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宋濂的生平述略

宋濂的傳記,最早當屬他的好友兼同門鄭濤于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作的《宋潛溪先生小傳》,其好友王袆(1322—1374,字子充,浙江義烏人)生前亦撰有《宋太史傳》,以為宋濂之才氣可與司馬遷相上下。宋濂歿后,其學生鄭楷為之作《行狀》,詳述宋氏家族生平始末。這三人對宋濂的生平記述與評價成為后來的《明史》、各地方志、《婺書》等歷史記載的原型。今人徐永明所撰《宋濂年譜》敘述本末甚詳,堪稱目前為止對宋濂生平事跡考述最全面、最詳盡的一部書。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亦號無相居士。其先祖本居住于金華潛溪,至宋濂才遷于浦江。其母懷孕僅滿七月,便生下宋濂。故其嬰兒時即多病,“每患風眩,輒昏迷數日”。多虧祖母和母親精心呵護,方保無虞。宋濂幼時英敏強記,號為神童。六歲入小學,其師包文藻授以《蒙求》,“一日而盡,自后日記二千余言”。九歲能詩,所作《蘭花篇》凡二十六韻,以蘭花喻君子,已初見其志。有道士來訪,命賦詩,操筆輒成四韻,有“步罡隨踢腳頭斗,噀水能轟掌上雷”之句,語驚四座,遂被目為神童。烏傷(今義烏)賈思逵(字伯達)嘆其才,將女兒許給了他。

宋濂祖上雖有讀書為官者,但至其祖父遷居義烏始,便家道敗落,以農耕為生。家貧,無力為宋濂延請名師儒,而鄉中那些授徒者又不敢教授這個神童,“自是或作或輟者十年”。年十五六時,本鄉賢達張繼祖歸鄉,聞景濂善記,便以《四書》試之。宋濂立記五百言,一字不遺。張繼祖大驚:“有才如此,不可廢也!”遂推薦他就學于城南聞人夢吉。聞人授以《春秋》三傳之學,宋濂始習舉子業。同里胡翰(字仲申,號仲子)一直就學于吳萊(1297—1340),深得其書,于是建議宋濂去學古文辭。宋濂欣然而往,“益取經史及諸子百家之書而晝夜研讀之”,其學大進。繼而又登柳貫(1270—1342)、黃溍(1277—1357)之門,此二人都是當時名滿天下的大儒。二公見之,深相器重,盡授所學,并寄予厚望。黃溍之文博雅雄麗,登門求文者絡繹不絕。黃溍應接不暇之時便請宋濂代作,于是宋濂開始以文知名于時。

至元元年(1335),宋濂參加鄉試,落第。至正九年(1349),因朝廷大臣危素等人推薦,擢宋濂為將仕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以布衣入史館,乃儒者之特選。但宋濂感覺元王朝氣數已盡吳志堅通過考察元代的科舉制度,認為“宋濂獲得翰林編修的推薦是由他的姻親兼好友鄭氏替他以文干進的結果,而不赴的原因恐怕不能完全歸結于沒有仕進之心,而應與當時現實政治斗爭有關,具體地說,與脫脫的失勢有關”(《中國科舉制度通史》元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71頁)。此可備一說。,遂以親老不能遠行為借口,固辭。為避免糾纏,他躲進仙華山做道士,潛心讀書撰述,《浦陽人物記》便是此時之作,鄭濤、戴良、歐陽玄紛紛為其作序。又與戴良編成《柳待制文集》。隨后,天下大亂,各地義軍紛起。至正十六年(1356),為避戰亂,宋濂與弟子鄭淵再入仙華山隱居,待機而動。期間著《龍門子凝道記》二十四篇,系統論述了自己對宇宙人生的思考、政治追求以及對時局的看法,此時宋濂四十八歲。

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軍隊攻克婺州。次年正月,聘宋濂為婺州郡學五經師。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定鼎金陵(今南京)。應李善長推薦,宋濂、劉基、葉琛、章溢同時入金陵覲見,同年宋濂被任命為江南等處儒學提舉,至此宋濂正式踏入仕途。三月后成為太子朱標的老師。1368年,朱元璋正式登基,改國號為明,年號洪武。同年十二月下詔修《元史》,宋濂、王袆為總裁。次年二月《元史》開局,八月書成。此后,宋濂又奉詔修《大明日歷》一百卷、《寶訓》五卷、《閱江樓記》、《觀心亭記》、《昭鑒錄序》、《洪武圣政記》、《春秋本末序》、《祖訓錄序》、《大明律》等,“他若山川、百神、朝享、律歷、衣服、四夷朝貢賞赍之儀,及功臣碑碣、屬國詔諭,鮮不出其手者”吳之器《婺書》,宋濂著、黃靈庚編輯校點《宋濂全集》“附錄二”,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五冊,第2573頁。,可謂“一代禮樂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明史》卷一二八,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2冊,第3788頁。。朱元璋時常與其討論治國之道,對其文采和為人深為敬佩,嘗于朝上公開說:“朕聞太上為圣,其次為賢,其次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嘗有一言之偽,誚一人之短,始終無二,非止君子,抑可為賢矣!”《明史》卷一二八,第3787頁。嘗欲任以政事,宋濂辭謝:“臣無他長,待罪禁近足矣。”《明史》卷一二八,第3786頁。宋濂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贊善大夫,洪武十年(1377)致仕,歸金華。

宋濂歸隱金華后,終日閉門讀書,對朝政緘口不言。每年赴京師朝見一次,有時與朱元璋討論佛經要義。他致仕后所寫多為僧道塔銘碑碣、家乘譜序。也正是在此時,方孝孺二次來求學,整整三年,盡得其學而歸,成為宋濂最器重、最得意的弟子。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案起,宋濂之長孫宋慎連坐得罪,宋濂牽連下獄。在太子和皇后的極力保奏下,得以免死,流放四川茂州。次年,至夔州,寓僧舍,宋濂不食數日,臨終作《觀化帖》后而卒,終年72歲。正統年間,賜謚文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什邡市| 石渠县| 皮山县| 新闻| 杭州市| 封丘县| 菏泽市| 辛集市| 商都县| 屏南县| 互助| 嘉义市| 仲巴县| 鄂温| 渝北区| 日照市| 黄梅县| 永泰县| 澎湖县| 洪雅县| 睢宁县| 西和县| 蒙城县| 台江县| 东阳市| 基隆市| 黄石市| 汽车| 郸城县| 吐鲁番市| 错那县| 民权县| 弥渡县| 前郭尔| 运城市| 临泉县| 武宣县| 美姑县| 连山| 忻城县| 枣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