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經皆心學:宋濂哲學與浙東學術
- 劉玉敏
- 2969字
- 2023-08-03 17:30:31
一 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外對宋濂均有研究。王錕、金曉剛在《百年歷史的投影:二十世紀以來浙東學派研究平議》一書中辟專節對近百年來宋濂的研究進行了綜述,認為直到2000年以后學術界才對宋濂的交游、理學、宗教等思想有較為深入的研究。該文基本將中國2013年以前有關宋濂的研究論文和專著搜羅殆盡,并將這些成果按內容進行了分類,堪稱全面。不足之處在于缺少具體觀點的介紹,對思想史和理學史專著中有關宋濂的研究也缺乏關注。本書既以宋濂的哲學思想及其與浙東學術的關系為研究對象,所以只對與本研究相關的學術成果進行介紹,余不贅述。已有研究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
第一,關于宋濂的思想傳承。大部分成果依據《宋元學案》、宋濂行狀的論述,認為其傳“北山四先生”之學,是金華朱學的傳人。如侯外廬主編《宋明理學》、王春南《宋濂評傳》等。容肇祖則依據章學誠《文史通義·朱陸》對朱熹傳人的論述,認為宋濂屬“明初的博學者,即朱學的傳人”。隨著對宋濂著述的深入解讀和分析,對其思想淵源的認識逐漸多元化。唐宇元《宋濂的理學思想》雖認為宋濂是朱學的后裔,但從其“明心”思想可看出朱學向陽明心學嬗變的痕跡
。張之楠《“任道為宗”:宋濂的學術傳承和理學思想》則認為宋濂理學思想可上溯至朱熹和呂祖謙,依據是其文集自述和《宋元學案》的論斷
。徐儒宗認為宋濂傳的是婺學,婺學由兩宋之際的范浚開其宗,南宋呂祖謙、唐仲友、陳亮達其盛,經聞人夢吉、柳貫、吳萊、黃溍的傳播,至宋濂則采宋儒諸家之說而取其長,從而集婺學之大成,開有明一代之學風
。黃靈庚先生亦認為宋濂集婺學之大成
。張學智《中國儒學史》(明代卷)認為宋濂之學糅合了“北山四先生”所傳之朱學與呂祖謙中原文獻之學,在明初儒學中別開一脈
。向燕南《宋濂的學術淵源與學術評論》一文則認為宋濂傳承的是以婺學為主的浙東學術,重視學術的經世致用,并融合佛老,在元明學術相對空疏的時期保留了一脈博學的傳統因子,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義
。
第二,關于宋濂的理學思想特色。以侯外廬主編《宋明理學史》、秦志勇《中國元代思想史》為代表,認為宋濂“調和朱陸,折衷儒佛”。王春南《宋濂評傳》、徐永明《文臣之首——宋濂傳》認為宋濂是以儒學為主,融合折衷諸多思想于一體的人物。其調和朱陸的做法,不過是沿承元代朱陸合流的趨勢;其折衷儒佛的方式,也不過是宋元以來三教合流的具體表現。路鵬飛通過分析劉基、宋濂、方孝孺的思想傾向,認為宋濂總體傾向心學,這三人承元代朱陸合流之勢,為明代程朱理學發展為陽明心學作了思想和理論上的準備。
宋濂究竟更偏向于朱學還是陸學,學術界看法不一:唐宇元等認為其思想大體不出朱學范圍,陳寒鳴、秦志勇等則認為其思想已經由理學而趨向于心學。也有學者如鄒建鋒認為宋濂已經建構了心學體系,屬于心學范疇。
第三,關于宋濂史學思想的研究。朱仲玉《宋濂和王袆的史學成就》具體分析了宋濂的史學作品《洪武圣政記》《浦陽人物記》及《元史》中部分傳記后,得出結論:宋濂有史才,但其史學受經學的支配,所以史學只是他借以傳道的工具。向燕南《中國史學思想通史》(明代卷)設專章論述宋濂的史學思想,充分肯定了其價值,但認為“基本仍是在舊的軌道間徘徊,……都還未出現大變動的跡象”
。廉敏《明代歷史理論研究》從天人、治道、古今這三個層面分析了宋濂的史學思想,認為宋濂以“氣”作為宇宙造化的本原,但在歷史演變問題上,更推崇“心”的力量
。倉修良《宋濂的譜牒學理論》從五個方面概括了宋濂的譜牒學理論,并提出宋濂是歷史上杰出的譜牒學家,應當受到重視
。
第四,關于宋濂的宗教觀研究。宋濂著述中有大量的佛道教思想,引起了學術界廣泛的重視。賈素慧《近三十年來宋濂與佛教研究述評》對1985年以來海內外關于宋濂與佛教研究的新成果進行了系統總結,主要包括宋濂與佛教、宋濂儒釋一貫論、宋濂心性論等方面。該文總結得比較全面,茲不贅述。賈先生的另一篇文章《宋濂佛門交游研究》則對宋濂于入仕前、仕宦南京和致仕后三個時期與佛門的交游情況作了詳盡的梳理,并得出結論:宋濂與佛教之間,是儒學為主、佛教為之輔助的關系
。
此外,臺灣地區唐惠美以宋濂為例,對元明之際士人的或隱或仕作了探討。她認為以宋濂、王袆、胡翰等人為代表的金華人顯示了兼容文、道學統的思想取向,這也是元末金華學術的發展趨勢。宋濂入明后不能實現心志,取決于明太祖的用士心態與政治企圖。許東海《仙道、圣政、世變——宋濂<蟠桃核賦>之仙道書寫及其明初史學意涵》一文,從文史互證的角度專門對宋濂奉敕撰寫的《蟠桃核賦》進行了剖析,認為該賦“借由文本書寫所展現的歷史關照與當代諷刺,亦深刻曲折地映射明太祖立國初期圣政圖景與政教策略間,捍格難全的歷史困境”
。劉文起從宋濂對文的認知、文的功能、為文的方法三個方面闡述其文論,認為宋濂“以為文習作,來闡釋推崇孔孟經書的恒久貢獻,在儒家經典流傳的時空過程中,他所扮演角色的特殊性及重要性,實在是毋庸置疑”
。樸志詵的碩士論文從理學、政治、教育方面研究了宋濂《龍門子凝道記》的思想
。謝智明的博士論文《儒釋道關系視野中的宋濂思想研究》探析了宋濂儒學、佛教、道教的學術思想淵源,認為其思想淵源并非獨尊一家,學術方面則以儒家思想為宗,融合佛道的學說以為補充
。該論文提出了很多獨到的見解,對本書的研究頗有啟發。
John D.Langlois在《1358年加入朱元璋之前的宋濂與劉基》一文中就宋濂和劉基在1358年選擇朱元璋之前對元朝廷的態度轉變、心態歷程作了分析,并論述了二人輔佐朱元璋之后所作的種種努力。日本方面,以荒木見悟、三浦秀一的研究最為卓著。荒木見悟的《明代思想研究》以宋濂為發端,對其儒釋道三教思想進行了闡述。三浦秀一《中國心學の稜線:元朝の知識人と儒道仏三敎》一書從宋濂所處的社會思潮入手,對其入仕前后的思想分別進行了分析,尤其對佛教和文在宋濂思想形成中的作用、“六經皆心學”、《龍門子凝道記》、文論、宋濂與朱元璋的關系等作了探討。
以上成果對于我們從不同角度認識宋濂,推動宋明理學的研究無疑都具有積極意義。但是這些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一,尚缺乏整體的宏觀的視野。大部分成果孤立闡發宋濂某一方面的思想,雖較為細致深入,但缺乏大格局、大視野,給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之感,難以窺其思想全貌。徐永明《宋濂評傳》對宋濂的天道觀、性命說、理欲觀、宗教思想等進行了分析,但因為缺少宏觀的把握和縱向的比較而失之于簡單。尤其是對其佛道教思想的分析和定位,流于表面。其二,缺少比較的研究。沒有比較,就無法進行思想定位。宋濂具有豐富的心學、經學、史學思想,其思想史地位和影響如何,需要與其前后思想家的相關思想進行比較后方能得出結論。上述研究雖然認為宋濂具有承前啟后的地位,但是具體如何承前、如何啟后卻又語焉不詳。
這其實就涉及宋濂與浙東學術的關系問題。宋濂一生絕大部分時間活動于浙東,受整個浙東學術傳統的影響。只有將其置于宋明理學史和浙東學術這一大背景下,看看他如何評判已有的學術流派,再具體考察其思想如何博采眾長,進一步發揚光大浙東學術并對后世產生影響,如此才能準確評價其思想,并予之客觀的定位。學術界目前對浙東學術的內涵、精神以及浙東學術主要人物如呂祖謙、王陽明、黃宗羲、章學誠的思想研究較多。當把宋濂與浙東學術聯系起來研究時,往往只側重于他的經史觀點;有的研究雖然意識到了宋濂與婺學、陽明心學的關系,卻沒有從思想上細細分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