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右為末,用熱酒調涂。若發背發于陰,又為冷藥所誤,又或發于陽而誤于冷藥,陽變為陰,滿背黑爛,四圍好肉上,用洪寶丹把住,中間以此藥敷之,一夜陽氣回,黑者皆紅活,即住此藥,卻以沖和仙膏收功。如不效,欲作膿,又以南星、草烏加于沖和用之。如陽已回,黑已紅,惟中間一點,黑爛不能紅者,蓋血已死,可以(石卜)硝、明礬、白丁香、硇砂、乳香,用唾調勻,于黑紅交處作一圈,上用沖和膏蓋之,至明早起,藥自然去,黑肉如割,卻以藥洗之,掩以生肉合口藥收功。

蟾酥丸 治癰疽發背疔黃。

川烏 蓮花蕊 朱砂各一錢半 乳香 沒藥各二錢 輕粉 蟾酥各一錢 麝香五分

右為細末,糊丸豌豆大,每服一九,病重者二丸,依前法服,取汗。

桃花散 治癰疽發背,生肌活血。

烏魚骨 虎骨 龍骨各一兩 寒水石半斤,煅 白石脂 赤石脂 白蘞各半兩 黃丹少許

右入白芨半兩,同為細末,量瘡大小敷貼。

乳香拔毒散 治癰疽發背,疼痛不可忍者。

乳香少許,另研 泥蜂窩壁間采,研

右為末,用釅酢調涂。干則以酢潤之,痛立止。

乳香黃芪散 治癰疽發背,疼痛不可忍者,或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敗膿不假刀眨,其惡肉自下。及治打撲傷損,筋骨疼痛。

黃芪去蘆 當歸酒洗 川芎 麻黃去根節 甘草生 芍藥 人參去蘆 粟殼蜜炒,各一兩 乳香另研 沒藥另研,各五錢 陳皮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瘡在上,食后;在下,食前服之。

當歸連翹散 治發背癰疽。

當歸 連翹 梔子仁 芍藥 金銀藤各一兩 黃芩五錢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用水二盞,煎至七分,空心溫服。要行,加大黃二錢。待藥熟,入大黃,煎一二沸,去滓服。

趙養葵方 治發背初起。

穿山甲四片 牛皮膠四兩 二味俱在新瓦上燒灰研細,用酒二碗調勻,從容服完,永無大患。此方妙甚,得之活人多矣。且簡易可辦。近以此方治諸惡疽癤皆愈,始知牛皮膠之功極大也。近來膏粱之人多患此,不知此方之妙,不肯一服,而世之庸醫,亦不知此方之妙,自持成藥,欺人多矣。外用牛皮膠,略用自然姜汁,同水熬膏如稀泥樣為度,以布貼患處極效。

神授衛生湯 治發背癰疽,凡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能宣熱散風,行瘀活血,解毒消腫,疏通臟腑,且藥性平和,功效甚速,誠外科首用方也。

羌活八分 防風 白芷 穿山甲炒研 沉香 紅花 連翹 石決明煅,各六分 皂刺 歸尾 金銀花 甘草節 天花粉各一錢 乳香五分 大黃酒拌炒,二錢,脈虛便利者不用 水二碗,煎八分。病在上部,先服藥,隨后飲酒一杯;病在下部,先飲酒一杯,隨后服藥以行藥勢。

內消沃雪湯 治發背初起,但未出膿,堅硬疼痛,不可忍者。

青皮 陳皮 穿山甲 乳香 沒藥 甘草節 黃芪 當歸 連翹 金銀花 白芷 射干 花粉 貝母 白芍 皂刺各八分 木香四分 大黃二錢

右水酒各一碗,煎至八分,量病之上下,為食前后服之。

雙解復生湯 治發背初起,憎寒發熱,四肢拘急,內熱口干,大小便秘,宜此藥發表攻里,并效。

荊芥穗 防風 川芎 白芍藥 黃芪 麻黃 甘草各五分 薄荷葉 山梔仁 當歸 連翹 滑石末 金銀花 羌活 人參 白朮各八分 大黃 芒硝各二錢 水二碗,表證甚者姜三片,蔥頭二莖,里證甚者,臨服加生蜜三匙和服,為發表攻里雙解藥也。

內消散 治發背癰疽諸瘡,此藥能令內消化毒為黑水,從小便而出;勢大者雖未全愈,亦可轉重就輕,移深居淺。

金銀花 知母 貝母 天花粉 白芨 半夏 穿山甲 皂角刺 乳香各一錢

右水酒各一碗,煎八分,隨病上下,食前后服之。留藥滓搗爛,加秋芙蓉葉細末二兩,白蜜五匙,同滓調傅瘡上,一宿自消。重者再用一服。忌口效。

內固清心散 治發背熱甚,臖痛煩躁,飲冷,有此證者,可預防毒氣內攻;當服此藥,庶不變證。

茯苓 辰砂 人參 元明粉 白豆蔻 甘草 乳香 明雄黃各二錢 冰片一錢 菉豆粉少許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五分,蜜湯調下,不拘時候。

琥珀蠟礬丸 治發背已成未膿之際,恐毒氣不能外出,必致內攻,預服此丸,護膜護心,亦且散血解毒。

白礬一兩二錢 朱砂 雄黃各一錢二分 琥珀一錢,另研極細 黃蠟一兩 蜂蜜二錢,臨服加

右上四味,先碾研極細,另將蜜蠟銅杓內熔化,離火片時,候蠟四邊稍凝時,方入上藥攪勻,共成一塊,以一人將藥火上微烘,眾手急丸,小寒豆大,用朱砂為衣,磁罐收貯。每服二三十丸,白湯食后送下。病甚者,早晚日進二次,其功最效。

回陽三建湯 治陰疽發背初起,不疼不腫,不熱不紅,硬若牛皮,堅如頑石,十日外脈細身涼,肢體倦怠,形如鱉甲,色似土朱,粟頂多生孔,孔流血,根陷平散,軟陷無膿,又皮不作腐,手熱足涼者,俱急服之。

附子 人參 黃芪 當歸 白茯苓 枸杞子 川芎 陳皮 山萸肉各一錢 木香 生甘草 紫草 厚樸 紅花 獨活各五分 煨姜三片,皂角樹根上白皮二錢,水二豌,煎八分,入酒一杯,隨病上下,食前后服之。用綿帛蓋暖瘡上,不得大開瘡孔,走泄元氣為要。愚按凡背疽屬陰者,皆由臟腑先壞,而內毒不得發越于外也。舊有用雞冠剪血滴于疽上者,有酢煮雄艾敷圍者,豬腦熱藥敷圍者,神燈火氣灼照者,此數法皆陰疽之用。予雖嘗用,未見其實。但陰疽不起者,如樹木之根壞,強力培植枝葉,而終無發生之理。予嘗據理用藥,固有得其生者,十中三四。譬之稼穡,先疏其土,通其地脈,助其根本,回其陽氣,此四者缺一不可。用蒼朮、厚樸、茯苓、陳皮疏其上,川芎、當歸、柴草、紅花通其脈,人參、黃芪、枸杞、山萸助其本,附子、木香、甘草、獨活回其陽。如此用之,但根本內有一脈未絕之氣,服之俱可得生。又驗其手足溫暖,瘡便發熱,漸作臖腫,復生疼痛,色暗得活,堅硬得腐,胃氣得回,此是藥之效驗,必在三服中應之為吉。外兼照法接助回陽,此通治陰疽之大法也。

神燈照法 治發背初起,七日前后,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潰,不起發者即發,不腐潰者即腐,誠為良法也。

雄黃 朱砂 血竭 沒藥各二錢 麝香四分

右五味,研為細末,每用三分,綿紙裹藥為捻,長約尺許,以真麻油潤透,燃如燈火,離瘡半寸許,自外而內,周圍徐徐照之,火頭向上,藥氣入內。瘡毒隨火解散,自不內侵臟腑。初用三條,漸加至四五條,候瘡勢漸消漸減,熏后隨用敷藥。如已潰大膿發泄時,不必用此照敷,只宜用膏藥蓋貼。

敷藥 凡發背用神燈照后,即用此藥敷之。

車前草連根 豨薟草 五龍草 金銀花各等分

右四味鮮草藥,一處搗爛,加三年陳小粉,初起仍加飛鹽末二三分,共打為稠糊,遍敷瘡上,中留一頂,以膏蓋貼,避風,自然拔出膿毒。若冬月草無鮮者,預采蓄下,陰干為末,用陳米酢調敷,亦如前法,并效。今恐前敷藥內用五龍草,隨地或有缺少,不便合用,子嘗用神燈照后,頂以膏蓋,周圍腫上,以如意金黃散代敷,亦效。

如意金黃散 治發背神燈照后,用此代前敷藥。

天花粉上白,十斤 黃蘗 大黃 姜黃各五斤 香白芷二斤 紫厚樸 陳皮 生甘草 蒼朮 天南星各二斤 以上共為咀片,曬極干燥,為極細末,磁壇收貯,勿令泄氣,備用。

黍米寸金丹 二名返魂丹,三名再生丸,四名追命丹,五名延壽丹,六名來蘇丸,七名知命丸,八名得道丸。此方異人所傳,治癰疽發背初起,憎寒壯熱,四肢倦怠沉重者,不分表里,老幼輕重,并宜服之。

麝香五分 乳香 沒藥 雄黃 狗寶 輕粉 烏金石各一錢 蟾酥 硇砂各二錢 黃蠟 粉霜各三錢 鯉魚膽陰干,三個 狗膽一個 白丁香四十九個 金頭蜈蚣全者,酥炙黃,七條 頭胎男乳一合

右為細末,除黃蠟、乳汁二味,熬成膏子后,入二味,和丸菉豆大,大人三丸,小兒用一丸,病重者五丸,冷病用蔥湯,熱病用新汲水送下,衣被密蓋,勿令透風,汗出為度,諸病如失。后食白粥調理。

沖和膏 治癰疽發背,陰陽不和,冷熱不明者,宜用之。

紫荊皮炒,五兩 獨活炒,三兩 赤芍炒,二兩 石菖蒲一兩半 白芷一兩

右為細末,蔥湯熱酒俱可調敷。

煮拔筒 治發背已成,將潰時膿毒不得外發,必致內攻,乃生煩躁,重如負石,非此法拔提,毒氣難出也

羌活 獨活 紫蘇 蘄艾 鮮菖蒲 甘草 白芷各五錢 連須蔥三兩 預用新鮮嫩竹一段,徑口一寸二三分,長七寸,一頭留節,用刀刬去外青,留內白一半,約厚一分許,靠節鉆一小孔,以柳木條塞緊,將前藥放入筒內,筒口用蔥塞之。將筒橫放鍋內,以物壓之,勿使浮起,用清水十大碗,渰筒煮數滾,內藥約濃熟為度,取出候用。再用鈹針于瘡頂上一寸內,品字放開三孔,深入淺寸,約筒圈內,將藥筒連湯,用大磁缽盛貯,患者榻前將藥筒倒出,急用筒口乘熱,對瘡合上,以手捺緊,其筒自然吸住。約待片時,藥筒已溫,拔去塞孔木條,其筒自脫。將器倒出筒中物色,看其何樣,如有膿血相粘,鮮明紅黃之色,約有一二杯許,其病乃是活瘡,治必終愈。如拔出物色純是敗血,氣穢紫黑,稀水而無膿意相粘者,其病氣血內敗,肌肉不活,必是死瘡,強治亦無功矣。此法家傳,屢經有驗。如陽瘡易潰易膿之證,不必用此,以傷氣血。只可用之于陰瘡,要在十五日前后,堅硬不潰不膿者行之最當。此法的有回天之效,醫家不可缺也。

當歸酒 治發背陰疽。

辣桂五錢 當歸四錢 木香 白芷各二錢

右銼,分二貼,每貼酒煎,去滓,入乳香末半錢,調服。

清心飲 治瘡瘍腫痛,發熱飲冷,脈沉實,睡語不寧。

防風 川芎 薄荷葉 當歸 芍藥 大黃 麻黃 連翹 芒硝各半兩 石膏末 黃芩 桔梗各一兩 滑石三兩 甘草二兩 荊芥 白朮 梔子各一分 黃連五錢 每劑一兩,水二鍾,煎至八分服。

破棺丹 治瘡瘍熱極汗多,大渴便秘,譫語或發狂,結陽之證。

大黃二兩五錢,半生半熟 芒硝 甘草各二兩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童便酒化下,白湯化服亦可。

十宣散 治瘡瘍脈緩濇,身倦怠,惡寒,或脈弦或緊細者,皆宜用之,散風寒,助陽氣也。

人參 當歸酒拌 黃芪鹽水拌炒 甘草炙 白芷 川芎 桔梗炒,各一錢 厚樸姜制,五分 防風 肉桂各三分

右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服。

箍藥 治發背毒甚,散走不住,此藥圍之即解。

芙蓉葉 白芷 大黃 山慈姑 寒水石煅 白芨 蒼耳草 黃蘗炒,各等分

右各另為末,用水調擦四圍,中如干,以水潤之。

烏金膏 解一切瘡毒,及腐化瘀肉,最能推陳致新。

巴豆一味,去殼炒焦,研如膏

右點腫處則解毒,涂瘀肉上則白化。加乳香少許亦可。如纴瘡內,能搜膿化毒,加香油少許調稀,可用。若余毒深伏,不能收斂者,宜此纴之,不致成漏。

援生膏 治一切惡瘡初起,點破雖未全消,亦得以殺其毒。

雄黃五錢 輕粉 蟾酥各三錢 乳香 沒藥 血竭各一錢 麝香五分

右用蕎麥秸灰,或真炭灰一斗二升,淋灰湯八九碗,將栗柴或桑柴文武火煎作三碗,以備日久藥干添用。取二碗盛于磁器內,將前藥碾為極細末,入灰湯內用鐵桿或柳枝順攪,再入好細石灰一升,再攪勻,過一宿,卻分于小磁罐收貯。凡遇諸惡瘡,點當頭一二點,一日換二次,次日又二次。須出血水為妙。如藥干卻加所存灰湯少許調之。

神功散 治發背一切瘡瘍,不問陰陽腫潰,并效。

黃蘗炒 川烏炮

右另為末,各等分,用唾津謫敷患處,并涂瘡口。一道人不問陰陽腫潰,虛實痛否,此藥用漱口水調搽,不留瘡頭,日易之,內服仙方活命飲甚效。

仙方活命飲 治一切瘡瘍,未作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又排膿止痛消毒之圣藥也。

穿山甲用蛤粉炒黃色 甘草節 防風 沒藥 赤芍 白芷 皂刺炒黃 歸尾 乳香各一錢 天花粉 貝母各八分 金銀花 陳皮各三分

右作一劑,用酒一碗,同入瓶內,紙糊瓶口,勿泄氣,慢火煎,數沸,去滓,分病之上下,食前后服之。能飲酒者,再飲二三杯尤好。

神功托里散 治癰疽發背,一切腫毒臖痛,憎寒壯熱。

黃芪鹽水拌炒 金銀花 當歸 粉草各一錢

右作一劑,用酒水各一鍾,煎至一鍾,分病上下,食前后服。少頃,再進一劑,擦敷患處,不問陰陽腫潰,老少虛實,皆可服。為末,酒調服,尤效。

清涼飲 治發背瘡瘍,煩躁飲冷,腎痛脈實,大便閉結,小便赤濇。

大黃炒 赤芍藥 當歸 甘草各二錢

右作一劑,用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苦參丸 治一切癰疽瘡毒,臖痛作渴,或煩躁。

苦參不拘多少

右為末,用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錢,溫酒下。

雄黃解毒散 治一切癰腫潰爛,毒勢甚者,先用此藥二三次,以后用豬蹄湯。

雄黃一兩 白礬四兩 寒水石煅,一兩半

右用滾水二三碗,乘熱入前藥末一兩,洗患處,以太乙膏或神異膏貼之。

發背方 【 《中藏經》】

燒車螯 蘆殼如無以竹根代 黃蘗 甘草

右等分為末,先以青鹽、薄荷、芫荽、樓蔥煮漿水湯洗瘡,男子以婦人、婦人以男子唾,調前藥涂之,以赤水出為度。

海馬拔毒散 治疔瘡發背惡瘡,大有奇效。

雄黃三錢 海馬一對,炙黃 穿山甲黃土,炒 朱砂 水銀各一錢 冰片 麝香各少許

右為末,入水銀研不見星,每以少許點之,一日一點,毒自出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屏县| 富阳市| 噶尔县| 黎平县| 稷山县| 霍山县| 聂拉木县| 马公市| 芷江| 黑山县| 库伦旗| 禹州市| 郯城县| 星子县| 兴城市| 喀喇沁旗| 青河县| 玉田县| 荃湾区| 资阳市| 家居| 观塘区| 永胜县| 翁牛特旗| 东源县| 华安县| 石河子市| 五莲县| 金寨县| 汝城县| 怀安县| 桑植县| 渭源县| 孟连| 苏州市| 辽阳县| 台州市| 武穴市| 晴隆县| 台南市| 象州县|