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129章)
倒序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導言
- 一 國內外研究現狀
- 二 主要研究內容
- 第一章 宋濂的生平事跡與交游
- 第一節 宋濂的生平述略
- 第二節 宋濂的部分交游
- 一 戴表元
- 二 吳師道
- 三 虞集
- 四 鄭玉
- 五 趙汸
- 六 陶宗儀和孫作
- 七 汪克寬和張以寧
- 八 汪廣洋和章溢
- 第三節 宋濂生活的時代背景
- 一 元明政治生態
- 二 學術上的反思
- 三 元明民間社會的自治
- 本章小結
- 第二章 宋濂的學問宗旨與學術淵源
- 第一節 學問宗旨與原則
- 一 予學孔子也
- 二 求為用世之學
- 三 隱非本心也
- 四 “會通”原則
- 第二節 學術淵源
- 一 儒學
- 二 佛學
- 三 道教思想
- 本章小結
- 第三章 宋濂哲學的本體論
- 第一節 心本論
- 一 心者,萬理之原
- 二 理氣相須
- 三 六經皆心學
- 四 “吾心即太極”思想辨析
- 五 宋濂心本論的意義
- 第二節 心性論
- 一 性原于天,根于心
- 二 仁說
- 本章小結
- 第四章 宋濂哲學的工夫論
- 第一節 致知為進學之方
- 一 以道德為師
- 二 讀經
- 三 敢于懷疑,獨立思考
- 第二節 持敬為涵養之地
- 一 養心七術
- 二 死生有定命
- 本章小結
- 第五章 宋濂的歷史觀
- 第一節 國可滅,史不可滅
- 一 史職·史法·史識
- 二 歷史的分類
- 三 修史的重要性
- 第二節 道德史觀
- 一 國之興衰在君德
- 二 世家者,世其德焉
- 三 命付于天,道責于己
- 第三節 古無經史之異
- 本章小結
- 第六章 宋濂的經世哲學
- 一 學為圣賢有用之學
- 二 法天與重民
- 三 德治與重農
- 四 “五矩”與“五彝”
- 五 無為而治
- 本章小結
- 第七章 宋濂的文道觀
- 第一節 文道胥失——宋元時期的文學現狀
- 一 從“文以明道”到“作文害道”
- 二 葉適“洛學興而文字壞”辨析
- 三 宋元學者對文道關系的彌合
- 第二節 文道合一——宋濂對“文道胥失”的拯救
- 一 文、道內涵的界定
- 二 文外無道,道外無文
- 三 《諸子辨》的意義
- 第三節 為文與養氣
- 一 為文必在養氣
- 二 道積而氣充
- 三 宋濂的文學實踐
- 本章小結
- 第八章 宋濂的三教觀
- 第一節 元明時期的三教概況
- 一 元明以前的三教關系
- 二 元明時期的宗教政策
- 三 宋濂三教觀形成的內外因
- 第二節 佛教觀
- 一 誓以文辭為佛事
- 二 為佛教辯護
- 三 佛教之“會通”
- 第三節 道教觀
- 一 宋濂的道教交游
- 二 辨析道家與道教
- 三 記錄道教各派
- 四 性命雙修,不分先后
- 第四節 三教關系論
- 一 儒佛相通
- 二 儒道一致
- 三 “空有相資,真俗并用”的三教平行觀
- 本章小結
- 第九章 宋濂與浙東學術
- 第一節 后人對宋濂的評價
- 一 明人眼中的宋濂
- 二 黃宗羲眼中的宋濂
- 三 清人對宋濂的評價
- 第二節 宋濂與浙江心學
- 一 心學之“道統”觀
- 二 浙江心學的特征
- 三 重新審視浙江心學
- 四 “六經皆心學”在浙東學術史上的意義
- 第三節 宋濂與浙東史學
- 一 宋濂與《宋元學案》
- 二 宋濂與章學誠
- 三 宋濂與鄉賢傳的興起
- 第四節 宋濂與浙東“經史文合一”的學術特點
- 一 宋濂對浙東“經史文合一”傳統的繼承
- 二 黃宗羲對“經史文合一”傳統的總結
- 本章小結
- 結語
- 一 婺學的傳承與發展
- 二 經·史·文:浙東學術的再認識
- 參考文獻
- 一 古籍
- 二 當代著作
- 三 研究文章
- 后記 更新時間:2023-08-03 17:31:14
推薦閱讀
- 推動者、第一因和必然性:亞里士多德理論哲學研究
- 耶可比的直接性哲學
- 高清海先生逝世十五周年紀念文集
- 柏拉圖的懲罰理論
- 回憶埃德蒙德·胡塞爾
- 十五堂中國哲學課(名家講堂)
- 當經成為經典:現代儒學的型變
- 王陽明心學全書
- 陽明心學六講
- 心的分析(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意識形態幻象與晚期資本主義現實
- 緯書的思想世界
- 心學的讀法
- 心靈觀念史中的唯物主義研究
- 朝話
- 價值論研究(2018年第2期)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譯文經典)
- 馬克思主義哲學評論(第3輯)
- 西方詮釋學史(第二版)
- 實踐理性批判(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竹內好的悖論(增訂本)
- 生態學還原論研究
- 包世臣經世思想研究
- 跟孔子學智慧
- 哲學史講演錄(第二卷)
- 天下為公:孫中山思想家剪影
- 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使風俗日趨純樸
- 人的哲學理論:對馬克思恩格斯思想一種闡釋
- 理想之書
- 萊布尼茨文集(第3卷):自然哲學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