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正蒙釋 正蒙輯釋
會員

《正蒙釋》是明代高攀龍《正蒙集注》和徐必達《正蒙發明》的合刻本,在《正蒙》注解本中別具特色,且二書相輔相成,可互相補充、發明,較好地繼承與發展了張載哲學思想的精髓。《正蒙釋》并非二書的簡單相加,徐必達編訂《正蒙釋》時,把《正蒙發明》中與《正蒙集注》相同的注解刪去,獨有的注解保留,把《正蒙發明》和《正蒙集注》中不同的但相比較不準確的注解刪除,能夠互補的保留。經徐必達編訂后,《正蒙釋》中的《正蒙集注》基本保持原貌,《正蒙發明》則更加嚴整精練,且與《正蒙集注》的思想得以高度一致。從思想內容上看,以程朱哲學思想解《正蒙》、確立氣的行上本體意涵進而批評佛老、注重修養工夫是《正蒙釋》的重要特點。此書以國圖藏明萬歷本為底本,以清初平江蔡方炳本為對校本,以清《性理四書注釋》本為參校本。書后“附錄”,包括高攀龍碑傳資料九篇、徐必達傳記五篇以及《正蒙釋》提要一篇。《正蒙輯釋》是清代華希閔所撰,是研究張載《正蒙》及華希閔本人思想的重要著作,在清代已有一定的影響。《正蒙輯釋》是在高攀龍《正蒙集注》、徐必達《正蒙發明》的基礎上,以朱子學為主要立場注釋《正蒙》的著作。在清初尊朱熹黜王陽明的學術氛圍中,華希閔的注釋雖體現出強烈的程朱理學色彩,但他并沒有完全否定王陽明及其學說,這在當時是相當理智且可貴的。《正蒙輯釋》以“閔按”的形式,闡釋了《正蒙》每篇全旨及篇文段意,其中所論及的太虛本體論、心性論、工夫論等,都體現了華希閔的獨到理解。本書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康熙刻本《性理四書注釋》中的《正蒙輯釋》為底本,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王植《正蒙初義》為參校本。

(明)高攀龍 徐必達撰 邱忠堂點校 (清)華希閔撰 張瑞元點校 ·中國哲學 ·19.3萬字

中說
會員

王通離世后,他的門生們為了紀念他,弘揚他的思想學術,于是仿孔子門徒作《論語》而編撰了《中說》。《中說》也稱《文中子說》。全書共分為王道篇、天地篇、事君篇、周公篇、問易篇、禮樂篇、述史篇、魏相篇、立命篇和關朗篇十篇。佚文《敘篇》里云:"文中子之教,繼素王之道,故以《王道篇》為首。古先圣王,俯仰二儀必合其德,故次之以《天地篇》。天尊地卑,君臣立矣,故次之以《事君篇》。事君法天,莫如周公,故次之以《周公篇》。周公之道,蓋神乎《易》中,故次之以《問易篇》。《易》者,教化之原也。教化莫大乎禮樂,故次之以《禮樂篇》。禮樂彌文,著明則史,故次之以《述史篇》。興文立制,燮理為大,惟魏相有焉,故次之以《魏相篇》。夫陰陽既燮,則理性達矣,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故次之以《立命篇》。通性命之說者,非《易》安能至乎?關氏,《易》之深者也,故次之《關朗篇》終焉。"是對《中說》的一個簡略概括。十篇皆以文章標題為核心,用講授的形式,以及與眾弟子、學友、時人的問對,記錄保存了王通主要的言行和思想。是后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之際思想發展的重要文獻。《中說》最早有北宋阮逸注本及龔鼎臣注本,南宋有陳亮重編本。阮逸注本流傳至今而龔鼎臣本、陳亮本皆佚。三全本《中說》吸納前輩整理的成果,在注釋和翻譯過程中充分參考各類原典以期對文意有更為準確的把握,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務求做到文字明達雅正。

馬天祥譯注 ·中國哲學 ·19.9萬字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化市| 犍为县| 喜德县| 崇礼县| 东乡县| 崇左市| 河东区| 缙云县| 乐至县| 横山县| 读书| 广德县| 阳信县| 岳阳市| 祁连县| 全南县| 新郑市| 扬中市| 和林格尔县| 宁乡县| 松阳县| 阿鲁科尔沁旗| 石渠县| 墨竹工卡县| 盐池县| 安远县| 裕民县| 昌黎县| 綦江县| 来凤县| 潼南县| 晴隆县| 庆元县| 和林格尔县| 曲水县| 苏尼特左旗| 江都市| 天镇县| 洛川县| 五原县| 万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