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黃帝素問
金匱真言論
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 注 心為陽臟,位處上焦,以陽居陽,故為陽中之陽。肺為陰臟,位處上焦,以陰居陽,故為陽中之陰。】
陰陽別論
二陽一陰發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
【 注 二陽一陰者,陽明、厥陰之為病也。背為陽,厥陰主春陽肝木,故引背痛也。】
脈要精微論
背者,胸中之腑,背曲肩隨,腑將壞矣。
【 注 肩背為陽,胸腹為陰。陽為腑,陰為臟。心肺居于胸中,而俞在肩背,故背為胸之腑。】
玉機真臟論
冬脈太過,則令人解(亻亦),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饑,(月少)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
【 注 腎為生氣之原而主閉藏,太過則氣外泄而根本反傷,故為懈惰少氣。生陽之氣不足,故脊中痛。心主言而發原于腎,根氣傷故不欲言也。其不及則心腎水火之氣不能交濟,故令人心懸如病饑。(月少)中,脅骨之杪,當兩腎之處,腎之生陽不足,故(月少)中冷也。腎合膀胱,腎虛而不能施化,故小便變而少腹滿也。】
春脈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 注 春木之陽,生于腎水之陰,陰氣虛寒,以致生陽不足,故胸痛引背也。脅胠,乃肝腎之部分,生氣虛而不能外達,故逆滿于中也。】
秋脈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
【 注 肺主周身之氣,太過則反逆于外而為背痛,肺之俞在肩背也。】
臟氣法時論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
【 注 手少陰心脈,起心中,上挾咽,出脅下,循臑內,下肘中,循臂內后廉。手少陽小腸脈,上手臂,循臑內,出肩解,繞肩胛。二經氣實,故有是痛。脅支滿者,少陰之支絡滿痛于脅下也。】
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
【 注 夫肺主氣而發原于腎,腎為本,肺為末,母子之經氣相通,是以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病則氣逆,故喘咳也。肺腧在肩背,氣逆于上則肩背痛而汗出,逆于下則尻陰胻膝皆痛也。】
血氣形志篇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
【 注 此論取五俞之法。五臟之俞,皆在于背,背者胸之腑也,故先量其兩乳,而后定其背之俞焉。以草量其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此草,去半已,使與中折之草,拄為三隅,以一隅上齊脊之大椎,兩隅分而拄下,當其下俞之盡處,是肺俞也。】
瘧論
邪氣客于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于風府,其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
【 注 此言邪從風府而客于脊背之間者,發作有早晏也。】
中于背者,氣至背而病。
【 注 中于背,邪即舍于背間,衛氣行至背與所舍之邪相遇,故病作。】
舉痛論
寒氣客于背俞之脈則脈濇,脈濇則血虛,血虛則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
【 注 背俞之脈者,足太陽之脈也。太陽之脈循于背,而五臟六腑之俞皆在太陽之經,故曰背俞之脈。臟腑之血氣皆注于俞,故寒客之,則脈濇而血虛,血虛則痛矣。】
風論
腎風之狀,脊痛不能正立。
【 注 腎主骨,故脊痛不能正立。】
脈解篇
太陽所謂強上引背者,陽氣大上而爭,故強上也。
【 注 強上引背者,頭項強而引于肩背也。太陽之脈,上額交巔,從巔別下項,挾脊抵腰中,陽氣大而爭擾于上,故使其強上也。】
氣府論
督脈所發,大椎以下至尻尾及旁十五穴,至骶下,凡二十一節,脊椎法也。
【 注 大椎以下至尻尾之長強計十三穴,及下兩旁之會陽穴,共十五穴也。大椎在項后大骨上陷中,陶道在大椎下節間,身柱在三椎下節間,神道在五椎節間,靈臺在六椎節間,至陽在七椎節間,筋縮在八椎節間,脊中在十一椎節間,懸樞在十三椎節間,命門在十四椎間,陽關在十六椎間,腰俞在二十一椎間,長強在脊骶端,會陽在陰尻骨兩旁,屬太陽膀胱經。自大椎至骶骨凡二十一節,連項上三椎,共二十四節,或曰應二十四氣。】
標本病傳論
脾病,身痛體重,一日而脹,二日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 注 病先發于脾,則身痛體重,一一 原作「二」,據文義改。日而之胃則脹,二日而之腎則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而之膀胱則背(月呂)筋痛、小便閉,十日不已死。馬蒔曰:冬之人定在亥,謂土敗而水勝也;夏之晏食在寅,木旺而土絕也。】
腎病,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閉,三日腹脹,三日兩脅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 注 病先發于腎,則少腹腰脊痛,三日而之膂膀胱則背(月呂)筋痛、小便閉,三日而之胃則腹脹,三日而之肝則兩脅支痛。冬之大明在辰,土旺而水滅也。夏之晏晡在亥,水絕而不能生也。】
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 注 病先發于胃,故脹滿,五日而之腎則少腹腰脊痛脛酸,三日而之(月呂)膀胱則背(月呂)筋痛、小便閉,五日而之脾則身體重,再六日不已而死。冬夜半后者,土敗而水勝也。夏日昳者,乃陽明所主之時,土絕而不能生也。】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邪中人也,方乘虛時,其中于膺背兩脅,亦中其經。
【 注 此手足三陽之絡,皆循頸項而上于頭面。膺背兩脅者,復循頭項而下于胸脅肩背也。】
心脈微急,為心痛引背;微大為心痹引背,善淚出。
【 注 諸急為寒,心為火臟,寒微則只薄心之界分,故心痛引背;大則為盛,微盛則逆于心下而為心痹引背,行于上則心精隨氣上湊于目而淚出也。】
肺脈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微大為肺痹,引胸背,起惡日光。
【 注 肺寒熱者,皮寒熱也。寒在皮毛,故微急也。肺主氣,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鼻,若有瘜肉而氣不通,皆肺氣虛寒之所致。氣微盛于上,則為肺痹引胸背,蓋氣從下而上也。陰血少,故惡日光,金畏火也。】
腎脈緩甚為折脊。
【 注 督脈屬腎貫脊,緩則督脈懈弛,故脊折也。】
經脈篇
膀胱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癎疾,頭顖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腘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 注 太陽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腰似折。蓋太陽之氣生于膀胱水中而為諸陽主氣,陽氣者柔則養筋,故是主筋所生之病則為痔,經絡沉以內薄則為瘧,厥逆于下則為癲為狂。顖項鼽目腰背腘踹諸證,皆經絡所循之部分而為病也。】
腎足少陰之脈,貫脊屬腎,絡膀胱。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脊上項,當肩胛左右,實則脊強,挾脊之有過者。
經筋篇
足太陰之筋,其內者著于脊,其病下引臍,兩脅痛,脊內痛。
足少陰之筋,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于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
骨度篇
項發以下至背骨,長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骶二十一節,長三尺;上節長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節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 注 此脊背之骨度也。項發以下至背骨者,自項后之發際,至背骨之大椎,計長二寸五分。膂骨,脊骨也。自背骨之大椎,循膂骨以下至尾骶,計二十一節,共長三尺。上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厘,其奇分之九厘在下節計算,故膂骨以上計有七節,每節長一寸四分一厘,則七得七寸,四七二寸八分,共九寸八分。又每節一厘,共計九寸八分七厘,故曰九寸八分分之七也。】
營氣篇
營氣循脊下尻,又從三焦注膽出脅,又循脊入骶。
癲狂篇
癲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
【 注 脊痛者,寒氣乘于地中也。脊,背也。《易》曰:艮其背,艮為山,止而不動,乃坤士之高阜者。】
厥病篇
厥心痛,與背相控。
【 注 背為陽,心為陽中之太陽,故與背相控而痛,心與背相應也。】
五癃津液別篇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于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
【 注 陰陽不和者,少陰與陽明之不和也。陰陽之氣不和,則液與精不合,使液溢于骨外而下流于陰矣。液溢于外,則髓液皆減而下,是不能為高矣。下流過度,則骨虛而腰痛脛酸矣。】
本藏篇
好肩背厚者肺堅,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脅偏疏者肺偏傾也。
【 注 肺居肩膺之內,脅腋之上,故視其肩背膺腋,即知肺之高下堅脆端傾。倪沖之曰:肺屬天而華蓋于上,背為陽而形身之上也,故肺俞出于肩背。】
背俞篇
黃帝問于岐伯曰:愿聞五臟之俞出于背者。岐伯曰:背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焦之間,心俞在五焦之間,膈俞在七焦之間,肝俞在九焦之間,脾俞在十一焦之間,腎俞在十四焦之間,皆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
【 注 焦,椎也,在脊背骨節之交,督脈之所循也。大杼在第一椎端之兩旁。問五臟之俞而先言大杼者,乃項后大骨之端,督脈循于脊骨之第一椎也。】
衛氣篇
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俞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俞也。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俞與舌本也。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俞也。
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氣在腹者,止之背俞。
玉版篇
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逆也。
【 注 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逆于心絡也。】
五音五味篇
沖脈任脈,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
寒熱病篇
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臟之俞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 注 夫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癰疽所發,在于皮肉筋骨之間,此言五臟各有五部,而一部之陰陽不和,即留滯而為癰矣。伏兔,腎之街也。腨者,脾之部也。背者,肺之俞也。五臟俞者,謂五椎之心俞也。項者,肝之俞也。本經曰:癰疽之發,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五部之有癰疽者,乃五臟漸積之郁毒,外應于血氣之不和而為癰疽,故五部有此者死。】
金匱要略 【漢□張機】
背痛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艸舌)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艸舌)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中藏經 【 漢□華佗】
痛屬臟腑虛實寒
心脈微急,心中痛,引腰背痛,不下食;微大則痛引背,多淚。
肺太過則令人氣逆胸滿背痛,虛則肩背痛。
上焦寒則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干,津不納也。
千金方 【 唐□孫思邈】
強屬膀胱實熱
右手尺中神門以后,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胞轉,不得小便,頭眩痛,煩滿,脊背強,名曰膀胱實熱也。
發背
凡服金石人,皆須勞役四體,無令自安。如其不爾者,多有發動。亦不得遂便恣意取暖,稱己適情。必須違欲以取寒凍,雖當時不寧,于后在身,多有所益,終無發動之慮耳。
瘡瘍全書 【金□竇漢卿】
發背
發背之生,積毒臟腑。正氣盛,淹留停緩;元氣虛,朝輕夕重。如發弓矢,外小內大。內托則生,敗毒則斃。治法以參、芪為主,一定之論,百世不易。凡癰發于背,廣一尺,深可一寸,雖潰至骨,不穿膜不死。此證六氣七情,或因飲食而感,其毒積于脾肚之間,用藥先消脾肚中之毒,內外夾攻,斯無患矣。
魚脊瘡
魚脊瘡者,臟中積冷,腎氣虛寒,故虛熱得傳經絡脊骨之間,發動不拘何處,初生如疽癤,破時黃水流,生白泡,似魚脊,若不速治,肉爛膿流,命亦難保。先服神功活命湯,次用歸芪調榮湯或參芪內托散,外用解毒潤肌散擦之,或用金絲膏貼之;洗用豬蹄煎湯,或用地骨皮煎湯,尤妙。
兩頭發
此證兩頭小者,四邊散攻,乃因飲酒體虛之所致也。而氣食相鬬,合陰虛而成之,氣虛而散,所以開口而闊,急服內消藥,亦宜補陽也。治法與發背肩癰同,前方加減服之。
腎俞發
腎俞之發屬陰,人難知識。因受暑濕,并怒氣,飲熱酒而得之。傷于內腎之間,流毒在腎,急用解內腎之毒,內外攻之。若醫緩傷膜者難生矣。切戒怒氣行房,稍或一犯,決不可治。治法同發背癰疽,而補腎加黃蘗、知母、沒藥、廣膠。
對心發
對心發,此證難治。蓋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恬惔虛無,病安從來?心有怫郁,諸病生焉。發于手足者,皆由于心火。故發于心乎,此證發于背脊,與心相對,乃對心發,因心火盛而熱氣會生于此處,其毒愈盛,急用疏導心火之藥解之,用意調處,若合兵法,方有生機。必須戒性,若一怒不能生矣。發于心之側者,亦可治。并宜黃連解毒湯、護心散、蠟礬丸,日夜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