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全智慧(國學智慧全書)
最新章節
- 第10章 幸福之道:少私寡欲,適度 知足才能逍遙
- 第9章 圓融之道:剛柔并濟,虛虛實實,進退有度
- 第8章 領導之道:正確帶人用人,實現無為而治
- 第7章 成事之道:踏實勤干,萬事水到渠成
- 第6章 待人之道:以善待人,自得善待
- 第5章 養性之道:回歸單純,獲得平和心境
第1章 前言
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道德經》,在戰國時韓非子稱為《周書》,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時則直呼《老子》,漢代的河上公所著《老子章句》,把《老子》整理為《道經》37篇,《德經》44篇,故有《道德經》之名。
《道德經》的作者老子,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道德經》一書寫于他歸隱時,途徑函谷關,守將尹喜向他問道,于是老子才留下這部《道德經》。
《道德經》是老子對自然萬物,對人生和社會等方面進行觀察后所做的哲學思考,體現了老子的人生觀和自然觀。它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后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歷史上的諸多學派都深受其影響。玄德觀,為儒家始祖孔子所用,成為中國幾千年德治的宗旨;天地觀,經過莊子的闡發,為魏晉玄學所用,形成了自然曠達的人生觀;用兵之道,為兵家的孫武所用,形成中國博大精深的兵家思想……所以,我們說老子的《道德經》是“萬經之王”一點不為過。
《道德經》一書的核心思想是“道”。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它主宰著天地萬物,“道”是無形無聲的,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與佛祖釋迦牟尼當年證得的“如來說是世界,即非世界;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也”一樣。所以,他著了這簡約的五千言,以示其真誠求“道”之心。
“道”無中生有,并統領萬物,貫穿始終。所謂殊途同歸,大道歸一,無論做人做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道”都起著一定的作用。而“德”是修“道”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
《道德經》雖然只有寥寥五千言,但卻是一本奇書,因為它視角獨特,思想深邃,文約意遠,令人充滿了好奇心和閱讀欲,讓人愛不釋手。兩千多年來,一代代人都在對它進行研讀,沒有窮盡。人們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對《道德經》進行解讀,由此產生的文字卷帙浩繁,汗牛充棟。自《道德經》問世以后,皇家對老子的祭祀也一直延綿不斷,就像他們對待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一樣。歷史上的漢桓帝劉志、魏文帝曹丕、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后梁太祖朱晃、宋真宗趙恒、宋徽宗趙佶八位皇帝都曾親臨老子的故里鹿邑朝拜老子。
隨著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興起,《道德經》在世界上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唐貞觀年間,《道德經》被玄奘翻譯成梵文,流傳到印度。16世紀初,《道德經》又被譯為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等,流向歐美等地,其思想對西方大批哲學家如黑格爾、羅素等都產生了深深的影響。就連英國著名的搖滾樂隊披頭士都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將《道德經》第四十七章改編成了歌曲。
今天,世界文化交流走向一體化,價值觀多元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道德經》仍然值得一讀,而且,如今讀《道德經》更有指導現實的意義。其中所蘊藏的具有普世價值的思想和智慧,會給浮躁迷茫中的人們吹去一陣清風,提供某種借鑒。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所需的東西。
正因如此,我們編寫了這本書。為了讓《道德經》更通俗易懂、更貼近生活、更積極地指導和影響我們的人生,我們采用了原典、譯釋、解讀三位一體的方式,來闡釋道德經的內涵和主旨。在書中,我們插入了大量古代案例,并結合現實生活,一邊引“經”據典,一邊借古明今,相信會讓讀者對老子的思想有一個全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