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精選了楊立華教授二十二篇學術論文,內容主要集中于儒家和道家哲學研究。其內在的線索是:理解最高實體在中國哲學史上不同時代的揭示,特別是嘗試對天理概念的哲學內涵做具體地、精當地把握。用儒家、道家這樣的固化標簽來把握中國哲學的歷史展開,往往會錯失哲學洞見的內在理致。作為生生之本和價值之源的道體在中國哲學的各個階段有不同的呈顯,其中誠體(思、孟)和獨體(莊子)的完整揭示是頗具奠基性的。以“思誠與見獨之間”為題,標示出作者獨特的致思道路。
楊立華 ·中國哲學 ·19萬字
先秦諸子百家,是后世思想學派的源頭,司馬遷所著《史記》,是中國恢宏歷史的結晶,塑造獨立性格,傳承燦爛文明,兩者缺一不可。研習先秦諸子應注意:汲取各家學說要義,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二、與時俱進,學以致用。《史記》究天人之跡,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拜讀應謹記:一、讀史學做人,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二、讀史學智慧,融會貫通,為己所用。
傅斯年 ·中國哲學 ·15.6萬字
《元史·儒學傳》曰:“元興百年,上自朝廷內外名宦之臣,下及山林布藝之士,以通經能文彬彬焉眾矣”。全祖望在《宋元學案》里也認為“有元立國,無可稱者,惟學術尚未替。”元代諸儒相當重視對儒家經典的研讀,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流傳即是表現之一。陳天祥作《四書辨疑》,被時人認為是質疑朱學之作。至四庫館臣論此書曰“大意主于闕疑而不貴穿鑿”、“實非有意立異規為門戶之爭者”,評價此書無害于《集注》,可并存相參。《四書辨疑》十五卷,其體例為先述原文,然后引朱熹《集注》之文,再做自己之分析辯駁。陳氏此書,所質疑者不惟《集注》一書而已,亦有對經文本身的疑問和對前人注解的指摘。持論公允,摒除門戶之見。雖質疑朱子之失,亦肯定朱子之得。應該說,《四書辨疑》是以朱熹《集注》為依托而延展開去對經文的探究,其目的不是要貶抑朱學,而是力圖匡正朱學,使其更加符合經文旨意而已。《四書辨疑》是一個窗口,通過它,我們可以對儒學經典在元初的傳播情況以及元代儒生對經典的修養有一個切實的了解。
(元)陳天祥著 光潔點校 ·中國哲學 ·13.5萬字
本書是胡適先生對中國古代哲學史的系統論述,是其國學經典著作之一。該書對老子、孔子、孟子、墨子以及莊子等人的哲學思想進行了論說與評判。此外,作者還對各家學派的思想淵源及其發展演變軌跡進行了考證。從孔子的儒家學派到韓非子的法家學派;從墨子的“兼愛非攻”的思想到莊子的“無為而治”理論,胡適先生都做了詳細地分析與研究。
胡適 ·中國哲學 ·18.7萬字
從老子的哲學中,我們可以學習老子看世界的眼光;從莊子的哲學中,我們可以學習莊子浪漫的人生態度。希望張莉、陸杰編寫的這本《清醒的老子,浪漫的莊子:達觀自如的人生智慧》能夠讓讀者窺到實現這兩方面愿望的路徑,對道家智慧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和體悟,希望它能成為一陣清風,為忙碌、緊張、疲憊的人送去些許清涼。
張莉 陸杰峰 ·中國哲學 ·12.5萬字
本書為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孔子文化獎”獲得者牟鐘鑒先生根據四十多年來學習中華經典積累的經驗,結合古代賢哲的論述及今日道德教育建設的現實和需要,詳細闡述君子人格養成路徑,系統提出“君子六有”說,有仁義,立人之基;有涵養,美人之性;有操守,挺人之脊;有容量,擴人之胸;有坦誠,存人之真;有擔當,盡人之責。作者用較多篇幅細講古今中外的君子在六個方面的人格特質,列舉生動的案例,解說蘊藏的內涵,使君子人格培養在現實土壤上具有落地生長的可能性,用真人真事推動道德教化,從不同側面提煉中華精神,重塑君子人格榜樣,推動人文化成,培養時代真君子。
牟鐘鑒 ·中國哲學 ·8.7萬字
星云大師認為,培養因緣,是人生成功最大的秘訣。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一個圓滿。但成功有成功的條件,想成功必須先建立良好的觀念,否則可能就差之毫厘。大師在書中告訴我們,只要以一顆大自在的心,組合各方力量,就能發揮生命的無限潛能,獲得人間大成就。
羅金 ·中國哲學 ·13.1萬字
《漢書·藝文志》有言:“農家者流,蓋出于農稷之官。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農家以許行為代表,宣揚重農思想,參與百家爭鳴。后來經過稷下學派和呂氏門客兩個發展階段,農家思想在中國古代農學和農學家中得以復活和延續。重農思想、民本主義、農業管理和生態農學是中國古代農家思想的基本內容。在考察農家的流變沿革、思想內涵的基礎上,本書重點探討了中國古代生態農業模式的貢獻和價值,尤其是從天時、地利、人力和御旱濟時四個方面對之進行了說明。同時,也實事求是地指出了農家思想的歷史局限性。本書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展現歷史上農家思想的原貌,為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農家的窗口。農家思想為我們提供了豐富、深刻的歷史借鑒,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所需要的重要的歷史資源,有助于我們增強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當然,從“農家”到“農學家”的敘述存在著“觀念冒險”,有待時間的檢驗。
張云飛 ·中國哲學 ·15.4萬字
本書由流沙河結合自身的人生閱歷,以通俗、流暢的語言,對《莊子》內七篇逐篇擇要對照原文進行講解,既體現了沙老對莊子其人、其書的理解,也滲透著沙老對自己一生風雨的體悟和省思,使原本極具哲學思辨性的《莊子》原文不再抽象難懂,而變得親切可感,可讀性強,富于啟示意義。本書也充分體現了沙老諷世憂民的仁者情懷、勇于自嘲的諧趣智慧、隨性自適的散淡性情。作為名詩人,沙老對《莊子》童心不泯和詩意盎然的一面,往往有妙趣橫生的領會,這是多數注解詞句、深研哲學的學者難以觸達《莊子》的地方。作為一名頗富盛名的文字研究者,沙老對《莊子》篇名結構、“爝火不息”之“爝”、“養生主”之“主”、“指窮于為薪”之“薪”等,又有著解字家所特有的敏銳把握和獨到見解。
流沙河 ·中國哲學 ·12.7萬字
《周易》一書,冠冕群經,對中華傳統文化影響深遠。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以八卦的起源、《周易》的編纂、“春秋易說”的內容和《周易大傳》的構成為闡釋對象,試圖廓清《周易》經傳發生、發展的歷史脈絡;下編則就《周易》這部長期積累形成并隨時代發展的傳統典籍,重點選取幾個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命題進行討論,認為:《周易》中有關文化的命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穩定的部分,最足代表民族文化的精神根本;同時,還是對先秦文化學術的繼承和總結,是《周易》對民族文化的重要貢獻。
王樹森 ·中國哲學 ·14.4萬字
《郭象<莊子注>研究》內容簡介:郭象作為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直是中國哲學史研究的重鎮。自湯用彤先生的《魏晉玄學論稿》開始,湯一介、許抗生、余敦康等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前輩學者,都在這個課題做過深入的研究。然而,現有的相關研究仍存在如下問題:其一,未能真正地將郭象的《莊子注》作為一部注釋的作品來加以研究,導致對許多重要材料的誤讀,從而無法真正地把握郭象思想的整體脈絡;其二,與前一問題相關,對于郭象《莊子注》的注釋特點以及此書基本性質缺乏精準的把握;其三,未能對郭象哲學的重要概念給出深入細致的分析,從而造成了頗多含混的見解。《郭象<莊子注>研究》從《莊子注》的注釋技藝著手,著力于對郭象《莊子注》的注釋特色的揭示。從而進一步深入地揭示出《莊子注》與《莊子》本文之間充滿張力的對話關系。在此基礎上,對郭象的重要哲學概念做深細的研究,從而盡可能充分地展現其思想的內在理致。通過這樣的研究,盡力減少目前中國哲學研究界對于郭象思想的各種偏頗、粗率的意見。在關于“自生”、“獨化”、“逍遙”、“跡”與“所以跡”等重要的郭象哲學的問題,《郭象<莊子注>研究》都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提出更為深入周詳的見解。
楊立華 ·中國哲學 ·15.5萬字
《近思錄》是依朱、呂二人的理學思想體系編排的,從宇宙生成的世界本體到孔顏樂處的圣人氣象,循著格物窮理,存養而意誠,正心而遷善,修身而復禮,齊家而正倫理,以至治國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禮法制度,然后批異端而明圣賢道統。全面闡述了理學思想的主要內容,故此書實可謂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呂一派學術的主體。
(宋)朱熹 呂祖謙原著 尹小林點注 ·中國哲學 ·5.2萬字
啟超的《孔子》寫于1920年,不僅論述了孔子的事跡、孔子提綱,還談了孔學與《易》、《春秋》的關系,可謂對孔子學說做了明晰的闡釋,將我們引入孔子思想的殿堂。《儒家哲學》是梁啟超晚年在清華國學院的講課稿,由其弟子周傳儒記錄。作者以高超的總體把握、深刻的洞察,駕輕就熟地將儒家學說的發展脈絡,娓娓道來。還抓住了儒家思想的三個核心問題,進行了精彩分析,內含深刻新穎的見解,令人嘆服。
梁啟超 ·中國哲學 ·11.7萬字
附錄原貌重現·生僻字注音·古籍專家李東東精深解讀。逐字逐句講透原文,人人都能看懂鬼谷天書!本書是以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清嘉慶十年(1805)秦氏石研齋《鬼谷子注》刊本為原文依據,力求為讀者呈現原汁原味的《鬼谷子》。書中內容形式為導讀+解題+原文+注釋+譯文+附錄,并對原文中的生僻字進行了注音,方便閱讀的同時,也幫助讀者理解《鬼谷子》的原意、釋義和深意,讀完不僅可以全懂,而且人人都能讀懂鬼谷天書。翻開本書,識人、交友、布局、談判、全懂了!
(戰國)鬼谷子著 (清)秦恩復校刻 李東東譯注 ·中國哲學 ·13.7萬字
本書論述先秦諸子學術,全面分析先秦學派的源流,著重分析各派源流和相互關系,同時結合時賢的研究成果,論辨其真偽。在評論各個學派的著作中,頗多獨到的見解。如作者反對胡適的《諸子不出王官論》的判斷。又如近人都認為現在的《尉繚子》和《六韜》是偽書,作者卻認為“此書義精文古,決非后人所能偽為”。根據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兩書殘簡,足證作者論斷的準確。先秦諸子的學術脈絡向來是中國學術研究的重點,此書作為剪裁得宜的入門書,是廣大國學愛好者、人文學科本科生了解中國學術源頭的優秀讀物。此次再版擬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年版排印,同時參照上海世界書局1933年初版校正。
呂思勉 ·中國哲學 ·8.3萬字
本書以全新的方式解讀《道德經》,揭示《道德經》中隱含著與《易經》相通的原理,在此基礎上找到可以代替爻圖闡釋《易經》原理的特征數142857,解開了《易經》中震巽爻圖互換等謎題。本書包含如下五個論題:老子的《道德經》,“二合一道德經”,“六行易經”,“反易經”,“九爻經”。
蘇光榮 ·中國哲學 ·19.3萬字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便成了“四書”之一,是討論古代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讓百姓仁愛敦睦、明理向善。
(戰國)曾參 ·中國哲學 ·9萬字
《周易》以伏羲八卦為基礎,以乾、坤、震、艮、離、坎、兌、巽分別代表天、地、雷、山、火、水、澤、風,并進一步將八卦兩兩組合,衍生出六十四卦,揭示天地陰陽化生萬物的內在規律,并升華為中華文明的思想內核,其內容涉及天文、地理、經濟、文化、修身養性、待人接物……包羅萬象,奧妙無窮。《周易》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對每一卦、每一爻所作的解釋,為古時占卜之用;傳則用于解釋經的內容,為占卜之辭賦予哲學式的理解。經和傳相輔相成,蘊藏著樸素的宇宙衍化法則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程向東譯注 ·中國哲學 ·7.3萬字
《王學研究》由貴陽學院陽明學與黔學研究院主辦,圍繞陽明學研究,征集國內外學者的論文,匯集陽明學最新研究成果。本輯有五個欄目:王陽明思想研究、海外陽明學研究、陽明學比較研究、陽明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宋明心學思想研究。《王學研究》具有獨特、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中國陽明學研究的重要陣地。
趙平略 陸永勝主編 ·中國哲學 ·19.9萬字
民國時期風云變幻,學人輩出,學術名作紛紛涌現,此次結集百冊經典出版,欲為復興中華文化,助力全民閱讀貢獻力量。
蔣維喬 ·中國哲學 ·6.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