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讀朱注
- 少時讀書:廢名講中國詩文
- 廢名
- 1993字
- 2020-03-09 10:30:20
我以前讀《論語》總沒有讀注解,也并不拿著《論語》的書讀,因為小時在私塾讀熟了,現在都還記得,本著生活的經驗有所觸發,便記起《論語》來,便是我的讀《論語》了。十年以來,佩服程朱,乃常讀朱注。在故鄉避難時期,有兩回讀《論語》朱子注解,給了我甚大的喜悅,至今印象不忘,而且感激不盡。一是朱子注“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章,他引程子之言曰:“為惡之人未嘗知有思,有思則為善矣。然至于再則已審,三則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譏之”。程子的話差不多做了我作事的標準,我閱歷了許多大人物,我覺得他們都不及我了,因為他們都是“私意起而反惑矣”,我則像勇士,又像小孩,作起事來快得很,毫不猶疑,因之常能心安理得了,都是程子教給我的,也就是我讀《論語》的心得了。我記得避難時有一窮親戚的孩子到我家里來,我想籌點錢給他,連忙又想,這不怕他養成倚賴性嗎?連忙我想起程子的話,我第一個想頭是對的,應該籌點錢給窮孩子,第二個想頭,其實就是“三思”,是自己舍不得了。我不知怎樣喜歡程子的話哩。孔子也就真是圣人,“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你看這個神氣多可愛,然而不是程子給我們一講,我們恐怕不懂得了,這是朱注給我的一回喜悅,還有一回是朱子注這一章書:“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朱注有云,“約,窮困也,利猶貪也,蓋深知篤好而必欲得之也”,我讀之大喜,給了我好大的安慰,好大的修養了,那是民國三十四年春,我本來在黃梅縣中學當教員,新來的校長令我不能不辭職,我失業閑居,一心想把已經動手而未完成的《阿賴耶識論》完成,正是朱子所謂“貪也”,一日我讀到這個注解,像小學生見了先生的面,一句話也沒得說了,我們原來都是知者好學,較之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愧不如了,因此我很喜歡孔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的話,然而利仁畢竟是仁,知者也終于安仁了,大約世間終于還是有兩種人格,一種是不憂,一種是不惑,故孔子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又日“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今年暑假,看《朱子語類》,關于《論語》子使漆雕開仕章第一條是:
“陳仲卿問子使漆雕開仕章。曰,此章當于斯字上看,斯是指個甚么,未之能信者,便是于這個道理見得未甚透徹,故信未及,看他意思便把個仕都輕看了”。
這話我乍看頗出乎意外,因為這章書我向來沒有看朱注,也不十分注意這章書,只是覺得漆雕開這個人對于出去做官的事情不敢相信罷了,“吾斯之未能信”的“斯”字便是指上面的“仕”字。今朱子曰,“此章當于斯字上看,斯是指個什么”,可見朱子的意思要深一層了,連忙我覺得朱子的話大概是對的,于是我再打開《論語》看: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說”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說”字是一樣,就是“悅”字。)
這一來我很喜歡這章書,誠如朱子所說,“此章當于斯字上看,斯是指個什么。”我還不是就意義說,我是就文章說,《論語》的文章真是好文章,令我讀著不亦說乎了。懂得《論語》的文章,《論語》的意義也就懂得了。這章書,把先生的神氣,把學生的神氣,表現得真是可愛。先生的神氣在“子說”二字傳神。學生的神氣便是這個“斯”字傳神。好像漆雕開正在那里好學,手上捧一個什么東西的樣子,所謂得一善則拳拳服膺,故曰“吾斯之未能信”了。你看他的話答得多快,好像不暇顧及的樣子。你看先生看著這個學生該是多高興,故“子說”。我記得我小時在私塾里讀書讀到這里的“子說”,很覺奇怪,為什么忽然兩個字就完了?好像小孩子不能住口似的。今日乃懂得《論語》文章之佳了。這真是一件有趣味的事。因為這章書的一個“斯”字,我乃想起《論語》里面好幾個斯字,都是善于傳神。我們先看這一章: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這個“斯”字是指孔子自己的手掌,孔子說話時把自己的手掌一指了,故記者接著說明“指其掌”。這里不加說明千秋萬世之后便不知道“斯是指個甚么”了。
又如這章書: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記者要傳孔子說話的神情,故先說明“子在川上”,其實孔子當時只說著“逝者如斯”,是他自己眼前有所指罷了。所以漆雕開之“斯”也必是當下實有所指,顯得他正在那里用功了。
又如這一章: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朱注,“上斯,斯此人;下斯,斯此德。”此下斯同朱子注“吾斯之未能信”之斯徒在句子里頭找都找不著何所指了。
此外孔子說話,常常前無所指,而直呼曰:“斯道”,曰“斯文”,我們讀著都覺其自然。“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這或者是孔子站在門前說——一面指著門說“誰能出不由戶”,一面指著門口的路說:“何莫由斯道也”亦未可知,總之神情非常之親切可愛。至于“斯文”二字,自從孔子說話之后,我們大家現在都習用了,如說你是“斯文中人”。
(一九四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