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孔子語錄
親近中國傳統文化,孔子是最先需要了解的人物。習近平同志指出: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無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是擴大中華優秀文化的影響力,都要從孔子思想中汲取精華。為此,中華書局編輯部策劃組織編寫了《孔子語錄》一書。書中所選孔子言論全部來自儒家經典《論語》,并將選句分為道德、修養、治政之道、處世之道、學習教育和人生哲理六類。編寫時,注重嚴謹度和實用性,既有語義探究,也有實例解讀。此外,著名書法家蘇士澍先生還為本書創作了二十余幅書法作品,給讀者帶來更佳的閱讀體驗。
最新章節
- 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 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 色厲而內荏(1),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2)?
-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1);不曰白乎,涅而不緇(2)。
-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上架時間:2020-12-11 18:23:06
出版社:中華書局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 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更新時間:2020-12-11 19:25:05
- 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 色厲而內荏(1),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2)?
-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1);不曰白乎,涅而不緇(2)。
-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 人能弘道(1),非道弘人。
- 小不忍,則亂大謀。
-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驥不稱其力(1),稱其德也。
- 不逆詐(1),不億不信(2),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 其言之不怍(1),則為之也難!
-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 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 無欲速,無見小利。
- 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1)。
- 過猶不及(1)。
- 未知生,焉知死?
-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 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 逝者如斯夫(1)!不舍晝夜(2)。
-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1)?
- 子不語怪,力,亂,神。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1)。
-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1)。
-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1)。
- 放于利而行(1),多怨。
-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1)。見義不為,無勇也。
- 君子不器(1)。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五十而知天命(3),六十而耳順(4),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人生哲理
- 有教無類。
-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1),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2);雖多,亦奚以為?
- 不憤不啟(1),不悱不發(2)。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3)。
- 告諸往而知來者。
- 教育
-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1);好知不好學(2),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3);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4);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 予一以貫之。
-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1),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2)。
-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1),知之次也(2)。
-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三人行(1),必有我師焉!
-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1)。
- 默而識之(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朝聞道,夕死可矣。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1)。
- 學而不思則罔(1),思而不學則殆(2)。
-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退而省其私(1),亦足以發。
-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可謂好學也已。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1)?
- 學習
- 學習教育
-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1),遠之則怨。
- 鄉愿(1),德之賊也。
-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1),畏圣人(2)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3)大人,侮圣人之言。
-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1),友善柔(2),友便佞(3),損矣。
- 道不同,不相為謀。
- 眾惡之(1),必察焉;眾好之(2),必察焉。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1),則遠怨矣!
- 友其士之仁者。
-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1),亦不失言。
-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1),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 賢者辟世(1),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 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君子上達(1),小人下達(2)。
- 君子泰而不驕(1),小人驕而不泰。
-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1)。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2)。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 君子和而不同(1),小人同而不和。
- 不得中行而與之(1),必也狂狷乎(2)!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 忠告而善道之(1),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 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1)。
- 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 君子坦蕩蕩(1),小人長戚戚(2)。
- 暴虎馮河(1),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 女為君子儒(1),無為小人儒。
- 聽其言而觀其行。
- 德不孤,必有鄰。
- 君子喻于義(1),小人喻于利。
- 君子懷德(1),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1),義之與比(2)。
- 觀過,斯知仁矣(1)。
- 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 多聞闕疑(1),慎言其余,則寡尤(2);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
- 君子周而不比(1),小人比而不周。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處世之道
- 尊五美,屏四惡(1),斯可以從政矣。
-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 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 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2),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放鄭聲,遠佞人(1)。
- 邦有道,谷(1);邦無道,谷,恥也。
- 近者悅,遠者來。
- 一言而喪邦。
- 一言而興邦。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1);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2)。
-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 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1),孰敢不正?
- 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君子篤于親(1),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2),則民不偷(3)。
- 務民之義(1),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2)。
-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 臨之以莊(1),則敬;孝慈(2),則忠;舉善而教不能(3),則勸。
- 舉直錯諸枉(1),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 道之以政(1),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2);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3)。
-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1),居其所而眾星共之(2)。
- 道千乘之國(1),敬事而信(2),節用而愛人(3),使民以時(4)。
- 治政之道
-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1)。
-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1)。
- 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1),樂宴樂(2),損矣。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 君子貞而不諒(1)。
- 君子憂道不憂貧。
- 君子矜而不爭(1),群而不黨(2)。
- 君子病無能焉(1),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1),信以成之。君子哉!
-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 言必信,行必果。
- 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1)。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1)。
- 過則勿憚改(1)。
- 奢則不孫(1),儉則固(2)。與其不孫也,寧固。
-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1)?
- 飯疏食(1)、飲水,曲肱而枕之(2),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 中庸之為德也(1),其至矣乎!民鮮久矣(2)。
- 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
- 質勝文則野(1),文勝質則史(2)。文質彬彬(3),然后君子。
- 君子欲訥于言(1),而敏于行。
- 以約失之者(1),鮮矣(2)!
- 見賢思齊焉(1),見不賢而內自省也(2)。
- 不患無位(1),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1);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1)!揖讓而升(2),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1),小車無軏(2),其何以行之哉?
- 思無邪。
- 不患(1)人之不己知(2),患不知人也。
- 君子不重則不威(1),學則不固(2)。
-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1),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 人不知而不慍(1),不亦君子乎(2)?
- 修養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1)。
- 色難(1)。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2)。曾是以為孝乎?
-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無違。
- 父在,觀其志(1);父沒(2),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3),可謂孝矣。
- 孝
- 不學禮,無以立。
-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1),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2)。
- 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 吾不與祭(1),如不祭。
-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1),寧戚(2)。
-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貧而樂,富而好禮。
- 禮
- 當仁,不讓于師。
-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剛、毅、木(1)、訥(2),近仁。
- 克己復禮為仁。
-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1),可謂仁之方也已。
- 知者樂水(1),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1)。好仁者,無以尚之(2);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1)?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2),顛沛必于是(3)。
- 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 唯仁者能好人(1),能惡人(2)。
-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 里仁為美(1)。擇不處仁(2),焉得知(3)?
-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1)?
- 巧言令色(1),鮮矣仁(2)。
- 愛人。
- 仁
- 道德
- 出版說明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出版說明
- 道德
- 仁
- 愛人。
- 巧言令色(1),鮮矣仁(2)。
-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1)?
- 里仁為美(1)。擇不處仁(2),焉得知(3)?
-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 唯仁者能好人(1),能惡人(2)。
- 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1)?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2),顛沛必于是(3)。
- 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1)。好仁者,無以尚之(2);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 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 知者樂水(1),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1),可謂仁之方也已。
- 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克己復禮為仁。
- 剛、毅、木(1)、訥(2),近仁。
-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當仁,不讓于師。
- 禮
- 貧而樂,富而好禮。
-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1),寧戚(2)。
- 吾不與祭(1),如不祭。
- 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1),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2)。
-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不學禮,無以立。
- 孝
- 父在,觀其志(1);父沒(2),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3),可謂孝矣。
- 無違。
-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色難(1)。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2)。曾是以為孝乎?
-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1)。
-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修養
- 人不知而不慍(1),不亦君子乎(2)?
-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1),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 君子不重則不威(1),學則不固(2)。
- 不患(1)人之不己知(2),患不知人也。
- 思無邪。
-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1),小車無軏(2),其何以行之哉?
-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1)!揖讓而升(2),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1);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 不患無位(1),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 見賢思齊焉(1),見不賢而內自省也(2)。
- 以約失之者(1),鮮矣(2)!
- 君子欲訥于言(1),而敏于行。
- 質勝文則野(1),文勝質則史(2)。文質彬彬(3),然后君子。
- 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1)!
- 中庸之為德也(1),其至矣乎!民鮮久矣(2)。
- 飯疏食(1)、飲水,曲肱而枕之(2),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1)?
- 奢則不孫(1),儉則固(2)。與其不孫也,寧固。
- 過則勿憚改(1)。
-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1)。
-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1)。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 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 言必信,行必果。
-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1),信以成之。君子哉!
- 君子病無能焉(1),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君子矜而不爭(1),群而不黨(2)。
- 君子憂道不憂貧。
- 君子貞而不諒(1)。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 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1),樂宴樂(2),損矣。
-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1)。
-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1)。
- 治政之道
- 道千乘之國(1),敬事而信(2),節用而愛人(3),使民以時(4)。
-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1),居其所而眾星共之(2)。
- 道之以政(1),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2);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3)。
- 舉直錯諸枉(1),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 臨之以莊(1),則敬;孝慈(2),則忠;舉善而教不能(3),則勸。
- 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
-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務民之義(1),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2)。
- 君子篤于親(1),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2),則民不偷(3)。
-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1),孰敢不正?
- 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1);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2)。
-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 一言而興邦。
- 一言而喪邦。
- 近者悅,遠者來。
- 邦有道,谷(1);邦無道,谷,恥也。
- 放鄭聲,遠佞人(1)。
-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2),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 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 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尊五美,屏四惡(1),斯可以從政矣。
- 處世之道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君子周而不比(1),小人比而不周。
- 多聞闕疑(1),慎言其余,則寡尤(2);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
- 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 觀過,斯知仁矣(1)。
- 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1),義之與比(2)。
- 君子懷德(1),小人懷土(2);君子懷刑(3),小人懷惠。
- 君子喻于義(1),小人喻于利。
- 德不孤,必有鄰。
- 聽其言而觀其行。
- 女為君子儒(1),無為小人儒。
-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 暴虎馮河(1),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君子坦蕩蕩(1),小人長戚戚(2)。
- 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 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1)。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 忠告而善道之(1),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 不得中行而與之(1),必也狂狷乎(2)!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 君子和而不同(1),小人同而不和。
- 君子易事而難說也(1)。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2)。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 君子泰而不驕(1),小人驕而不泰。
- 君子上達(1),小人下達(2)。
- 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賢者辟世(1),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1),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1),亦不失言。
- 友其士之仁者。
-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1),則遠怨矣!
- 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眾惡之(1),必察焉;眾好之(2),必察焉。
- 道不同,不相為謀。
-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1),友善柔(2),友便佞(3),損矣。
-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1),畏圣人(2)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3)大人,侮圣人之言。
- 鄉愿(1),德之賊也。
-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1),遠之則怨。
- 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 學習教育
- 學習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1)?
-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可謂好學也已。
- 退而省其私(1),亦足以發。
-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學而不思則罔(1),思而不學則殆(2)。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1)。
- 朝聞道,夕死可矣。
-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默而識之(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1)。
-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三人行(1),必有我師焉!
-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1),知之次也(2)。
-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1),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2)。
- 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予一以貫之。
-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1);好知不好學(2),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3);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4);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 教育
- 告諸往而知來者。
- 不憤不啟(1),不悱不發(2)。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3)。
-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1),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2);雖多,亦奚以為?
- 有教無類。
- 人生哲理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五十而知天命(3),六十而耳順(4),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君子不器(1)。
-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1)。見義不為,無勇也。
-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放于利而行(1),多怨。
-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1)。
-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1)。
-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1)。
-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 子不語怪,力,亂,神。
-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1)?
- 逝者如斯夫(1)!不舍晝夜(2)。
-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1),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 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未知生,焉知死?
- 過猶不及(1)。
- 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1)。
- 無欲速,無見小利。
- 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 其言之不怍(1),則為之也難!
- 不逆詐(1),不億不信(2),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 驥不稱其力(1),稱其德也。
-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小不忍,則亂大謀。
- 人能弘道(1),非道弘人。
-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1);不曰白乎,涅而不緇(2)。
- 色厲而內荏(1),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2)?
- 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
- 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更新時間:2020-12-11 19: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