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六經皆心學:宋濂哲學與浙東學術作者名: 劉玉敏本章字數: 964字更新時間: 2023-08-03 17:30:33
三 虞集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四川仁壽人。14歲時,從臨川大儒吳澄問學。吳澄一見其文,便謂其父:“賢郎他日當有文名于當世。”大德六年(1302),由朝中推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官至奎章閣侍書學士、翰林侍講學士、通奉大夫。因少時讀邵雍書而領悟其妙,遂題其室曰“邵庵”,故人稱“邵庵先生”。卒,賜謚文靖。有《道園學古錄》五十卷、《道園遺稿》六卷存于四庫。
虞集在元代中期的地位,文學上,與揭傒斯、楊載、范梈并稱“元詩四大家”;思想上,與柳貫、黃溍、揭傒斯并稱“儒林四杰”,可見其影響。劉基早年學于虞集,將其著述收集起來,成《雍虞公文集》,并請歐陽玄作序。歐陽玄序稱:“至治、天歷,公仕顯融,文亦優裕,一時宗廟朝廷之典冊,公卿大夫之碑板,咸出公手,粹然自成一家之言。”在為之所作《神道碑》中,全面總結了其學術特點和主要思想,并進行了高度評價。黃溍作《道園遺稿序》,稱“國朝一代文章家,莫盛于閣學蜀郡虞公”
。四庫提要更是說“集之詩文,為有元一代冠冕”
。
虞集以文章鳴于世,“平生為文萬篇,存者十之一二”,著述甚豐。“其為文,自其外而觀之,汪洋淡泊,不見涯涘,渺乎其中,深靚簡潔。廉劌俱泯,造乎混成。”但并非徒有文辭,歐陽玄認為虞集之立言“無一不本于道”
,實現了文道合一。或者說,從虞集開始,扭轉了文壇文道分離的現狀。他的學問,受吳澄影響甚大。吳澄便以朱子為集諸子之大成,乃“中興之豪杰”,但他也稱贊陸學,認為“學者于焉可以見其全體大用之盛”。吳澄為學,博采諸家,比如對于《易》,“大旨宗乎周、邵,而義理則本諸《程傳》。其校定,用東萊呂氏之本,而修正其缺衍謬誤”,其作《易纂言》,則“大概因朱子象占之說而益廣”。他還校定編次了張載和邵雍之書,并推尊邵雍“為孔子以來一人而已”
。這種對學問開放的態度和做法,在虞集那都能找到影子。理學思想上,虞集宗朱子,“朱子之書,學者蓋家藏而人誦之矣,其于圣賢之傳,為學之要,本末始終,毫分縷析,無復余蘊,使窮鄉下邑獨學特行之士,茍玩而習之,思而得之,體而踐之,及其久也,猶可以入圣賢之域”
。他對《易》《禮》皆有所鉆研,“于諸經之說,不專主一家,必博考精思,以求致用之道”
。
宋濂對虞集的文章和文論均贊嘆不已:“無幽不啟,無芳不榮也”,“命世之才,一代之英也”。而虞集的文風和學術態度不僅影響了當時的人,對后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