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形證
問曰:病有甚而至生,有微而至死,病證難辨死生,何從決乎?答曰:發背潰透內膜者死,此言肝俞已上也。未潰內陷,面青唇黑,便污者死,此言臟壞便瘀血也。按前證有因元氣虛弱而毒氣內陷者,有因初作失于內疏托里和榮衛者,有因毒盛失于消解者,有因虛弱失于補托者,有因膿成失于針刺者,有因腐潰失于補養者。若發背屬濕熱上壅者,黃連消毒散、補中益氣湯,以除濕毒,補脾肺,滋腎水。
麥飯石膏治效
李氏云:麥飯石膏,治發背癰疽,神妙,惜世罕知。有患者因膿不潰,以毒藥罨之,其勢益甚,毒延咽喉腳膝,皆為不治。余用此膏,一夕頓潰。凡疽得膿,其毒始解。或有不潰者,須用此膏。故錄之,俾精擇修合,以收十全之功也。
按前證屬腑屬陽而氣血未損者,用前膏敷之,固無不愈,然亦有屬臟屬陰而氣血有虧者,當審其因而調治其內可也。大凡瘡瘍之作,由胃氣不從;瘡瘍之潰,由胃氣腐化;瘡瘍之斂,由胃氣營養。余嘗治初結成腫者,托而散之;已成欲作膿者,托而腐之;膿成未潰者,托而開之;膿已潰者,托而斂之。東垣先生云:胃氣乃生發之源,為人身之本。丹溪先生亦謂:治瘡當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厥言旨哉!
寒熱多汗用藥
李氏云:近有數人病背疽,或先寒后熱,或先熱后寒,或連日,或間日,必嘔痰大汗而后止,皆用柴胡、恒山不應。余謂此因脾氣不正,復感寒邪痰盛而作,遂先用不換金正氣散,次用排膿內托散、木香湯,三日即愈。
按前證若外邪既去而仍作,宜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大凡胃氣虛而作嘔者,必喜溫;熱毒內攻而作嘔者,必喜寒。治當辨之。
發熱屬腎虛
李氏曰:一發背之熱,未有不自腎虛而得之者,必須五更服加減八味丸。
按前論誠為啟發后人,垂惠永久。蓋發背由腎經濕熱,虛火上炎,中傳惡證,若非加減八味丸,滋腎水以制心火,補中益氣以生化源,欲望其生難矣。啟元子云: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益其腎。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水之少。竊謂無火者,當用八味丸以益其心;無水者,當用六味丸以滋其腎。
又按《肘后》用冬瓜切去一頭,合瘡上,瓜爛復切合之。若臖腫痛甚,其邪在表者,最宜用此法宣熱拔毒,以通其滯。若腫痛發渴,大便秘結,其邪在里者,須佐以內疏黃連湯,通利臟腑以泄其毒;在經絡者,當助以托里榮衛湯,以調氣血,斯善。
分別三因
陳無擇云:發背者,該三因而有之。論曰:癰疽瘰疬,不問虛實寒熱,皆由氣郁而成。經亦云:氣宿于經絡,與血俱濇而不行,壅結為癰疽。不言熱之所作而后成癰者,此乃內因喜怒憂思有所郁而成也。身有熱,被風冷搏之,血脈凝泣不行,熱氣壅結而成;亦有陰虛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成則肉腐為膿者,此亦外因寒熱風濕所傷而成也。又服丹石及炙煿酒面、溫床厚被所致,又盡力房室,精虛氣節所致者,此乃不內外因所傷而成也。故知三因備也。
按所分三因雖備,但未具瘡瘍之邪在經、在表、在里之異,故其治法,亦不得詳備也。
背瘡總論
發背屬督脈膀胱經,凡陰虛火盛,或醇酒厚味,或郁怒房勞,或丹石熱毒,皆能致之。若腫赤痛甚,脈洪數而有力者,熱毒之證也,為易治。若漫腫微痛色黯作渴,脈雖洪數而無力者,陰虛之證也,為難治。若不腫不痛或漫腫色黯,脈微細者,陽氣虛甚也,尤為難治。背疽之人,難于隱幾。用菉菜豆十余斗,作一大袋隱伏,則自然心涼身安。
若腫臖作痛,寒熱作渴,飲食如常,此形氣病氣俱有余也,先用仙方活命飲,后用托里消毒散解之。
頭痛拘急,乃表證先服人參敗毒散一二劑。如厥痛,用金銀花散或槐花酒、神效托里散。
臖痛腫硬脈實,以清涼飲、仙方活命飲、苦參丸。
腫硬木悶,疼痛,發熱煩躁,飲冷便秘,脈沉實者,內疏黃連湯或清涼飲。大便已利,欲得作膿,用仙方活命飲、托里散、蠟礬丸,外用神異膏。
漫腫微痛,或色不赤,飲食少思,此形氣病氣俱不足也,用托里散補之。
不作膿,或膿成不潰,陽氣虛也,托里散倍加肉桂、參、芪。
膿出而反痛,或膿清稀,氣血俱虛也,八珍湯。
惡寒形寒,或不收斂,陽氣虛也,十全大補湯。
晡熱內熱,或不收斂,陰氣虛也,四物加參、朮。
作嘔欲嘔,或不收斂,胃氣虛也,六君加炮姜。
食少體倦,或不收斂,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
肉赤而不斂,血熱也,四物加山梔、連翹。
肉白而不斂,脾虛也,四君加酒炒芍藥、木香。
小便頻數者,腎陰虧損也,加減八味丸。
腫高臖痛脈浮者,邪在表也,托之。
臖痛煩躁或咽干,火在上也,宜瀉之。
腫痛或不作膿者,邪氣凝結也,宜解之。
腫痛飲冷發熱睡語者,火也,宜清之。
不作膿,或不潰及不斂者,陽氣虛也,宜補之。
瘀肉不腐,或積毒不解者,陽氣虛也,宜助陽氣。
膿多或清者,氣血俱虛也,宜峻補之。
右關脈弱而肌肉遲生者,宜健脾胃。
若初患未發出,而寒熱疼痛,作渴飲冷,此邪氣內蘊也,仙方活命飲。口干飲熱,漫腫微痛,此元氣內虛也,托里消毒散。飲食少思,肢體倦怠,脾胃虛弱也,六君子湯;如未應,加姜、桂。其有死者,乃邪氣盛,真氣虛,而不能發出也,在于旬余之間見之。
若已發出,用托里消毒散。不腐潰,用托里散;如不應,急溫補脾胃。其有死者,乃真氣虛而不能腐潰也,在于二旬之間見之。
若已腐潰,用托里散以生肌。如不應,急溫補脾胃。其有死者,乃脾氣虛而不能收斂也,在于月余間見之。
此三證雖不見于經籍,予嘗治而歷驗者。
嘗治發背初起未成膿,先用烏金膏或援生膏點患處數點,以殺其大勢,更服仙方活命飲。如飲食少思,或不甘美,用六君子湯加藿香,連進三五劑。如外皮腐動,用雄黃解毒散洗之,每日用烏金膏涂腐處,候有瘡口,即用紙作捻,蘸烏金膏纴入瘡內;若有膿為筋膜間膈不出,致作脹痛,用針引之,腐肉堵塞者去之。若瘀肉腐動,用豬蹄湯洗。如膿稠臖痛,飲食如常,瘀肉自腐,用消毒藥與托里相兼服之,仍用烏金膏涂擦。若瘀肉已離好肉,即去之。如膿不稠不稀,微作痛,飲食不甘,瘀肉腐遲,用桑柴灸患處,更用托里藥主治之。瘀肉不腐或膿清稀,不臖痛者,服大補之劑,仍用桑木灸之,以補接陽氣,解散郁毒,其肉自腐。
醫學準繩六要【 明□張三錫】
痛因
看書久坐對弈而腰背痛者,屬虛,補中益氣湯為主,八物湯。
肥人多痰,年高必用人捶而痛快者,屬痰屬虛,除濕化痰,兼補脾腎。
醉飽后多痛欲捶,是脾不運而濕熱作楚也,須節飲。瘦人多是血少陰虛,亦不禁酒及厚味而然。養血清火,四物、酒芩、連、牡丹皮。
背痛須加羌活、防風引經,肥人少佐附子。
有素虛人及病后產后經行后,心痛或牽引乳脅,或走注肩背,此元氣上逆,當引使歸元,不可復下疏刷,愈刷愈痛。發汗人患此者眾,惟宜溫補,拘于痛無補法之言悞矣。汗者心之液,陽受氣于胸中,汗過多則心液耗,陽氣不足故致痛也。
傷寒六書 【明□陶華】
惡寒
背為陽,腹為陰。背惡寒。陽不足也。陽不足則陰氣盛,陰氣盛則口中和。陽氣內陷者,口干燥。附子、白虎宜加詳審。
口中和,背惡寒者屬少陰,附子湯及灸氣海;陽氣內陷,口干燥,背惡寒,白虎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