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日本民藝之父·戀物鼻祖”柳宗悅的民藝入門書,全新譯本!《民藝四十年》是柳宗悅最好的民藝入門書。他創造了“民藝”這一新的美學概念,開啟民藝運動,創辦《工藝》雜志,創建日本民藝館,在漫長的40年里,堅定地從無名工匠的日常用具中發掘真正的美。他癡迷木喰佛、大津繪等無人問津的民間手工藝,對朝鮮、沖繩等留有傳統工藝色彩的地方表現出毫不吝嗇的愛,更是從茶道、佛教中找到了何為美的哲理。關于民藝的所有答案都在這本書中。
(日)柳宗悅 ·隨筆 ·13.6萬字
媲美《菊與刀》的日本文化經典,在一杯茶中,讀懂東方美學的精髓。《茶之書》是岡倉天心享譽世界的茶道經典,被譯成法、德等多國語言。茶是日本文化的一切原點,作者從碗中見人情、飲茶之法、道與禪、茶室、藝術鑒賞、茶花之美、茶之宗匠的七個角度,把東方美學的精髓灌注在一杯茶中。我們通過茶探索神秘的東方世界,感受一期一會的哲學思想,“在不可圓滿的人生里,去達成某種可能的圓滿”。
(日)岡倉天心 ·隨筆 ·4.7萬字
在中國與日本的傳統文化中,禪與飲茶都是沉思與冥想的藝術,是思想與精神升華的路徑。更為重要的是,兩者都能讓人意識到人生的每個瞬間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值得被珍惜與品味。美國文化大家威廉·斯科特·威爾遜廣泛搜集禪宗、茶道、中國哲學中源遠流長的句子,提煉出禪茶一味的“100個基本”,探討兩者之間的美妙關系。集歷史、哲學、修心養生為一體,《禪與飲茶的藝術》不僅能讓你品嘗到飲茶的快樂,更能凈化情緒與思想,讓你修得在喧囂塵世中安然度日的哲學。
(美)威廉·斯科特·威爾遜 ·隨筆 ·5.7萬字
本書是作者親自挑選了自己發表在各種媒體的雜文,組成一個文化散論的合集。他不僅是一位多產的暢銷書作家,在文學作品、藝術鑒賞、社會分析和歷史研究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沿。他的作品種類繁多,從湯姆·威茲的音樂到昆丁·布雷克的畫作解析;從各種歷史現象、文化散論到討論一個演員需要什么技能來創造一個獨特的福斯塔夫表演;從各個社會事件的評論到各種美食的演變,都能深刻、機智地進行評析,提出發人深省,啟人思索的觀點。本書所選文章時間橫跨四十年,涵蓋歐洲歷史解析、文化名人和文化現象的評議、美食和生活小事的思考,整本書思想深邃、觀點犀利、文筆引人入勝,可稱得上是一部啟發讀者智慧、拓展人生深度、提升思想境界的偉大作品。
(英)西蒙·沙瑪 ·隨筆 ·34.1萬字
《大秦之道》起自《石鼓山之謎》,結于《三秦之游》,五十二篇文章,一以貫之,是一個人的路。阿瑩先生在陜西這片土地上一路行去,尋幽探勝,撫今訪古。一邊走著,有所見、有所感、有所思,形諸筆底,蔚為大觀,一個人的路竟被他走成了“大秦之道”,大道朝天,所通者古今之變、文明之理。
阿瑩 ·隨筆 ·9.5萬字
《秋山集:故紙談往錄》可說是李軍老師對既往的追憶,是對秋的紀念、春的期待。正如《春水集》之名源于《紙上春水桃花浪》一般,“秋山”出自本書所收的《顧麟士數仿〈秋山圖〉》一篇。元人黃公望的那幅《秋山圖》早已下落不明,令人惋惜。不過,“秋山”似乎早就脫離了紙墨,飛上筆端,成為一個意象、一種境界,引得無數畫家沉浸其中,心摹手追,于今未休。五百年后的顧麟士、吳湖帆,莫不如是。本書所收的二十八篇文章中,一大半篇幅不長的,均是李軍老師兩三年來所寫,已陸續發表在《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南方都市報》上。另外一小半篇幅略長者,則是從近十年間所寫舊稿中選出。按“藝林一瞥”“斯人俱往”“書海浮桴”三個主題編排。
李軍 ·隨筆 ·12.6萬字
南京人偏愛“把個小禽當大肉吃”?南京人餐桌上的“七頭一腦”,還有燉生敲、皮肚、美人肝,都是什么?誰知道旺雞蛋,其實是“忘雞蛋”?走過小籠湯包“每客八只,貳元伍角”的年代,誰還記得馬頭牌、大三元、三星糕團、老廣東等字號?一位南京“饞人”的飲食札記。四十余篇妙趣文章,描摹金陵名饌、市井風味,暢談南京吃的個性、吃的記憶,從鹽水鴨、烤鴨,到吃鴨的副產物鴨油燒餅、鴨血粉絲湯,再到“馬鞍橋”、美齡粥、十樣菜、梅花糕……將老南京舌尖和心頭的味道匯于一編。
余斌 ·隨筆 ·15.5萬字
本書包含《環七丘城》與《狹水悠悠》兩部作品。這兩部作品均是龔古爾文學獎得主朱利安·格拉克寫作的與空間、歷史密切關聯的文化隨筆。格拉克是法國當代著名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和評論家,龔古爾文學獎得主,在法國和西方享有極大聲譽。《環七丘城》是圍繞古城羅馬展開的一場思想漫步。這座七丘之城所承載的神秘歷史與它觸手可及的現實——城墻、雕塑、噴泉——之間構成了一種充滿魔力的共振關系。《狹水悠悠》則由格拉克童年記憶中的一條河流寫起,以電影式的節奏展開,在回憶中的水面上悠然滑行。
(法)朱利安·格拉克 ·隨筆 ·5.3萬字
本書是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解讀中國根性文化與國民性格的重磅力作,作者立足當下社會現實,對照世界文化底蘊,對中國文化展開辛辣而富有思辨性的剖析。作者通過宏觀歷史觀察與微觀文本解構的雙重路徑,揭示中國文化的獨特性與矛盾性,并層層剝開歷史與文學的精神密碼。
梁曉聲 ·隨筆 ·15萬字
古代哲學思想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它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回顧古代哲學思想的發展歷程,為你介紹不同哲學家的思想主張和影響。你將了解到古代哲學思想的核心概念、發展脈絡和影響,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思考。同時,你還將認識到古代哲學思想對現代社會的重要性,它為我們提供了思考人生、社會和世界的方法和視角。
郜義 ·隨筆 ·12.2萬字
挖掘古代智慧的寶藏,這里有先人的哲學思想、治國方略、科技發明等。這些寶藏不僅是歷史的遺產,更是我們今天可以借鑒的寶貴財富,帶你開啟一場智慧的探索之旅。
楊錦程 ·隨筆 ·10.7萬字
岡倉天心在20世紀初旅英美期間,意識到西方人對東方世界充滿了荒謬的想法及誤解,用英文相繼寫出了《理想之書》(TheIdealsoftheEastwithSpecialReferencetotheArtofJapan,1903)、《覺醒之書》(TheAwakeningofJapan,1904)和《茶之書》(TheBookofTea,1906)等著作,被世人稱為岡倉天心三部曲,對二十世紀之初西方人對日本的印象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其中,《茶之書》影響最大,被列為美國中學教科書。“茶道”為日本傳統美學之精髓,作者文筆清雅雋永,蘊藏文人氣息,帶領讀者一窺日本古典美學的世界。
(日)岡倉天心 ·隨筆 ·5.5萬字
除了植物學以外,可能沒有哪一領域比民俗研究對植物更感興趣。本書圍繞植物五花八門的傳說做了簡短而系統的總結。比如白花預示著死亡?在這本書中,作者綜述了各個方面的植物傳說,包括植物崇拜、植物與惡魔學等。直至今日,此書仍是植物傳說的經典之作。通過了解植物背后的故事,認識植物在歷史與文化中的地位。
(英)西斯爾頓·戴爾 ·隨筆 ·13萬字
《晚清中國游記:“中央王國”的游歷與調研》一書,憑借作者威爾遜深厚的軍事、工程和地理知識背景及其親身經歷,為我們回顧晚清中國的歷史提供了一個新穎而獨特的視角。他的足跡遍布中國的廣袤土地,從繁華的滬上到古樸的荊楚,從遼闊的臺海到荒涼的塞外,細膩地描繪了中國的自然風光、人文地理以及社會經濟狀況,同時深入剖析了東西方文明在交匯與碰撞中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要言之,《晚清中國游記》不僅是一本記錄旅行見聞的游記,更是一部兼具史實價值和文化內涵的著作。對于歷史和東西方文化研究者而言,該作品的翻譯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而對于廣大讀者來說,它也是一部引人入勝的閱讀珍品。
(美)詹姆斯·哈里森·威爾遜 ·隨筆 ·14.3萬字
本書是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深度剖析中國人的文化心理與國民性的重磅力作。作者站在當今社會現實的立場,從文化到社會,從日常生活到世道人心,對當代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狀況、普通中國人的人生境遇,以及中國的文化與文化人,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觀察與客觀卻不失溫暖的評述。書中不僅蘊含作者對時代病灶的犀利叩診、對市井巷陌的溫情凝視,更充滿對人性本質的真知灼見、對文化的深邃思考。可以說,這是一部當今社會人文現狀的“田野調查”,也是一部中國式人情世故的觀察筆記。
梁曉聲 ·隨筆 ·15.1萬字
套裝包括《向光而行:老俞對談錄》、《心靈激蕩:老俞對談錄》、《星河遼闊:老俞對談錄》、《韶華有夢:老俞對談錄》。
俞敏洪 ·隨筆 ·124萬字
套裝包括《星河遼闊:老俞對談錄》、《韶華有夢:老俞對談錄》。
俞敏洪 ·隨筆 ·61.6萬字
書評人、作家綠茶走訪27位中國當代文化名家,圍繞讀書與藏書展開了深度對談。在書房這一富于智識的精神空間中,書房主人暢敘個人閱讀經歷,闡說讀書觀與藏書觀。在內容選擇極為分散的今天,書對我們意義何在?從他們的故事中,或許能得到某種解答。
綠茶著繪 ·隨筆 ·14.4萬字
一支柔軟而富于彈性的毛筆,看上去是那么古老,卻包孕著倔強的青春。它為什么被這個智慧的民族所選擇、堅守,并演化為不可替代的載“道”之“器”?由此產生的中國書畫藝術具有怎樣的獨特屬性?“書為心畫”“畫如其人”,生命與藝術如何融為一體?……作者以二十年之苦心孤詣,試圖解答傳統文化所面臨的種種時代命題。
何光銳 ·隨筆 ·6.9萬字
本書為作者從事書畫鑒藏與美術史研究之余所寫的小品和藝評文章。朱萬章先生又是畫家,他的畫,在學界看來就是典型的文人畫,從他的畫中明顯可以看到“聊寫胸中逸氣”或“聊以自娛”的文人豪氣。本書圖文并茂,雖囿于作者自身經歷,全書所涉以嶺南畫派居多,但仍值得一讀。
朱萬章 ·隨筆 ·7.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