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1章 樸實敦厚,樂天知命真性情
- 第10章 舉一反三,達者不計得與失
- 第9章 自強自立,越是困苦越鎮定
- 第8章 用人以德,領導者的器量決定成就
- 第7章 以仁為美,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
- 第6章 百忍成金,克己復禮真君子
第1章 前言
孔子,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人們尊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他的智慧震古爍今,光照千秋。
孔子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為我國古代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偉大貢獻。他的思想被歷代人們奉為圭臬,視為經典,是真正傲視百代的大智慧。
公元前551年,孔子誕生。孔子3歲的時候,父親死了,不到17歲時,母親死了,自此,孔子成了孤兒。
孔子自幼奮發圖強、為人謙遜,為家族與鄉里所器重。孔子19歲時,族人為他娶了妻子,一年后,兒子孔鯉出生。
20~30歲期間,孔子先后做過委吏與乘田,委吏負責收稅,乘田負責管農事,都是政府部門的公務員。
30~34歲期間,主要是在魯國太廟做祭祀官。孔子以獨特的身份(即圣人之后)和淵博的學識、高尚的德行獲此資格,主持國家的重大祭祀,同時開始收弟子。
孔子35歲時,魯昭公被三大臣逼下臺,逃往齊國。孔子追隨魯昭公去齊國,在齊聞《韶》,學識大進。齊景公尊敬孔子,向孔子問政,孔子在齊國待了一年。
37~51歲期間,孔子依然在魯國主持祭祀。這時,孔子的官職是“儒”,即祭祀官。因為孔子長期做儒官,所以后世稱孔子為儒家學派創始人。
儒家最看重的是祭祀,其次是治理國家。孔子長期在太廟主持祭祀,實際上是個大祭司。
孔子51歲時,正式在朝中為官,是為中都宰。三年中,孔子先后做中都宰、司空、司寇,最后做魯國宰相。孔子施政期間,具體的政治主張是維護、鞏固魯定公的地位,對內抑制三大臣,對外與齊國結盟。在孔子的治理之下,魯國大治,路不拾遺。
齊國擔心魯國強大,便用美人計麻痹魯國君臣。孔子于這年離開魯國,開始了漫長的周游列國之旅。
55~68歲期間,孔子帶領弟子周游列國14年,經過的國家近10個,是一次前無古人的“文化長征”。孔子想把他的政治主張推廣到列國,結果無一成功。但他取得了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成果,就是將他的人文理念——“仁義”帶到了各個國家。
孔子68歲回到魯國,正式開私學授徒。這時,他的政治身份是魯國的“國老”,即元老。實際上,孔子此時已是魯國的精神領袖與國家象征。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其中最有成就的是顏回、子貢、子路、曾參、有子、仲弓等人。孔子弟子中做官做得最大的是冉有,但被孔子逐出了門墻。冉有不仁,附從季氏征戰、斂財,違背了孔子的教導。
孔子晚年最重要的工作是授徒與撰述。孔子定五經、修《春秋》,他的言行被弟子及再傳弟子們整理為《論語》,他的后人也整理有《孔子家語》。孔子的思想主要記載于《論語》《禮記》《中庸》(原為《禮記》的一篇)《易經·易傳》《春秋》等。孔子的生平事跡散見于《論語》《孟子》《史記·孔子世家》《左傳》等。
司馬遷把他為孔子作的傳命名為“孔子世家”,顯然是把孔子定位為一位“王者”,因為在《史記》中,只有為王者作的傳,體例上才是“世家”。司馬遷這樣做的理由主要是:第一,孔子是殷王室之后;第二,孔子是大圣人,是“素王”,是真正意義的帝王。后世尊孔子為人類導師,是一位世界級的思想家。
孔子為后世制定了風俗與日常生活規范,這比他制定了政治方面的制度更重要。孔子的思考方式與做事方式影響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至深,這比他對中國文化界的影響更大。
本書主要選取了孔子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言論,以權威的譯解和貼近現實生活的感悟,再加上與之相應的歷史和現實事例,使之渾然一體,讓每一個解讀對象都得到透徹通達的詮釋,并得到適當的延展和發揮。在編寫結構上,力求精確到人們生活的細枝末節。從宏觀上,我們希望本書能夠有益于當今世道人心,為精神文明建設作出貢獻;具體到每一位讀者,則希望你能夠與這種元氣淳厚、自然酣暢的古典文化精神貼近并且交融,讓自己生活在一種更高的層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