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增訂版敘言
“朝話”是在朝會上講的話。我若干年來辦學,大都率領學生作朝會;尤其自民國二十年夏至二十三年夏一段,我自任鄉建院研究部主任時,行之最勤。天天黎明起來就作朝會(冬天都須點燈),極少間斷過。后兩年,便不暇天天親自出席了。在朝會上的精神如何,與這一整天大家(師生)的精神都相關系。即朝會作得好,則這一天大家的生活都要自然溫潤些,奮勉些。當時講話很不拘定,有時一次中零碎講了幾點,沒有一個題目;有時一個題目一次講不完,次日續講。多半是有感而發,或者從自己身上發出的感想,或從學生身上發出的感想,或者有感于時事。凡是切近當下事情的一種指點,每每較之泛論有裨益于人;而集體(群的)生活,每每較之零散的個人要有趣味,易得精進向上。這都是體驗得到的。
幾年的朝會不下幾百次,講的話很多,大致都為同學們筆錄下來。但亦有時囑他們不要記錄——或者為要他們凝神來聽話,或者為所講不宜記存。這些記下來的材料,均在同學手中,我自己從未經心。還是到了民國二十四年被唐現之先生發現,陸續清出一部分在《鄉村建設》半月刊發表,讀者頗感興味,后來乃有搜集刊印之議。而事隔兩年,當時材料已不易湊合,不易整理;加以講話涉及時人時事者不愿發表,就只得此數。民國二十六年六月付印時,我正在川鄂旅途中,對于其內容未曾親自訂正,因此有些錯字在初版上都未校改。例如:楊丙辰先生誤為楊明誠先生,陳主素先生誤為陳竹素先生,人藝戲劇學校誤為仁義戲劇學校等,皆由于筆錄者錄取語音,未經原講人復看。至于文義間與原講有出入,口氣不能吻合,又不待言。印出以后,我自己翻閱,頗引為憾。而值抗戰中各處奔走,復不暇動筆。今年從華北華東戰地歸來,鄉村書店友人以此書外間需要者多,準備再版見告。因于南充休息期間,粗略點改一遍,于篇次間亦有增損,又將舊稿兩三篇附錄后面,而敘其原委如此。
于此有至足傷嘆者,則當初輯印此“朝話”盡力最多之黃孝方(省敏)同學,最近竟慘死于魯南。黃生在抗戰后極努力工作,然竟被誣為托匪而殺之!這是本年六月間的事。他年紀只有二十幾歲,尚未有大表見于世,今增訂再版此書,將為其生命所僅有之一點痕跡了。念之于心,并記于此。
民國二十八年除夕漱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