的隱逸者。

在《孔門之文》里談到孔門與以后的儒家高下之別,不妨說就在一個“文”字,孟子的文章受推崇,而他覺著已有些“野”,朱熹等也都可就此挑出些毛病。

這一輯中還收有關于水滸、金圣嘆、詩文中的神仙故事等篇什,約略折射了他的趣味和著力點。

廢名最早發表的作品是詩歌,《冬夜》和《小孩》,均刊于1922年10月8日的《努力周報》。

于新詩和舊體詩,他均有創見。輯二“灼灼其華”,主要收入了他談《詩經》和杜甫的內容。《詩經》講稿不是很多,計十一篇,自《關雎》至《車舝》,約作于1949年夏,后在北大講授。他講求正解,并一直有自己的信心與用心。“中國從《詩經》以后簡直沒有人民文藝了,有的只在民間,在農民的生活里頭。”他自認正是呼吸了西方的藝術空氣,才恢復了自己的健康,文士的習氣漸漸洗掉了,真正懂得了《詩經》所代表的“健康文學”。

關于杜甫,廢名留有《杜甫論》和《杜甫詩論》(又名《杜甫的詩》)等,因這些作于1949年以后的若干年里,作者的思維和方法論有了不小的波動,難免有時代的影響,不過還是見出智慧,我們選取了前者中的三篇,即“杜甫走的生活的道路”,“杜甫的思想的特點”和“杜甫的性格的特點”,然后,自后者中抽去了部分內容。整體上,他發現了一個復雜而生動的杜甫。他說杜甫激烈,杜甫樂觀,杜甫經常有思想矛盾……尤其是指出杜甫最是懂得并尊重別人的創作成果,贊美過許多名人乃至素人,他們的繪畫、歌唱以及個性等,這讓我想到一個人的警句:越是天才越是會在不同的人身上發現天才。

他的趣味和取舍也引人遐想。在談律詩時,他不選《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原因是認為此詩傾向于文字對偶。談到夔州時期的詩作,他覺得《夜》(露下天高秋氣清)可以代替《秋興八首》,后者雖大名鼎鼎,“辭句多而意義不大”。

本輯還收有一些零散篇什,我在多年前寫文章時便喜歡《羅襪生塵》一文,而今看來尤其對他在其中說自己做詩和寫小說很講邏輯,希求與事理相通,文字明明白白,這似乎和旁人的理解不太一致,說他晦澀的人不算少,仔細思量他的話又確有一點點道理在。可能有時,他太想以簡馭繁,文字別樣而又唯美了。

一天,廢名和熊十力討論僧肇,一會兒大聲爭論,一會兒又突然沒了聲音,原來二人竟然扭打了起來。很快,廢名氣鼓鼓地出門而去。誰知次日,他又來找熊十力了。兩個人于是重新開始聊天,討論問題。

這段故事傳布較廣。《阿賴耶識論》可以說正是因熊十力而起,他覺得這位好友不懂阿賴耶識而著《新唯識論》,不倫不類。

“我的材料將一本諸常識,我的論理則首先已聲明了是印度菩薩與歐西學者所公用的。我不引經據典,我只是即物窮理。我這句話說得有點小氣,但這一句小氣的話是我有心說來壓倒中國一切讀書人的。”

有人看到他的為學問而學問,有人看到他的狂。

輯三,《阿賴耶識論》以及其余的幾篇文字中,尤其吸引人的是對儒和佛的思考:

“我攻擊的目標是近代思想,我所擁護的是古代圣人,耶穌孔子蘇格拉底都是我的友軍,我所宗仰的從我的題目便可以看得出是佛教”;

“儒佛之爭,由來久矣,實在他們是最好的朋友,由儒家的天理去讀佛書,則佛書處處有著落,其為佛是大乘”;

“阿賴耶識就是心”。

——他講種子義,講儒,講自己的識,我不敢說都看懂了,就我理解的那部分而言,亦未必都認同,但我很喜歡他直抒胸臆的這種講法和姿態,不時還有自我的代入,譬如在第二章“論妄想”中,他講到牛頓好奇于蘋果為什么不往天上落時,不由得說到他的孩子馮思純四歲時看著天在下雪,問:爸爸,雪是什么時候上去的?

是啊,雪是怎么到天上去的。到底是詩人。這些可愛與不羈激發了廢名的詩與思。于是他會在一種使命與另一使命交匯的地方寫下,“我可以向空中畫一枝花”。

本書中的篇章,大都幾百字,上千字,僅有幾篇屬于長文,他總是用最少的字抓住并拋出自己的發現、愛憎或疑問,這是他的“道”,召喚著新的思考或辨析。附錄的三篇文字最是大膽,都很長,且均來自虛構作品《莫須有先生坐飛機以后》,其中想必有著作者的切身經驗和提純或稍作變形后的對文章、對美的體認。

寫至此際,再看看照片中或者說時人目光中的廢名:“貌奇古,其額如螳螂,聲音蒼啞,初見者每不知其云何”,倒真真覺得有幾分魅惑而可愛了。

最后說明一下,書中的數字與標點,以及一些語詞用法有所微調,基本一仍其舊,以期呈現作家作品的原初面貌。除特別注明外,文末所標時間為發表時間。

木葉

2018年5月7日

上架時間:2020-03-09 10:29:43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互助| 安多县| 泌阳县| 衡东县| 彰化市| 建宁县| 建水县| 宜兴市| 金堂县| 平陆县| 东兰县| 阿尔山市| 顺平县| 潮安县| 英吉沙县| 来凤县| 临潭县| 澄迈县| 阳江市| 宣恩县| 丹凤县| 达州市| 诸城市| 安庆市| 抚州市| 含山县| 奉化市| 济南市| 永吉县| 房产| 和林格尔县| 宾川县| 尚义县| 贵阳市| 桦南县| 东辽县| 岳西县| 江津市| 翼城县| 大姚县| 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